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總結

國中英語課程標準最新版範文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1.82W
     以下內容由本站收錄,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國中英語課程標準最新版範文總結

2016年修改版國中英語課程標準

一、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説讀寫技能,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為今後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着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發展跨文化意識,促進創新思維,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質教育,充分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髮展的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首要目的是為學生髮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為他們繼續學習英語和未來職業選擇創造有利條件。同時,英語課程有利於學生體驗中外文化差異,豐富思維方式,增進國際理解,提高人文素養。英語教育應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並重,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既能夠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又能夠學會如何學習,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合作意識,學習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基本關係,形成創新意識,發展科學精神,從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二)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語言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

義務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課程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等方面都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需求,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的過程。英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個性化的活動,學習者由於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因此,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的基礎上,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到靈活多樣,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益。

(三)整體設計目標,體現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

英語學習具有明顯的漸進性和持續性等特點。語言學習持續時間長,而且需要逐漸積累。《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和與之相銜接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將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設為九個級別,旨在體現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循序漸進的發展特點,保證英語課程的整體性、連續性和漸進性。英語課程應按照學生的語言水平及相應等級要求組織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

(四)強調學習過程,體現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英語課程提倡採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儘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五)優化評價方式,着重評價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課程評價體系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特別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評價體系應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強調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使評價在培養學生自信和保護學生自尊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終結性評價應着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六)開發課程資源,豐富和拓展英語學習的渠道

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對英語學習尤其重要。英語課程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教師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現實生活中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積極利用音像、廣播、電視、書報雜誌、網絡信息為學生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同時,教師還應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三、課程設計思路

英語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是,以黨的十X大和先進的外語課程理念為指導,綜合考慮我國英語教育的發展現狀,從義務教育階段起,建立一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系統而持續漸進的英語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最終目標,根據語言學習的規律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從五個方面設計整體課程目標和分級目標,即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它們相互聯繫,相輔相成,使英語課程既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注重優化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較強的文化意識,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根據上述設計思路,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以國小三年級為起點,以國中三年級為終點(即義務教育9年級),並與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相銜接。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含義務教育和高中兩個階段)按照能力水平設為九個級別,形成循序漸進、持續發展的課程。採用分級方式設計課程主要是考慮到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經濟和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同時也借鑑了國際上通用的分級方式,力求體現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使國家英語課程具有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在九級目標體系中,一至五級為義務教育階段(相當於3~9年級)的目標要求。其中,一級為起始級別,二級為6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五級為9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六至九級為普通高中(相當於10~12年級)的目標要求。其中,七級為高中畢業的基本要求,八級和九級是為願意進一步提高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中學生設計的目標。在九個級別的目標中,一級、三級和四級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過渡級別,六級為高中階段的過渡級別。過渡級別的設置有利於在課程實施中對各階段的教學進行指導,同時也為課程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提供了依據。課程目標級別不完全等同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各個年級。但是,分級目標對3~6年級、7~9年級和高中各年級的教學和評價以及教材編寫提供了循序漸進、穩步上升的指導性要求,有利於課程的整體實施。在義務教育階段,從3年級開設英語課程的學校,3~4年級應完成一級目標,5~6年級完成二級目標;課時安排應儘量體現短時高頻的原則,周課時不少於80分鐘。7~9年級分別完成三、四、五級目標;周課時按照國家課程計劃執行。銜接,尤其要做好國小與國中階段的平穩過渡,促進地區英語教育的均衡發展。師資與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英語課程起始年級可以適當提前。少數民族地區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英語課程的實施措施。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並通過英語學習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諸方面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有利於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積極的情感態度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持續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和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所以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與發展思維能力有密切的聯繫。學習一門新的語言能夠進一步促進人的心智發展,有助於學習者從多角度理解世界的多樣性,提高分析能力與認知水平。

實現英語課程在以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共同構成的課程總目標,既體現了英語學習的工具性,也體現了其人文性;既有利於學生髮展語言運用能力,又有利於學生髮展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

第三部分內容標準

按照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要求,本標準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分別提出了級別要求。其中,對語言技能中的聽、説、讀、寫等技能提出五個級別的不同目標要求,對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提出了二級和五級的目標要求。

一、語言技能

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主要包括聽、説、讀、寫等方面的技能以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説和寫是表達的技能。它們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因此,聽、説、讀、寫既是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習的手段。語言技能目標以學生在某個級別“能做什麼”為主要內容,這不僅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表2是語言技能的分級目標。

二、語言知識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學習和掌握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方面的內容。語言知識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表3是二級和五級語言知識的分級目標。詳細內容參見附錄一、二、三。

