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書香三八徵文原創七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9W

【篇一】

書香三八徵文原創七篇

《莊子》有云,“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隻鵬鳥,大約就是飛機的先祖了。飛機,給現代人帶來了極大便利。且看,如今,各大機場人頭攢動,浩瀚天空裏一架架飛機在熙來攘往中密密織就的一條條航線,勾畫出的是這個時代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壯闊圖景。

或許,在許多經常坐飛機天南地北奔波的人那裏,機上的每一段行程刻滿的唯有對遠方的憧憬,唯有對家人的眷戀,唯有浮游於天空時的百無聊賴。其實,不少事物都是相通的,坐飛機久了,何不借此思忖一番“讀書”與“坐飛機”之間是否存在着某種隱祕的聯繫?

我就是在一次乘機旅行當中突然聯想到讀書的。當時,座下的這隻“鵬鳥”正一路歡鳴着升浮於萬米高空,我不經意的目光透過舷窗,一下子就被外面的美景吸引住了。只見更為高遠之處,絲絲縷縷的白雲點綴於藍藍的天際,那種藍是澄澈的藍,是帶給人愉悦與嚮往的藍,是在腳踩大地仰望天空時從來不曾見過的藍;
而再俯瞰腳下,是一團接着一團、一峯連着一峯的厚厚雲絮。温暖的陽光照射着機身,也照射到我的身上、心裏。

如此境況,讀書成效與之何異?一個人,善讀書、把書讀得通透了,不就仿若乘着飛機飛行於雲端嗎?此時此刻,他的眼界是開闊的,心胸是敞亮的,放眼所見是以往絕難見到的壯美景象。這種狀況下,他也才會真真切切感受到讀書的好,才會為自己進一步讀好書而平添不斷進取的興致與動力。如果,讀書確有“境界”之説,那麼無疑,讓自己的讀書行為“乘機”而行,不失為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

有句話説得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飛機翱翔於天際,自然也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事先逐步步入正軌,需要在既定跑道上由慢到快加力助跑,然後才能騰空而起,繼而一點一點地拉昇,在不斷調整中找準自身方位,從而循着正確的航道最終安全抵達目的地。讀書同樣不可盲目,不可操之過急,每個人的個性喜好、知識儲備有所不同,雖然説,在讀何種書、用何種方法進行閲讀上難以實現強求一律,但無論如何,它要求讀者用心去尋找適合自己起飛的那條“跑道”,要求讀者靜得下心來,“厚積”而“薄發”。

當然,作為乘客,我們能獲機緣穿雲鑽霧,欣賞到高處的景緻,一半在於自己願不願意捕捉美景,另一半也在於,得有可靠的人帶着我們接近美景。這得感謝默默無聞、訓練有素的航空司乘人員,是他們憑藉自身高超的技能,使一批又一批乘客順利升空,並且,毫無差池地安全着陸。讀書,豈能不需要這樣的保駕護航者?

在飛機上想到了讀書,無來由地竟想起了這麼一句話,“天再高又怎樣,踮起腳尖就更接近陽光”,縱然,我們無法做一隻自由的“鯤鵬”,最起碼,別無端放棄了自己踮起腳尖接近陽光的權利。

【篇二】

那年扁豆花開,我和豆豆在花架下“卡拐”。這是種便宜遊戲,不需要自身以外的任何道具,每人搬起自己的左小腿(當然,左撇子就會搬右腿)盤在另一條腿上,拿手揪緊腿腕子,用膝蓋互相撞擊,先倒的一方為敗。當然,敗的總是我。我心裏雖然揣着“七個不服”,但畢竟是女孩子,而豆豆是男孩又大一歲,由不得我不服。究竟我們“卡”過多少次“拐”,早已忘了,之所以記住扁豆架下的那次,是因為我被豆豆“卡”倒後右腿膝蓋撞到了被父親閒放在扁豆架下的碌碡上,我當時大哭不已,豆豆見對我撇嘴擠眼鄙視了一通仍無效果,只好從家裏拿出了本巧克力色封面的小書以示歉意。我得了書,怕他反悔,一邊更加大聲地乾嚎,一邊迅速閃進屋裏關上了門。

那是我除課本外認真看的第一本書——《孫龐鬥智演義》,是冊小開本的讀物。既然是演義,也就無法較真書中情節和故事的真實性。當然,一俟打開,我立即被書中人物和故事吸引,根本也想不到還有“較真”一回事。經過三十幾年歲月淘洗,書中部分情節仍記憶猶新,比如鬼谷子考驗孫龐二人智慧的“百擔榆柴”,還有孫臏學成後的撒豆成兵、被龐涓“刖足黥面”、後來裝瘋、最後“圍魏救趙”一舉擊敗龐涓,大業終成。我記得當時每讀一個章節,就迫不及待地躥到學校講給同學。那段時間,我坐在原木茬的課桌上口沫橫閃、眉飛色舞,身邊圍得裏三層外三層。看完講完,我也發現自己從一個不起眼的“羊角辮”搖身變為有相當號召力的“國小究”。這樣的發現是令人興奮的,由此我想到:看這麼本破冊子,就可以贏此殊榮,如果看完《趙氏孤兒》那麼厚一本書呢?看完《三言兩拍》那麼一摞書呢?看完《紅樓夢》那麼一本書呢?像《三國演義》一樣,成年後的我無法以此中人物為藍本追望歷史與古人。它是模糊的,抽象的。但多年以後讀《孫臏兵法》和《東周列國志》時,這小書又被我一次次回味、咀嚼和比較,發現當年的破舊小冊子與前兩冊書比起來,竟更筋道和明朗。我想了好長時間才有些明白:對於我,《孫龐鬥智演義》更多地意味着價值判斷體系的初探,小冊子的精神就是後來影響我一生價值判斷的草圖。就是對同學講時,我也先入為主地以孫臏為正面,以龐涓為相反。當時有同學問我:你為什麼説孫臏好?我眼不眨地答:他聰明。他又説:龐涓也很聰明啊!對呀,龐涓也很聰明,我一下被問住了。好在後來我説:龐涓的聰明很邪古(邪惡)。問我的同學聽完“沉思良久”,點點頭説:對,是挺邪古。真正的聰明是智慧,是博大正義的擔當和對眾生的愛;
邪古的聰明是小聰明,只能是自私鑽營勢利和取天下蒼生為我所用的邪惡而已。所以,孫臏的勝利,是大道,是必然。

