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計劃

東莞市建築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欄目: 工作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6.87K

東莞市建築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東莞市建築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徵求意見稿)

 

建築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具有產業關聯度強、經濟社會作用顯著、發展提高潛力大的特點,對城市品質的提升影響深遠。為推動我市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建築業新舊動能轉換,加速建築業向工業化升級,推進“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邁上新台階,制定《東莞市建築產業五年發展規劃》,明確今後五年(2021-2025年)東莞建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提出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為推動我市由建築業大市向建築業強市發展,打造“東莞建造”品牌提供政策依據。

一、發展背景

(一)現實基礎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和對住房城鄉建設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國、全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加快推進建築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建築業快速發展,為未來五年建築業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規模效益快速提升2019年,全市建築業總產值562.68億元,同比增長18.7%2016-2019年年均增長26.3%2019年建築業增加值為183.03億元,同比增長9.6%2016-2019年年均增長7.88%,對我市經濟貢獻度持續上升;實現利税總額49.17億元,佔全市税收總量的2.27%。建築業在集聚技能人才、吸納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業人員數超過20萬人,技術工人達13萬人。勞動生產效率不斷提升,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40.68萬元/人,位居第二產業前列。

——產業集聚效應凸顯。根據省廳三庫數據統計,全市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總數達2195家,其中總包一級資質企業26家,總包二級資質企業166家,總包三級企業738家,專業承包資質企業1265家。建築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排名前20名企業產值佔全市納入統計900多家企業產值的比重接近50%。初步形成以總承包企業為龍頭、專業承包企業為依託、勞務分包為輔助的產業體系,湧現出一批龍頭企業。以建築施工為中心,建築材料、構件、機械設備等關聯生產製造以及勘察、設計、審圖、監理、造價、檢測等建築技術服務領域加快集聚,全市有勘察設計、監理領域甲級資質企業16家、乙級資質企業34家,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配套能力不斷增強。

——建築工業化步伐加快。我市先後印發實施《關於進一步推進我市規模化發展綠色建築的通知》(東建節能〔201616號)、《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的實施意見》(東府辦〔2017103號)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及相關配套細則,積極推動以綠色節能、裝配式、環保、信息化為主的建築業現代化。2016-2019年,共有綠色建築約2200萬平方米,綠色建築面積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全市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到60.4%;新建建築嚴格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在設計、施工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比例均達100%,新增節能建築面積約4600萬平方米編制《東莞市綠色建築一星級評價導則》(東建節能〔201813號),麥德龍東莞商場項目獲得全國首個既有建築綠色改造三星級運行標識案例。裝配式建築穩步發展,2018年共落實新項目11個、175萬平方米;2019年共落實新項目15個、390萬平方米,有1個項目被評為廣東省裝配式建築示範項目,有4家生產企業被評為廣東省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

——品牌支撐能力不斷增強2016-2019年共獲得魯班獎1項、國家優質工程獎3、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1項;獲得廣東省新技術應用示範工程5項、廣東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鄉杯獎13項、廣東省建設工程優質結構獎111項、廣東省建設工程優質獎58項、“廣東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示範工地、省AA級安全文明標準化工地”832016-2019年共獲得國家級設計獎項4項、國家級勘察獎項1項;獲得省級設計獎項14項,省級勘察獎項6工程總承包(EPC)、全過程工程諮詢、代建制等新型工程組織模式得到推廣應用,建築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為提高品牌競爭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市場範圍不斷拓寬。本地建築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業務範圍拓展到廣東、福建、浙江等國內其他省市以及老撾等“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範圍不斷擴大。2019年,全市建築企業在省外建築市場完成產值63.17億元。2016-2019年,省外建築市場完成產值年均增長27.87%

——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建築業“放管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住建事項網上審批率達93.3%2019年,我市開展新一輪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政府投資、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不斷壓縮,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53日,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已壓縮至43日,比我省提出的目標進一步壓縮了47%和28%。其中施工許可階段審批時限由96個工作日壓減至3個工作日。監管機制不斷創新,企業經營環境不斷改善。建立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和誠信管理制度,創新試行承包商預選庫、評定分離、簡易招標等制度,大力推進社會代建模式,全面實施用工實名制、銀行代發和工資保證金制度,建築市場規範化水平不斷提高。良好的市場環境支撐全市建築業總部經濟加速發展,越來越多高資質建築企業正在落户東莞。

(二)存在問題

我市建築業整體仍處於“大而不強”的狀態,傳統建築工程施工方式占主導地位,建築工業化水平不高,產業規模不強,創新發展動能偏弱,關鍵領域與環節仍不適應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離“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成品化裝修、信息化管理”的現代建築業要求還有差距。

——產業支撐能力偏低。2016-2019年建安投資平均達到1000多億元,位居全省前列。近年來,全市每年在監在建項目約1500項、6000萬平方米,但全市建築業總產值僅為建安投資的45%左右,本地企業市場佔有率僅在25%左右,大部分建築企業處於產業鏈中低端。2019年,建築業增加值僅佔全市GDP比重的1.93%,遠低於全國7.16%、全省3.95%的平均水平,對全市經濟的貢獻仍有待提高。

——創新發展能力不足。本地建築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不足,科技創新投入意識不強,信息化水平低,生產經營方式相對落後。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數量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反映城市形象的精品工程很少。我市建築設計領域獲獎數目遠遠落後於廣州和深圳,排在珠海、佛山的後面。裝配式建築、綠色建築、節能技術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推廣使用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網絡信息技術與建築業的融合發展處於探索階段,項目成功應用的案例較少。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能力和基礎較弱。

——要素供給制約明顯。企業對高端建築人才的招引投入不足,招引條件偏弱,自身培養能力不強,現有本地高級科技人才隊伍和高技能人才數量不能滿足建築業新一輪發展的需求。區域間人才競爭激烈,本地企業引進人才難度加大,面向建築業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仍需進一步完善。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渠道單一問題突出,對企業技術創新和做大做強形成明顯制約。

——企業競爭實力偏弱。本地企業規模總體偏小,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航母型”“旗艦型”領軍企業仍處於成長階段,大部分企業產值低於1億元,10億元以上企業較少,還沒有產值過百億的企業。高資質企業數量少,沒有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受業績、資質、規模等因素制約,本地企業高度依賴本地建築市場,走出去的能力較為欠缺,難以獨立或通過聯合體方式獲取大型建設工程項目,成長能力有待提高。

