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報告

中學學生自主管理現狀調查報告

欄目: 工作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14W

高中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呼喚更多的自由和尊重是他們的共同呼聲。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從傳授者轉變為參與者、從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這種教育理念的變化決定了我們需要切實地將學生視為現實的人、動態的人、發展的人、有主體意識的人,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維、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有鑑於此,我特地進行了學生自主管理現狀的調查。調查範圍為我校高一年級2、3兩個班的全體學生。

中學學生自主管理現狀調查報告

調查問卷由共設計了16個問題。其中1——6題為第一題組,是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調查;7——11題為第二題組,是學生自主管理的現狀調查;12——16題為第三題組,是學生自主管理意願調查。

在第一部分中,我主要關心的是學生對自己生活和學習的安排。結果表明,學生中,79%的人不自己洗衣服、68%的人不自己做飯、57%的人不自己安排體育鍛煉、64%的學生沒有學習計劃、61%的學生不做反思,但卻有70%的學生相信自己可以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這是一個巨大的反差。當然,我們不能將缺乏自我生活的管理的責任推給學生,這裏恐怕大半是家長的因素使然。但我們能夠相信一羣不會打理自己生活的學生卻能夠做好自己班級的管理嗎?

在第二部分裏,我得到的數字是:66%的學生不參與班規的制定、62%的否認班幹部的工作能力、59%的學生缺乏參與班級事務的機會。所以,儘管有81%的學生表示遵守班規班紀、60%的學生積極配合班幹部的工作,但學生自我管理的現狀無疑是令人感到悲觀的。

在第三部分中,我發現,有近80%的學生認為班級事務應該由學生進行管理,但只有一半學生願意擔任班幹部職責、有近70%的學生宣稱自己有班級榮譽感,但卻只有40%的學生有主人翁意識。這種巨大的反差似乎是在向我們説明,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在受到某種壓抑。

經過進一步的調查和訪談,我認為,當前我們的德育教育存在如下問題:

首先,我們的德育工作仍然過多流於形式。比如,在我們的“國小生守則”中,仍然充斥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集體”之類原則性的語言,缺乏具體履行方式。反觀英、美、日等國的國小生行為規範,則是類於“使用慈愛言語”、“ 聆聽別人的話語”、“總是稱呼老師職位或尊姓”等等具體行為措施。在這種德育模式下,我們的學生記住了很多道理,卻缺乏真正行為習慣,容易產生“眼高手低”的結果。

其次,我們的德育工作仍然缺乏對“人”的本質認識。我們傳統的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具體説,是“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教育對象實際上被置於“國家和社會”的從屬地位。現在各學校的德育工作同樣強調着“集體主義”,強調學生的“步調一致”、“整齊劃一”,將學生面貌視作學校風氣的體現,學生被實際上置於“學校”的從屬地位。這樣的德育工作認識,直接影響到班主任工作的認可和教師價值的認可上,班主任和老師們自然無法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自主管理”也只能淪為空談。

第三,沉重的學業壓力也使學生難於全面發展個性、增長能力。學習的高智力競爭和學業的沉重負荷往往使學生難於旁顧,家長也更願意孩子全力以赴於課業,從而忽視了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現在的畢業年級,往往充斥着“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提高一分,幹掉千人”之類的“勵志口號”。這些口號一味強調競爭,忽視了合作與分享的人生感受,很難塑造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責任意識;更有甚者,還出現了“生時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和“少壯不努力,老大當屌絲”式的人生恐嚇。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要求學生有服務他人的奉獻精神,自主管理自然成為奢談。

第四,學生成長的因素。這個時期的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成熟,自我意識發展很明顯,世界觀初步形成。由於社會知覺和情緒體驗的增多,他們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情感、個性與其他人的區別。正是這種自我意識的發展,一方面促使他們願意通過社會交往去求得別人的瞭解與同情,另一方面又使得他們不願意把自己內心的一切祕密輕易地向不瞭解自己的人透露。這種心理閉鎖性,使他們在呼喚自由與獨立的同時,又經常儘量回集體事務,從而,缺乏關心集體的熱忱。

在現實教學中,班主任們往往也想出了一些“自主管理”的辦法。比如,減少班幹部的“兼職”現象,儘量多設職位,造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局面。但我認為,這遠遠不是真正的學生自主管理,反而有些“官本位”的味道。甚至,有的學校還提出了“無人監考”的主張。我覺得,每一位一線教師都清楚,這一做法在當今我國學校中的可行性究竟如何。我認為,強化學生自我管理應着眼於學生公民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這一背景,具體而言,可考慮從下述兩個方面強化:

第一,強化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很難想像,一個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會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應該從小事做起,而不是從抽象概念做起;應着手於現在眼前而不是寄期望於未來。在這一點上,班主任老師尤應與學生家長做好溝通,儘量將眼光從學業成績上挪向具體生活細節。

第二,強化學生對班級事物的參與。如班規的制定、獎懲的方式,讓學生對班級事務先有發言權、再有干預權、然後有管理權、最後有決定權。自主管理不應該表現在每個學生是否有一個“頭銜”上,而應該落實在學生是否對他的班級生活積累、思考、發言和干預上。讓學生髮言,比讓學生管理更重要。

當然,真正實現班級的民主管理,有賴於教育中大寫的“人”的確立,即我們首先要將學生視作一個具有獨特性、自主能力、發展無限發展可能性的“人”,之後,才是“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要落實這一理念的轉變,則需要四個減負:社會為家長減負、家長為學校減負、學校為教師減負、教師為學生減負。歸根結蒂,競爭激烈的社會大環境制約着教育改革的進程。學生自主管理的探索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