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2W

教案是老師為了掌握課堂節奏提前制訂的應用文種,教案的制定是能夠讓教師們在上課的時候有好的發揮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閲。

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7篇

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積累“伯父、模範、巡警、吵嚷、懲處、抱負、胸懷、帝國主義、燈紅酒綠、熱鬧非凡、風和日麗、耀武揚威、得意揚揚、振興中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感受“中華不振”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學會根據人物及聯繫事件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難點

體會中華不振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課題

1.出示周恩來的圖片,這個人是誰呢?

請學生説説對周恩來的瞭解。

過渡語:是啊,周恩來是我們開國的第一任總理,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是深受全國各族人民敬重和愛戴的領袖,他卓著的功勛、崇高的品德、光輝的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讓我們走近少年周恩來,瞭解他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事。

揭示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嗎?題目是什麼意思呢?(預設:如果學生不知道題目的意思可讓學生採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幫助理解題目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讀課文,讀準生字詞,讀通順句子。

2.檢查字詞認讀情況。

(1)帝國主義列強;租界;巡警;耀武揚威;得意揚揚;懲處。

(2)模範;吵嚷;踴躍回答;鏗鏘有力。

3.想課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結合課文題目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①默讀課文,思考在周恩來身上發生了哪些事情?

②小組交流課文中發生的事情。

預設:如果學生對內容的概括很囉唆,帶有複述課文的性質,教師則應先肯定學生對課文讀得熟練,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話可去掉不用説,哪些話必須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如果學生能把幾件事情串連起來説則讓學生總結概括敍事性課文大意的方法,使學生明白要結合人物、事件、課題來概括。

(三)聚焦“中華不振”,感受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1.過渡語:有人説: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説: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們的祖先還教育我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什麼原因使周恩來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預設:如果學生説到周恩來看到洋人欺凌中國人,而中國人卻無處申冤或者伯父告訴他不要隨便到租界去玩,教師都加以肯定。同時總結到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

2.默讀課文,畫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寫上自己的批註。

3.學生交流。

(1)出示句子:

他在瀋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説:“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説理去!”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歎了口氣,沒有再説什麼。

①指導朗讀。(如果學生感情不到位,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當時情境和標點來領悟朗讀。)

②體會中華不振。

③詞語積累:周恩來不解地問。橫線上的詞語還可以換成什麼?(預設:疑惑地;睜大眼睛;仰起頭)

(2)出示句子: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揹着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

①引導學生體會“闖”字所藴含的意義。(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到租界裏去的。)

②理解“租界”的意思。結合描寫租界特點的句子體會租界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③插入資料: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各國租界的分佈(1911年):

英國7處:天津英租界、漢口英租界、廣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廈門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處:天津日租界、漢口日租界、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慶日租界;

法國4處: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廣州法租界;

德國2處:天津德租界、漢口德租界;

俄國2處:天津俄租界、漢口俄租界;

意大利1處: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1處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1處: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國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併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峯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併入英租界。)

④讀了這些資料,你又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舊中國?

(3)出示第8自然段: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着一羣人,正大聲吵嚷着什麼。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羣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着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

①學生交流自己讀後的體會。

②插入資料:

19世紀末,中國社會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國的狂潮,日本也不例外。1894年日本偷襲清政府派往朝鮮的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由此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中,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軍佔領威海衞,同年日軍佔領遼東。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告終。次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方支付鉅額戰爭賠款,並賠償日本軍費,向日本開放杭州、沙市、重慶等通商口岸。清政府允許日本企業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並且免收日本商品的關税。《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開始由商品輸出和大規模武裝侵略轉變為資本輸出。1900年,西方列強為擴大侵略利益,組建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雖然遇到義和團的頑強抵抗,但義和團運動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侵略者攻佔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出逃,她一面加緊鎮壓反帝運動,一面派人與侵略者議和。於是李鴻章代表清朝與西方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規定:①中方賠償各國約9。8億兩白銀;②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外國使館界,由各國派兵駐守,界內不允許中國人居住……

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他們過着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③情景復現:

結合當時的情況:這個婦女會哭訴些什麼?洋人又會説些什麼?中國的巡警會怎樣做?請幾位學生演一演。

④聯繫上下文,想象寫話:如果你是周恩來,你想對中國人説些什麼?