——監管水平有待提升。多層級、多部門監管問題依然存在,部門間協同監管機制仍需完善,市、園區(功能區)、鎮街縱向聯動仍需加強。基於網絡化、大數據的現代監管方式、監管平台、監管機制亟待建立。信用管理體系仍有優化空間,規模導向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培優導向,信用激勵和懲戒機制需進一步加強。

——產業扶持力度有待加強。東莞以製造業立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越來越重視建築業發展,但在建築業頂層設計方面仍有較大完善空間,各部門及社會各界在推動建築業發展的意識仍需提高,在產業扶持措施方面與周邊城市相比存在差距。

二、發展環境

(一)宏觀環境

——城市羣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未來五年,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城鎮化進程也邁入中後期階段。以城市羣和中心城市建設為主體,大力推進“新基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地區間經濟、交通的互聯互通,成為新型城鎮化推進的重大任務。

——“雙區”建設承載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廣東將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科技創新、現代產業體系、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公共服務等領域將推進系列重大項目建設,促進城市間在產業、交通、空間等方面的協同發展、連綿發展,形成以廣州、深圳為中心城市的世界級城市羣。

——“三區疊加”建立東莞發展新格局。隨着我市邁入“萬億元俱樂部”,未來全市發展質量將發生重大變化,面對廣東“雙區”建設加上東莞建設廣東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形成“三區疊加”的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有利於加快我市從“通道城市”轉變為大灣區“戰略節點城市”。同時,我市將打造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新區“三位一體”的都市核心區空間格局,全力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中的宜居宜業的高品質現代化都市,通過住房、出行、通訊、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大力度投資,大項目支撐,大規模建設,實現“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戰略目標。

(二)產業新趨勢

——大數據應用和智能建造是建築業發展的新方向。建築業將加快推動大數據技術在工程項目管理、招標投標環節和信用體系建設中的應用,全國和省、市層面將加大建築業服務和決策信息系統和平台的建設,加快推進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應用,形成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市場監管機制,提高建築行業公共服務能力和監管效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建築業將加速融合推進智能建造的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部門《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建市〔202060號)要求加大智能建造在工廠建設各環節應用,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新型建築工業化是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加快新型建築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建標規〔20208號)明確提出新型建築工業化,確定了系統化集成設計、構件和部品部件生產、精益化施工、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創新組織管理模式、科技支撐、專業人才培育等重點。以信息化技術應用為重點,提升建築品質和勞動生產率是我國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良好市場環境是建築業做大做強的有力保障。隨着建築市場的完全放開,良好市場環境有助於形成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專業特色企業做特做精、產業聯盟進一步發展的市場格局。優化建築業市場環境,推進管理網絡化和智能化,將為提高監管水平,實現行業公平競爭和良性競爭,促進建築產業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機遇與挑戰

未來五年,是我市建築業擴規提質增效,提高產業綜合實力,加快促進建築業向工業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新的外部環境下,我市建築業發展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

1.機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激發建築市場活力隨着我市城市化進程進入大配套、大建設、大提升時期,建築業在我市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將更加突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建築業發展,2020全市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鼓勵支持本土優質企業積極參與全市工程建設”,將進一步激勵我市建築業活力的提升。

——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廣闊市場空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都有廣闊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空間;新基建建設方面,包括東莞在內的大灣區將大力推進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基礎設施在內的新基礎設施建設,為東莞建築企業發展提供新市場空間。新型城鎮化方面,《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出台實施,廣東各地市以及東莞城市更新和城市老舊小區的改造將為本地建築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廣闊平台。全市納入“三舊”改造標圖建庫面積達到25.8萬畝,相當於我市20多年的新增用地規模。城市功能提升方面,我市大力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節點城市,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將推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公共服務提升、園區開發等各類重點項目建設。從2020年開始,我市大力推進教育擴容千日攻堅行動,計劃用5年時間新建或改擴建公辦中國小兩百多所,推進品質交通千日攻堅行動,全面推進綜合交通“六大體系”建設,涉及交通配套項目逾百項,投資金額數千億,以及推進軌道交通站場周邊土地綜合開發,東莞松山湖、水鄉功能區以及濱海灣新區擴容提效。

——產業協同發展有利於提升建築產業競爭力。我市在電子信息製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製造業等支柱產業的基礎上,正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5大新興領域,這為建築業與製造業產業融合、協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我市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與高端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建造技術,推動生產裝備、施工設備的智能化升級,在智能家居、智能辦公、樓宇自動化系統等方面培育具有產業競爭力的新業態。

——區位優勢有利於培育現代化建築產業集羣。東莞處於香港、深圳、廣州的軸線上,面臨“三區疊加”重大機遇。這有利於東莞把製造業的產業組織優勢、技術創新優勢轉移到建築業上,把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金融、產業金融優勢嫁接到東莞建築業,發展建築金融,培育建築業總部經濟,建設現代化建築產業集羣,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2.挑戰

——市場競爭激烈擠壓本地企業發展空間。我國建築業總產值規模已經突破20萬億元大關,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產業支撐作用、經濟推動作用越來越突出。全國各地,以及我省多個地市出台扶持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把建築業培育成為本地的支柱產業。建築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出現眾多擁有高資質的外地大型建築企業在廣東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搶奪市場的局面。在市場競爭中,我市建築企業資質相對較低、規模較小,生存與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新型建築工業化發展對建築企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壓力。隨着新型建築工業化成為我國建築業的發展方向,我市建築企業在尚未完成規模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就已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雖然有部分企業在裝配式建築、智能建造、綠色建造等領域進行了探索,但總體上處於起步階段,這些企業同樣面臨極大的轉型升級壓力。

——人力資源、創新能力不足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人力資源質量、提高新型建築工業化水平是我市建築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在機械化、裝備化等工業化建築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我市建築業雖然從業人數眾多,但是層次與質量不高。人力資源市場競爭激烈,建築業工人短缺,技術工人的“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新型建築工業化對建築業技術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東莞建築業中高端人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偏弱將成為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障礙。

三、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統領,發揮東莞產業優勢,堅持高質量高標準高起點,增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大力推進建築業向新型建築工業化轉型升級,構建以龍頭優勢企業為核心、以現代建築產業集羣為載體,上下游產業環節貫通的建築業全產業鏈;不斷提升東莞建築業品質和標準,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拓展國內國際市場,打造“千億產業、現代建造”的建築強市,為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做出貢獻。

