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最温暖的教育者讀後感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26W

優秀的書籍是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的,看完書記得寫好讀後感哦,融入自己真實情感的讀後感才是有閲讀價值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最温暖的教育者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最温暖的教育者讀後感6篇

最温暖的教育者讀後感篇1

題目中“温暖”的字眼吸引了我,因為這是我想做的,我想温暖我的那一羣小夥伴!

讀完《做温暖的教育》這本書,我的心裏有了很大的震撼,讓我感受到了很多,以前所沒思考過的東西。這本書不是長篇大論的大道理,而是以一個個實際例子來敍説來書寫的,上面出示了很多的學生和家長的留言與來信,以及陶老師自己的回信和詩句等等,用這些來向讀者們敍説這教育該如何做。這樣的書讓我們看起來極容易懂又很容易接受,也許這也是一種温暖吧,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種温暖。

在書的楔子部分,有這幾個大大的黑體字——享、想、研、養、換、用、化、創、悟、靜、賞、度,這幾個字概括了整本書的內容。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享”字,書中寫道“幸福是一種感覺,感覺是會傳遞的!”

書上例舉了陶老師與她的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的留言來往,這些留言裏,即使在這嚴寒的冬季裏,也能讓我感覺到暖暖的氣息。在學生留言中的稱呼寫的是“陶媽媽”,她們親切的話語,真的就像母子間的對話。我想這就是温暖教育的結果吧,陶老師像他的學生傳遞了温暖,讓學生們感受到了温暖帶來的幸福感覺,而學生們的這種幸福感也返回到了陶老師身上,這就是幸福的傳遞吧。

我想,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有沒有注意過這方面呢,我從工作中感受過幸福嗎。這一章有一句話也寫得非常的好,那就是“自己暖和,別人感到温暖,這才是教育。”

我該如何做個温暖的教師呢?面對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顆愛心,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所必要的吧。如果沒有一顆愛心即使你的學識在淵博,學歷再高也永遠做不了一個好老師。做一個温暖的教師應該懂得讓課堂具有趣味性。因為孩子們還不太瞭解知識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只有孩子們覺得有趣了,他們喜歡了,才會樂於參與到活動中去。而他們只有在活動中玩的開心、學的快樂,才會慢慢的感受到温暖。

而我認為要做温暖的教師,最重要的應該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微笑、説話柔和、多於孩子溝通。即使孩子現在有很多還不懂,但只要你對他露出一個微笑,他就會很開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話語和他們説話,她們就會更靠近你。

這本書不是我看的第一本關於教育類的書,也不會是最後一本。但這本書裏所講述的,對我的心靈對我的工作產生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對我敞開心靈之門,我希望我能成為一名温暖的教師,讓温暖傳遞的幸福充滿每個孩子的童年。

最温暖的教育者讀後感篇2

陳震老先生寫的這本書首先打動我的是標題——做温暖的教育者。簡短温馨的用語,卻一語道破了教育的本質——植根在人性的土壤,植根於呵護心靈的花園。可是,我又覺得是一種呼喚,一種祈求,一種渴盼,一種鞭策,一種拯救。所以,他又刺痛着我,刺痛了我似乎已經沉睡了的教育情懷,刺痛了我每天奔波於冰冷的教育現實的蒼白與迷惘。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想起孔子這個教育家。

孔子和幾個弟子談人生理想。他的一個弟子曾點説,我的理想是,在大地開化,萬物復甦的季節,穿上新做的春裝,陪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帶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剛剛開凍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滌得乾乾淨淨,然後沐着春風,讓自己有一場心靈的儀式,然後,大家就高高興興唱着歌回去了。我只想做這樣一件事。

孔子聽了他的話,長長地感歎一聲説:“吾與點也!”“與”,贊同。即是説,孔子的理想和曾點是一樣的。這個理想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天地萬物與心靈的和諧,充滿人性的温馨與高貴。正因為如此,所以孔子才能安貧樂道,才能在活到老、學到老,才能性情耿直、敢於抨擊。而文中所提到“愛心、真心、公心、慧心”,“教師的三寬”寬鬆、寬容、寬厚”,教師的教學三寶——坐如鐘、立如鬆、行如風等,就是在告訴我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一個美麗的靈魂。

文中有許多教育思想也是與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的。比如孔子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而本書中提出的“教育之根在於人性”。孔子提出的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教學方法採用“循循然善誘人”的啟發式,要求弟子學思結合,舉一反三等;提倡教師以身作則,師生教學相長等,在這本書中多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當然,根據教育現狀作者在這本書中做了更為明確的闡述。比如關愛是要有能力的,教學為什麼需要吸引力,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等等,都是可貴的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比如《教學之根在於悟性》説到:“教學説到底,就是要弄明白事物的規律、道理。通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學生領悟到所學事物的規律和道理,並能在實際中運用。這就是教學的成功。”一句話就把看似諱莫如深的教學起點與終點準確地表達出來,讓人有豁然開朗。

