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關於產業扶貧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監督檢查報告

欄目: 職場規章制度 / 發佈於: / 人氣:4.05K

根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甘辦發〔2018〕25號)文件精神,2019年我院繼續協同省農業農村廳負責全省產業扶貧和村集體經濟脱貧任務的督查工作,我院黨委對此高度重視,成立了由王福生院長為組長、王俊蓮副院長為副組長的專項督查組,通過查閲資料、座談訪談、實地查看、入户走訪等方式,督查組於2019年10月10日至14日,分兩組先後赴隴南市宕昌縣、甘南州舟曲縣、天水市秦安縣、定西市通渭縣、平涼市靜寧縣和慶陽市環縣6市(州)6縣,選取12家龍頭企業、1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4個深度貧困村120户農户,對產業扶貧和村集體經濟進行了專項督查。現將督查情況彙報如下:

關於產業扶貧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監督檢查報告

一、督查總體情況

(一)全省產業扶貧工作整體情況

1.產業培育

通過調研,各地繼續大力發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和地方優勢特色產品,並結合2019年3月2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台的《關於支持貧困户發展“五小”產業的指導意見》,扶持有條件的貧困户發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等容易上手、短平快的“五小”產業,構建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為重點、地方特色優勢產品和“五小”產業為補充的扶貧產業體系。2019年上半年,全省75個貧困縣發展產業和“勞務+產業”的未脱貧户牛、羊存欄分別達到20.12萬頭、134.28萬隻,蔬菜、馬鈴薯、果品、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為19.57萬畝、37.9萬畝、56.03萬畝和50.78萬畝,扶持3.68萬户貧困户發展“五小”產業。

2.主體帶動

採取“輕資產引進”和“混合型組建”辦法培育引進龍頭企業,引進北京德青源、陝西海升等一批省外大型龍頭企業,推廣縣級統籌組建國有農發公司、鄉鎮設立分公司、每個村建合作社的“莊浪模式”,探索各級合作社控股、國有和民間資本參股組建富民公司的“宕昌模式”,2019年1-9月份75個貧困縣新培育引進龍頭企業285家、龍頭企業總數達到了2728家。

立足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沒有”的問題,2018年省級財政籌措2億元,按照深度貧困縣10萬元、其他貧困縣7萬元的補助標準,新建合作社2862個,實現了貧困村合作社全覆蓋;
同時,整合項目資金5.26億元,扶持3105個合作社規範提升,並創建省級示範社485個。截至9月15日,全省貧困村合作社運營規範和較規範的26698家,達到了73.33%。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合作社、合作社連農户建基地”的思路探索推廣帶貧機制,健全企業牽頭、合作社組織、訂單種植、保底價收購等帶動貧困户機制,積極推廣輕資產的“德青源模式”,政府主導組建國有農發公司的“莊浪模式”,合作社控股組建富民公司的“宕昌模式”,企業牽頭、合作社組織、訂單種植、保底價收購、貸款支持、農户增收的“藍天模式”,“六位一體”的“康美模式”,技術培訓投種回收加工銷售一條龍的“中天模式”和“中盛模式”等帶動貧困户發展的模式,目前參加各類合作社的貧困羣眾達47.8萬人,小農户更好地融入到現代農業發展中來。

3.資金扶持

2019年9月30日,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和甘肅省財政廳聯合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明確並落實好到户產業扶持資金入股等配套政策的通知》,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户,為每户貧困户安排了人均5000元、每户不超過3萬元的到户到人產業發展資金,2019年計劃落實56.6億元,截止8月底已落實48.78億元,佔86.18%。同時,要求各縣區嚴格執行到户產業扶持資金必須與“一户一策”掛鈎、與農民自願意願掛鈎、與真種真養掛鈎、與見錢見物掛鈎、與獎勤罰懶掛鈎的“五個掛鈎”的原則,並建立了資金使用管理的負面清單,加強資金規範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資金實打實用於產業發展。

4.技術培訓

緊緊圍繞助推六大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在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組織實施了分類培訓。一是對全省3720個深度貧困村村幹部、新型職業農民、建檔立卡貧困户進行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示範培訓。二是對建檔立卡貧困户進行一户一個“科技明白人”全覆蓋培訓。2019年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476萬人(其中,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9826人),完成一户一個“科技明白人”全覆蓋培訓13.86萬人。三是舉辦全省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發揮帶動作用專題培訓班,以視頻會議的形式直接開到鄉鎮,省市縣鄉村五級幹部、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龍頭企業負責人共7.3萬人參加了培訓。四是建立起了6500人的市、縣、鄉三級輔導員隊伍,分級舉辦合作社輔導員培訓班,培訓1200人次。五是按照每個貧困村有1名農技人員的要求,從省市縣農口系統及鄉鎮選派6385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6222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開展“一對一”農業技術服務。六是省市兩級成立專家組,開展巡迴技術指導,為全省貧困户提供免費技術指導服務。七是在75個深度貧困縣7864個村建立了貧困户產業指導員制度,共聘請產業指導員1.24萬人,已開展入户宣講產業扶貧政策15.6萬場次等等。