(二)發展原則

1.產城融合協調發展

把建築產業發展與全力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結合起來,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嚴格執行質量安全標準規範,對內推動“東莞建造”量質齊升,對外增強“東莞建造”品牌優勢,促進建築業發展全面服務於我市城市建設品質提升。

2.全產業鏈升級發展

發揮建築施工優勢,築牢建築業的發展基礎,大力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探索建築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推動建築業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培育現代建築業產業集羣,構建涵蓋科研、設計、施工、裝配、製造、物流、運營管理和服務融合一體的建造產業體系,形成我市建築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3.創新驅動綠色發展

把建築業增長動力轉到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上來,結合本地現有基礎和優勢,積極推廣建築新技術和新材料,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構建良好的建築產業創新生態。注重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能源資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建築業綠色供應鏈,促進綠色建材推廣應用,努力推動我市建築業實現綠色發展。

4.關鍵領域優先發展

更好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規劃佈局、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挖掘本市建築市場空間和內需潛力,培育一批高資質、高技術的龍頭骨幹企業;建設建築市場公平、有序競爭環境;推進建築業“強鏈”“建鏈”,整合工程全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優先培育壯大建築業的重點環節和高技術環節,增強我市建築產業競爭優勢。

四、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2025年,建築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築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本建成建築產業全產業鏈,新型建造方式取得突破,綠色建造、智能建造處於全省領先水平;龍頭骨幹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企業技術水平和建造資質明顯提高,建築企業競爭優勢和“東莞建造”品牌優勢顯著增強;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以政策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目標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建築產業市場環境不斷優化,監管體制機制更加科學完善,建築工程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建築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實現“千億產業、現代建造”的目標。

(二)主要目標

1.產業規模

建築業規模和效益大幅提升,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穩步提升,總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建築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平均增速超過20%

培育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1-2家,新增總承包一級資質企業8家。培育年產值超200級億元級企業1家,100億元級企業3家,超50億元級企業5家;超10億元級的專業承包企業3家,形成龍頭骨幹企業強、專業企業精、大中小企業協作發展的良好格局。培育以優勢骨幹企業為核心、上下游產業鏈條完整的產業集羣。

2.產業升級

加快推進以裝配式建築為代表的新型建築工業化,2025年末全市裝配式建築面積佔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達到35%以上,政府投資建築工程項目優先採用裝配式建造方式。建成10個以上廣東省級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其中有2個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培育形成具有東莞特色的智能建造新業態。城鎮綠色建築面積佔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到80%

3.科技進步

全市建築業總體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形成適合市場需求的建築技術體系。總承包特級企業及年產值超50億的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建成省級技術中心10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家。主編、參編國家或者行業規範、標準1-3部,新增省級以上工法30-40項。特級和一級企業基本掌握智能建造新技術,建築信息模型(BIM)與企業管理系統和其他信息技術的一體化應用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4.人才隊伍

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高素質的技術及管理專家和能工巧匠,培養和引進一批國內知名專家,以及滿足工程建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複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形成結構合理、素質精良、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在本地企業中培養優秀企業家、高素質管理專家30名以上;引進國家或省級高等級人才10名。新增300名以上一級建造師。

5.品牌培育

打造精品工程,走品牌發展之路,創建自有特色品牌,形成“東莞建造”品牌競爭優勢。爭取創魯班獎、國優工程3-5項,國家級勘察、設計獎10項;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鄉杯獎40項;省土木建築學會科學技術獎50項;省省級勘察設計獎30項以上。

6.質量安全

堅持質量優先,質量安全法規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工程質量整體水平穩定提升;質量安全監管機制進一步健全,建成質量安全監管智能平台;工程質量通病治理取得顯著進步,建築工程品質持續提升。

五、主要任務

(一)做強建築全產業鏈,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1.壯大建築施工優勢行業

提高建築施工能力和水平,拓展建築施工領域。鼓勵工程施工企業以公共項目和美麗鄉村改造工程為重點,發展村鎮和市政建設工程施工領域,擴大園林工程、道路橋樑和水生態治理工程數量和規模,形成新的工程施工業務增長點。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大力提升高端工程施工項目的承接能力,積極參與濱海灣新區、教育園區、產業園區重大項目和改造提升項目建設。為施工企業創造條件,培育建築施工工業化能力,積極穩妥推進包括裝配式在內的新型建造技術發展和推廣應用,提高我市高技術工程施工能力,打造東莞建築施工品牌。支持以專業骨幹企業為核心聯合工程施工和相關業務企業,承接東莞和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設中的重大基礎性工程項目,以及綠色、節能、資源可循環利用的高新技術工程施工項目。

2.做強建築技術服務業

優化建築技術服務結構,提高建造設計技術和服務質量。鼓勵東莞設計企業創新設計理念,提升精品項目和大型項目設計水平,為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東莞提供優質服務。新增甲級資質勘察設計院5家;培育產值超5000萬元設計院6家,產值超億元設計院2-3家,以及一批有技術和競爭優勢的建築服務企業。推動建築技術服務業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提升建築技術服務業市場競爭體系,創新建築技術服務模式,大力推進東莞勘察設計、造價、招標代理等企業積極探索優勢互補的合作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增強建築技術服務業競爭力。推動設計、造價和監理等技術服務企業聯合工程施工企業組建“東莞建造智庫”,建設東莞建造諮詢服務平台,以創新的設計理念,研究東莞城市空間佈局、公共服務功能、資源節約利用、地域文化與建築和諧共生等課題,以我市建設“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要求為導向,為水鄉功能區建設、濱海灣新區建設、高等級公共建築提供高水平諮詢服務,提升我市建築品質和城市建造特色。

3.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鼓勵和推動龍頭骨幹企業、產業鏈核心企業積極、適度、穩健多元化發展,向相關產業環節延伸。鼓勵大型施工企業收購有較高資質的勘察設計院、市政公司等,將併購企業轉移到東莞註冊並實體化運作。培育能夠打通投資策劃、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項目管理、招標代理、工程諮詢、原材料供應、工程檢驗檢測、維護維修、運營的全產業鏈核心骨幹企業團隊,大力發展建築幕牆、鋼結構、園林工程、裝飾裝修等中小企業羣,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專業承包商。推進建築服務行業本地市場差別化競爭,外地市場抱團式合作,在錯位發展中形成比較優勢。打造有東莞特色的全流程現代建築業產業鏈。

