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報告

教育部赴德電化教育考察報告

欄目: 工作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5.66K

教育部赴德電化教育考察團22人於20XX年11月28日至12月17日赴德國學習考察,現將學習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教育部赴德電化教育考察報告

一、基本情況

我們這次考察了德國的法蘭克福、亞深、特立爾、巴登和斯圖加特等地,考察了那裏的部分大學(黑森州教育學院、卡斯盧爾大學、慕尼黑大學)、中學(歐洲聯合學校)、電教管理部門(巴符州文化部)和企業(全球較大的電教公司:斯瑪特公司)。以下重點介紹我們進行考察的幾個單位:

1、亞琛歐洲聯合學校。學校所在的亞琛市位於德國最西部,毗鄰荷蘭、比利時,所謂"金三角"地區,一般稱歐洲區域,這是學校名稱的原由。歐洲聯合學校是一所非公立學校,在德國是很特殊的學校。

對於在早期進入職業教育,後來改變選擇,需要完成高級中學培訓任務的學生來説,歐洲聯合學校是恰當的選擇,這所學校就是這樣一所面向再教育的學校。對於完成10年中學教育,進入雙軌制職業教育的學生,4天在學校上學,1天在工廠工作,可以通過在聯合學校實習,然後取得進入大學學習的資格。也有從歐洲聯合學校升入大學的非職業青年,一般是十年級學生,因為歐洲聯合學校的畢業證書等同於高級中學畢業證書。

學生一般入學要接受入門學習,以班級形式上課,學習規定課程,德文、英文必須學習,法文、西班牙文、荷蘭文,還有藝術課、社會學、歷史、地理、哲學、國民經濟學。在數學自然科學領域學習數學、信息學、物理,也可選學宗教。

考試通過進入第二階段,分為兩年四個學期,可學感興趣的專業進一步學習。不喜歡的課程也可以不學習,這種學習比較難。兩年以後報考高級中學證書的學習,可以是全日制的,也可以是在職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對於在職又有深造願望的學生特別有利。

對於想來學校讀書的學生,學校也提供預科學習。如:畢業很久的學生,通過預科學習班,學習德文、英文、數學,插班也可以。如果已經工作了,其中的一些人想獲得大學入學資格,可越過初級階段,直接進入主要階段。

高級中學畢業要有外語基礎,他們特別重視外語學習,插班生一般要接受外語測試,測試西班牙或荷蘭文後,方能學習。

語言教學中,他們大量採用了電化教育方法,用軟件和INTERNET進行教學。

Giesbrecht校長説,運用電化教學方法,使教學變得靈活。他強調説,每個人的願望、要求,可能是不一樣的,10個小時在學校面對面學習,其他時間在家學習,稱在線高級中學。目前德國有七所這樣的學校,明年就有正式的在線高級中學。

SCHUMACHER女士認為,多媒體教學有兩個目標,一是讓學習者獲得同網絡打交道的能力,學習鑑別網絡內容:二是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這樣就需要學校有校園網。以支持網絡學習、視頻會議、所有電腦必須配置一致,和企業網絡一樣複雜,學生通過WINDOWS或LINUX學習,所有電腦都裝有兩個系統,連接中央服務器,有一台(代理服務器)上網,學生在家裏可以學習教學內容。網上有信息課內容,學生在教室可以發送電子郵件,學習網絡運用,尋找資料,建立個人網頁等等。

SCHUMACHER女士認為,市場上的軟件很難應用於教學,對於學生自學還不太適用。因此,在教學中他們用互聯網資源上課時,一般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都有學習主題,學生先在網上查詢資料,然後交流學習成果。學校建有光盤庫可提供學生查詢資料。

在德國每個州都有主域服務器和相應網站,有不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作者的著作和作者情況的內容,有可聽到朗讀聲音的詩歌網站,可選擇欣賞。

2、卡斯魯爾大學多媒體中心

卡斯魯爾大學位於卡斯魯爾市中心,在校學生15000人,是一所工科大學。該校信息學院(信息系)在德國處於領先地位,在該學院申請讀信息系的中國留學生就有2000多人,但是目前該系每年容納學生只有400多人。(Deussen教授80年代是中國重慶大學特約顧問教授)該多媒介中心建於96年,學生總數2500人,信息系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是卡斯魯爾大學所在州的虛擬大學,有六所大學參與此項目。Deussen教授介紹説,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項目。建立基於網絡的教育系統,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節約培養成本。其具體目標是:

建立卡斯魯爾多媒體信息中心,把所有的圖書館和計算機聯繫起來;

通過多媒體方式支持教學;

支持在職教師的培訓;

把虛擬大學的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學內容中去,使卡斯魯爾大學成為教學港。

該校目前應用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支持、協助,遠程教育正在研究之中。學院目前建有一間多媒體教室(約80平方米左右),新建教室準備全部採用無線上網。

3、德國西南廣播電台(SWR)電視教學部。

西南廣播電台(SWR)由法國佔領軍建於1946年,從15人到今天1500人的規模。西南廣播電台(SWR)是德國的一個公共電視台,電視台每年投入20億馬克,來自德國國民每個月交納的每部電視機的33馬克費用,其廣告收入只佔6%左右。

西南廣播電台(SWR)是德國電視台所屬的十個地方電視台之一,由SWR和斯圖加特電視台合併,位於十個地方電視台之二。每年製作1600小時節目,主要是娛樂節目。

主管多媒體的Hauke先生介紹西南廣播電台電視教育欄目開辦的情況:

西南廣播電台的電視教育欄目的教學內容由電視台和地方教育部門共同制定,學校協同製作,全部是義務性質,節目以電影、DVD、CD形式製作。旨在通過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在一起重點探討了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作用,電腦是否是可以提供所有的信息萬能工具,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如何協調教與學;軟硬件問題及學習的地點以及在教與學中,媒體、環境的可能性。教與學在多媒體教學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體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比較特殊的,除了傳統傳播知識的作用外,還有以學習結果為目的的教學和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老師要提供解決方法及説明和練習。採取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教師給學生一個具體方案模式,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方法。

老師在採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中,作用擴展了,學生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不光是按進度學習,還要求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要很強,自己制訂計劃,自我決定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學生會獲得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瞭解問題和進行探索。個人決定學習時間、內容、目標,也離不開合作學習方式,還要求有綜合學習的團隊。訪問巴登-符騰堡州教育部,該部官員介紹了情況。

巴符州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有1000萬人口,中國小生150萬,教師數10萬。巴符州年度預算600億馬克,其中100億用於教育。

州教育部下轄六個部門,分別負責教師培訓和再教育、學校建設、學校組織管理、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青少年事物和體育以及歐洲事務和媒體等。
  州的教師繼續培訓學院按照州的要求,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培訓,學院和州教育和課程設置研究所密切配合,使教師及時瞭解到教育發展情況。
  媒體管理委員會主任霍克介紹課程中利用多媒體的情況。從84年開始該州中學以上就要求有信息學的介紹,主要是要求學生了解原理、技術基礎、在學校計算機室開展教學。隨着互聯網的應用,學校教育也發生了變化,不光是技術方面,也包括開展教學,也包括把電腦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課程中。

霍克先生認為,電腦本身不是目標,它只是工具、方法,同黑板、粉筆一樣都是工具。

電腦知識的普及是最大的挑戰,不是財力。並非是要多好的設備,主要是教師的培訓,教師、教育學和電腦信息學是兩個橋頭堡,後者主要是工具,這是教育學上的問題。資源建設採取把教師自行開發的,願意提供成果的,可向州政府直接要求經費,州政府可提供更多的設備支持。這些資源都放在州教育服務器上,州已經支持了2300個這樣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各學校都設立了工作站,來支持教學。也鼓勵學生自己製作軟件學習內容,包括印刷品、聲音、視頻及計算機作品。多媒體教學不光應用在某些課程,而且應該在所有的課程中應用,除了專用的計算機室,還希望在教室設置學習島。

最近州和地方達成協議。20XX年地方政府要為學校教室配置電腦投資1億馬克,州也設立了特別計劃要有5600萬馬克資金,州用於教師培訓和多媒體教學內容的建設,在電腦養護方面州投資了3000萬馬克。研究所正在開發州教育網站,希望找到一些好的模式。

霍克先生強調多媒體教學是一個龐大的任務,需要時間,多媒體真正成為採用的方法還需要很多時間。財政、師資、都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它要和學校發展同步進行。

二、有益的啟示

德國曆史上的三次國家振興歸功於高質量的教育,德國是教育興國的範例。目前的德國教育體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過“反法西斯改造”和結構調整,逐漸在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和繼續教育等。

