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前方教案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73K

編寫完善的教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一步,教案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程度進行靈活調整,以確保教學進度的順利推進,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前方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前方教案5篇

前方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攝影散文,知道其特點。

2.理清文章脈絡,理解重點字詞句,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章的寫作手法:虛實結合、反彈琵琶

教學重點

重點字詞句的理解,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學難點

寫作手法:虛實結合、反彈琵琶

教學方法

反覆閲讀,深入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請學生説一説對印度的印象。(可能答案:人口眾多、貧困??)

展示照片,讓學生説説對該圖片的理解(什麼內容、怎樣的生存狀態、由此的聯想等)。

總結學生所述,歸納出共同關鍵詞,可能有:家、在路上、前方等等。 介紹照片背景: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流動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的攝影師拍了這張

照片,取名為《前方》,曹文軒先生看了之後,展開聯想與思考,寫了這篇攝影散文。(板書:

題目、作者) 介紹攝影散文:(板書:攝影散文)攝影散文是攝影文學的一種,是按照藝術創作的規

律,通過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攝影畫面的表現,運用散文語言,形象地創造生活世界、塑造人

物、抒發情感的綜合藝術形式。鑑賞時主要抓住2個特點:1.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

真的再現能力;2.散文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

二、文本研習

(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速讀全文並思考:1.文中哪幾段直接寫照片上的內容;2.其他段落寫了什麼內容;3.全

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1.直接描寫照片內容:第1段、第12段(第8段稍有提及);

2.其餘10段均是由照片展開的聯想以及作者的感觸

3.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1

照片切入,引出下文

中間10段展開聯想 展開聯想,抒發感觸

第12回到照片,呼應開頭

(二)研讀文本,分析重點難點

a.文章的第二部分,即作者展開聯想這一段用了大篇幅的手筆,究竟寫了哪些內容,我

們來逐一進行分析。文章第一段裏講到:不管是歸家還是遠行,都説明了人們有離家之舉,

那麼人離家的原因,文中有交代嗎?

明確: 3、4段)遷徙的習性 離家原因:(第2段)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第5段)外界的誘惑

(第6段)無奈的選擇

7段)前方的誘惑

剋制不住的體現:

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第3段)

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

喊:走啊走!(第5段)

b.作者點出了人有離家之舉,也説明了離家的原因,接下來作者又寫了些什麼呢?讓學

生閲讀7-10段,並分析。

明確:

前方召喚

思考:“前方”的含義——理想

行在路上

“苦”(第10段):擁擠不堪的車、坑窪不平的路、拋錨無法修復(皮肉之苦)

惶惑、茫然、不安、無奈、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精神之苦)

人生之路

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實質上”三個字是否可以去掉?

不能,它限定了是從本質上説。因為從生活現象上説,各人在生活中的情況不一樣,不

一定都是“苦旅,正如文中作者所舉的例子:坐遊艇、飛機、火車等等,但從本質上講

他們同樣是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達到,想實現理想而不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實質上

還是一場苦旅。因此不能去掉。

精神苦旅

c.有錢的人也好,沒錢的人也罷,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是一個悲劇,那麼這悲劇又

體現在哪些地方?

明確:

總想到達目的地而不能到 理想難以實現

人的悲劇性實質(第11段) 在外思家

無法還家 精神無法寄託

還家無家

這裏面四個“家”,分別有什麼含義?

前三個是指現實生活中的家,而最後一個是指精神家園。

小結:

三個重點詞

前方:在這兒不是單純的空間概念,而是鼓舞人們前進的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在這裏不單單指現實中的路,更指人追求前方的過程,指人生之路。

家:既實指現實生活中遮風避雨的家,又虛指人的精神家園,精神的棲息地。

三個關鍵句

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人的悲劇性實質

(三)回顧全文,領悟反彈琵琶

a. 反彈琵琶

這個專題呢稱之為“月是故鄉明”,也就是思家懷鄉的意思,這篇文章明明是一篇寫去前方的文章,為什麼放在這兒?