5.產銷對接

截止目前,貧困村果蔬保鮮庫建設項目已在有需求的46個貧困縣建成果蔬保鮮庫1015座,佔總建設任務的104%,購置移動保鮮庫222輛,佔總購置任務的106%,貧困地區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得到有效改善。2018年成立了由省內外200多家企業參與的農業扶貧產業產銷協會,2019年組建了牛、中藥材、洋葱、花椒、百合、馬鈴薯、蘋果、蔬菜等8個分協會,組織省內農產品經銷企業抱團出省,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省農業扶貧產業產銷協會與廣西憑祥和甘肅的5家企業簽訂了特色農產品出口貿易協議,協議總金額超過25億元。2018年舉辦了甘肅特色農產品北京推介會,共組織全省180餘家企業2000餘種農產品參展,北京新發地市場、甘肅好食材公司等24家企業現場簽約5.3億元;
2018年、2019年省政府聯合農業農村廳連續兩年舉辦了甘肅特色農產品貿易洽談會和貧困地區農產品對接活動,大力宣傳推介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和“甘味”特色農產品,共簽約223.8億元,其中貧困地區74.83億元;
2019年在臨夏舉辦了“三區三州”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暨“甘味”品牌推介簽約活動,簽約60.19億元;
積極組織參加了天津投資貿易洽談會,我省貧困地區的47家企業、150多種特色農產品參展,簽約貿易金額6035萬元。

6.風險防範

初步構建起了保險保本墊底、入股分紅保底、公益崗位託底和低保政策兜底的“3+1”保險保障體系,設立自然災害保險和目標價格保險,力爭實現有投保意願貧困户的主要增收產業全覆蓋。從2018年開始,計劃3年籌集38.86億元財政補貼資金,開展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降費工作。在開辦馬鈴薯等10箇中央補貼品種和蘋果、中藥材2個省級補貼品種的基礎上,新增6個省級補貼品種。在全國率先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試點,支持市縣開辦80多個特色保險品種。對18箇中央和省級補貼品種提高保額、降低費率均達到30%以上,並對貧困户參保給予保費減半的特惠政策,貧困户只需繳納總保費的10%。2019年全省計劃實施80個保險品種,其中:中央品種10個,省級品種8個,一縣一(多)品特色品種62個;
保費總計16.6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3.35億元,省級財政補貼5.59億元,市縣財政補貼4.32億元,農户自籌3.41億元;
納入參保計劃的農户208萬户、貧困户98萬户。截至9月29日,全省已簽單實施農業保險品種77個,共實現簽單保費14.33億元;
已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户數187.8萬户,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户95.14萬户;
累計支付賠款5.4億元,受益農户30.24萬户次(貧困户8.23萬户)。

(二)督查縣產業扶貧情況

1.產業培育

按照“全域規劃、區域佈局、流域發展、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快推進脱貧增收產業體系建設。如宕昌縣建成了以發展中藥材、蔬菜(食用菌)、經濟林果等特色產業為主的村辦合作社;
舟曲縣自籌資金創新推行以“代養分紅”為主的從嶺藏雞、“示範帶動”為主的中華蜂、“出欄獎勵”為主的土豬、“規模種植”為主的中藏藥材、“培育轉型”為主的羊肚菌、“提質增效”為主的經濟林果、“產業融合”為主的農家樂等七類產業扶持“菜單”;
秦安縣主要發展果椒、高原夏菜、脱毒馬鈴薯、林下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項目;
通渭縣加快推進草畜、果品、花椒、金銀花、新能源、勞務“六大”脱貧增收產業體系建設;
靜寧縣大力扶持發展馬鈴薯、蔬菜、果品和牛、豬、蜂等特色種養業;
環縣着力推動羊草糧“三大主導產業”發展等。貧困村初步形成了“一業主導、多元增收”的發展格局,積極引導村辦合作社採取全鏈條式、訂單式、託管式、跨村聯合式、扶貧車間合作式等方式發展生產,貧困户增收門路進一步拓寬。

2.主體帶動

積極申報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增加對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以及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的認證。立足推進村辦合作社規範運營,從生產經營方案制定、固定資產購置和建設、生產經營管理、產品銷售、盈餘分配等9個環節,加強對村辦合作社生產經營環節的管理。全面推行產業龍頭“三級共建”,即縣抓龍頭企業、鄉抓專合組織、村抓種養大户,通過國有農發公司投建、村“兩委”領建、能人大户創建,在每個產業鏈至少建成一個龍頭,每個貧困村至少有兩個運營規範的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每户貧困户都加入合作社或龍頭企業。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經營模式,採取訂單收購、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勞務用工、果樹認購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户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3.資金扶持