4.發展特色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鼓勵企業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深化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建造全過程的集成與創新運用,提高智能建築、建築流程和施工管理信息化水平。選擇若干家龍頭骨幹企業重點培育成為具有智能建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的工程總承包企業。引導本市電子信息企業以多種形式與建築業企業緊密合作、協同創新,開展面向智能建造的技術合作,建立跨產業組織,構建智能建造工程項目多方協同智能建造研發平台,提供涵蓋設計、生產、施工、技術服務的智能建造產品和解決方案,帶動以新型智能產品和服務平台開發為中心的智能建築製造業發展。推動發展一批智能建造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向智能建造專業領域轉型升級,逐步形成有東莞特色的智能建造、智能建築設備部件製造、智能建築服務新業態融合發展的智能建築產業體系。

5.培育東莞特色建築新業態

充分發揮東莞的製造業優勢,建立建築工業化合作平台,對製造業行業進行建築工業化賦能,推動我市地牆磚、衞浴、傢俱、五金衞浴、建築鋁材建築裝備等建材製造業適應建築工業化標準,向綠色環保產品升級。推動產業招商引資與創業企業孵化相結合,引進擁有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的行業領先建築企業及部品部件企業,為建築新業態發展培育新興力量。適度發展高質量新型牆體材料。培育一批能夠提供建築材料和構件供應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新電商,提升東莞建築建材產業的市場影響力和佔有率。着力推進中高端電子信息產業進入智能建造新技術研發和應用領域,培育智慧建築新業態。鼓勵專業化建築工程骨幹企業增強綠色、節能、環保理念,與製造業企業合作投資建築裝修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加快佈局綠色建造上下游產業鏈環節,培育東莞特色的綠色建築新業態。支持有實力的企業提高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維護等全方位服務能力,逐步實現由建造建築產品向建造和經營相結合的模式發展。

(二)大力培育產業基地,發展建築產業集羣

1.加快建築產業集聚發展

整合建築業資源,優化生產力佈局。鼓勵本地骨幹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構建產業發展聯盟,實現龍頭企業、核心環節、關聯產業有效集聚,形成技術領先、配套齊全的特色建築產業集羣。以新型建築工業化為導向,打通建築產業鏈上下游,培育集建築項目管理、規劃設計、新型材料研發、造價諮詢、中介服務、金融平台等產業服務於一體的建築技術服務園區,大力吸引科研機構在園區開設工作站、研究室,打造“東莞建造”的高端發展平台;推動建築研究、科技創新、建材生產等相關企業合作創建“產、學、研、商”一體化發展平台和示範基地。支持具有產業優勢的建材、裝飾、智能、幕牆、園林等企業走“專、特、精”道路,做大產業規模,整合專業建造上下游產業鏈,建立綠色建造產業鏈創新聯盟,推動建設綠色建造研發中心、綠色產品生產中心、綠色產業服務中心。

2.培育建築產業化基地

發揮東莞製造業優勢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快培育建築產業化基地。大力發展工程應用類(建設、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和部品生產類(構件生產、配套產品、裝備製造等單位)基地。利用各鎮現有的產業基礎,擴大、提升相關的裝配式部件、鋁模板、爬升腳手架等產品的生產、供給,形成規模化的建築製造產業鏈。支持企業建立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帶動裝配式建築上下游企業發展,鼓勵企業申報省級和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鼓勵龍頭骨幹企業以及央企和大型建築企業在東莞建設裝配式建築智慧工廠和裝配式建築設計中心,打造一批省級和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推動科研教培類(諮詢教培、科研院校等單位)和綜合產業類基地的協調發展。發揮龍頭企業示範引領作用,在裝配式建築工廠打造“機器代人”應用場景,推動建立智能建造基地。支持有港口和鐵路站場鎮區,發揮資源、交通優勢,提升石材、家居、上下游產業的配套能力,規劃建設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區。將與製造業相關的裝配式建築業態列入先進製造業的範圍,享受先進製造業的相關扶持政策。擇優向市科技創新部門推薦申報重點扶持對象,積極向省和國家推薦申報省級和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

3.培育建築企業總部基地

通過培育一批、招引一批、提升一批等方式,支持建築企業在我市設立企業總部或大灣區總部。探索培育國際建築展覽平台,加快建設建築市場信息、科技創新、建造人才配置平台,把東莞發展成為建設資本密集,功能配套,設施完善,具有高度活力和創造力的建築企業總部基地。支持我市貢獻大、能力強、有需求的龍頭企業建設總部大樓,提升龍頭企業品牌形象和社會知名度、影響力。引導符合相關條件的企業,申請認定為總部企業,享受我市鼓勵和支持總部經濟發展的扶持政策。央企和省內外優質建築企業到東莞設立總部或區域中心,本地建築企業提升特級資質或有專業技術優勢的企業拓展經營建設總部大樓,給予用地等政策優惠。

4.培育新型建材產業集羣

打造建築業與建材製造業深度合作平台,鼓勵建築企業積極採購應用和推廣東莞建材產品,與本地建材企業共同開發建築技術和產品,優化提升本地建材市場。促進東莞建材產業及關聯企業集聚發展,產業鏈向上下游優勢環節延伸,支持優勢企業提質增品壯大發展。通過資本、技術、項目和市場運營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強強聯合,以強帶專,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併重組,培育新型建材龍頭企業。以東莞為經營中心、市場中心和技術中心,以物流成本和生產資源優勢為重要因素,在惠州、河源和粵北、粵東地區投資生產中心,發展跨區域的幕牆、玻璃、鋁型材、陶瓷和預製混凝土產業集羣,支撐東莞建築全產業鏈發展。強化混凝土攪拌站的管理,科學規劃和優化攪拌站佈局。