按照德國憲法《基本法》的規定,國家負責監督整個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鼓勵私人辦學。國家實行九年普通學校義務教育,柏林和北威州為十年。對此後不滿十八歲的年輕人還規定了三年的非全時制職業學校義務教育期。

與其它西方國家相比,德國的教育體制具有下述七個明顯的特徵:

1、“教育管理多中心”和“多樣化中的統一”是德國教育管理的指導思想。

按照聯邦制的國家結構,德國16個州享有文化教育自治和自主權,主管各類學校教育。聯邦雖設立了教育部,但其職責有限,高等教育原則問題由各州通過各自的教育部實施。各州在《基本法》的範圍內獨立管理及發展其學校教育事業,頒佈專門的法規,包括:各級學校的設立、維護和發展;師資的培訓和進修;學生在學校中的地位,學費和教材費的減免以及教育補助等事宜。由此導致德國各州的學校教育各具特色。為保證全國教育的統一性,各州文教部長組成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共同協商各州以及各州與聯邦在教育制度和教育發展方面的合作;凡涉及變動教育標準和考試等問題須提交聯席會討論。該聯席會在波恩設有祕書處。

2、國小後的“分流制”。

經過4年共同的國小教育之後,學生要分流到三類教學目標不同的中學:主體中學、實科中學、文理中學。這種縱向三分流的中學教育,具體為:主體中學畢業生主要是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成為技術工人。實科中學畢業生有資格進入各種全日制職業學校,成為中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文理中學畢業生則有不同形式的中學,因此,入學條件,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也不盡相同。

3、“雙元制”職業教育頗具特色。

德國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基礎前提條件之一便是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國家和私人企業及社會各方面的投入,使職業教育體系以其形式多樣、注重實踐、學生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等特點聞名於世,為德國社會和經濟各部門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

目前,德國約有30%的適齡青年人上大學,那些不能或不願上大學的年輕人絕大多數接受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其中又以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為主(約為70%),也就是説,雙元制培養的人員是德國技術工人的主要來源。正因如此,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被外界譽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祕密武器。

4、德國幾乎所有學校都是半日制的。

半日制學校一般早晨8點鐘開課,通常到中午1點至2點鐘結束。課後的活動大多是教學大綱以外的選修課。德國中學是世界上上課時間最短的中學之一,每年只有800小時;而法國是1040小時;西班牙是1300小時。近幾年將13年學制縮短至12年,同時開始實行全日制上課,已成為德國基礎教育改革最熱門的話題。

5、德國實行普通與職業雙義務教育制度。

普通義務教育從六週歲開始,年限一般為九年;之後是職業義務教育,直到滿十八週歲成年為止,即凡是不在完全中學就讀普通高中課程的年輕人都必須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或全日制職業學校教育。職業義務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的一大特色。

6、高等教育

德國高等教育歷史悠久,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學成立於1368年。十九世紀,按照"洪堡精神"成立的德國大學更是以其教學與科研統一及學術自由等特點被奉為歐美各國高校發展的楷模。在經歷了法西斯統治時期的劫難後,德國高等教育在二戰後得到恢復和進一步發展。到1998年,全德共有高校344所,其中綜合大學92所,師範學院6所、神學院16所、藝術學院46所,應用技術專業學院152所,行政管理學院31所、綜合大學1所。目前在校生約180萬。德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約佔就業人口14%。高等學校絕大多數由國家主辦,但國家也鼓勵私人和民間組織辦高等教育,並給以必要的指導和資助。德國1998年有民辦高校75所。

國沒有全國或全州的高校入學考試,13年制或相當13年制完全中學的畢業生,在其中學畢業的同時即獲得普通大學入學資格。按各州達成的協議,高校有義務接受所有取得這一資格的年輕人上大學。目前有三分之一的適齡青年上大學,每年新生約25萬人。

一般來説,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所學專業,但隨着入學人數的逐年增加,不少專業已人滿為患,導致某些專業不得不實行入學名額限制,這主要涉及醫學、法學和心理學等熱門專業。設在多特蒙的“學習位置分配中心”負責在全德範圍內分配上述專業的新生名額。

那些沒能上完全中學,而是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也有上大學的可能,前提是他們在職校畢業後還須上一年的職業高級學校,之後方可獲得應用技術專業學院的入學資格。如今,應用技術專業學院以其學制短、學習內容實用性強及就業方便等特點吸引了許多具有上大學資格的年輕人到此就讀。

