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七年級生物教案參考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1W

很多教師在開展教學個在之前,都是會認真制定教案的,無論制定什麼學科的教案,大家都要給自己明確一個教學目標,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七年級生物教案參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生物教案參考8篇

七年級生物教案篇1

單細胞生物體

本節通過講述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命活動特點,使學生認識到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這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材安排了兩大類活動:觀察和探究。通過第一個觀察活動,説明草履蟲是一種生物;通過第二個觀察活動,讓學生能感受到草履蟲既是一個細胞,同時這個細胞還能完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生命活動;通過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嗎?這個活動,更進一步説明草履蟲是一個生物體。在這兩大類活動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學生分析

由於學生平時對草履蟲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對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動難以理解。

設計理念

本節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主題,採用的是美國教育家薩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是充分利用學生對新奇的事物進行探索、調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師向學生提出課題和方法,引導學生去觀察、思維、分析、推理並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説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技能性目標

提高製作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性目標

通過學習,再次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通過科學探究,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小組合作精神。

課時安排:本節教學需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

①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糖、食鹽水、牛肉汁。

②掛圖或錄像(有關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方面)。

學生:教材、筆記本。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學習過一種藻類植物小球藻,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態。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導入:象這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被稱為單細胞生物。今天我請同學們觀察實驗台上放置的培養液,你知道里面培養的是哪種生物嗎?

學生狀態:觀察、思考,引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還可利用學生自編的有關人得了某些單細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問題該病的病因是什麼?導入新課。)

教師啟發:培養的也是單細胞生物的一種草履蟲。這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利用已給的實驗儀器(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設計實驗:怎樣才能觀察到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實驗、觀察。

教師引導:老師觀察到每組同學都操作地非常認真、仔細。有的組實驗很成功,有的組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下面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時候,可以説一説你們組是怎樣做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你們又是怎樣解決的或請教其他組同學幫助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吸取教訓、學習經驗。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外形像一隻倒轉的草鞋,它是翻轉着向前運動的,由此,可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接觸這門學科時,我們共同分析了判斷生物的基本標準是什麼?下面請同學們再談一談。

學生回答:略。

教師設疑:其中判斷標準之一是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草履蟲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嗎?

學生狀態:思考。

教師引導:同學們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結合技能卡和小詞典,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此問題。

學生表現:自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看到絕大多數的同學實驗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請小組代表總結一下你們組探究後得出的結論,以及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作出評價。

學生總結:草履蟲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並且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承轉:同學總結得非常好!通過以上探究活動,同學們從草履蟲的運動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情況,判斷出它是生物。那麼,你們認為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嗎?

(可能有的小組由於草履蟲運動速度過快而沒有觀察到結果,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可以通過採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活動並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組織交流,重點是交流採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學生交流,教師對有特色的設計方案要給予肯定性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學生表現: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教師引導:究竟哪一位同學的説法有道理呢?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要求:總結從錄像中獲取的信息,然後,通過從中獲取的信息,進一步判斷草履蟲的身體是否由一個細胞構成。

(放映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的錄像。)

學生活動:仔細觀看、總結信息、作出判斷。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身體裏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也就是一個細胞的結構,所以説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另外,它可以通過身體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縮泡、口溝、食物泡、胞肛等結構幫助它來完成生命活動。

教師講授:所以,我們把這種只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單細胞生物。其中,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動物體叫做單細胞動物,例:草履蟲;由一個細胞構成的植物體叫做單細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師承轉:其實,像這樣的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還有很多,並且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係非常密切,你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取這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可以通過書籍、報刊、雜誌、上網。

教師評價:很好,同學們知道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夠通過以上途徑,親自查找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手抄報(或電腦打印)在班內展示。

教師引導:在這節課上,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積極發言。

板書設計:

與人類的關係

單細胞生物體

草履蟲

單細胞 生物

練習鞏固:略。

課後實踐:完成試試看。有條件的學校可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條件較差的學校可利用掛圖或課本彩圖。

七年級生物教案篇2

植株的生長

第二節植株的生長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初步學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運用調查、訪談等的方法與他人交流,瞭解無機鹽與植物生長的關係。

4.通過植株生長過程的學習向學生滲透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1.測量數據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2.根尖臨時裝片的製作及觀察。