三、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過英語課程,使學生增強祖國意識,拓展國際視野。表4是二級和五級的情感態度分級目標。

四、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使用英語而採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以及指導這些行動和步驟的信念。英語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認知策略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具體學習任務而採取的步驟和方法;調控策略是指學生對學習加以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的策略;交際策略是學生為了爭取更多的交際機會、維持交際以及提高交際效果而採取的各種策略;資源策略是學生合理並有效利用多種媒體進行學習和運用英語的策略。

學習策略是靈活多樣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並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在英語課程實施中,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利於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採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助於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可持續性學習奠定基礎。表5是二級和五級學習策略分級目標。

五、文化意識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有益於接受屬於全人類先進文化的薰陶,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範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瞭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範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表6是二級和五級的文化意識分級目標。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力求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髮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好基礎,同時,促進學生整體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師應在教學中綜合考慮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課程目標,根據學生的發展狀況,整體規劃各個階段的教學任務,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努力適應英語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為此,特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1.面向全體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繼續學習打好基礎。教師應努力做到:

(1)面向全體學生。教師應充分了解所有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發展要求,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把握學習難度,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保持學習英語的信心,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功感受,並使他們在各個階段的學習中不斷進步。

(2)尊重個體差異。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經歷、學習水平和學習風格,尊重學生個性,充分利用學生的不同潛能,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發展空間。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

(3)優化課堂教學。教師應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步驟,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鼓勵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合作等方式學習和運用英語,儘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機會,引導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語言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選擇恰當的時機和靈活的方法妥善處理語言實踐中出現的錯誤。

(4)強調打好基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有利於逐步提高學生的基本語言素養和基本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特別是在國小階段,教師尤其需要注意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注重語言實踐,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課程標準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通過創設具體語境並採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學生提升“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務。要積極嘗試各種強調過程與結果並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等。

在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師應注意處理好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係、語言操練與語言運用的關係以及教學與考試的關係。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體現以下要求:

(1)活動要有明確的交流目的、真實的交流意義和具體的操作要求。要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使學生能夠通過語言實踐內化語言,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2)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要儘可能接近現實生活中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3)活動應包括學習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的過程,應使學生通過接觸、理解、操練、運用語言等環節,逐步實現語言的內化和整合,從而提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活動應能激勵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特別是用英語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的事情。

(4)活動不僅限於課堂,還可延伸到課堂之外。活動應有利於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滲透與聯繫,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展。

3.加強學習策略的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此,教師應做到:

(1)結合學生母語學習的經驗和認知發展需求,針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和異同,重點培養學生運用基本學習策略的能力:感知和模仿英語發音的特點;有效記憶和使用英語詞彙的方法;理解英語句型的結構和語用功能;初步運用聽説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獲取、處理和傳遞所需信息;在具體語境下開展有效交流;主動反思和調控自己學習的策略等。國小生的英語學習更應強調養成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

(2)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風格,整體安排學習策略的發展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髮展具體的學習策略,培養自主的學習者。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採用直接講解、間接滲透、學生相互交流等方式,向學生介紹和示範不同的英語學習策略,創設有利於學生使用各種學習策略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效運用學習策略對提高學習效率有積極作用。教師要幫助學生不斷嘗試和自我監控使用策略的情況和效果,並指導學生根據需要及時調整,以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逐步形成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並符合個人學習風格和需要的英語學習策略。

4.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的,語言素養包括文化素養。英語教學應有利於學生理解異國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識、拓展文化視野,同時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做到:

(1)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和語用的文化因素,瞭解中外文化的異同,逐步增強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力,為開展跨文化交流做準備。

(2)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創設儘可能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情境,讓學生在體驗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5.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材加以適當的取捨和調整:(1)根據所在地區的教學實際需要、學生現有水平、課時安排等,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補充和刪減。對教材所做的補充和刪減,不應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要避免一味為了滿足考試需要而對教材作調整。

(2)根據實際教學目的和學生學習需求,對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和活動加以替換。也可根據需要擴展教學內容或添加活動步驟,比如增加準備性或提示性的步驟,從而降低活動難度。教師還可適當延伸原有的教學活動,比如在閲讀理解的基礎上展開討論或辯論活動,增加詞彙學習活動或寫作活動,從而豐富教學內容。

(3)根據學生周圍的現實生活對教材編排順序作適當的調整。

(4)由於客觀條件的差異、學生現有水平的差異以及具體教學實際情況的差異,有時教材推薦或建議的教學方法和步驟不一定適合實際教學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注意調整教材中建議的教學方法,採用最適合實際教學需要的方法和步驟。

