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最新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22W

童年是純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童年是充滿陽光的,那麼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最新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

教學是一門失敗的藝術,因為留下遺憾,才有了改進的動力,才使教學不斷的更新,不斷的進步,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項科學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授課前,我清楚地知道:這節課的着眼點不該放在發現的本身,而應放在發現的過程上。我遵循着這一點,卻讓課堂凝固了

當講到老師説,按照進化的觀點,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時,學生們的問題頓時多了起來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兒到底是怎樣形成的?這是我預料到的,於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學們,這個問題等你們到中學學生物學時會學習的,現在還不適合學習。話音剛落,幾個尖鋭的聲音讓我難以應答。為什麼到中學再學?什麼叫適合?為什麼現在不適合?老師,你中學生物學學得不好嗎?老師,你就給我們講講吧,媽媽説我是石頭變的,那我不就成了孫猴子了嗎?一陣鬨笑,接着,一陣沉寂

學生們如同等待餵食的小鳥一樣,等待他們好奇至今還未真正弄明白的問題的答案。

我的思維亂撞,是用哄兩歲孩子的方法告訴他們是神仙姐姐放到媽媽肚子裏的,還是講講生物學的有關知識?前者會被學生鬨笑,後者會引起學生更多難以應答的問題。一陣慌亂中想到本節課的着眼點,於是我如同表演課文中那個年輕的女教師一樣,一本正經板着面孔,略帶生氣顏色並抬高語調説:本節課的重點是學習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膽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説什麼,但總算壓制住了學生提那麼多難以應答的問題,同時也壓制住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表現力。我繼續講課,但是卻成了單人表演,課堂氣氛讓人窒息。

顯然,我的處理學生們並不滿意,而且失望至極。我知道我的課前準備乃至教學設計都出現了漏洞。這應該是課前準備時預想到的問題,應想好解決的對策,或許可以讓學生課後去查閲有關的資料,或許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適的語言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覆,或許太多的或許可以讓這堂課不至於如此失敗。

歎息?不!當遺憾產生後留下的不僅僅是歎息;

慶幸?對!當課堂讓你無法應對時,你就有了進步的動力。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讓我因遺憾而慶幸,因遺憾而成長。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2

這幾天,陸續地聽了老師們的很多節課,使我受益匪淺!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老師們的每一節課都沒有花架子,就是在實實在在地落實教學重點,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這讓我這個這幾年一向受外面還在不停地翻着花樣上語文課薰陶的語文教師,感觸良多,我覺得我們一實驗的孩子們太幸福了:他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候,他們的未來就應是充滿期望的!不多説了,下面我來説説我上的這節語文課。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標實驗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童年的發現》。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後具體敍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後寫這個發此刻幾年後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

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樣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

選編本課的目的,是透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慾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潛力。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資料,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14個生字,會認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雙臂、天賦、妨礙、豈止、痴迷、釐米、羞愧、幸虧、驅逐、迫害、隨心所欲、運轉自如、釐米、絞盡腦汁”等詞語。讀讀記記“澄澈、困窘”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資料,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二、設計理念:根據這篇課文的具體資料,結合我們班學生的具體特點,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着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近陸續地聽了一些老師的課,心中就在想:哎呀,這個地方上得好,是讓學生自己説出來的,這個地方處理得好,這些問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我們老師的課堂上真正地實現了由老師領着學轉變為學生自己想要學,我想這也就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自主性的一個明顯體現吧!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這篇教案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想要去學習。為此,我在教案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板書自己提問,並透過默讀自己到文中找尋答案的環節。

2、語文學習的快樂性。我做教師的一個最大願望就是能讓我的學生像我一樣天天快樂,每一天都擁有一個好的情緒。這不僅僅是在課間的班級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怎樣能讓我的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學會每篇課文中就應學會的資料。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設計了複習導入的開心辭典闖關環節,設計了趙本山的小品環節,設計我作為一個小組組長的自我吹噓環節等等,試圖給學生一個寬鬆的學習語文的環境,總之目的就是讓我的學生能夠開心快樂!

3、閲讀教學的研究性。我的這個想法來源於前幾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張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寫的是在聽完宋慧穎老師的草原一課之後的隨想,其中有一段是關於學生在小組討論或自我學習之後該如何進行彙報交流的詳細闡述,看了以後給我的`觸動挺大,再結合我們班的實際狀況。我們班是本學期新組建的班級,學生生源來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學習習慣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組合作時更是無所適從,不是大家關於組內如何討論意見不一,各不相讓,就是不知該如何彙報。為此,我就想就應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於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閲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後又該如何進行彙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並感悟之後,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彙報,是按順序彙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彙報,抓重點詞語彙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那麼我想堅持着這樣做下去的話,那麼我們的學生是不是就會具有了必須的語文學習潛力呢?這還只是一個思考,我自己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試一試。

最後,我想説説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我覺得這節課學生讀的不夠,導致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理解不夠。學生之所以讀的不夠是因為時間不夠了,時間不夠了的原因就像嚴華主任所講的那樣,教學設計的容量多了,又想讓學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點,又想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貪多了所以就沒嚼爛。其實這點在備課時,我也曾琢磨過,按理説這課挺好講的,老師指導學生重點學習“發現規律”這部分資料,然後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後面兩個資料,有放有收,以我對我學生的瞭解,學生學習必須會相當簡單,課堂氣氛也必須會相當熱鬧,但我又總覺得小組學習這個部分是個心病,所以猶豫來猶豫去,最後,還是張宏主任的一段話給了我進行這節能夠説是我自己的一堂實驗課的勇氣,那就是,還是他在聽完宋慧穎老師的課後寫的那篇隨想裏的結尾一段話,他是這樣説的:我想,學生的訓練有素中的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它來自於我們平時的每節課堂的每個施教時機。作為“平實”的課堂,相對於“課堂氣氛”“環環相扣”“走完教案”這些堂皇的標準先放一放,把我們執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讓它最大限度地貼近我們的教學對象,我們就應不管有沒有人聽課,不管還有什麼重

要的環節,要好好抓住一個個這樣的訓練機會,針對我們的教學目標,使出全身力氣,才能最終收穫教學的果實呀。我想這段話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啊!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3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在夢中飛行及教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教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樣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案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麼,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經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並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慾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終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當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資料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緻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

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主角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於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説“四個”,有的説“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麼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並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説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資料重複,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到達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教師所談,本節課能夠分為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後,能夠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能夠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我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僅整合了課堂資料,突出了重點,還鍛鍊了學生思考表達的本事,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教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僅有深入鑽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並圍繞“題眼”

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當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當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我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後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進取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到達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説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我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複或過碎,過多佔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並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我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僅有不斷反思、總結、鑽研,在實踐中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