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物理3-3教案精選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制定教案是為了更好的提高我們自己的教學質量,教案在制定好之後,一定要與實際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教案發揮最大作用,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物理3-3教案精選5篇,感謝您的參閲。

物理3-3教案精選5篇

物理3-3教案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3。知道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

3。知道實驗數據處理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處理數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作用。

2。在體驗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學生善於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彈力大小的計算。

3。實驗設計與操作。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彈簧、鈎碼、泡沫塑料塊、粉筆、燒瓶(內裝紅墨水瓶塞上面插細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鐵架台、刻度尺、彈簧、鈎碼等等。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觀看伊辛巴耶娃撐杆跳破世界紀錄及運動員跳水的視頻。

撐杆跳高運動員要使用撐杆,跳水時要使用跳板,你能説明這樣做的目的嗎?由此引入新課

師:那麼,這又是個什麼力呢?它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彈力的有關知識。

[新課教學]

[實驗演示]

演示實驗1:彈簧掛上鈎碼後伸長。

演示實驗2:泡沫塑料塊受力而被壓縮、彎曲與扭轉。

演示實驗3:粉筆用力被折斷。

學生觀察思考什麼是形變

給出形變的定義——物體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

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生1:沒有。

生2:可能發生了形變,但是由於形變量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

物理3-3教案篇2

1、認真學習新課標,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積極組織本備課組教師學習有關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樹立新的教育理念,組織本備課組教師研究新課標、新教材,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及時瞭解新課程改革的動態和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發現性學習,參與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

2、制定詳實計劃,明確目標責任

利用集體備課,編好課前預習提綱、當堂檢測、周測考,豐富課堂教學,是本學期一個重要工作。認真組織備課,分解教學過程,從細節處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分工合作編好學案,在過程中明確了備課要求,落實備課各環節,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過程、課堂檢測、作業佈置、教後感等要求。進行集體備課,充分利用集體力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同時積極參加教研室組織的各種備課及經驗交流活動。教師能提前備課,能夠做到集體備課,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3、抓好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本學期緊緊圍繞新課程改革,結合學校各項工作,以推進新課程改革為契機,着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活動中,根據備課組實際情況,採取開設研究課與隨堂聽課等形式,從嚴、精、活、實、高五方面來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堂堂有收穫,節節見成效。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資源,利用網絡優勢,接受先進教學理念,瞭解各方面教學動態,真正地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

4、配合學校做好段考工作,完善成績分析

作為階段教學檢測的一種方式,能夠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成效。因此在成績分析時從細入手,明察秋毫。

①、備課組集體研究,精選試題,突出重點,難易適度。同時認真批改、認真分析、認真評講,做好成績統計。找出學生學習的薄弱之處,完善課堂教學。

②、密切注意差生、優生的流向。通過測試發現差生,重點進行原因分析、方法指導。

物理3-3教案篇3

§5—1透鏡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

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重、難點:

焦點、焦距的定義。

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

教學器材:

激光源、各種透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完成光路圖:

空氣玻璃

水空氣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我們經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鏡、照相機的鏡頭,它們有什麼作用?

進行新課:

1、透鏡: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實物觀察)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圖3.1-1示)

2、透鏡的做法:

主光軸:連接圓心的直線

光心:透鏡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軸上。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3、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又叫會聚透鏡。

(2)、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又叫發散透鏡。

4、焦點和焦距:

焦點: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後會聚到一點,叫凸透鏡的焦點。

焦點有幾個?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單位是什麼?

5、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6、兩種透鏡上能畫三條特殊的光線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完成課本練習。寫出日常生活中你見到的透鏡。

教學後記:對光心、主光軸的知識進行補充。會聚、發散的結論。

物理3-3教案篇4

基於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科學哲學發展而來的概念轉變理論,對於當前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相關研究表明,學生的概念學習是一個發展過程,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佔據重要的影響。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物理概念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應該依靠學生頭腦中原有的前科學概念,通過概念的轉變,形成科學概念,但目前運用概念轉變對高中物理教學進行教學設計還很少見到。

我在教學過程設計中,主要採取“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的概念轉變教學策略。整節教學內容是“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注:人教版教材本節的內容安排是“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速度”、“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對於“速度”這一內容,具體的設計思路是:通過問題情境引入“速度”的學習任務;通過學生完成的關於“速度”的概念圖和二段式測驗情況來探測學生已有概念;呈現問題情境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產生認知衝突;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切入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衝突,對已有的概念產生不滿,教師在此基礎上解構迷思概念,所謂“迷思概念”就是頭腦中存在的與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通過有效策略引導學生解決認知衝突,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進而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辨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最後通過課堂形成性練習促進學生形成新的認知平衡,完成概念轉變。

對於“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這節課而言,概念轉變的教學策略與其他教學策略相比具有很強的優越性。整節課是在充分探測學生已有概念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產生認知衝突,進而運用解決認知衝突的策略幫助學生解決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完成由迷思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高中物理關於速度的科學定義並不是強制性地灌輸給學生,而是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逐漸被學生欣然接受,因而整節課的重點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物理3-3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壓力,會畫壓力的示意圖。