明確:

文章表面上雖是寫離家寫遠行,但是人去前方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的寄託,追求精神家園。因此,這篇文章自然是可以放在這裏的。曹文軒的這種寫法被稱為“反彈琵琶”,即逆向思維。優點:突破傳統思維,立意新穎,令人印象深刻,發人深省。

b. 虛實結合

?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因此文中既有對照片的真實描述,還有作者的聯想。

本文中除首尾兩段是直接對照片進行描述外,還有第八段中的“我們眼前這輛破舊而簡陋的汽車”,第十段中“擁擠不堪”、“那位男子手託下巴,望着車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和茫然。” 等。

雖然作者對照片的描述雖不是很多,卻很傳神 ,更重要的是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以自己充滿悲憫之情和深刻人文關懷的文字闡釋了人生哲理。這種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使這篇攝影散文沒有被攝影作品所束縛,更沒成為呆板的毫無生氣的文字解説。

前方教案篇2

ms 周

引言: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那就是故鄉,是“我心歸去”的地方。在《鄉土情節》之後,我們再一起在《我心歸去》的地方理解故鄉的深意。

1.簡介韓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有小説集《月蘭》、《飛過藍天》、《誘惑》、《空城》、《謀殺》,長篇小説《馬橋詞典》、《暗示》,評論集《面對空洞而神祕的世界》,譯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國內地及中國台灣獲獎,並有英、法、意、日等多種文字的譯本在海外出版發行。

2.速讀課文,找到“我”身處他鄉感受的描寫。1-4節,圈點細節。

3.閲讀5-9節,故鄉給我的感受?

異鄉與故鄉的對比:

①臨時的“家”②難耐的冷清③無聊得發瘋④“移民”的追問;

⑤有親友,有過去⑥親切、激動 ⑦有血淚、有汗水⑧有希望⑨ 有幸福

4.思鄉之情導致我對“故鄉”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試回答以下問題:

l故鄉與旅遊景區不同:[血,淚,汗水,生命的一部分,悲] 7節

l對故鄉的失望:理解第8小節最後一句話 “但那種失望不同於對旅泊之地的失望……”

l“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怎麼理解?

故鄉是人的精神寄託,擁有故鄉的人擁有心靈迴歸的無限幸福。帶感情朗讀全文,尤其注意段的描寫。

補充閲讀語段:

故鄉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裏呱呱落地,跟媽媽牙牙學語,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過初次的激動,結識了最初的朋友,啟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鄉就是你的母親,她教過你,呵護過你,好好研究你的故鄉吧,認認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條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馬路文明》

人可以另外選擇居地,但沒法重新選擇生命之源,即便這裏有許多你無法忍受的東西,即便這塊土地曾經被太多的人口喝太多的災難壓榨得疲憊不堪氣喘吁吁,如同一張磨損日久的黑白照片。你沒法重新選擇父輩,他們的臉上隱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發出你熟悉的氣息,就埋藏在這張黑白照片裏。

你沒法重新選擇童年或少年,一隻口哨,一個鐵環,一個打你沒法重新選擇童年或少年,一隻口哨,一個鐵環,一個打兔草的竹籃,或者一盞雨夜裏瓜棚裏的孤燈,都先後遺失在這張黑白照片裏——也許更重要的是,這裏到處隱伏和流動着你的母語,如果你曾經用這種語言説過最動情的心事,最歡樂和最辛酸的體驗,最聰明和最荒唐的見解,你就再也不可能與它分離。

韓少功《世界》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那酒一樣的長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那血一樣的海棠紅

那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樣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那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那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過渡:學完的這兩篇文章都是説思鄉的,是一種迴歸,但下面的這篇《前方》,似乎有些不同。

曹文軒:1954年1月,曹文軒生於江蘇鹽城農村,並在農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留校任教。後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作品是:《憂鬱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隨永恆》、《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長篇小説)、《紅瓦》(長篇小説);還有一些學術性的著作,像《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曹文軒兒童文學論文集》等。

攝影散文:《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表達的手段也在發展變化,過去,傳媒是非常單調的,現在,人們不僅有文字印刷,還有圍繞圖像、聲音創造出的廣播、攝影、電影、電視、電腦、互聯網,而且,這些傳媒手段又不斷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綜合的表達手段和表達樣式,如廣播劇、電視散文、電視電影等等。攝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種。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本文的中的攝影畫面展示的是一輛破舊簡陋的汽車,車中是幾位神態各異的旅客,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託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處於艱難旅程中的人的惶惑與茫然。

速讀文章,找出文中幾個關鍵詞有:歸家,離家,前方,眼前與心中

(讀書要讀出什麼?心情意境;要身臨其境。

——讀書兩境:1—讀懂作者,2—讀出自己。)

讀懂作者

*在3-7中找出作者認為:人離家的原因。四點。

理解第四點中的“前方”。

*8-11前方是什麼?(也即:作者認為前方等待人們的是怎樣的路?)

