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總結

教學質量考評個人總結材料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23W

自20XX年從輔導員崗位轉為專職教師,三年以來的教學一線實踐給了我更多機會探索和思考。本着學習總結體會的態度,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説説,懇請領導和老師給予意見和建議。

教學質量考評個人總結材料

20XX-20XX學年,我主要講授了魯迅研究、20世紀西方文藝思潮和西方現代派文學等課程,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的選修課程。根據學生課堂實際情況和學生個人知識差異,以及這些科目課程自身的特點,尊重學生和專業特點,不拘一格,以採取多種授課方式或課堂形式相結合觀念思路,力求讓學生聽得有趣、有熱情、聽得懂,達到深刻高效的效果。

一. 對教學這個崗位的認識

這個方面主要是要求自己認識清楚教師自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問題。我認為,如今的教師是不是應該樹立一個觀念,不要再僅只是侷限於傳授知識的角色,也不是停留在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角色的膚淺理解上。由教師自身定位的性質所決定,如何理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就可能決定着教師如何傳授知識、傳授何種知識、以及學生接受這種知識的價值傾向態度等多層面的深切影響。如果這些方面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意識或認識,僅只是認為學生與教師是朋友的平等角色,很容易導向一種“自説自唱”和學生“不以為然”的教師與學生在課堂的割裂情態。

我認為這個問題解決的關鍵在於解決兩方面問題,第一,教師的身段要放得柔軟和真實,即,既要善於聆聽學生的見解、理解學生的求知個性傾向,又要將教師自身生活化的一面展示給學生,能夠讓學生逐漸意識到教師所講授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存有可以看得見的親和性,從而激發學生在課堂求知熱情和生活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的欲求。第二,對學生的理解不要僅只是定位於“聆聽者”這一身份,我認為,正確地理解學生的重要一點就是要敢於直面來自學生的質疑或批判性。理解這一點並不難,現如今的學生在知識或生活經驗的來源和積累上,遠比我們所能想象得廣泛得多,加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這一客觀事實的存在,意識或考慮到這種種的現實或時代因素,我們為什麼不能將學生的質疑或批判視為一種知識新鮮血液的注入或發展呢?

二.對課堂的認識

課堂是一個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地方,但是又遠遠超出這一表象。課堂本質上更像是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學生與教師同是角色參與者,如果我們教師仔細體味的話,可以發現這個舞台其實是一個充溢了激情、期待、迷惘、幸福滿足的地方。這種想象並非我的玄幻之想,孔子、柏拉圖等與弟子之間的問答式知識傳授與求知的形式難道不能給我們教師這樣的啟示麼?

對於我們這個文學專業更是如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知識特性要求老師也好,學生也好,都應該以熱情和激情投入其中,與其説文學知識是一種虛構的想象性質知識,不如説是一種能夠激發人之生存智慧和完美向善情感的自我發現-發掘的智慧。或許正是在這樣一種理解中,有一位前輩文學史家説,“文學課該怎麼上?説説唱唱而已!”一個教師一種個性,這樣的課堂形式或許僅只是適宜於這樣一位前輩,或許只能夠適宜於某一種科目。冷靜而言,我們應該更靈活一些,即,每一個科目課程都有其知識的特殊性質,如何理解、並在課堂上表現這一科目課程知識的特殊性,是值得探討和思考的。

三.對課程科目的認識

這是一個專業理解的問題。20XX-20XX學年中我所講授的這幾個科目課程各有其特性,既有理論性較強的文學理論,比如20世紀西方文論,也有研究性質課程,如魯迅研究,更有理論與文本需要結合講授的課程,如西方現代派文學。

首先如魯迅研究,這是一個經典作家研究的課程。雖然魯迅作為經典作家在我們的文學史中一直受到特別重視和強調,有意思的是,現代大學生真正理解魯迅、喜歡魯迅作品的人還真不多。我想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出現了問題。作為大學教師,對魯迅的理解如果還是拘泥於傳統解讀魯迅的思路和觀念,顯然與當代大學生閲讀經典過程中的求知期待相悖甚遠。那麼,如何既能尊重歷史真實中的魯迅,又能激發起來大學生對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的強烈求知慾望呢?我想,最好的辦法是,祛除觀念、模式化的宣講方式,還原歷史真實境況,比如選擇比較生活化、比較反映魯迅情感真實的細節等等,再現那段歷史深處魯迅所能夠充溢的焦慮、無奈、激烈、甚或是虛妄。這也是我前面所謂的科目課程知識生活化要求的實踐吧。