教學設計

根靠根尖向前生長

方案一:課外小組的同學展示並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彙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包括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二: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展示並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彙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長,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卻伸得很長。

根生長最快的部位:伸長區

方案一:各小組彙報交流測量的結果。討論:(1)各小組的測量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如何處理?(2)如果探究活動只有你一個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夠不夠?為什麼?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組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彙報交流各組探究的結果,並進行分析討論,各組之間進行評議。評議內容包括: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否嚴謹、記錄是否詳實、結果分析是否科學等。

根的生長:

(1)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2)伸長區:增大細胞體積。

方案一:透過培養皿的玻璃,觀察餐巾紙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頂端-發亮的是根冠,再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

方案二:觀察培育的幼根後,動手製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觀察培育的幼根後,動手製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觀察,記錄觀察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觀察根尖永久縱切片。

方案四:觀察根尖的結構掛圖,區分根尖的4部分細胞的數量和體積的大小。

提出觀察的提綱,引導學生實驗觀察後找出很伸長最快的部位。

枝條是芽發育成的

方案一: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過程的cai課件,並進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動教具,使抽象問題具體化並仔細觀察,最後概括描述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

方案三:觀察教師板畫的芽發育成枝條的相對應結構示意圖,並進行描述。

方案四:先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的cai課件,然後在黑板上將葉芽的各分與發育成枝條的相應部分的圖用粉筆連接起來。

提出問題,引導觀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芽的結構及相應的枝條圖。提供葉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組織學生連出相對應部分。

植株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2.缺少無機鹽時的症狀:

3.合理施肥的意義

方案一:觀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別培養的菜豆正常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描述現象並診斷病因。

方案二:觀察生長正常的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的錄像,描述現象並診斷病因。

方案三:看書自學,觀察教師出示的幾株幼苗,進行診斷,鑑別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觀察課本插圖,進行描述,聯繫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種做法,樹立環保的的意識

七年級生物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學習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來的,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綠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機物。這兩節知識是連貫的,順接起來也非常自然。內容上本節主要闡明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課標中,它屬於理解層次。貫穿教材裏有三個演示實驗,主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上分析有三個方面內容:一、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二、目標設定

依據新課標,緊扣單元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三方面:

1、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説出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強化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落實動手實驗並進行實驗現象的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本節課的課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學。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並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首先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的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推測: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應該能夠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時我會順着學生的思路,設置思維的障礙: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於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是由學生討論交流,並上台演示實驗,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採用探究式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我將教材中的三個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實驗,分小組自學加討論,研究實驗原理,分析實驗現象,選拔學生上講台實際操作,其他學生觀察,組內討論,得出結論。把以教師為主導的演示實驗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實驗,教師只是個引導組織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採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過程,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並推論到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的對於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學法指導。在學生已初步瞭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觀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觀察時要伴隨思考。給學生質疑。我們在實驗中採用的是萌發的種子作為實驗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討論,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發揚團隊精神,引導學生善於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長處,交流方法。在學完呼吸作用後,立即列表比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讓學生體會二者的分別,也讓他們看到比較法簡潔實用的優勢。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認識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實,學法的指導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穫!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設計的是利用12分種的時間來完成課後練習和伴隨的習題,在這當中,有問題隨時提問,討論,交流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達到當堂知識當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鬆土,並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七年級生物教案篇4

?細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瞭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繫、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係,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並自覺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麼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着重要作用,維持着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淨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係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瞭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係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瞭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佈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七年級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説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後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着指出:細菌分佈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於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着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於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於植物範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於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徵,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説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雲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雲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_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於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製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麼?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後,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着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着誕生、生長髮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後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説明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佈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裏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屍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係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於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講完課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並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佈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範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製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七年級生物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和學習,認識什麼是仿生,解仿生過程,嘗試仿生設計,解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推動作用。

2、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製作簡易的科學模型,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會查閲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評價、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學態度;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保持強烈的探究慾望和積極嘗試不斷反省的探究態度。

4、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什麼是仿生,解仿生過程,嘗試仿生設計,解人們在生物的

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

教學難點: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大致思路;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

能製作簡單科學模型。

?教具、學具】

學生準備:

查閲有關仿生產品的信息資料

教師準備:

實驗材料:葱葉、紙、雙面膠、剪刀等。

觀察材料﹙新鮮葱葉,剪刀,蒼耳,粘扣,蛋殼,鉛筆﹚、分組實驗材料(每組棋子若干,卡紙一張,鈎碼若干,木塊、表格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播放《蜘蛛俠》片段。學生欣賞,談談蜘蛛俠,從蜘蛛俠的祕密武器---吐絲,得出人們正是受到蜘蛛的啟示,根據蜘蛛的一些特性創造蜘蛛俠這個科幻人物形象。

2、觀察蒼耳。發現它的特徵(有刺、刺前有小鈎),猜想利用它能做什麼(防身用,造這樣的衣服扎手,小偷不敢偷),試一試能不能粘到衣服上(很容易粘在衣服上)。

談話:有人受蒼耳特性的啟發完成一項發明,他就是瑞士的喬治?邁斯楚先生,利用它發明尼龍搭扣(出示實物),想不到吧,一個不起眼的生物竟引起一項發明!這就是生物帶給人們的啟示!(板書課題:生物的啟示)

生活中有很多受到生物的啟示進行發明創造的例子,人們發明哪些東西以及怎樣發明的?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從生物中得到的啟示。

二、小組學習,自主探究

活動一:葱葉的啟示

談話:葱是我們熟悉的一種作調味的植物,你(轉載於:的高度自由下落,撞擊蛋殼,猜猜它能不能碎?如果把蛋殼的凹面朝上,讓鉛筆從同樣的高度自由下落,猜猜又會怎樣?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找發現,班上交流。

預設:凸形的蛋殼不容易扎破,凹形的蛋殼很容易扎破。

蛋殼雖然很薄,但是凸形的蛋殼卻很結實。

3、大膽猜想

談話:剛才我們玩的兩個遊戲,葱葉為什麼吹不彎?而剪開的葱葉為什麼容易變彎?凹面朝上的蛋殼容易擊碎,而凸面朝上的蛋殼不容易擊碎。你們猜這是為什麼?

學生大膽猜想,可能與它們的形狀有關。

談話:通過我們觀察葱葉和蛋殼,發現筒形結構不容易變彎,拱形結構承受能力強。同學們的觀察很仔細,大膽的推測如果得到科學的驗證,同學們將會像科學家一樣獲取科學的結論。

三、彙報交流,評價質疑

活動二:建立模型並對模型進行檢驗,使學生感受仿生的過程

(1)設計方案

設疑:是不是用其它的材料製成的筒形或拱形也不容易變形呢?你們想研究嗎?怎麼證明?(做實驗)

你打算用什麼材料做成葱葉模型或蛋殼模型?(把一張紙捲成筒狀)

請先在小組內討論實驗方案,並把它記錄下來。(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份實驗材料)

小組討論,設計方案,教師參與其中。

(2)學生討論,班上彙報,集體評議。

預設:

①我們組準備用一張白紙(平面形)吹一下,看能不能吹彎?再把它捲成筒形試試,能不能吹彎?

②先將一張白紙展開,代替剪開後的條形葱葉,將鈎碼放在白紙上,觀察結果,再將白紙捲成筒形,用膠水粘好,代替筒形葱葉,然後掛上鈎碼,觀察結果。這樣就能對比出哪種結構的白紙承重能力更強。

③我們組準備把一張白紙放在兩個木塊之間,往上面放棋子,直到變彎,然後再把它變成筒形,放上同樣的棋子,看能不能變彎?

小結:同學們的主意都不錯,我發現咱班同學真聰明。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彙報,

我發現大家設計的都是對比實驗,通過葱葉模型對比出平面材料和筒形材料各自承重能力的差別。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就叫它《葱葉模型實驗》吧。我們再看看本次實驗中還應該注意那些問題。(課件出示,學生讀一讀)

(3)根據實驗方案,實驗探究

小組長領實驗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案分組進行探究,並做好記錄。(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談話:剛才同學們做的很認真,哪個小組願意彙報自己的研究發現?學生彙報。

預設:

①我們組發現筒形結構不容易彎曲。

②我們組發現筒形結構承受能力強。

③筒狀的白紙比展開的白紙承重能力更強。

④平面材料承重能力較弱,而筒形材料的承重能力較強。

(5)得出結論:

談話:通過我們前面對葱葉結構性能的探究,你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平面材料承重能力較弱,而筒形材料的承重能力較強)

通過實驗同學們都發現與平面材料相比,筒形材料不容易彎曲,圓筒形結構的承受力比較強。

四、總結概括,抽象提升

活動三:研究產品的開發

1、學生交流:

生活中,很多產品就是利用這種特性開發出來的。葱葉的這種性能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你知道有哪些?