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種教育理想與情懷,也給我們教育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會多讀經典涵養自己、多學習,多反思,勇於實踐,敢於創新,不斷提高自己成為一個温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温暖的教育者的行列邁進。

最温暖的教育者讀後感篇3

方華説:“做教育,有時波瀾不驚,有時候如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閒庭信步,有人卻身處驚濤駭浪之中。愛、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經”。

教育是“愛”的事業。愛不是隻愛聽話的學生,愛自己喜歡的學生,而是愛全部的學生。接納所有的學生,我們當老師的不僅教學生知識還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我們要從幫助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心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她是充滿真誠的愛,從而拉近師生距離。在前者關係建立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學習,我深信只有孩子愛上老師才會喜歡這門課,老師在教育中應盡最大的可能去幫助學生,引導喚醒,激發每個學生不斷成長。

教育是慢的藝術。方華老師説,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是讓孩子接受18歲的教育,還是享受80歲的教育呢。讀到這裏我在反思自己經常會説“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都聽不懂呢”。教育是靜等花開,是潤物細無聲。因此課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學不會,相信只要孩子態度端正,教師慢慢引導,正如方華老師所説“教育的真正價值好似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生長”。

教育是“欲”的體現。教育是讓學生有“欲”。“教育不是教誨,也不是給予,而是複雜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個性化工作”這一句話再次敲醒我,我們一節課並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並讓學生會做題就達到目標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包括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每節課堂氛圍寬鬆,激發孩子求知慾,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敢想敢説。讓學生對知識、文化充滿好奇,甚至着魔,相信長期這樣下去學生就有學習動力,就無需我們苦口婆心的告誡、勸説、甚至威逼了。

愛是教育的起點,慢是教育的規律,欲是教育的條件。老師只有慢下來,對學生才會有真正的幫助,相信孩子只有被愛包圍着,孩子成長才是快樂的,只有點燃孩子心中對未知的慾望,我們的教育才會真正有效。

最温暖的教育者讀後感篇4

在冬天寒冷的假日裏,讀着陳震老師的書——《做温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動。我在思考,作為白下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不僅要做一個温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

做温暖的教育者,需要我們在工作時,充滿愛心、充滿真心、充滿公心、充滿慧心。讓我們的服務對象能真切感受到我們平等、理解的愛。這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而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則是我們每一個教研員應有的追求。

智慧是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判斷事物並在實踐中遵循事物規律、實現行為目的的過程中,始終以研究的心態參與其中,不斷獲得新的體驗,得到新的認識,取得新的成果,與此同時增強並發展着自身的這種研究能力。我想自己是一名從事幼兒教育教學研究的工作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自己也在不斷地提升屬於自己的教育智慧,我感到成為智慧的研究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我終身的追求。

教研員的主要工作是開展高效的教師教育,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課程研究與編制導論》一書中,斯騰豪斯提出教師專業發展有三條途徑:通過系統理論學習;通過研究其他教師的經驗;在教室裏檢驗已有的理論。教師的學習同兒童的學習一樣,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驗證、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新信息,從而建構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過程。斯騰豪斯的後二條途徑都涉及“研究”。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是教師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引領教師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個專業的教研員,要和一線教師組成學習研究共同體,和教師們一起,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幫助教師逐漸由新手型向成熟型、專家型教師發展。

要引領教師研究,就必須瞭解教師研究的本質和主要特徵,我認為,教師研究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的過程,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於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教師研究是為了教育教學而研究,是在教育教學中研究。教師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專業自主”——對於教師個人來説,意味着能夠運用專業知識獨立進行判斷、決策。完整地説,“專業決策”是在工作中“運用高級縝密的知識,作為判斷和行事的標準。判斷即指一個人運用專業知識診斷、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思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式,並評估行動及決定可能造成的長遠後果的認知過程。”

每當想起這些,總感到責任重大,做智慧的研究者是我的長期追求。我要不斷努力學習讓自己逐漸成為智慧的研究者,也要帶動全區的幼兒教師把做智慧的研究者作為共同的追求目標。

最温暖的教育者讀後感篇5

近日讀方華校長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其實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長提到的教育是什麼,還是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還是在講述做有温度的鄉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實和我們還是有不謀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對於我來説,很多理念還達不到方華校長的高度,從方華校長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內容真正要做起來或進行改變確實還存在很多的困難。

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温暖”一詞,讓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那句“讓我們温暖的綻放”。怎麼讓教育變得有温度,讓學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我想,不是簡單的喊句口號而已,而是應該在屬於自己學校的教育理念下,給孩子更多可能的實踐,讓教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長所言:“教育還應有一些更深、更長遠的看不見、摸不着、一時發現不了甚至永遠都無法量化和具體化的東西。”