再如20世紀西方文論這個課程,理論性較強,要想讓學生聽懂很不容易。可是這個課程又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理論課程。怎麼辦?兩條路子都要兼顧到。第一,理清一個文學理論流派的框架,勾勒出它在文學史上出現的時間、原因和重要意義,尤其重要的事,要將該理論與前後理論流派建立起來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做到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該理論流派的特性何在?第二,選擇理論流派中一個關鍵枝節或部分展開,達到給學生留下特徵性的深刻印象,為學生日後重新研讀該理論流派刻下印記。這兩點要做好,達到要求的效果,必須要避免一種情況出現,即,老師不能急功近利,比如蒐羅大量的文章、論文等支離破碎的二手、甚至三手的論述資料,這樣做是無法準確勾勒、呈現理論流派的本來面貌的,泛泛而談,沒有重點。我想,最好的辦法是,找到該理論流派的原著通讀並反覆理解,理出細節脈絡。當然,一個經典理論流派作為龐大複雜的系統,如何發現、選擇或確定需要講授的脈絡或細節,那要根據教師的理論個性傾向來説了。

總之,堅執一個總的觀念和思路,備課要“厚”,課堂講授要“輕”。備課要“厚”,就是不急功近利、只求隻言片語地理解課程科目知識,而要詳實完整地理解其理論架構,力求要點之間的融通式理解;課堂講授的“輕”,就是要將艱深難懂的理論話語轉換為日常通俗話語,寓莊重於詼諧之間,令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源泉之間產生親和性。

四.對知識的認識

這是如何理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問題。這個問題的發現和體會的加深,對我來説有一個過程。特別是在魯迅研究這門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我發現不只是學生不喜歡魯迅、魯迅難懂等一方面問題,更令我驚訝的是,這種表徵下面隱藏的是學生竟然具備一定程度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此種境況,我想,是什麼讓我們當代大學生有如此勇氣公開表示自己對經典的不同見解呢?

因為這個課程的性質,魯迅研究這個課程的課堂講授形式採用了教師講授與學生自定主題講授相結合的方式。如此一來,我發現,每一個重要的關鍵問題或知識點,學生總能對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此一來課堂就形成了一種論辯的舞台,熱烈並充滿激情,學生的活躍與思維的新穎足以令人感動。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對教師來説即使一種享受,也是一個動人心魄的挑戰,這就意味着,我必須冷靜地迴應學生的每一個觀點和質疑,這就要求我必須做好做足準備。

針對如此情況,我冷靜思索下來,學生如此活躍參與的熱情和動力何來?他們對知識性質的理解正在發生改變,即當代大學生不在僅僅拘泥於學究式接受和理解知識,現實急劇的變化和進步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正在變成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此種境況已經不是理論知識模式可以回答和解決的了。於是,他們將這種來自現實的觀察、疑惑和觀念帶到課堂上來,期望藉着這樣一個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展開的舞台,思考、探討這些人生關切的現實問題。所以,我認為,任何在課堂上故弄玄虛、長篇大論、偏執頑固的知識講授態度,都註定不會得到當代大學生的認同,都不會獲得大學生從現實生活層面上的內心共鳴。

説到底,這個問題需要注意解決的關鍵環節在於,正確處理理論知識與當代生活實踐之間的關係。尊重學生、尊重時代、尊重現實生活,是擺正課堂舞台上知識講授的正確教學態度。比如,在魯迅研究的一次課堂上,有學生質疑魯迅骨頭的“硬度”,這個同學的依據是“魯迅與朱安之間無愛的婚姻、不即不離,卻又遠在上海與許廣平同居”,以及“魯迅對日本與中國關係的聲音‘靡弱’”等。對此,如果採用理論説教的方式,只會重新踏上將魯迅“神化”的老腔調,只會祛除魯迅生活化、人性豐富的內涵,從而將魯迅愈推愈遠。對此,最有力的方式是,讓這位同學與百年前的魯迅面對面並肩而立,我問這個學生:“魯迅失去的還不夠多麼?他死掉的時候身體羸弱的近乎一副骨架,他一生擺脱不得的婚姻負罪重擔,他一生為之歉疚的兄弟反目,他困境中為後進青年人的奔走求告、解救·····以及他對海嬰的拳拳父愛,這是一個同你有血肉的魯迅,人已至此,你難道不成非得讓魯迅把老命也毫不吝惜地搭給那個晦暗無望的世界麼?你真的能做到這個樣子麼?”想象的英勇無畏和剛烈,是不知道那種徹骨的悲涼與痛疼的。

你瞧,如此一來,教師在課堂講授的時候,一箭三雕:既展示教師生活化理解魯迅的價值傾向,也為魯迅研究這門課程知識講授增添了感性細節,更重要的是,拉近了魯迅、學生,當然還有教師三者間的距離。跨越代溝與歷史時間,跨越理論與現實生活,在課堂這個小舞台上展開知識與人生之間對話交流。

以上就是我對教師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和體會。一切都不過剛剛開始,探索和學習的路子很長,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