苦旅。

[人的悲劇性]怎麼理解?

離家-想家;無法還家;還家-無家

理解還家-無家“無家”的“家”涵義已擴大。由物質的家園擴到精神家園。

家是家園;前方是理想,是離家出走的方向,是精神的目的地;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過程。

讀出自己

*可結合自己經驗交流前方有什麼:想獨立,有夢想,現實生活等等

有夢想-喜歡出發;遇到挫折-想回到過去(精神待過的地方)

最美的地方總是對岸。此心安處是吾鄉。

參考閲讀名人的離家:同步導學p53頁《在西域讀李白》 作者郵箱:

[1]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差異網為大家帶來的4篇《《前方》教案》,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差異網。

前方教案篇3

?前方》是一篇哲理性攝影散文,由畫面生髮聯想,作者關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探討的是“家”的人文內涵,人對“精神家園”的追求,充滿了悲憫之情和深刻的人文關懷,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但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説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同時本着新課標學習方式主動性、獨立性、多樣性、體驗型、問題性的原則,在教學設計中作了如下處理:

①劃出關鍵句,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感知文章的哲理氛圍

②尊重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如討論“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是否和人們的鄉土情結相悖,是否有悖於人之常情的時候,只要求學生找出歸結的仍然是對家的追尋:“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樣:“回家的心思,總在心頭”對於家的人文內涵先不做探討學生理解了“路”、“前方”、“家”的多重含義,再進行探究,就水到渠成了

③ 注重知識(反彈琵琶)與能力(着重訓練學生聯繫語境理解文本的習慣與能力的訓練)如“路”、“前方”、“家”都有多重含義,先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然後理解它們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從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讀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如“無家可歸”)理解的難度相當大,我則啟發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以形象的例子來理解文章所包孕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悲憫情?

④ 情意性教育是本堂課的核心內容利用文章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應為本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所以自始至終都貫穿這一主線,觀察照片,關注人物心理;聯繫現實生活,理解主題;回答末段問題,深化理解;結合感悟,堅定對理想信念的追求

⑤為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動口讀書,交流感悟,舉例爭論;動手標記,做批註;動腦學習知識,思考人生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討論、自主得出結論,同時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兵教兵教師少講精講,點撥引導精講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難以解決的問題(攝影散文、反彈琵琶等),點撥、引導用語力求精闢、優美、富於啟發性

補充説明

這是在新課標下上的較成功的一堂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方面都有切實的提高下面的教學設計,在原來教案的基礎上,根據教學情況又作了改進與調整

《前方》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 瞭解攝影散文這一新文體的特點

2、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能批註重點語句,把握立意上的反彈琵琶的寫法

3、情感 體會文中的悲憫之情和深刻的人文關懷,堅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教學重點

1、聯繫語境體味“路”“家”“遠方”的含義

2、體會文中的悲憫之情和深刻的人文關?

教學難點

1、準確把握“家”精神家園的含義

2、把握立意上的反彈琵琶的寫法

3、學會批註,養成做批註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及攝影散文

1、引導學生觀察正文開始前的照片,暢談感受與理解

問題提示:這是一位印度攝影師拍攝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想想照片中的人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

從人物的表情看他在想什麼?

見過這樣的帶照片的散文嗎?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表達的手段也在發展變化,過去,傳媒是非常單調的,現在,人們不僅有文字印刷,還有圍繞圖像、聲音創造出的廣播、攝影、電影、電視、電腦、互聯網,而且,這些傳媒手段又不斷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綜合的表達手段和表達樣式,如廣播劇、電視散文、電視電影等等攝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種 由此導入新課攝影散文《前方》(板書課題前方)

2、攝影散文簡介

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它是由攝影和散文構成的它兼具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能力和散文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的特點

3、作者簡介

先讓學生介紹,然後教師補充必要的文學常識

曹文軒,生於1954年,江蘇鹽城人,生於江蘇鹽城農村,並在農村生活了20年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作家、學者作品有長篇小説《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二、 文本研習

一) 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劃出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1、教師提示 :關鍵句指中心句、首括句、總結句等

2、 學生自讀課文,劃出關鍵語句及難以理解的句子,在對話欄批註感受深刻 的句子

3、小組內交流自讀情況

(二) 演習文本,班內交流

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他們正在路上”

2、 從全文內容看,全文的中心句是那一句?

