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七年級跑的教案優秀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55K

對新時代的教師來説,寫好教案是最基本的技能,為了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大家可以將教案制定好,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七年級跑的教案優秀6篇,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跑的教案優秀6篇

七年級跑的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史實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會講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探究,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認識曹操、諸葛亮等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學習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學習難點)

分析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

(導學方法)

①情境法:創設歷史情境,有利於學生直接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②探究法: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問題。

③其他方法:指導法、講解法、練習法等。

(學習方式)

學案導學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質疑點撥 → 總結歸納

(設疑預習) (靜心獨學) (交流互動) (板書、口述、或表演)(適當點撥) (知識梳理)

(學法指導)

本課知識點涉及較多,可以利用要點提煉法,將本課內容概括為:一種局面、兩大戰役、三國鼎立、四個人物、五個時間來記憶。

①一種局面:三國鼎立; ②兩大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③三國鼎立:三國名稱和都城; ④四個人物: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

⑤五個時間: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把學生帶入情境,在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結束後,問: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哪一課嗎?那麼,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哪三國?你知道嗎?三國形成的歷史與大家所熟知的哪些歷史人物有關係呢?(創設情境,再現歷史,激發興趣)

學案導學(我學習。我思考,我展示,我快樂!)(仿微軟雅黑字部分是學生供學生使用的學案)

要求: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動,並把重點內容在課本上做好標記,獨立完成後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和你的同伴攜手解決!

七年級跑的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敍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二、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三、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

這説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敍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

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五)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台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閲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六)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七)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八)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鋭、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②“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③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敍述。

(4)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二)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三)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麼感受?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鋭,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説説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四)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五)點評。

?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七年級跑的教案篇3

一、教學內容

選自(浙江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七年級第二冊。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學生在國小和七年級第一冊對靜態地球的認識及九大行星繞日運動初步瞭解的基礎上,繼續通過探究讓學生體會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以及由此體驗太陽的東昇西落和晝夜交替的規律,同時,也為後面學習地球的公轉做好準備。是學生對地球原有認識的沿伸(從原來認識的靜態的地球——到動態的地球)。

三、學生分析

我校地處衢江區的山區,學生對天文、地理方面知識瞭解的比較少;七年級學生對空間想象能力也較弱。但學生對天文方面知識有濃厚的興趣。

四、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突出科學探究體現科學本質,注重學生髮展。)

本課的設計以皮亞傑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來源於動作(活動),來源於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將個體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分為同化、順應、平衡和自我調節等環節。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故本人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對當前知識有效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體現如下特徵:

1、強調創設情境並使學生進入情景。

2、強調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活動。

3、強調為學生提供多種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研究。

4、強調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模擬形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喜悦與樂趣。

5、強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

五、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瞭解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旋轉特徵。

2、通過模擬實驗觀察和討論。瞭解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知道晨昏線的含義及晝夜交替週期。

3、通過模擬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樂於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六、教學用具

地球儀、十字方向標、礦燭、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組,地球自轉及晝夜現象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激發引入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你們對我們的家園——地球瞭解有多少呢?

師:同學們對地球瞭解的確實不少,現在我有一個問題哪個同學是否能幫我解疑?我們常看到太陽周而復始地東昇西落,是太陽繞地球旋轉造成的嗎?

(常見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發生衝突,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不對,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轉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探究《地球的自轉》。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轉

師:請同學們轉動地球儀,看看地球儀有幾種轉動方向?

生:(通過轉動地球儀)有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兩種。

提出問題:

師:地球究竟是繞地軸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旋轉呢?

建立假設:

學生假設:

1、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2、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師:如何來設計實驗檢驗我們的假設呢?

(根據以上的猜測假定太陽不動,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某點貼上十字方向標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標中間插上一火柴代表觀察者。)

師:怎樣檢驗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以觀察者看到太陽是否是東昇西落為標準。)

方案一:猜測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方案二:猜測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師:請各組派一代表彙報探究的結果,進行組間交流。

得出結論:

1、地球是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

2、太陽東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我們從地軸北端或北極上方觀察和從地軸南端或南極上方觀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從北極上方觀察地球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觀察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師:我們的結論是否正確呢?讓我們坐上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轉的課件。(通過學生相互間合作與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學的正確的結論,學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晝夜交替和晝夜交替現象

師: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時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們現有的工具來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讓“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觀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陽光”照到哪部分沒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2、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小組中學生代表發言:“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晝);“太陽光”沒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白天與黑夜交替現象。

師:造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小結: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裏,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半就是白晝,而被着太陽的另一半則太陽照不到,是黑夜,這就產生了晝夜現象。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斷更替,地球每轉一週,晝夜就更替一次,這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師:晝夜更替一次的時間是多少?

生:約24小時。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與沒被照亮(即晝與夜)之間有一條分界線——晨昏線(圈)。

師:晨昏線(圈)有幾條?

生(討論):有無數條。

播放晝夜現象及晝夜交替現象課件。(使較抽象較難理解的現象直觀化、具體化、可接受化。)

師: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有沒有好處?為什麼?請大家課後思考。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大家的探討、研究,你們對地球有那些新的認識?