⑤交流寫話,釋疑解難。請幾名學生到台前展示,師生合作評價。此處評價有3個標準:一是情感體會是否到位;二是語言表達是否恰當;三是書寫是否工整。

⑥指導書寫“巡”,注意筆畫“撇點”。

指導書寫“嚷”,注意嚷的筆畫較多,橫筆、豎筆不要少寫,各部件擺放要合理。

(四)課堂小結、設疑

看着貧窮、落後的祖國,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洋人肆意地欺凌,而自己作為中國人卻無能為力,敢怒不敢言。12歲的周恩來又做出了什麼決定呢?我們下節課繼續探討。

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齊讀、分組、分角色的朗讀,讓學生理解體會周恩來學習目標、志向,並向其學習。

教學重點

1、掌握生字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學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們前進的目標,能把你的志向説給同學們聽一聽嗎?(生暢所欲言。)好!立志成才,從小做起。(師板書:15立志)今天,我們在這裏認真讀書,就是為實現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東關模範學校的課堂上,校長和一羣孩子們也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二、新課

(一)自學

初步讀文,掃清文字障礙,鼓勵學生自主識字。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2、指名讀全文,正音。學生評議,解決“華、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確讀音。

3、同桌互讀。

4、生字卡片測識字情況,將不認識的字貼在黑板上,並提醒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注意其讀音。

(二)交流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整體感悟,綜合探究。

1、自讀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你從每個自然段中讀懂了什麼?

2、自主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xx讀文,交流讀文所得。自由組合學習小組,以不同的方式(如:齊讀、輪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等)讀文,自主學習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內容。組內彙報xx讀文所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質疑。學生以小組形式彙報xx學習結果,並提出組內未解決的問題。老師進行恰當的評價指導。

4、説説“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意思。

(三)誦讀

通過誦讀,感受周恩來年少而志高遠的胸懷和對祖國的深深熱愛。

分角色讀文。

(四)識字

1、測讀本課需認識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學生不認識的字。

2、同桌互測生字,全會讀得兩顆星,個別不會的得一顆星。課下互相幫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內容,書寫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3歲的周恩來從小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個真實的故事激勵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是中國人,要為我們的祖國強大而發奮學習,為祖國的明天盡一份力量。這是一位偉人的滿腔熱情,你們能讀讀嗎?

(一)交流

再次感知課文。

1、有感情朗讀全文。

2、學習了這篇課文,談一談你的感受,説一説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寫字

1、鞏固字音,理解字義。認讀9個生字並擴詞。

2、交流識記方法。

3、學習書寫。注意提示學生“且、顧、略、微”這幾個字的書寫要點。

(三)練習

1、與同桌讀一讀這些詞語,再選擇其中的5個聽寫下來。

崛起 年齡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濃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寫一寫:為而。

練習設計

1、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讀一讀周總理的格言。

板書設計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從小立志

周恩來xx報效祖國

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15個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從語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訓練朗讀能力;體會過渡句、過渡段的運用,學會文章段與段自然過渡的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一、 導入

1、今天我們進入第七組課文有學習,請一名同學導讀,其它同學思考:從導讀中你知道了什麼?

2、師: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中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故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在成長中思考為什麼而讀書的故事。

3、齊讀課題,初次看到課題時,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誰?這個人的志向真偉大……)為什麼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是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你瞭解他嗎?資料彙報。

二、 閲讀課文

(一)

1、和你同桌一齊讀一遍課文,並且交流一下你預習中的收穫。

2、交流預習收穫,詞、字兩方面相機提示字形、字音、理解個別詞意。

3、指名朗讀,思考:圍繞着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文中寫了幾件事?

4、反饋

5、這三件事的連接,作者過渡得很巧妙,你發現了嗎?(過渡句,過渡段)在哪裏?

(二)

1、為什麼而讀書?其它同學與周恩來的回答迥然不同,找出相關的段落再讀一讀,體會體會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1)讀。

(2)體會。

預設(為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為祖國、民族的振興而學習)

2、少年周恩來就已經立下了如此遠大的志向,請同學們想一想,使周恩來產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

預設

(1)(中華不振)。

(2)(耳聞目睹租界裏中國人受欺凌卻無處説理的事)。

3、根據預設

提問:文中幾次提到“中華不振”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到的?周恩來又是在哪一次提到後沉思,而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的呢?