“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這是文章的文眼

3、這是否和人們的鄉土情結相悖?這是否有悖於人之常情?試結合全文內容,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先進行小組內交流,然後小組代表發??

(1)教師精講、點撥:

本文從反面立意,説的是離家,有反彈琵琶的味道,但是這並非有悖常理,作者從反面落筆,談歸結的仍然是對家的追尋:“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樣:“回家的心思,總在心頭”只是這裏的家不僅僅是現實的生養之地,更是精神的寄託

(2)拓展訓練:反彈琵琶

①精講

這種新奇的打破思維定勢,從相反的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斷與認識的寫法,便是“反彈琵琶法”,它往往會使文章獨闢蹊徑,別有洞天

②學以致用

看一看下面的一些觀點,你能不能反彈琵琶?任選一句,説出你的新觀點,當然要闡釋理由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4、讀第3—8節,看文章如何圍繞中心句展開敍述的?抓住每段的關鍵句,分類組合分條回答

第三節:人類祖先在沒有“家的意識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無休止地遷徙

第四節:寫人類有了家後遠行的慾望沒有寂滅

第五、六、七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

一是外面世界的誘惑要求學生想一句歌詞,來表達文中“這個世界充滿艱辛,充滿危險,然而又豐富多彩,富有刺激性”的意思( 例如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的順序顛倒一下即可)

二是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三是“對前方的幻想”,即理想的誘惑,點出了“前方”,前方在這兒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喚

以上談的是人的離家行為以下轉入對人生的思考

(三)重點語句、疑難語句探討

1、方法點撥:對於重點詞句、疑難語句的含義的準確把握,應結合語境,即全文的立意,作者的感情傾向,語句所在段落以及前後段落內容的敍述,這些內容可以幫你找到問題的答案

2、結合語境,聯繫現實,質疑討論過程設計為先由學生質疑或教師提出問題,然後指導、組織學生探究、交流

(1)“路”“家”“旅途”“前方”等詞語的含義的理解

找到文中的相關語句:第九段中“路連着家與遠方”“人們藉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運把人拋在了路上”“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

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義,有的是具體語境中的特殊含義簡言之,凡與“命運”、“內心”有關的詞都具有語境義

“無家可歸”的“家”指心靈家園,精神的歸宿,理想的皈依之所“漫無盡頭的路上”與“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經歷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2)讀文中舉的例子後,再結合現實談談對“無家可歸”的理解

例如現實中的人們生活貧困的時候,為了解決温飽問題,艱苦奮鬥,以苦為樂,生活充實一旦生活富裕奔小康,忽然感到生活沒有了奔頭,不知何處是歸程,心中茫然而惶然……有了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其實這是人類精神和理想無所皈依的現實狀況,一種靈魂的空虛感和焦慮感

這種信仰危機在學生亦有,如“星座占卜”

從這個層面上,文章用“無家可歸”其實揭示的是人類精神狀況中的三重悲劇:一、人在“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二、“人無法還家”;三、“即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作者由離家想到人類的精神境遇,充滿了悲憫之情和深刻的人文關?

(3)“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的含義

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場苦旅,是因為理想難以實現,精神難有歸宿人在外流浪,總在惦念家園,可回到家,卻發現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個家揭示了人精神無處寄託的悲劇

(4)“即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這句話的含義

是指人們找不到精神的歸宿,找不到精神的棲身之所就如佛家所説“只有房子沒有家”,這是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皈依感

三、拓展探究

1、 讀完全文後請同學們回答最後一段的問題:“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如果這些人們沒有精神的追求,沒有精神的皈依之所,那麼前方就是“曠野”,即便是前方是生他養他的家,也永遠是“曠野’!