6.合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資源為英語教學提供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校條件和學生實際情況,積極學習並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常規的教育手段和教育資源,使各種教育技術都能科學地、合理地、恰當地、簡約地為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果而服務。為此,了有效的平台和廣闊的空間。教師應努力做到:

(1)根據實際教學條件,創造性地利用黑板、白板、卡片、簡筆畫、教學掛圖、模型、實物等常規媒體,同時積極利用音像、網絡以及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教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

(2)開發和利用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圖書館等多種資源,提供充足的條件,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和空間。師資條件相對薄弱的地區和學校應當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有效推進英語教學。

(3)對於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更應注意使用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使教學內容、形式與過程更為直觀、生動、形象,以適應兒童的認知特點。

(4)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經歷與經驗以及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實例,豐富教學內容,正確處理講授與多媒體手段使用之間的關係。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要注意目的性、恰當性、合理性。多媒體的使用不能替代師生課堂上真實而鮮活的語言交流、思維碰撞、情感互動和人際交往活動。

7.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英語課外活動應是課內活動的延伸和拓展,應能為學生用英語做事情提供更大的平台。活動要有助於激發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豐富語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和塑造性格。英語課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應注意:

(1)形式多樣、因地制宜。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需求,結合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實際,有計劃、有組織、有創造性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因地制宜的課外活動,如朗誦、唱歌、講故事、演劇,以及英語角、英語牆報、校園或班級刊物等,還可以舉辦演講會、英語演出會、英語主題班會、英語作品展示會等,甚至可以參與社區英語活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參與有組織的國際學生交流活動。

(2)注重興趣,鼓勵參與。英語課外活動設計應注意課內外活動的溝通、延伸和拓展,要着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要注意鼓勵、動員、吸引學習困難的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為他們設計適合的形式和內容,使他們能夠樂於參與,並通過親身體驗產生學習興趣、動力並獲得成功。在活動中要給予他們耐心的指導,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熱情,尊重他們的參與方式,並注意因勢利導。教師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課外活動具有新鮮感和活力。國小課外活動的內容尤其要突出童趣。

(3)鼓勵自主,提供指導。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尊重他們的策劃和選擇,要關注活動的過程,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做好活動的顧問和服務工作。學校要積極引導英語課外活動的內容和組織形式,避免使英語課外活動變成課業補習活動。

8.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努力適應課程的要求

在實施英語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加深對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的理解與認識。既要充分吸收和繼承各種教學方法的可取之處,更要根據本標準所闡述的課程理念進一步優化教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為此,教師要特別注重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努力適應英語課程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應做到:

(1)更新學科專業知識,提高語言素養。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掌握並不斷更新學科專業知識。英語教師應具備的學科專業知識包括系統的英語語言基本知識、紮實的語言基本功和較好的語言運用能力;應能用英語閲讀專業文獻,表達觀點和看法,用英語實施課堂教學。同時,教師還應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並隨着社會和語言的發展不斷更新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2)不斷積累學科教學知識,提高教學實踐能力。英語學科教學知識既包括基本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也包括有關英語教學的理論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教師要了解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特點,根據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特點和學習環境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不斷探索學生英語學習的客觀規律。教師要能夠確定合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設計合理、連貫、清晰的教學過程,選擇並創造性地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教師還應注意觀察教與學的過程,監控教與學的效果,並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

(3)開展教學反思,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教學反思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教師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應通過不斷的反思,加深對教育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認識,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果。要通過建立教學團隊,構建合作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機制和氛圍,鼓勵分享,促進交流,提煉適合個人特點的教學信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成為一個不斷進取的、具有創新精神的英語教師。

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上述教學建議一,特提供部分教學案例供廣大教師參考。見附錄五。

二、評價建議

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英語課程的評價應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與要求,採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加以及時、有效地監控,以對教學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英語課程的評價要儘可能做到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內容的多維化。

1.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導向作用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評價應起到監控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激勵學生學習、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作用。

2.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評價標準的確定、評價內容和方式的選擇以及評價的實施等均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在各類評價活動中,學生都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和主動的合作者。

3.依據課程目標要求確定評價內容與標準

評價的內容與標準要依據課程標準。因此,教師應當綜合考慮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的目標要求及特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評價標準,選擇評價內容,採用恰當形式