按照村辦合作社聯合控股富民公司的帶貧模式,動員貧困羣眾將扶持資金折股量化到村辦合作社,用於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同時,積極落實金融扶持產業發展政策,積極開展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貸”和“興隴合作貸”項目推薦,着力解決了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發展特色產業資金短缺難題。嚴格堅持“五掛鈎”(到户產業扶持資金使用要與“一户一策”掛鈎、要與貧困户的自願意願掛鈎、要與見錢見物掛鈎、要與真種真養掛鈎、要與獎勤罰懶掛鈎)原則和資金使用負面清單,根據貧困户意願、勞動力狀況、產業發展條件等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產業發展資金和入股比例,制定到户資金明白卡。

4.技術培訓

緊緊圍繞牛、羊、果、蔬、藥、薯六大特色產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管理,通過集中舉辦培訓班及田間技術指導,開展各類科技培訓。縣財政安排專項產業扶貧資金,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户“一户一個”科技明白人全覆蓋培訓項目,確保貧困户每户至少有1名家庭勞動力掌握1-2項增收技能。結合產業實際,對縣專業大户、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負責人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

5.產銷對接

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契機,發佈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新建公共品牌運營中心,積極培育電商企業,帶動增加電商交易額和網絡零售額。按照“國有平台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户(貧困户)”市場運作模式,龍頭企業通過創建品牌,開設農產品直營店,開展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營銷等方式,建成了農產品多元化服務銷售網絡,將農户分散生產的農產品和需要的服務集聚起來,以規模化、品牌化的方式進入市場,健全了農產品營銷平台、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積極組織投資貿易洽談會、展銷博覽會等,展出地方特色農產品,有力促進了地方農產品的產銷對接。

6.風險防範

根據省上下達的保險計劃,結合貧困羣眾種養業保險實際需求,狠抓農業保險政策落實,全面完成了當年農業保險各險種參保計劃任務,並積極籌措資金,落實縣級財政配套保費,實現農業保險對貧困户及貧困户種養產業全覆蓋。組織鄉村幹部,逐户開展農業保險參保摸排核准、查漏補缺、登記造冊及保費收繳,並及時對接承保機構開展標的核查、逐户出具保單,實現“所有貧困户、貧困户所有種養產業、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風險”三個全覆蓋。

(三)督查縣村集體經濟整體發展情況

通過統籌整合互助資金、定點幫扶、東西協作、扶貧車間等資金,依託村集體領辦農民合作社自營或者入股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經營,採取項目扶持、能人帶動、聯姻嫁接、股份合作等方式,為貧困村扶持發展種養、農機服務、統購統銷等產業項目,支持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發展,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收益。突出入股、配股這一核心,堅持無物不股、無人不股、無事不股,在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不突破耕地紅線、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不讓農民利益受損等政策底線的前提下,通過制定規範合同樣本、建立完善融資交易平台等措施。探索建立了“三變”+蘋果產業、“三變”+養牛業、“三變”+商貿流通、“三變”+農機服務、“三變”+電子商務等多種改革模式。明確了“三變”改革合作方式、期限、分紅結算等內容,使農民羣眾規範入股、放心入股。積極推進村固定資產量化入股到各類經營主體,使“死資源”變成了“活資源”。

二、存在的問題

(一)全省層面存在的問題

1.產業扶持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產業到户資金中,每户一萬元用於配股分紅,而這一部分資金平均佔比高達35一些承接主體實力較弱,缺乏承接配股資金的能力;
一些承接主體還需進一步科學合理制定承接主體與貧困户的分紅比例。發展產業的資金部分,普遍存在因貧困户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產業發展的項目、規模、效益等脱貧致富的效能不夠顯著。

2.產業基礎比較薄弱

由於我省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嚴酷,山大溝深、乾旱多災,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發展產業的條件先天不足,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業基礎設施裝備整體水平不高,培育產業的任務仍然比較艱鉅。

3.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小,帶貧能力較弱

儘管加大了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並實現了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全覆蓋,但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規模普遍偏小、實力弱,尤其是部分縣區合作社規範提升進展緩慢,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不強,帶貧能力較弱的問題依然存在。

4.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經營性收入少

我省大部分貧困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可利用的資源少,收入主要來自於村互助基金和財政扶貧項目資金入股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的分紅收入和利息收入,以及發包和出租資源資產的收入,經營性收入較少,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措施辦法還不多。

5.內生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

部分貧困羣眾思想觀念保守,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加之羣眾文化素質較低,自我發展能力有限,一些貧困羣眾脱貧的內生動力不足。