2.通過探究知道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並能建立壓強定義公式。

3.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4.能在日常生活上靈活運用壓強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

二、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壓強的概念和壓強的公式。

難點:壓強公式的應用。

三、器材

學生探究實驗器材:自制壓力小桌,10×10×5釐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50克的砝碼各一個,細砂,海綿、玻璃杯、鉛筆等

教師演示器材:汽球,圖釘,雞蛋等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將一氣球置於講台上讓班上個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壓氣球,因氣球打氣不很足,他必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壓破球,接下來叫一個個頭最小的女生(偷偷給她一根針)。她只要輕輕一碰氣球便破了,學生必大笑。此時設問為什麼?從而引入新課。

(二)觀察與作圖————什麼是壓力

1、用兩摞書作橋墩,一張偏厚紙板做橋面,再放上一重物,此時橋面壓彎了,設問為什麼?分析原因是受一向下壓的做用力。

2、舉例老師站在講台上受什麼力(重力和支持力),講解地面支持了老師(要不老師不掉地下去了),老師也壓了地面。

3、①請同學們觀察分析書本圖9—1例子的三副圖並在練習本上畫出三副圖中物體對錶面的壓力示意圖。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各畫一圖。同學們作圖時,教師來回巡視,瞭解學生作圖中的錯誤。

②學生畫完後,講評學生作圖情況,錯誤的進行糾正,並用紅色粉筆把壓力突出出來。讓同學們討論思考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什麼共同特點?

得出:壓力是由於物體形變產生的。壓力作用在接觸面上,壓力的方向跟接觸面垂直,指向受力物體。

③教師歸納總結得出壓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得出壓力的定義、特點及與重力的區別。

(三)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1、播放三幅插圖,創設情境。讓同學們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感受壓力的效果。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用大腦去思考,看看在這些圖中你們能發現些什麼?同學們發現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記錄下幾條有關的問題,大致歸納為三個問題:

(1)當人們在鬆軟的地上行走時,為什麼會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腳印?有了滑雪板人為什麼就能在雪地上自由地滑翔?

(2)為什麼在泥濘的沼澤地裏有輪子的車輛寸步難行,而裝有履帶的坦克和拖拉機卻可以行動自如呢?

(3)同一個物體壓在海綿上,為什麼海綿的形變程度不同呢?

2、親自體驗一下。做書本圖9—3的實驗。讓學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鉛筆,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夾着兩頭,提問:兩個手指的感覺一樣嗎?為什麼兩個手指的感受不同呢?提醒學生注意發現問題。接着讓筆尖壓在手指上,先輕壓後重壓,比較兩次疼痛的感覺。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同學們猜測並討論,同時説明猜想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實驗驗證。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討論設計方案,收集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交流實驗體會)

學生在這裏的實驗方案很多,可採用複式教學法———各組學生先分別做自己設計的實驗,然後分別上講台彙報。

從而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有關;在相同的壓力時,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因此,壓力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係,還跟受力面積有關係。

叫兩個體重懸殊的學生站在講台,請學生比較他們對地面的壓強。(學生由於他們對地面的壓力不同,受力面積不同,所以很難比較)

所以,要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較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由此引出壓強。

(三)壓強

①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②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並由此引出壓強的單位是由力的單位和麪積單位共同組成的。

③單位:牛頓/米2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符號是pa。⑤介紹壓強的物理意義:以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1。5×104pa的含義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壓力約1。5×104牛頓。

(4)課堂練習

例:計算芭蕾舞演員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做題,其餘同學在下面做,教師來回巡視,及時發現學生的解題問題,給予及時糾正。做完後。講評練習的同時指出同學在解題中出現的錯誤和不規範的問題。

(四)壓強知識的應用

為了使同學瞭解壓強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並且如何運用壓強的知識為我們服務,設問:壓強是越大越好,還越小越好呢?然後解釋生活中我們需要壓強大時要想辦法增大壓強,需要壓強小時想辦法減小壓強?同時説明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會被壓壞。舉例説明:如磚能承受的壓強大約是5×106帕,混凝土是(5—50)×106帕等等。為了不壓壞物體,使物體受到的壓強小於物體能承受壓強,因此人們就想方設法減小物體受到的壓強。

設問:如何去增大壓強或減小壓強呢?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由p=f/s分析出增大壓強與減小壓強的辦法,並引導鼓勵同學分類舉出生活中我們應用的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例子,如:書包帶平而寬;吸管一頭尖一頭鈍;椅子用寬而平的板平不用一細杆等等。同時讓同學們參與做對比小實驗,這樣不僅説明問題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輕輕鬆鬆學習,又懂得了生活中的很多情況用到了所學的知識,培養了學生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的和表達能力,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興趣和學習信心有很好的作用。

(五)作業

1、收集生活中增大壓強和減少壓強的例子。

2、課外小實驗:測出你站立在地上的壓強。

3、一人空手站立在地面上,怎樣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壓強增大到原來的兩倍?如果他要營救一個掉進冰窟窿裏的孩子,是站着跑過去還是爬着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