4.注意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樣性

在設計和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各階段教學的特點與評價目的,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及認知水平,選用合理、多樣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可採用與課堂教學活動接近的形式以及平時測驗、成長記錄袋、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特長或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應採用不同類型的綜合性和表現性的評價形式,在諸如期末、學業等考試中,應採用口試、聽力和筆試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考查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在筆試中,客觀性和主觀性試題要合理配置。

5.形成性評價要有利於監控和促進教與學的過程

形成性評價是日常教學中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評價活動,其目的是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結果以及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教師應根據實際課堂教學的目標,設計合理有效的評價活動,及時把握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學xxx程和學習困難,為下一步調整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依據。形成性評價應堅持激勵原則。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使學生通過參與展現自己學xxx步的各種評價活動,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既可採用描述性評語、等級評定或評分等評價方式,也可採用測試與非測試、個人與小組相結合的方式。教師要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與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並應主動爭取與家長的交流與合作。

6.終結性評價要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終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學習階段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如期末考試、畢業學業考試等。終結性評價是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程度的重要手段,應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着重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英語的能力。終結性評價應根據教學的階段性目標確定評價的內容和形式,可以包括口語、聽力、閲讀、寫作和語言知識運用等部分。口試要重點考查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策略的使用。聽力測試應着重考查學生理解和獲取信息的能力,避免單純辨音題等脱離語境的題型。終結性評價應以具有語境的應用型試題為主,合理配置主觀題和客觀題。對語言知識的考查不能孤立地考查知識點,更不能考查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國小的終結性評價應充分考慮國小生的認知特點,選擇恰當的形式和內容,做到簡單、實用。學校不得公佈學生考試成績,教育行政部門也不得根據成績對本地區或學校作任何形式的排名。

7.注意處理教學與評價的關係

教學與評價都是英語課程實施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是培養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環節,評價是及時監控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係。評價要服務教學、反饋教學、促進教學。平時的教學要避免為考而教、不考不教、以考代教的傾向,特別是要避免採用題海戰術干擾正常教學的做法。要堅持以考查語言運用能力為主的命題指導思想,使教學始終立足於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

8.國小的評價應以激勵學生學習為主

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評價形式。

9.合理設計和實施國中畢業學業考試

國中畢業英語學業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的終結性考試,目的是全面、準確地考查國中畢業生在英語學習方面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級別水平的程度

英語學業考試的命題應遵守以下原則:

(1)要依據課程標準來確定考查內容與標準;

(2)要着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避免單純考查語言知識;

(3)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身心發展水平;

(4)要選用真實、地道的語言素材,根據語言實際使用情況命題;

(5)要確保試題的信度和效度,杜絕繁、偏、舊的試題,要控制題量;

(6)要根據試題的考查目的和考查重點,科學合理地制定評分標準。

三、教材編寫建議

英語教材是指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教科書以及與之配套使用的練習冊、活動冊、讀物、自學手冊、錄音帶、錄像帶、掛圖、卡片、教學實物、計算機軟件等。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教材要以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和教學要求為編寫依據。在滿足課程標準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應儘可能靈活多樣,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教材編寫應體現以下原則:

1.思想性原則

英語教材既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手段,也是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教材選材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於樂,既要有利於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的精華和中外文化的異同,還要有利於引導學生提高文化鑑別能力,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材中還應選編一定比例的介紹祖國文化的內容,積極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以及民主與法制教育。

2.科學性原則

英語教材的編寫要依據語言學習的客觀規律,充分體現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語言水平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要。教材的編排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精選有利於學生長遠發展和終身學習的語言材料,由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逐步過渡。教材應根據不同階段英語學習的特點,在教學內容和要求等方面各有側重。教材在內容、目標和要求等方面應全面體現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使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目標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支持。教材應儘可能選擇真實、地道和典型的語言素材,保證重要語言內容有較高的復現率。

3.趣味性原則

教材不僅要符合學生的知識、認知和心理髮展水平,還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願望等學習需求,為此,教材應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選擇具有時代氣息的語言材料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創設儘量真實的語言運用情景,設計生動活潑、互動性較強的語言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4.靈活性原則

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應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在不違背科學性原則的前提下,教材應該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以便教師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取捨和補充。

四、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保證。英語課程資源包括英語教材以及有利於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教學材料、支持系統和教學環境等,如錄音、錄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盤資料、廣播影視節目、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報刊雜誌以及班級、學校教學設施和教學環境等等。

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

學校應該鼓勵和支持學生交流學習資源、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可以組織學生建立班級圖書角或圖書櫃;鼓勵學生製作班級小報、牆報;還可以嘗試組織學生的網上交流和討論,製作班級英語網頁等;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班級和學校進行英語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