2、 文章讀到這,我們忽然發現作品由開始的轟轟烈烈,轉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憫之中作家為什麼要向我們揭示人生悲劇性實質?是不是要我們視人生為畏途,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

恰恰相反,人們正是有了追求、有了理想,才不空虛,才不茫然、惶然,才有有家的感覺,而這正是人類進步、發展、壯大的前提人有痛苦並不可怕,關鍵是不要放棄追求,這才是人生的崇高之處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罰他一次次把滾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頂,西西弗斯在這日復一日的悲壯宿命中獲得挑戰荒謬、戰勝庸常的成就感也正為此崇高屈原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也要為人們送去祝福”,文天祥鞠躬盡瘁,死而不已,化作厲鬼也要與敵人抗爭……

四、 課堂小結

作者以悲憫的眼光,賦予家以人文內涵,家不僅是生我養我之地,更是我們的精神寄託,同學們為了精神的故鄉,讓我們一起向快樂出發,奔向前方!

五、佈置作業

自讀《想北平》,自己填寫“對話欄”

板書設計

前 方

曹文軒

家路前方

(精神家園) (人生之路) (未經歷的人生)

前方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在與文本對話、評點的基礎上,體悟文章的立意,並比較與前兩篇文章立意上的區別;

2.瞭解文章虛實結合的寫法,找出自己認為內涵深刻的句子進行解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立意上的反彈琵琶;2.虛實結合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反覆閲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四、教學過程:

預習字詞:

遷徙(xǐ)

襲(xí)擊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顛簸(bǒ)

惶(huáng)惑

温馨(xīn)

一、導入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表達的手段也在發展變化,過去,傳媒是非常單調的,現在,人們不僅有文字印刷,還有圍繞圖像、聲音創造出的廣播、攝影、電影、電視、電腦、互聯網,而且,這些傳媒手段又不斷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綜合的表達手段和表達樣式,如廣播劇、電視散文、電視電影等等。攝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種。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攝影畫面展示的是一輛破舊簡陋的汽車,車中是幾位神態各異的旅客,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託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處於艱難旅程中的人的惶惑與茫然。

二、課上學生展示自己通過網絡等手段查閲到的有關作者情況的介紹。

教師補充作者簡介:曹文軒,

1954年1月,曹文軒生於江蘇鹽城農村,並在農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留校任教。後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作品是:《憂鬱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隨永恆》、《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長篇小説)、《紅瓦》(長篇小説);還有一些學術性的著作,像《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曹文軒兒童文學論文集》等。

二、文本研讀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話,作者又是如何圍繞它展開敍述的?

明確:“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特點反彈琵琶)(第二節)

第三節:人類祖先在沒有“家的意識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無休止地遷徙。

第四節:寫人類有了家後遠行的慾望沒有寂滅。

第五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誘惑。

第六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二: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誘惑,點出了“前方”,前方在這兒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喚。

第八節:回到攝影作品上來。由“前方”到“路”到“汽車”,完成了從聯想到攝影作品的思維過程。

②哪幾節開始,作者轉入對人生的思考?

明確:9-11節。

第九節由“路”着手,着眼於“路”與“家”和“前方”的關係,日常的生活場景轉入對人生(命運與內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節:論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第十一節:論述人處於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的矛盾中。(“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離鄉與思鄉似乎是個永恆的矛盾,談談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節和最後一節的關係如何?

明確:第一節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説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結尾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從淺層次的生活經歷入手,上升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的發問。

b.詞語的語境含義

隨着作者從攝影作品、日常生活場景到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覆轉換,文中的關鍵詞語時常具有特殊含義。這些詞語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連着家與遠方”人們藉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運把人拋在了路上”“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義,有的是具體語境中的特殊含義。簡言之,凡與“命運”、“內心”有關的詞都具有語境義。“無家可歸”的“家”指心靈家園,“漫無盡頭的路上”與“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經歷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書:

家(鄉)

精神家園

(腳下的)路

人生的路

離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園

小結:文章虛實結合,從現實中的家、路出發,扣住心靈遠遊、尋找精神家園來寫,表明人在尋找精神家園時的漂泊感和對理想的追求。

三、比較閲讀《鄉土情結》與《前方》中有關離家的部分。

前方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攝影散文的特點。

2、學習作者從攝影作品中引出聯想和想象引發思考,產生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的手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和探索精神家園的內涵並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

教學重點

瞭解和探索精神家園的內涵並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

教學思路

從攝影作品入手,整體的把握文章的內容——品讀文章的語言,深入感悟——分析精神家園的內涵——展示攝影作品,對精神家園內涵進行昇華——學習攝影作文寫作手法,讓學生寫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主要

教學

方法

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感悟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明白精神家園的內涵,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學會從攝影作品中引出聯想和想象引發思考,產生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的寫作手法。?