(二)調研縣區存在問題

1.宕昌縣

一是因受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約束,部分鄉鎮的產業培育進展還不平衡,貧困羣眾的增收願望和產業發展基礎還不相適應;
二是個別貧困羣眾思想守舊,對發展新型產業瞻前顧後,“等、靠、要”思想嚴重;
三是部分特色產業起步相對較遲、發展基礎薄弱、技術措施還不完善,帶貧增收效果還不太明顯。

2.舟曲縣

一是生態環境制約急需破解。全縣85%以上的村組地處自然條件嚴酷的高半山地區,產業基礎設施、產業基地等極易受災,產業發展成本高。二是村級集體經濟自我發展能力有限,大多以入股分紅收入為主,增收渠道十分有限。三是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不足。綜合實力強的龍頭企業不足,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體實力弱,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水平不夠。四是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服務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多。

3.秦安縣

一是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產業鏈條短、融合程度不高,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帶動能力不強;
二是農民合作社整改提升還不到位,示範帶動作用不強;
三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一些鄉村產業路缺乏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四是蘋果等大宗農產品銷售難,導致農民豐產不豐收。

4.通渭縣

一是扶貧產業發展起步較晚,一些產業短期內增收效果不明顯,近年來培育發展的林果、花椒等長效產業短期內難以實現增收;
二是產業規模偏小,組織化程度不高,還未形成區域規模效應;
三是產業鏈條短,良種繁育、精深加工和儲藏銷售環節薄弱,缺乏強勢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帶動,產品加工轉化和市場競爭力弱、附加值低。

5.靜寧縣

產業增收方面,部分貧困户產業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家庭經營收入低而不穩定;
個別貧困村的主導產業還處於培育、成長階段,種植業、養殖業以家庭經營為主,農業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不高。在配股資金方面,全縣經濟實力強、經營效益好的農業產業經營主體較少,承接配股資金能力有限,合作帶貧積極性不高;
鄉鎮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完全落實承股主體擔保、抵押、第三方評估等風險防控措施;
部分承股主體尚未辦理商業保險,抵禦市場經營風險的能力較弱。在合作社方面,部分合作社既沒有能力規範運營,又不願主動申請註銷,清理規範過程中,註銷程序複雜,進展緩慢;
部分合作社缺少有能力、懂經營的人才,運營管理不規範,財務制度不健全。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面,全縣226個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產資源匱乏、收入來源單一,多為分紅型收入,投資經營性收入少,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

6.環縣

主要是產業帶動能力較弱,產品附加值低,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差;
羣眾內生動力不足,貧困羣眾主動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下一步應把有限的扶貧資金、資源和精力向貧困户聚集,向優勢產業傾斜,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三、對策建議

1.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提升主體帶動能力

引進培育龍頭企業、規範化提升合作社培育產業提升帶動能力。穩步推進“五小”產業發展的發展,拓寬羣眾的致富路。加大農產品宣傳推介和產銷對接活動,積極組織參加各種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洽談會及展示展銷會,擴大市場影響力。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提升物流服務能力,解決產品銷路窄的問題。繼續完善產業承接主體的多元化服務方式和可持續發展模式,真正建立起貧困户和龍頭企業、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制。對於產業發展資金,應按照縣區特色產業佈局,建立分產業發展補助資金清單,因地制宜確定直接補助生產物資、產業達標獎補等產業發展補助資金落實到人到户的具體標準和辦法,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2.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

全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户”模式,全面開展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工作,實現每個鄉鎮每個特色產業都組建一個以上帶貧能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帶動貧困片區特色產業發展。按照“以產業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的思路,積極構建草畜、果品、花椒、金銀花、新能源、勞務“六大”脱貧增收產業體系,大力推行產業扶貧“551”模式,精心打造特色農產品扶貧產業園,加快推進產業體系建設。

3.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

總結推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形成的財政資金扶持、項目帶動、資產資源盤活、多元合作等典型模式和成功做法,積極引導增強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經營能力,逐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集體經濟運營機制。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盤活有效資源,通過資產租賃、土地出租、生產經營入股、折股量化、訂單合作等模式,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户”不斷髮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4.推動果蔬保鮮庫發揮作用

按照《關於全面完成貧困村果蔬保鮮庫建設任務的通知》(甘農函〔2019〕58號)要求,督促各地加快建設進度,按期完成建設任務。已完成建設任務的縣區,按照“建成一座、驗收一座”的要求,及時開展檢查驗收和兑付補助資金,並將財政獎補資金折股量化到貧困户,發放股權證,讓其貧困户及早受益。督促指導運營主體健全完善果蔬保鮮庫運營管理機制,確保其正常運營並儘快發揮作用。

5.加快推進農民技術培訓工作。

嚴格按照下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通過拓寬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強化培訓管理、提高培訓效益等措施,紮實推進建檔立卡貧困户全覆蓋培訓和合作社帶頭人培訓工作,全面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建檔立卡貧困户培訓的年度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