(三)內強外引共同發力,增強企業競爭優勢

1.培育建築施工龍頭企業

堅持培優扶強,着力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資產規模大、社會信譽好,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龍頭骨幹企業。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增強內生動力,拓展優勢業務環節,向建築業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發展成為集投資、設計、施工、生產為一體的工程總承包企業。建立本市重點骨幹企業庫和日常聯繫服務制度,協助解決企業發展問題,對入庫企業在資質升級、上市融資、工程擔保、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支持,對產值和税收排名靠前的企業給予信用分值等獎勵,為企業提升新型建築工業化的技術和管理能力提供服務。支持已上市建築企業通過融資增強市場競爭優勢,形成示範效應,加快推進本市有條件的龍頭骨幹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積極爭取上市機會;鼓勵本市龍頭骨幹企業學習央企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主動和央企、國企結成聯合體,參加本市和大灣區大型項目投標,擴大企業影響力,提升經營管理能力。

2.支持企業整合優化業務

支持龍頭骨幹企業以產權為紐帶,通過跨地區跨行業收購、兼併、重組等形式整合資源,優化業務,解決承攬工程、融通資金、分擔風險、提高效益等難題,為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增強市場競爭優勢提供支撐。鼓勵總承包一級資質以上企業併購有較高資質和人才儲備的設計院或有一定發展前景的裝配式建築示範產業基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建築業相關行業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擬上市企業資源庫,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育一批優勢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革,優先支持庫內企業掛牌上市。對開展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互動、生產經營與資產經營融合並取得顯著成效的企業給予獎勵。

3.招引一批高質量企業

圍繞“強鏈”、“補鏈”目標,招引一批綜合實力強、技術含量高的企業到東莞設立企業總部、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圍繞提升資質水平目標,設置有吸引力的優惠條件和獎勵標準,爭取引進2-3家有特級資質的企業落户東莞。積極吸引大型央企、省屬國企和優質企業將總部基地落户東莞,或在東莞設立獨立法人機構開展經營活動。鼓勵重特大項目中標單位落户東莞,或在東莞開辦企業。推動市鎮兩級招引項目機構對招引企業提供全過程優質服務,對已招引企業持續實行一對一、多對一服務,為企業創造優良條件,幫助企業解決到東莞後的經營場地、市場開拓和人才引進落户等問題。對為東莞經濟做出重要貢獻的新招引企業給予獎勵和宣傳,擴大知名度。

4.推進企業晉升資質等級

制定建築業企業資質升級激勵政策,為申報施工總承包特級、專業特級、施工總承包一級以及工程勘察設計行(專)業甲級的企業提供政策和專業指導,對晉升為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的企業給予經濟獎勵。成立由省內外專家團隊組成的建築企業資質申報提升專家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輔導和申報資料組織的技術支持;由相關部門牽頭,鼓勵高級資質企業開展對中小企業升級資質資格的輔導。制定全市建築業企業資質提升計劃,設計東莞建築產業鏈相關資質關係動態發展信息圖,為企業組團合作、開展全過程工程諮詢和建築工業化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引導和鼓勵企業制訂資質晉升計劃,提高集約化、精細化、專業化管理水平,打好晉升資質的基礎。

5.支持中小建築企業發展

鼓勵中小型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發展道路,培育一批經營有特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的專業企業。支持中小建築企業發展包括裝配式建造技術在內的新型建造技術安裝專業分包業務,培育特色分包能力。在建築幕牆、地基基礎、園林設計、裝修裝飾和鋼結構等專業領域着力培育為龍頭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羣,支持一批有技術優勢的創新型企業加快成長為大型骨幹企業。落實國家和省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扶持和優惠政策,清理對民營建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設置的不平等限制條件,清除各部門和鎮區針對中小建築企業直接或變相設置的各種障礙,保證民營企業平等競爭地位。在省級工法評審、建築業新技術應用示範工程和創建各類優質工程等方面,加強對中小建築企業的指導幫助。

(四)公共建設項目引領,推廣新型建造方式

1.發揮公共建設項目示範作用

積極推動公共建設項目採用新型建造方式,提高工程建造標準,全面提升公共工程建造品質,推動新型建築工業化發展。重點支持具有工程總承包管理能力和經驗的建設單位以及具有設計、生產、施工等綜合能力的大型骨幹企業,參與政府投資的裝配式建築項目建設,打造裝配式建築示範工程。以東莞市濱海灣新區、南城CBD區建設等為試點區域,選擇一批政府投資工程和部分社會投資項目,採用新型建造方式,培育一批在設計施工質量提升、智能施工管理、減少材料浪費、縮短行政審批、降低建設成本等方面成效顯著的優質工程。

2.加快推廣綠色建造方式

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週期的綠色建造和運營管理,通過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建材選用、綠色施工和安裝、綠色一體化裝修、綠色運營,推廣綠色建造方式。推動綠色建築量質齊升,在公共建築項目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的基礎上,鼓勵更多建築按照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築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深入開展《東莞市綠色建築一星級評價導則》應用評估研究。大力發展和使用綠色建材,鼓勵建築企業優先使用資源化利用工業和建築固體廢棄物再生的綠色建材,提高綠色建材應用比例。推廣建築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保護環境的適用技術,強化新建建築節能,提升綠色施工水平。

3.推動裝配式建築發展

編制裝配式建築技術應用指引,制定適合我市的裝配式建築評價標準,構建與國家技術體系相銜接、適合本地特點的裝配式建築標準體系。支持企業研究開發與裝配式建築相關的技術、標準、工法。成立裝配式建築專家庫,以科研院所和設計院為載體,建立裝配式建築技術服務中心。推行裝配式建築一體化集成設計,建立裝配式建築設計一體化集成系統,促進設計單位、施工單位與生產單位進行協同設計,提高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制定我市建築部品部件生產製造的規格標準,建立以標準部品為基礎的專業化、規模化、信息化生產體系。提高裝配式施工水平,引導施工企業對裝配施工、安全防護和質量檢測技術進行研究,編制科學可行的施工作業標準書模板,提升施工流程的標準性和組織性。推進建築全裝修,新建住宅項目率先推行標準化、集成化、模塊化的裝配式裝修,推行裝配式建築全裝修與主體結構、機電設備一體化設計和協同施工。