7、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事業近年來受到更多的重視,因為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更新過程加快,大學畢業生在校時學到的知識可能在離校時業已陳舊。因此,德國各界的共識是,學校正規教育不應偏重傳授知識,而應使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知識社會要求。鑑於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德國政界目前正醖釀製定相應的法律,以保證這一事業的發展。

三、考察收穫與體會

歐洲國家電化教育起步早,電教市場平均每年翻一番。德國80年代開始進行電化教育,電教設備的投入由政府給錢,大學、中學比國小開展得好。在信息技術中,他們做到三個重視、兩個結合。即:重視培訓、重視開發、重視應用。兩個結合是傳統教學設備和現代教學設備相結合,開展培訓和遠程教育與計算機寬帶網和衞星教育網相結合。大致作法如下:

1、重視對教師的繼續教育,尤其重視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培訓。他們採用各種方式,如:各州教育學院組織分期分批的培訓;教育部門與企業、與公司聯合、與電視台聯合,以便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目前,他們正在研究、實驗利用網絡和遠程教育方式進行教師培訓。

2、重視教育教學資源的研究、開發。州文化部(教育部)專門成立機構研究開發信息化教育資源,有行政部門與教育電視台聯合開發的,也有委託企業公司開發的。大學專門設立科研項目進行數字化多媒體資源的開發,對開發的成果統一收到州教育服務器或州教育學院服務器上供各學校使用。

3、重視信息技術成果的應用。黑森州教育學院讓所有教師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輸入到服務器中,建立了統一的標準化形式,以利資源共享。歐洲聯合學校進行的"坦德姆"教學法(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交互教學的實驗)在德國學校中比較普及。卡斯盧爾大學把正在進行的課題研究實驗的成果與平時的課堂教學內容相整合的作法也頗受師生讚賞。

4、教育是政府行為。德國學校的硬件裝配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投入,軟件及資源建設仍是政府投入,資源由教育服務器在統一的技術標準格式下管理,免費供教師、學生使用,真正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

5、德國在發展信息技術的同時,同樣重視投影儀等常規電教媒體手段的應用。考察中所到之處的教室配備的投影儀等,教師都在使用。

德國的電視節目中,經常播放一些適宜中、初等教育的內容,建議我國應引進一些這樣的節目。德國的電視台是“BAYERN”,台標是“BRX”。

在電化教育考察中,我們體會到德國人在幾個方面的觀念較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體為四個方面:

一是時間觀念強,德國人非常遵守時間,計劃幾點鐘開會、參觀,準時開始,會前準備充分,介紹情況只是有關人員參加。二是法制觀念強,德國有4000多項法律和法令,司法組織分工細,專業性強,有普通法院、行政法院、福利法院和財政法院等,從官員到羣眾都按法律辦事,未見行人、汽車闖紅燈。三是質量觀念強,德國重視產品質量,工藝精,包裝好,有不少產品是世界名牌,經濟效益好。四是開放觀念強,國家之間可以自由往來,商店自選商品,自覺付款,大學沒有圍牆,裸體塑像、畫像到處可見。當然也存在不好現象。如:男女青年在大街上公開吸毒,女孩抽煙現象嚴重等劣跡。

四、思考與建議

德國電教雖然起步早,但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目前,有關領導的重視程度和一些學校的硬件設備還不如我國的一部分學校。學習德國的經驗,有以下建議:

1、關於投入問題。電教設備、教材建設需要大投入,德國主要由政府投入,我國國情雖然與德國不同,借鑑德國的經驗,我國的電教投入也應以國家拔款為主,多渠道進行籌集,包括政府制定優惠政策。

2、關於提高設備利用率問題。我國存在重硬件、輕軟件問題。不少學校設備配備不少,有的檔次還很高,但利用率不高,沒有充分發揮效益,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電教設備的管理和教師的培訓,提高設備的利用率。

3、關於傳統教學設備和現代教學設備的結合問題。我國的一些部門和學校,過分強調現代教學設備的作用,有的還認為傳統教學設備已經過時,可以不用,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要發揮各種媒體的優勢,只要有利於教學,多種媒體都可以在教學中發揮作用。用什麼媒體教學,要從實際出發,花錢少又能解決問題,更符合我國的國情。

教育部赴德電化教育團團長:吳庚生副團長:沈田玉祕書長:夏小義顧問:馬飛

考察報告執筆人:潘雲澤 張鵬 李興苑 李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