學生舉例(電線杆、鋼管、筆桿、窗簾杆、紅旗杆……)

2、教師總結提煉

你認為做成筒形有什麼好處?(比較輕、薄、節省材料、承受能力強、堅固)根據葱葉的這種性能,依據製作的模型,你打算設計什麼產品?

七年級生物教案篇6

開花和結果

?學習目標】

1、描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 程,養成愛花的良好習慣。

?學習過程】

一、課前檢測:

1、根的生長靠根尖細胞的-增加細胞的數量和細胞體積的增大。根生長最快的是區。

2、萬千枝條及其綠葉,都是由發育成的。

3、生物體生長髮育的基礎是細胞的、、。

4、植物的生長需要最多的無機鹽是含、、的無機鹽。

二、自主學習,教師 點撥:

(一)、花的結構。

認真閲讀教材102頁完成下列各題。

1、 認真填寫名稱。

2、 觀察花的結構,按照由外到內,由下到上的順序,發現它由、、、、 組成。

3、 雄蕊包括、組成。

4、 雌蕊包括、、三部分。

5、 花粉在裏,卵細胞在,精子在裏。

6、 花的 結構中最重要的 是,包括和。

(二)、傳粉和受精。(閲讀教材103頁完成下列問題)

1、開花結果。

2、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

3、受精的過程:當花粉落到柱頭上後,受到的刺激,開始萌發長出 ,其內含有

花 粉管穿過、進入子房,到達 ,花粉管末端破裂釋放出來,與裏面的結合,成為。這就是。

三、梳理知識體系。

1、 花的主要結構

2、受精指與結合形成的過程。

四、拓展延伸

為 什麼説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鞏固檢測

1、一朵花的結構中,從外到內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細胞存在於下列哪一個結構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頭d胚珠

4、受精後,子房發育成,胚珠發育成,子房壁發育成。

5、當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這朵花肯定不能發育成果實?()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葯

6、一朵豆角花裏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種子,至少需要花粉()個,精子()個。

a1個b3個c6個d12個

7、從花粉萌發到進入子房前,精子存在於()

a柱頭上b花葯中c花粉管中 d胚珠中

七年級生物教案篇7

第一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常見類型

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特徵

3、説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4、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2、説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1課時)

一、動物的種類

1、大約有150萬種

2、兩類 一類是脊椎動物 (分類依據:體內有無脊柱)

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

二、水中生活的動物——魚類

1、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鏈魚、鱅魚

2、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兩個特點:一是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魚類的形態特點:

a)體形:呈梭形(流線形),能減少水中阻力

b)體色:背面顏色較深,腹面顏色較淺,是一種保護色

c)體表:被覆鱗片,體表有黏液,減少水中阻力

d)體表感覺器官——側線:能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e)運動器官——鰭

胸鰭:平衡作用,幫助轉換方向

腹鰭: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搖擺

臀鰭:平衡身體作用

背鰭:對魚體的平衡起着關鍵的作用,防止身體側翻

尾鰭:控制前進方向,產生前進的動力

幹部和尾部:粧生前進的動力

f) 鰾:使魚能夠浮停在不同的水層中

g) 呼吸器官——鰓 鰓絲 :氣體交換的場??

鰓弓

鰓耙 :過濾水中的物質

4、魚:體表被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適應水中生活。

六、作業

1、目前已發現的動物種類約有( )

a、150種 b、100萬種 c、150萬種 d、200萬種

2、觀察水中生活的魚,會看到它的口和鰓蓋後緣相互交錯地時而張開,時而閉合,這是魚在( )

a、攝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鯽魚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動力主要來自( )

a、胸鰭和腹鰭的不斷擺動 b、尾鰭的不斷擺動

c、尾部和身體的左右擺動 d、各種鰭的不斷擺動

4、魚呼吸時,水流流經的路線是( )

a、體外 鼻孔 鰓 血液 b、體外 口 鰓 血液

c、體外 口 鰓 體外 d、體外 鼻孔 口 鰓 體外

七、教學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2課時)