4、在20世紀初,中國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之時,周恩來這樣有志青年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大志,那麼在21世紀初,中國在世界已經有了一席之地,但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的今天,作為祖國未來,民族希望的我們,思考過“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問題嗎?

5、學生髮言(預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讀書)

6、聯繫今天的學習,堅實地走好每一步,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吧!

三、 閲讀鏈接

感受周恩來的臨別贈言和詩篇的含意,進一步感受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四、 綜合性學習

1、回憶自己成長的經歷。

2、瞭解別人成長的故事。選讀課文《真實的高度》。

3、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彙報。

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閲讀中能比較深入的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在閲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課前談話】

1、介紹自己及祖先中的傑出人物。

2、請周姓同學介紹自己及祖先中的傑出人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介紹周恩來:

師補充介紹周恩來資料(課件出示)。

2、介紹名言

同學們,剛才周老師向大家介紹了我們周姓家族中的傑出人物周恩來。周老師還要向大家推薦周恩來12歲時説的一句話後來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請大家看黑板,(板書:課題)這裏有一個字很陌生:崛。誰再來讀讀。這裏的詞語是?誰先來讀給大家聽?

3、揭示課題:

同學們,周恩來的這一句話一直伴隨着他的一生。這一句話也曾激勵着我們無數的中華兒女奮發向上。也是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題目。現在,我們一起來讀。

(學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大聲讀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開始。

2、字詞檢查。出示課文詞語:

伯父 租界 模範 闖進 巡警 吵嚷 婦女 懲處 喝彩

帝國主義 風和日麗 熱鬧非凡 鏗鏘有力 振興中華

三、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讀感受:

⑴ 少年周恩來的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是怎樣説的?請大家默讀課文,動筆劃劃圈一圈。

⑵ (課件出示)朗讀指導:

第一次回答時的語氣是清晰而堅定,第二次是鏗鏘有力。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練一練,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來。

學生練讀。教師巡迴指導。

指名讀。

學生根據提示語評價。

理解:清晰、鏗鏘有力。

齊讀感受。

2、整體把握,演讀理解:

⑴ 周恩來當時在怎樣的情況下説這二句的呢?誰補充?

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課堂好不好?請自由讀一讀這部分做準備。

⑵ 演讀:

請一個同學演少年周恩來。

3、對比分析,深入體會:

⑴ 現在誰來説説周恩來的這句話你讀懂了什麼?

理解崛起。

板書:

振興

⑵ 同學們説的真好。我們和作者一樣都明白了,12歲的周恩來在這時候就已經知道了──(課件出示)

引讀齊讀。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對中華崛起還有什麼話要説?對山字旁的感受還有誰要説?還有其他的感受嗎?

板書:

不振

四、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整體:

請你靜靜地讀讀課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2、對話部分:

⑴ 指名:

你從伯父的話中體會到了中華不振。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伯父的話,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出示。)

⑵ 研讀:

──“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你從哪裏讀出了中華不振?

那個地方是怎樣的一個地方?聯繫上文説是?聯繫下一句説是?

沒事不要去,小孩沒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國人自由自在,自己卻沒有權利自由出入。可見──

可見其他地方比較冷清、甚至荒涼。可見──

朗讀指導。

(語重心長、提示把“那個地方”重音。)

誰來讀讀這句語重心長的話?是啊,那個地方是一個痛恨的,深深留在記憶裏的地方。把它讀重一些試試。

──那裏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説理去!

你從哪裏讀出了中華不振?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法律,現在外國人來了卻沒法説,可見洋人大於舊中國法律。可見──

連小孩也被欺負,可見──

在中國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對錯都糟殃,可見──

讀到這裏,你的心中湧起了一種怎樣的感受?你憤怒嗎?