4.加快推動智能建造

以新型建築工業化帶動智能建造快速發展,發揮重點項目以及大型項目示範引領作用,加大應用推廣力度,拓寬各類技術的應用範圍,探索集研發設計、數據訓練、中試應用、科技金融於一體的綜合應用模式,研究制定我市智能建造的實施意見及評價標準。推動政府投資工程、裝配式建築、綠色建築等工程項目積極應用智能建造技術,加快推進BIM技術在公共建設項目中的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全過程集成應用,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週期數據共享和信息化管理,為項目方案優化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促進建築項目提質增效。推動數字化設計體系建設,統籌建築結構、機電設備、部品部件、裝配施工、裝飾裝修,推行一體化集成設計。鼓勵中高級建設項目以“互聯網+”為基礎,推廣智能建造中的傳感器、物聯網、動態監控等關鍵技術使用。

5.優化提升建造組織形式

支持我市大型建築施工企業通過合作、兼併等調整升級組織形式,健全管理體系,增強競爭優勢,向具有工程管理、設計、施工、生產、採購能力的工程總承包企業轉型。培育全過程工程諮詢龍頭企業。引導大型勘察設計、監理、招標代理、造價諮詢等企業積極發展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鼓勵相關單位通過聯合經營、併購重組等方式發展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拓展業務範圍;支持建築業龍頭骨幹企業採取聯合經營、併購重組等方式加強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建立全過程諮詢平台,提升諮詢企業全過程、一體化服務能力,承接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業務。探索建立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全過程諮詢合同示範文本。推動政府和國有資金投資項目帶頭推行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諮詢等新型建設組織實施方式。

(五)構建建築技術平台,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1.支持企業推廣應用建造新技術

支持企業開展建築科技專項和科技成果項目轉化推廣,鼓勵企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積極推進工程項目採用建造新技術。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形成專利、專有技術、標準規範、工法的技術優勢。以科研院所為依託,推動綠色建造、智能建造和裝配式建築基礎共性技術的應用。利用我市的製造業優勢,推動建築業與製造業協同的戰略合作,突破一批建築核心技術,形成東莞建築技術優勢。加快數字化設計體系建設,統籌建築結構、機電設備、部品部件、裝配施工、裝飾裝修,推行一體化集成設計。梳理已經成熟應用的建造技術,定期發佈成熟技術目錄。鼓勵龍頭骨幹企業應用新型建造成熟技術,培育具有新型建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的工程總承包企業。

2.建立建築科技創新平台

積極招引高端人才及團隊到我市建立綠色建造、智能建造等重點研發平台,加快關鍵適用技術應用。支持企業建立國家級、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研發中心,選擇一批有技術積累、有人才優勢、有戰略眼光和創新精神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鼓勵多出技術成果,優先申報國家級和省級工程技術中心。鼓勵總承包特級企業及年產值超50億的一級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項目,形成自有核心技術和專有技術,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鼓勵建築業企業和製造業企業協同創新,培育和組建行業協同創新中心。支持科研院所和社會組織發揮技術創新和建築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優勢,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促進建築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圍繞建築信息模型(BIM)等新型建造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建設創新平台,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服務。

3.加強中高端人才隊伍建設

進一步重視專業人才隊伍、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建立完善有效的育人、引人、留人機制。關心關愛企業家團隊建設,壯大東莞建築企業家力量,提高我市建築業企業家整體水平,培育和獎勵一批有素質、愛東莞、能力強、業績優的優秀企業家隊伍,激勵優秀企業家成長。加大建築人才招引力度,深化校地合作,引進創新人才,把引進建築業技術管理人才納入我市鼓勵科技人才引進政策的範圍。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寬鬆的工作氛圍,創造承接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建築人才資源外溢到東莞的條件,吸引廣州、深圳和內地建築人才到東莞工作和落户。以提供比廣州和深圳更優惠的工作條件和生活補貼為前提,加大東莞發展和品牌宣傳,引導東莞常住人口的建築和相關專業高校畢業生回莞就業。以東莞建設“技能人才”之都為導向,大力推進建築技能人才建設。大力培養建築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打造立足東莞的高素質建築技能人才隊伍。加大建築產業現代化技術和管理人才培訓的財政投入,組織建築產業現代化、智能建造技術集成應用、信息化管理等高端技術培訓班,不斷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能力水平。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新型建造方式的實踐與經驗積累,培訓適應新型建築工業化技術要求的技術管理團隊和高級技工,提升本地建築業企業的新型建築工業化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提升東莞建造品質,創新質量安全體系

1.增強高品質建築設計能力

提升建築規劃設計理念,聚焦東莞城市建造品質提升,着力培育一批精品建築和品質設計優秀項目,打造與“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相匹配的城市建築。加強城市設計對建築設計的統籌引導,高定位、高標準編制城市設計導則,協調建築與城市空間及公共活動關係。推動建築設計方案編制城市設計銜接專篇,充分落實城市設計內容。鼓勵設計企業以東莞城市建設品質提升為目標,融合嶺南建築特色,融入現代技術、材料、工藝,創立東莞建築設計新模式、新風格,切實提升建築設計水平。推動重要或大型公共設施項目在前期策劃階段組建管理運營團隊,引入高水平技術單位提供諮詢服務。創新建築方案設計優選制度,結合建設項目特點,鼓勵採取設計招標、設計競賽和直接委託行業知名專家團隊評選等方式優選項目設計方案。建立高水平城市建築設計專家庫,為我市高端標誌性建築項目提供設計技術諮詢服務,推行設計競賽和設計招標的“陽光評審”。吸引業績優、水平高、信譽好的國內外知名建築師、設計單位或團隊,積極參與或與本地勘察設計企業組建聯合體參與東莞的設計競賽或設計方案招標。

2.完善工程建設技術標準體系

對標深圳等先進城市,對現行工程建設技術標準進行全面梳理,研究制訂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技術規範,編制設計圖集,逐步建立國內一流水準的工程建設技術標準體系。重點完善軌道交通、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裝配式建築、綠色建築、建築廢棄物綜合利用、BIM應用等領域的工程建設技術標準。積極推廣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施工安全標準化、防範建築工程質量安全圖集指引,切實提高工程質量水平。適度提高安全、質量、性能、健康、節能等強制性指標要求,逐步提高標準水平。支持企業積極參加行業標準、地方規範的制定,主編或參編國家、省級行業標準。

3.建立創建優質工程激勵機制

鼓勵企業爭先創優,積極爭創優質工程、標準化星級工地和科技示範工程,力爭獲得更多的國家級和省級獎項。建立創優質優秀工程激勵機制,制定創優質優秀工程表彰獎勵辦法,每年定期召開全市建設工作會議,對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的工程項目進行表彰獎勵。支持有經驗的科研院所為企業工程項目申報優質、星級和科技示範工程提供諮詢服務,鼓勵社會投資項目的建設單位對獲得優質優秀工程獎項的單位進行獎勵。