一、其他水生動物

1、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的動物。如:貝、螺、蚌、烏賊、章魚等。

3、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如:水蚤、蝦、蟹等。

4、其他動物:海豚、鯨、海豹(哺乳動物)、龜、鼈(爬行動物)等。

二、動物間的聯繫: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

三、水域環境的保護

四、作業:

1、下列不屬於魚綱的動物是( )

a、鯽魚 b、金魚 c、鯨魚 d、青魚

2、在常見的腔腸動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蟲

3、水域環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 )

a、工廠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項

五、教學反思

七年級生物教案篇8

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任何生命活動都是通過它進行的。細胞作為生命的結構基礎,對於它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它與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繫往往就作為大學聯考出題的要點。下面就從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這幾個方面談談我的複習思路。

一. 細胞壁

1. 具有細胞壁的生物:植物,幾乎所有的真菌,原核生物中的細菌、藍藻和放線菌等。

2. 細胞壁的成分: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真菌細胞壁的成分為葡聚糖、幾丁質等,不同的真菌其細胞壁成分也有所不同;原核生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為肽聚糖。

3. 與其他知識的聯繫:

(1)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新細胞壁的形成與高爾基體有關。

(2)植物細胞工程進行體細胞雜交時,首先要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去除細胞壁,以獲得原生質體。

(3)植物細胞壁的存在與細胞的質壁分離有關。

(4)在基因工程的導入重組質粒這一步驟中,用 處理細菌,以增加細菌細胞壁的通透性。

(5)青黴素殺菌的原理是青黴素可以抑制肽聚糖的合成,從而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形成。

二. 細胞膜

細胞膜的成分、結構、功能及其流動性、選擇透過性之間的關係:

膜的選擇透過性

1. 細胞膜的成分

磷脂分子:①是雙分子層構成膜的基本骨架;②是使脂質、脂溶性物質更易通過細胞膜。

蛋白質:①參與膜的組成和物質運輸;②作為跨膜物質的載體具有專一性,膜的選擇透過性決定於載體的種類和數量。

糖類:與某些蛋白質構成糖被,有識別、保護、免疫等作用。

2. 與其他知識的聯繫: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質、磷脂和糖類,但是在不同的生物膜中,這三種物質的含量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的存在體現了不同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代謝越旺盛的膜中蛋白質的含量越高,如線粒體內膜;在所有的生物膜中,紅細胞膜的糖類含量,這與紅細胞膜的識別功能有關。

3. 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體現膜流動性的例子: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時,細胞膜中央向內凹陷;細胞的融合;細胞的內吞作用與外排作用;內質網膜、高爾基體膜、細胞膜之間以小泡的形式間接聯繫;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現象;白細胞吞噬病菌等。

4. 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

判斷主動運輸不能以物質是否是從低濃度到高濃度移動為依據,而是要分析物質通過時是否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載體為依據。能量由呼吸作用提供,載體與遺傳性有關(載體屬於蛋白質,其合成受遺傳物質的控制)。

主動運輸的例子:植物細胞從土壤溶液中吸收礦質離子;人的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營養物質;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各種營養物質等。

三. 細胞質

1. 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和葉綠體基質的比較:

細胞質基質是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以及無氧呼吸的整個過程都在細胞質基質中完成。線粒體基質是有氧呼吸第二階段的場所。葉綠體基質是光合作用暗反應的場所。

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基質中可以合成atp,而葉綠體基質中消耗atp。

2. 線粒體與葉綠體的共同點:

①具雙層膜結構。②含有少量的dna。③都具有能量轉換功能。線粒體中通過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一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轉移形成atp;而葉綠體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實現了由光能向化學能的轉變,並將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④兩者都能產生水。線粒體中有氧呼吸第三階段氧化[h]產生水,而葉綠體基質中暗反應還原三碳化合物 時有水生成。

四. 細胞核

1. 染色質和染色體: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質。它們是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細胞分裂時期的兩種形態。在有絲分裂間期,以細長絲狀的染色質形式存在,到了分裂期前期時,以染色體的形式存在。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2. 核孔:是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核的通道。細胞核中的rna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細胞質中的蛋白質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