教學資源

1、ppt播放《橄欖樹》歌曲

2、ppt播放《鄉愁》和《老家》文字內容。

3、ppt播放有關“家”和“感動中國人物”的圖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動”的圖片。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

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橄欖樹》,讓學生談感受。作者在歌中不停地問“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作者喜歡的不是流浪本身,而是流浪中可能找到的橄欖樹,橄欖樹是一個夢想,作者除了在尋找夢想之外,還在追尋什麼?讓我們一起從曹文軒">從曹文軒先生的攝影散文《前方》中尋找答案吧。

【活動一】

1、播放歌曲《橄欖樹》,讓學生談感受。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引出對家園的初步認識。

二、 自主感悟

1、播放圖片,觸動心絃。

2、圖片中的人們去哪兒?

3、什麼是家?初步明確家的內涵。

家是母親滿含熱淚的期待,家是父親翹首以待的遙望,家是愛人充滿深情的淺笑,家是孩子甜蜜稚嫩的呢喃,家是一盞昏黃的燈,家是一桌粗淡的飯,家是魂牽夢縈地方,是每個人苦苦追尋的岸。

4、家如此温暖,人為什麼要離開家園走向前方?

説明:觸動你的心靈,引發你的思考,引出對“家園”的探究。

【活動二】

1、觀看圖片,敍説內心的感動。

2、人為什麼回家,家是什麼?思考交流,説出你的初步認識。?

1、從學生最柔軟的內心出發獲得的直觀感知。

2、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家”的初步認識。

3、引發學生內心的共鳴,內心的震動。

三、探究感悟

1、為什麼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2、作者為什麼説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你怎樣認為?

1、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1、2題。7組、1組展示答案。注意從課文中提煉信息,篩選信息,概括信息。

【活動三】

學生活動:

遷徙的習性,外界的誘惑出於無奈,前方的召喚(理想的召喚)

學生活動:

(1)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理想不能實現之苦)

(2)惦念家鄉,無法還家(心靈不能慰藉之苦)

(3)到家無家(靈魂沒有歸屬之苦)

此環節可讓學生相互討論,推舉學生代表發言,教師集中加以講解。教師重在點撥,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真正從心裏感悟家園的內涵。?

四、拓展提升

總結家園之思。

家不僅僅是那個遮擋風雨,温馨安寧的實在家,人對家園的眷戀與追尋更是對某種精神的追求。無論離家還是歸家都是人們對精神棲息之地痛苦而熱烈的追求。

【活動四】

學生活動:

6組、2組點評。談談自己對“家園”的理解。

探究家園的內涵,形成自己對家園的認識。

五、評價檢測

1、播放圖片,感受圖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1)家園是對信仰的痴心不改。

(2)家園是對誓言的生死相守。

(3)家園是對生命燦爛的熾熱追逐。

(4)家園是對人間大愛的無言堅守。

2、學習了本文,你對的精神家園有了怎樣的理解?我手寫我心,寫下你的感受吧!

教師總結:

家園不僅是撫平創傷的温暖港灣,心靈的棲息地,還是精神的歸宿,更是心靈高遠的追求。在心的家園裏,撒下愛的種子,前方怎會是曠野?做一個有高貴靈魂和高遠追求的人吧!不要讓心靈一片荒蕪、雜草叢生,開滿精神之花的家園才是心靈最好的安放處。

1、學生思考:感受圖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2、選舉學生代表進行發言。

3、評價學生表現,引導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

目的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精神的家園更是心靈高遠的追求。

六、小結作業

1、寫作手法(聯想)

曹文軒從攝影作品(實)引出聯想(虛),由離家想到人類的精神境遇,充滿了悲憫之情和深刻的人文關懷,產生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2、ppt展示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動”的圖片。

引導學生的思想:

生活如此苦難,卻沒有半絲哀傷,因為他們都是有靈魂的人,他們都是有家的人!

3、展示圖片:

一個年逾古稀的老媽媽,從她的身上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年老、貧窮、體衰、孤苦,我們更應該看到什麼?請根據這幅攝影作品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吧!(要求:善於想象和聯想,寫出你獨特的思考。)

1、説出圖片的內涵。

2、在學習攝影散文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體驗,寫出自己的思考和認識。

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和悲情懷。

七、板書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