4.創新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機制

完善施工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提高建設工程質量。強化關鍵環節、關鍵工序的質量控制,建立完善標準化工地管理體系和考評機制,全面提升建築工地文明施工管理水平和整體形象。強化全過程質量監管,建立工程質量責任追溯機制。探索建立建設工程安全責任主體失職追責和清出機制,構建施工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進一步落實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的質量安全責任,強化工程質管理制度的執行,壓實主體責任。加強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建立以過程檢查記分評價為主的動態監管機制。落實政府監督執法責任,加強工程質量安全巡查和工程質量抽檢,加強工程雙隨機抽查。進一步理清市與鎮(街)、功能區與鎮的監管職責,制定“陽光監管”制度,建立聯動機制,提高監督效率和質量。強化工程質量安全信用管理與建築市場管理、招標投標管理和資質資格管理等有機聯動。探索對企業的差異化監管,對信用良好的企業減少檢查頻次。完善危大工程信息化監管系統動態管理,積極推進“互聯網+智慧工地”質量安全監管技術開發應用,建設和優化東莞建設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平台。推進完善建築機械設備服務和施工的技術安全服務標準體系,優化設備使用的安全監管制度,提高我市建築裝備現場生產技術和安全水平。

5.深化工程質量安全專項治理

深入開展房建市政工程質量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強化法人管安全、帶隊檢查制度,對隱患排查整治不落實的予以追責。突出關鍵環節、關鍵部位治理,加強建築起重機械等危險性較大工程的質量安全監管。加強對建機一體化企業的監管,強化企業對設備的維保和日常檢查責任。加強住宅工程質量通病防治工作,進一步規範工程質量檢測管理,加大力度整頓檢測市場不良行為。整頓規範工程質量檢測市場,完善檢測過程和檢測行為的監管機制。全面實施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信息化管理,對工程檢測全過程動態管控,規範檢測行為,確保檢測質量。

(七)壯大本地核心市場,積極拓展灣區空間

1.大力支持企業深耕本地市場

充分利用“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機遇,加大對我市“三心六片”組團聯動發展的城市建設市場研究,分析我市構建高水平軌道交通建網絡、打造國際空港中心、建設東莞大灣區優質生活圈,以及由此帶來的交通、水利、市政、5G基站、軌道交通等新基建項目建設的市場需求,及時為企業提供本地建築項目市場信息。引導本土企業加快適應本地重特大項目建設標準,支持本土企業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綠色建築、智慧建築融合發展,向市政、路橋、水利等領域拓展,提高技術管理水平和資質等級,適應重大項目招投標方式的變化,努力擴大本地市場份額。把深耕本地市場作為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基地和跳板,支持本地企業在公共建築工程、科技含量高、建設難度高的中高端建築領域佔有更多市場份額,做出樣板項目,為進入東莞以外的大灣區建築市場提供示範工程。

2.提升本市建設市場供給標準

引導公共項目投資建設經營機構在建設內容明確、技術方案成熟的前提下,對政府投資項目、國有資金佔控股或者主導地位的項目、裝配式建築項目、應用建築信息模型項目,推行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方式,每年明確一定比例,並逐年增加國有資金投資佔主導的項目實施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為培育東莞特級總承包企業和全過程工程諮詢企業提供平台。鼓勵建設單位根據諮詢服務節約的投資額對諮詢單位予以獎勵。推動市城建局、市水投集團、東實公司和交投集團等政府投資機構在建設學校、醫院、水務、軌道交通、道路橋樑、高速公路等重大公共設施的過程中,適應我市建築產業發展的新要求,突破傳統的工程項目管理模式,提高建設項目的建造標準,整合創新項目立項條件,優化招投標程序和標準,提供招投標政策諮詢服務,支撐“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價值追求和東莞建築市場優化發展。

3.積極拓展大灣區市場空間

利用我市處於大灣區核心圈內、“三區”疊加,並處於香港-深圳-廣州軸線的區位條件,鼓勵企業培植以大灣區為核心的主力市場,以抱團競爭的形式,探索“投建營一體化”的東莞做法,形成智力、技術、資金、裝備、管理、標準和勞動力等聯動參與的市場競爭優勢,拓展市場空間和業務範圍,積極承接大灣區的省重點項目和城市水生態治理工程。鼓勵企業加強與央企、國企的合作與協作,通過項目合作、組建聯合體等方式,投標大中型項目,實現“靠大聯強”拓展市場。借力深圳先行示範區和深港科技合作區的建設契機,主動對接深圳建築產業鏈條、技術標準和建造方式,跟蹤深圳,對標國際一流,建立工程建設技術標準體系,推進建築工業化、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和精細化的發展模式,鼓勵嵌入深圳建築產業鏈條中的施工、專業裝修裝飾、設計、建材等環節,在工程建造中不斷學習建造技術,提升質量安全和品牌競爭優勢。

4.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外部市場

高點謀劃,提前佈局,加快建築“走出去”步伐,力爭開拓境外建築市場形成突破。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築市場的研究,為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市場和法律信息,為企業“走出去”搭建平台,組織推介對接活動,為企業海外建築工程項目提供全過程風險防控和服務,為我市企業赴省外、境外承接工程業務提供優質服務,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引導企業通過合作資金、技術、產品、人才等,與大型央企、國企建立戰略聯盟,以“投建營一體化”模式全鏈條參與海外項目。鼓勵企業開展省外、境外市場條件研究,圍繞主業選擇和拓寬市場,形成市場適應性強、專業覆蓋寬、技術水平高的專業化市場開拓和工程承接體系,積極走出去佈局新市場,設立新機構,承攬新業務。

(八)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行業發展環境

1.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梳理可下放事項,推動“數字住建”建設,深入推進工程項目建設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精簡事項要件,壓縮政府和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提高服務效能。推行工程建設項目風險分級分類審批和質量安全監管制度,以及工程建設項目聯合審批、聯合審圖、聯合驗收。完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實現統一受理、並聯審批、實時流轉,持續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規範化管理,全面落實集成服務模式,按照“一份辦事指南、一張申請表單、一套申報材料、完成多項審批”的運作模式,推行審批事項一窗辦理,推動全程網上無紙化、一網通辦。