讀出你的憤怒吧!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

也來讀讀這句。“為什麼?”後面停頓長些,感情表達會更強烈。

伯父的此時心情,僅僅是憤怒嗎?你來讀一讀。伯父還長歎了一聲──

朗讀指導。無奈,沉重。

我們在這裏也感受到了中華──

⑶ 你們想想,當時他們是這樣對話的?請你就近找同桌來練練這組對話。

同桌角色朗讀。

指名讀。

⑷ 男女角色朗讀感受。

3、周恩來的疑問:

你還從那裏看出了中華不振?

課件出示。

範讀。齊讀。

4、帝國主義句:

你還從那裏看出了中華不振?

出示。

齊讀。

五、小結書寫

同學們,周恩來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有博大的胸懷,遠大的志向。12歲那年的遭遇,12歲那年的耳聞目睹,在他的心靈產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課上,當巍校長問同學們為什麼而讀書時,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他鏗鏘有力回答──

(課件出示。)

同學們,讓我們記住這句閃爍着強烈愛國熱情的話。請大家拿出書籤,把這句話工工整整地抄錄下來,也記在自己心中。

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風和日麗、疑惑不解、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的意思並且能夠在實踐中運用。

2、通過反覆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麼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 瞭解偉人的成長過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穫。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同學們,你們現在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回頭看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小時候為什麼讀書?

(二)同學介紹蒐集周總理的資料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看有關周總理小時候的錄像資料,特別是講他在修身課上回答校長的情景。

(四)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強調要求:

(1)讀通課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詞語,藉助工具書或者聯繫上下文解釋。

(2)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並在書上作上記號,待會在全班交流。

(3)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幾件事?周總理小時候為什麼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生字中“嚷、懲、鏗、鏘”是後鼻韻,“範、巡”是前鼻韻。“範、懲”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

3、反饋交流,詞語方面重點檢查“焦點、耀武揚威、得意揚揚、鏗鏘有力、諸生“等詞語的意思。

4、學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5、課文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講12歲的周恩來剛到瀋陽,就聽伯父歎着氣説“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講周恩來在租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説的話的含義;第三件事講周恩來在修身課上,表明自己的心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五)學生反覆讀課文,做到有感情地讀課文。試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六)課堂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6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風和日麗、疑惑不解、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的意思並且能夠在實踐中運用。

2、通過反覆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麼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瞭解偉人的成長過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穫。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同學們,你們現在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回頭看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小時候為什麼讀書?

二、同學介紹蒐集周總理的資料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看有關周總理小時候的錄像資料,特別是講他在修身課上回答校長的情景。

四、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強調要求:

⑴ 讀通課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詞語,藉助工具書或者聯繫上下文解釋。

⑵ 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並在書上作上記號,待會在全班交流。

⑶ 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幾件事?周總理小時候為什麼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生字中“嚷、懲、鏗、鏘”是後鼻韻,“範、巡”是前鼻韻。“範、懲”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

3、反饋交流,詞語方面重點檢查“焦點、耀武揚威、得意揚揚、鏗鏘有力、諸生“等詞語的意思。

4、學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5、課文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講12歲的周恩來剛到瀋陽,就聽伯父歎着氣説“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講周恩來在租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説的話的含義;第三件事講周恩來在修身課上,表明自己的心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五、學生反覆讀課文,做到有感情地讀課文。試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六、課堂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後小結】

這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思路,知道課文寫了哪幾件事。

第二課時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從這部分中體會到了什麼?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尤其要指導學生在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時,“為什麼”?“那又是為什麼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裏?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

3、尊重學生自身的體會,不要強求學生所有的體會都一樣。教師相機的作出指導。如:

從“為什麼”?“那又是為什麼呢?”體會到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裏?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體會到周恩來是一個善於觀察周邊的事情。

4、全班朗讀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自由讀第二部分,思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2、學生讀完課文後,想象當時的情景,四人小組演習當時情景。給學生提供當時的情景:

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警察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説些什麼?

3、學生演完後,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這樣欺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當時的社會現實:貧窮落後,受到列強的欺凌。深刻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思考: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麼意思?

2、讓學生聯繫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

3、學生想一想當時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沉思什麼呢?寫一寫當時他沉思什麼?

4、全班交流寫的內容。

5、讀這部分,你從周恩來小時候身上體會到了什麼?