在方校長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師的那句: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慈悲應從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現在的很多時候,教育變得有些急功近利,變得有些讓人看不清楚。我想,對於教育,確實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怎樣才是好的教育,怎樣的教育才是真正對學生有用並能影響學生的教育。

在方校長的文章中看到這麼一句話:“教學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學生喜歡老師開始。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學生喜歡學校開始。”這話説的一點兒不假。還記得在東小交流快結束的時候,和幾個學生在辦公室閒聊時,一個姑娘對我説道:“陸老師,我們原來的數學成績不太好,你知道為什麼你教了我們以後我們的數學成績變得很好嗎?”回問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喜歡你呀,所以喜歡數學呀。”一句“喜歡你”,瞬間融化了我的內心。是呀,我們的教學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學生的喜歡,得到他們的認可,繼而讓教學這個事情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嗎?

教育是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需要時間。教育會像種子一樣,埋在人的心裏,等到温度、濕度、養分等條件適宜時,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另外,在方校長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我們敍事者團隊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動力,有風景就會行走。讓教師知道前方還有更好的風景並且不是他們一個人在行走,這樣,教師的職業倦怠或許就不會來得比較早、比較急。”我們的團隊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有了一羣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現在的敍事者望亭團隊,才有了為之共同努力的動力。

當然,方校長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長的角度在思考與評述,對於我來説還是有很多觸及不到的地方,也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我們需要追尋的目標,也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付諸實踐併為之努力的事情。願,我們的教育有愛、有温度。

最温暖的教育者讀後感篇6

最近,我讀了《做温暖的教育者》一書,講述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業,而教育的對象大多卻有些急功近利。怎樣才能將這一矛盾智慧地化解呢?最終作者覺得教育智慧應該温柔、平和且能持久,於是他覺得“温暖”這個詞比較合適。自己暖和,別人感到温暖,這才是教育。

書中,作者剖析了當前教師讀書的現狀,闡述了教師讀書的理由,並指出為教師讀書尋找理由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對教師的諷刺,因為教師天生應該是讀書人。是啊,在信息量特別大的當今社會,在大力提倡教育走向生本的今天,書籍作為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有了書籍才使我們的話語有了意義,讓我們的存在有了價值。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是教育的責任。讀書是我們的職業使然,是我們的事業使然。作為教師,應該把讀書視為生活中的平常事、必做事、份內事,不需要任何理由,不作為任務安排,而應該自覺持之以恆地閲讀,日積月累地閲讀,整本著作地閲讀,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讓閲讀成為我們的習慣,使讀書成為我們主動自覺的行動,使我們的心靈充滿書香。教師不讀書,何以提升自己,立足於學校?教師不讀書,何以示己之範,要求學生去讀書?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讀書能讓教師博學多才,悟性提高。新課程改革,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再跟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一味地講解教材,而是要師生互動,要聯繫實際生髮,擴展。讀書能讓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讀書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話的確有道理。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淨化人的心靈。心浮氣躁、雞腸狗肚、名利薰心的人是幹不好教育工作的。

回顧歷史,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愛讀書的人;再看看周圍,那些明智的人也都是手不釋卷的。顯而易見,讀書能提高個人素養,能明心志,能沖走靈魂中的沙礫。讀好書有如品嚐美味食品,細細咀嚼精心細讀,細心品味,充分享受其味,充分吸收其養。蘇霍姆林斯基説:沒有讀書就沒有教育。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其讀書史。可見,書籍能浸染人的靈魂,書籍能陶冶人的情操,書籍能影響人的氣質。書籍是人的精神營養液。而學校是提供精神營養的地方。讀書不僅是學生的事,更是教師的專業,讀一些經典,與大家對話;讀一些人文,陶冶情操;讀一些學生喜歡的書籍,拉近師生距離;讀一點生活書籍,享受生活的多彩。讀書是自己成長的必需,讀書是精神成熟的必需,讀書是修養高潔的必需。多讀點書,即使你不能成功,也可以在失敗的時候知道自己跌倒在哪裏。教師不但要讀教學的書,要讀教科的書,要讀教輔的書,要讀專業的書,要讀教育的書,還要讀政治的書;要讀自然的書,要讀人文的書,還要讀科技的書;要讀有文字的書,要讀經典的書,還要讀生活的書。每天讀書並不難,貴在堅持。長此以往,也許成不了大氣候,但至少能成就小氣候儒雅淵博的飽學之士!所以我們一定要靜下來讀書學習!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讀書吧!書裏有愛,書中有情。讓我們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用火熱的心書寫靚麗的人生,讓我們做一位有温度有情懷的老師,讓教師這個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温度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