2.深化招投標制度改革

進一步深化工程招投標制度改革,推動工程總承包實施和完善。加快推進全過程電子化招投標,研究探索電子化監督,實行招標人首要責任制,試行招投標“評定分離”改革,加大擇優力度,落實招標人權責對等。倡導招標人適度擇優,加大公平競爭力度。創新改革設計招標制度,鼓勵國內外優秀設計企業團隊與本地設計企業聯合,組建聯合體參與投標項目。

3.完善管理信息平台

利用平台對全市建設項目開展監督登記、聯合驗收、施工圖抽查、質量安全監督等事中事後監管過程,實施遠程動態監控與監測預警。推進BIM的工程建設項目智慧審批平台、“多規合一”信息平台、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智慧建造、智能監管”綜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整合優化升級,實現數據共享、互聯互通。

4.加強工程造價管理

完善工程計價依據發佈機制,優化概算定額、估算指標編制發佈和動態管理。搭建市場價格信息發佈平台,統一信息發佈標準和規則,鼓勵企事業單位通過信息平台發佈市場價格信息。加快建立國有資金投資的工程造價數據庫,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為概預算編制提供依據。引導建設單位根據工程造價數據庫、造價指標指數和市場價格信息等編制和確定最高投標限價,按照現行招標投標有關規定,在滿足設計要求和保證工程質量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提高投資效益。探索根據合同造價實施差異化監管,為建築品質提升提供物質基礎。加強工程施工合同履約和價款支付監管,引導發承包雙方嚴格按照合同約定開展工程款支付和結算,全面推行施工過程價款結算和支付,探索工程造價糾紛的多元化解決途徑和方法,進一步規範建築市場秩序,防止工程建設領域腐敗和拖欠農民工工資。

5.完善行業信用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動態化市場主體信用檔案和科學化信用評價體系,與國家和省建築市場信用平台、中國人民銀行徵信機構等實現數據共享,落實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完善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信用評價信息在市場準入中的作用,強化信用評價結果在企業承接業務和差異化監管等方面的運用,加大企業納税、評優、科技進步等加分比重。依法完善建築業質量和安全管理執法標準和措施,建立質量安全檔案和公開不良行為信息,築牢建築質量和安全的防線。探索建立建築業企業信用管理與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快速處理制度。

6.強化行業協會發展和自律

加強對建築行業組織的指導,鼓勵行業協會承擔相應的行業管理職能,提高行業協會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發揮協會引領行業發展的作用。支持行業協會發布市場參考價和最低保障價,制定禁止通過惡意降價進行競爭的自律公約,抵制惡意低價、不合理低價競爭行為,探討差異化行業監督和行政監管,維護行業發展利益。支持行業組織研究新型建築工業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下的行業管理模式和技術,鼓勵行業組織開展行業發展的公共技術開發、專業研討會和技術培訓活動。發揮行業協會自律功能,支持行業組織對發生建築質量安全事故、供應假冒偽劣建材設備、不合法的轉包掛靠、拖欠工程款及農民工工資或者其它社會影響惡劣行為的市場主體進行通報和糾正行動;推動行政主管部門加強與行業組織合作,打擊惡意競爭等不良的從業行業。鼓勵行業組織加強行業誠信自律體系建設,規範企業和從業人員的市場行為,引導市場合理競爭。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部門要轉變思想觀念,將建築業作為未來支柱產業進行培育。加強建築產業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引導,建立完善指導建築業發展的工作機制,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設立由相關部門分工落實的建築業發展協調機構。完善規劃銜接機制,分解建築產業發展質量、規模與效益目標,壓實主體任務和責任。

探索設立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建築業、電子信息、建材製造、金融服務業等企業和行業組織以及科技部門參加的東莞建築產業發展聯盟,推動建築新業態的形成發展和建築產業與科技、金融業的融合發展。

加強對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勘察設計、工程諮詢服務等中高端環節企業招引的領導;積極組織在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內主要建築市場開展推介活動,讓更多地方的政府部門以及大型央企、國企、上市公司,熟悉、瞭解、信任東莞建築企業,增進溝通交流,為企業開拓市場提供平台和服務。

(二)加強政策支持

完善促進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建立政策制定與規劃實施協同推進機制,形成有效的政策預期和導向。

着重圍繞規劃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領域,出台建築產業建鏈強鏈補鏈政策,以及建築企業轉型升級、產業鏈延伸、市場培育、人才支撐、融資上市等支持政策,為規劃實施提供支撐。

設立東莞建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為我市建築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提供支持。推動持續開展“東莞建造”優質施工企業、技術服務企業的量化評價。

以發改部門和財政部門為主導,加大公共設施投資項目的信息化、工業化的成本投入,提高我市發展裝配式建築和綠色建築補貼標準。推動工業和科技部門加大對新型建築工業化技術創新研發的支持,把“東莞建造”技術創新項目納入東莞重大科技項目,出台鼓勵建築業企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技術中心,以及優先發展建築智能化技術,建築業和製造業、服務業融合形成新業態的政策;推動人力資源部門研究引進建築業高端人才和培育新型建築工業化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政策。

整合優化市內市政、交通、水利、片區開發、城市綜合體以及公共領域項目和工程的供給市場,推進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單位優化調整資信、業績、報價等發包條件和評分標準,用好優質企業名錄,鼓勵在同等條件下,建設單位優先選取本市優質企業作為承接任務單位,支持我市優質建築企業單獨或組建聯合體承接項目。探索建立小額工程預選庫、聯合體投標企業庫。

創新和完善建築業安全質量監管體系,引進智能化管理技術,建設覆蓋全市工程項目的全天候安全監管信息平台,優化質量監管體系,提高東莞建造質量水平。

各區鎮、相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吃透省、市對建築業的支持扶持政策,認真落實,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

(三)納入績效考核

圍繞加快我市建築業在上規模的同時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型建築工業化、優化發展環境、建設建築業全產業鏈的目標導向,制定建築業發展規劃任務實施的分部門分級考核制度,把考核指標納入有關部門年度績效考核體系。

成立市建築業規劃實施考核領導小組,分解年度目標任務,具體負責全市建築業發展的考核。推動各部門、各層級按規劃要求協調聯動和調度資源,做好規劃的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終期總結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