四、課外延伸

1、閲讀關於寫周恩來總理故事的書,從而進一步瞭解偉人。

2、將你所瞭解的周恩來總理的故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學習的收穫。

【課後小結】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閲讀,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周恩來的志向,並聯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來立下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繫起來。注意引導學生在閲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對話部分。

2、明確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3、閲讀中指導怎樣把成長故事寫清楚寫具體。

教學重難點:

重點:閲讀中指導寫作。

難點:明確少年周恩來立志讀書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同學們,我們學習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講的誰的小時候的成長故事?課文講了少年周恩來立志讀書成長過程中的哪幾個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開謎團——立志讀書(板書)

二、新課學習

導入: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並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他是在疑惑不解、解開謎團中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的,課文是怎樣把這三個小故事連起來寫清楚寫具體的呢?我們繼續學習。

a、學習第一部分(1—6自然段):閲讀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活動,讀懂少年周恩來心中的疑惑,學習把故事寫具體。

1、引言:課文是抓住周恩來的什麼方面的描寫來表達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學習。

(1)角色朗讀對話。讀懂少年周恩來心中的疑惑:為什麼那地方不能去?

(2)引導朗讀心理活動的語句,讀出周的好奇。

周恩來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説的話,經常想:(指名讀)

周恩來一次又一次地想:(齊讀)

少年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齊讀)

b、學習第二部分(7——8自然段):閲讀中抓住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體會少年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真正原因,進一步學習把故事寫具體。

1、引言:周恩來闖進租界,看到什麼事情讓他揭開了自己的謎團。請你用心讀課文7、8自然段,作上記號。

2、讀文交流把握:

①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髮,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襤褸的婦女哭訴洋人軋死自己的親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憤怒)

④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可悲)

⑤圍觀的中國人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理解反問句(誰也不敢怎麼樣。)

3、小結:婦女哭訴,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揚威,中國人無奈,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中華不振”。周恩來看了內心很不平靜……於是回來後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麼?

c、學習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讀中抓住人物語言讀懂周恩來的志向。

1、自由讀課文,找出答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交流體會: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周恩來立志:為了振興中華而讀書。

3、對話朗讀

①指名讀同學們的話,與周恩來對比——理解“抱負”、“胸懷”。

②引讀周恩來的話。

a、這簡短的九個字在周恩來的心中重複了無數次。因此,當校長提問時,他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女生)

b、這九個字是他今後的學習的動力,因此他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男生)

c、這九個字更是他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啊!(齊讀)

③引讀校長的話

第一次,周恩來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了為之一振!

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説一遍,為什麼而讀書?”

第二次,周恩來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激動地喝彩:

“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讀

d、讀過渡句:學習如何把故事寫清楚。

1、導語:課文三個故事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文中的三件事是由兩個過渡句聯繫起來的,請你找出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讀句子,説説這兩個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閲讀鏈接:

讀詩感悟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五、綜合性學習:

本組課文主要記錄的是成長經歷中的故事,本單元的習作也是要求寫一個他人或自己的成長故事,為了開拓你們的寫作視野,豐富寫作積累,要求每個同學課外通過閲讀、詢問、寫信等渠道,瞭解別人的成長故事,回顧思考自己的成長故事,做好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疑惑不解——解開疑團——立志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説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課文結構嚴謹,層次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在教學中我做到:

1、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從內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諸如:瀋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於為什麼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繫的場景與事件背後卻有着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註解。因此,我設計讓尋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來反映中華不振。學生雖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對“中華不振”都有了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點內容,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本文重點事件是一箇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周恩來在目睹了這件事之後,方明白這一點,以至於才有了讓中華崛起的志向。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但由於課堂把握還不夠成熟,感覺朗讀還不夠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資料,讓孩子們直面歷史,讓孩子們心海難平,讓孩子們心有所向,讓孩子們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初步的報國之情。並在行動中去努力落實。

4、本節課原準備把課文的第三部分也上進去的,但又擔心時間緊促,所以就捨去了,造成了本課時文本內容較少而課外知識穿插過多,人文性過強而工具性弱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感覺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還可以更深刻,課堂上沒有達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課堂粗糙,應不斷優化。請老師們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