及你得到了些什麼?是否有新的問題!

生:小結(通過學生小結使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與原有知識進行順應。同時產生新的問題激發新的探究動機和目標。)

八、教學反思:

激發學生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這種教學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本設計抓住學生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的衝突引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動機及學習興趣。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也較抽象,但通過模擬實驗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視化、易懂化使學生可操作化,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實以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按照探究活動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使學生能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教師確實要改變教育觀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學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裏怕他化了,應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要我們能為他們創設起較好情境、合適的氛圍學生的科學素養完全可以在“開放、自主”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

七年級跑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運用圖文資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2、在地圖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範圍,説出其主要的國家和首都,讀圖説出改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3、運用地圖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佈特點,説明地形對於人類活動的影響。

4、認識正確處理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關係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範圍,主要地形區和河流。

教學難點

地形對於拉丁美洲人類活動和氣候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分組討論來源:學科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閲讀教材51-----55

導入新課

源: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這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至今保留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蹟。閲讀51頁資料,瞭解瑪雅文明

展示拉丁美洲國家和地區圖

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完成:(1)拉丁美洲的組成。(2)拉丁美洲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3)拉丁美洲主要的國家及首都。

總結講述:拉丁美洲主要指美國以南的美洲部分,包括北部的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羣島和南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鄰太平洋。大部分地區位於熱帶。主要國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鄉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圖

學生活動:(1)找出拉丁美洲主要的山脈,高原,平原和河流。(2)分析安第斯山脈對於兩側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分析講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東西兩部分,西部的高聳的安第斯山脈,他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使東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廣闊,因此阿根廷以畜牧業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國家。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佈,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亞馬遜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巴西高原藴藏着豐富的鐵礦。

二、地形與人類活動

學生活動:閲讀54頁課本資料,瞭解安第斯山脈的情況。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構成圖

講解:這裏的居民構成非常複雜,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屬於黃色人種,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隸貿易使白種人和黑種人也大量進入,各種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種。現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同用西班牙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節,狂歡節的圖片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説説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總結應用

拉丁美洲是一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這裏生活着勤勞勇敢的印第安人,由於殖民入侵和奴隸貿易使這裏人種複雜,以混血人種為主。地形對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

七年級跑的教案篇5

一.課前導學

(一)認清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

1.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學習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影響;

學習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二)課前自學

1.根據學習目標,結合圖片認真閲讀課文中所有內容,並思考目標中的問題;

2.獨立做好下面的基礎知識練習題,並進一步識記、鞏固:

(1)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2)隋文帝開始用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3)隋煬帝時正式設置,我國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從此,門第不高的,可以憑才學作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集中到;

(4)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後,擴充了的規模。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

(6)武則天時,開始了,並增設了;

(7)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8)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廢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組討論

1.科舉制度是怎樣創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舉制度創立起了什麼作用?

四.達標訓練

(一)

1.科舉制度在朝創立,在朝逐漸完善,直到才被廢止;

2.在科舉制度創立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

3.在科舉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

(二)

1、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於()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煬帝

2、科舉制創立於()a.隋朝b.唐朝c.西漢d.魏晉

3、科舉制逐步完善於()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舉制廢除於()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創殿試、武舉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於唐詩繁榮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關於科舉制度的説法中,不正確的是

a.唐代創立並完善了科舉制度b.科舉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

c.進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舉制度激發了讀書人的自信和熱情,推動了唐代社會的發展

8.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衣錦還鄉”反映的是

a.參加科舉考試還鄉時可獲得一套新衣b.讀書人在科舉考試考中後地位有巨大變化

c.只有身穿錦衣才會允許參加考試d.讀書人用華麗的服飾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三)閲讀下列材料: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説: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請回答:

(1)材料中的“選舉制度”指的是什麼制度?制定該制度的目的是什麼?

(2)這一制度開始於哪個朝代?誰統治的時候正式誕生?

七年級跑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並掌握一些磨礪意志品質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第一,從小事做起,從現在開始;第二,拒絕不良誘惑;第三,持之以恆、善始善終;第四,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第五,做有意義的事。

2、初步形成自覺鍛鍊自己意志品質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一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事例來介紹磨礪意志的基本方法,令學生更易接受。

2、在介紹方法時,要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有針對性地、重點抓一、二點去入手開展鍛鍊,並且要注重落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

在強調從小事做起,從現在開始時,要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誘惑,應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導下,學會選擇、學會拒絕。如:吸煙。意識到做事不能太功利,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合作的社會,要有一定的團隊精神。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書的落腳點是要求學生在產生了磨礪意志強烈的願望後,能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自覺磨礪意志。那麼,怎樣培養和鍛鍊自己的意志,就是本框的重點。

(2)本框的難點是:掌握正確磨礪意志的方法且重在行動。因為,知道磨礪意志不是很難,難的是能否付諸行動。在困難中磨礪自己的意志堅強起來。

教法建議:

①此框的教學難點是如何使學生能將好的願望落實在實際行動上。為此,可結合一些探究活動來突破難點。

比如,請同學們從三個側面來了解培養意志的方法:

a、回憶自己記憶中最深刻的能體現堅強意志(或意志薄弱)的事例,從而自己歸納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b、詢問自己的同學、好友,他們是如何培養意志的。

c、調查老師、家長是採用什麼方法磨鍊意志。

然後,在課堂上以講故事、經驗介紹等形式介紹多種培養意志的方式。只要是健康、向上的就可以,不必侷限在教材中的幾種方法。

②由於七年級年級的學生,還較為幼稚。可用一些生動形象的童話故事、成語、俗語等開展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培養意志品質的迫切要求。

③ 此框教學,重在學生培養堅強意志的實際行動上。因此,在檢測上要有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可持續一個學期或半個學期。並將落實的情況做為一個考核成績,記入學期的評定中。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展示兩句詩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教師:任何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都不是天生的,堅強意志更需要在生活中磨鍊。

新課:三、自覺磨礪意志

教師:培養意志是我們生存的目標(愛默生)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頑強拼搏的事蹟,比如:奧斯特洛夫斯基、張海迪、桑蘭、鄧亞萍等等。

設問:

①是不是隻有身體有殘疾的人才需要培養堅強意志呢?

②是不是隻有在賽場上,才需要堅強的意志,才能培養、鍛鍊意志?

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普通人,是否也是等到有困難的時候、需要的時候,再磨鍊堅強意志呢?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1-2分鐘,同桌的同學可以交換看法。

教師:同學們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可以回過頭來,再次分析《卧薪嚐膽》的故事。思考"卧薪"、"嘗膽"這兩件小事與"復國"的大事之間有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後,歸納:培養堅強的意志,首先應從小事做起

(板書)1、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學生活動:在筆記本上,簡單地做一個反省計劃。

(表格)

"小事?大事?"

教師:類似的計劃,大家以前是否也制定過不止一個了?計劃最終落實的如何?是什麼因素導致很好的計劃會半途而廢?

學生思考後,列舉出多種因素。

(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主要是許多因素屬不良誘惑)

學生歸納:可見,在鍛鍊意志時需要注意……

2、拒絕不良誘惑(板書)

學生活動:進一步談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那些不良誘惑需要拒絕,危害何在?

3、持之以恆,善始善終(板書)

有學生講述兩個有對比性的故事:《永不退縮的林肯》及一美國科學家研究人造血漿的故事。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

1、 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板書)

提問:"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此話説明什麼?

學生思考後,歸納:意志總是與一定的目標和計劃聯繫在一起的。

教師:在確定目標後,為實現既定目標,就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而計劃的實施與完成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或不良誘惑,這就要靠意志的力量來堅持,才能將計劃實現。因此,明確的目標和嚴格地執行計劃,是有意識培養意志品質的好方法。

2、 做有意義的事(板書)

學生活動:閲讀課本上有關國際刑警總局中國分局局長的成長經歷並思考

小結:堅強意志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它不是天生就有的,需在實踐中培養和鍛鍊。

教師:現在,就請同學們做一件也許你不感興趣的事情

學生活動:"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

認真思考,填寫以下內容,並從今天起就嘗試去做!看誰堅持的時間最長,最有毅力!

?培養意志品質實踐表》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磨礪意志

目的:

(1) 通過活動,將學生想磨礪意志的強烈願望儘可能地轉化為培養堅強意志的實際行動。

(2) 通過此項探究活動,有針對性地改掉學生在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 幫助學生在深入的調查與分析中,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與拒絕不良誘惑的能力。

教學步驟:

(1) 教師講一個故事《一個祕訣》(請參看【備課資料】中〈擴展資料〉部分),引發學生興趣。進一步思考、置疑。從而產生要磨礪堅強意志的強烈願望。

(2) 按培養意志的不同方法及學生個人的意願進行分組。

(3) 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培養意志的方式方法的調查與蒐集活動。

(4) 學生個人進行自我反省。分析自己在意志品質方面較為薄弱的地方。然後,在組內交流,共同擬出培養和鍛鍊堅強意志的方法。(要有步驟、具體方法、預期目標、監督人等。)

(5) 召開班級的辯論會"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對教師的建議:

(1) 培養意志的方法不要僅僅侷限於書中所介紹的。但要把握一個原則--|只要是健康、向上的就可以。

(2) 重點放在個人的"磨礪意志"發展計劃上,要有一定時間的評估檢查(如每週、每個月、直至一個學期的期末。可以將此活動列入學生的考核成績中。)

評價重點:

(1) 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

(2) 在探究活動中,能否體現良好的團隊精神。

(3) 在個人培養意志的發展計劃制訂中,是否切合實際,落實的可能性。

(4) 在辯論會上,口才的展示、組與組之間能否體現出既是競爭又是彼此合作的狀態。

(5) 重點放在個人發展計劃的能否長期落實。

Tags:教案 七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