幼年時艱,沒有玩具和零食,沒有少年宮和新衣服,幸之又幸的,是我們家還存有幾本可以用來讀和思考的舊書。所以,後來到校,我又講《卓婭和舒拉》,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講《平凡的世界》,只有《菜根譚》是不好講的,講來講去,言者和聽者都如墜雲霧……沒等讀完講完,我已經上了中專,接觸了外邊的大千世界,特別是後來畢業一腳踏入社會,花花世界,光怪陸離,一切熟悉不熟悉、有來由和沒有來由的事物與問題撲面而來,讓人措手不及。哭過笑過悲過喜過歡呼過沮喪過,愛過恨過摒棄過擁抱過迷茫過從容過跌倒過屹立過,一次次成功失敗、一件件樂事痛事、一段段黑夜白天……哲人畢竟是沙中的金粒子,想到普通如吾輩者,竟也可通過書,窺探先賢之境界一二,面對紛繁世事,常省混沌之吾心,萬幸。

人生近半,世上滋味亦經歷許多。夜闌人靜,打開書冊,百態人物、萬象星辰,無不栩栩躍然眼前。於是感歎人間豐富,感慨流年似水,感懷大道悲憫,感謝書的賜予與照耀。

【篇三】

自古讀書無外是為了明理、修身、增智、廣才。然而時代變遷,讀書變得越來越功利化,生存功能似乎要壓倒一切,本來最重要的前兩個目的反而越來越被漠視,被奉為中國儒家傳統精華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逐漸遭棄。正因如此,有能力沒道德,有學歷沒學識,有知識沒文化,有技術沒思想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今社會,幾乎每個人從小就開始讀書啟蒙,之後是學習知識、考試升學,兒童少年青年到步入職場,成長過程無不與書相伴。只是由於家庭薰陶不同、環境條件限制、個人稟賦悟性差異,讀書的興趣、種類、數量、質量差別很大,讀書對個人的影響差距逐步拉大。

一位哲學家曾經説過: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你聽到的都是你想聽到的。同樣是讀書,處境、目的、基礎不同,相應的態度、方法、效果也就各有千秋。粗分一下,大概有四重境界:

第一境界,任務型閲讀。比如學習各種實用技能,應付複雜艱辛的從業入門考試、資格考試、等級考試,純屬謀生手段,為生活而讀書、為飯碗而考試。嚴格來説,這種閲讀帶有被迫性質,不得已而為之,對絕大多數人來説,並非興趣驅動,被動閲讀,難言樂趣。

第二境界,愉悦型閲讀。這種閲讀純粹是因為喜歡、為了快樂,不帶明顯功利目的,既輕鬆又放鬆,與看電視、看電影、網上衝浪並無二致,或文史哲、或大自然,或旅遊探險、或科幻動漫,或名家名篇、或網絡新作,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跟隨作者遊走江湖、穿越時空、深入心靈,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隨心感知自然人文、人間冷暖,在閲讀中享受共情和代入感,從而彌補人生缺憾,通過徜徉書海,與作者、傳主、主人公一同喜怒哀樂,讓心田得到滋潤,讓生命得到昇華。

第三境界,提高型閲讀。注重學以致用、學習借鑑,具備一定的鑑別力和較強的進取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斷提高境界、增長見識、提升能力。明末清初,滿人八旗軍入關和明軍作戰,高級將領人手一本《三國演義》,學習各種兵法戰例。三國東吳名將呂蒙曾因勇猛少文被稱“吳下阿蒙”,在孫權的勸導下,以勤補拙,篤志力學,終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白衣渡江,計取荊州。

第四境界,參悟型閲讀。通過讀書,洞悉人性、讀懂人心、悟透社會,明白如何利用人性的優點和缺點,培養超越常人的大局觀、分寸度、權變法,從而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或縱橫捭闔、經世濟用。古今成大事者,無不是個中高手,概因做大事者首先是卓越的領導者,懂人用人是第一要務。曾國藩終生讀書修煉,以“不為聖賢,即為禽獸”的標準嚴格自律,以一介書生成為中興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其每出一言,無不體現出對人性的洞察,比如,與多疑者共事則事必不成,與好利者共事則己必受累;
無實學卻徒有虛名當知有禍變;
天下古今庸人皆以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人才皆以傲字致敗;
觀人四法,講信用、無官氣、有條理、少大話;
古來凶德致敗者,曰長傲,曰多言。可謂字字珠璣,不由你不服。

讀書數量很重要,但不是決定性的,畢竟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人讀書未必多,卻能把書讀活,越讀越明,他們讀的是無字之書,悟的是人心物理,比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讀書識字最少,卻潑辣幹練,管理有方。反之,有的人讀了大量的書,卻把書讀死,越讀越傻,把自己變成了“兩腳書櫥”,除了誇誇其談,百無一用,西晉的王衍,士林推崇、朝廷看重,趙國的趙括談及兵法,無人能及,但清談可以欺世盜名,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戰爭,不信清談和名氣,只相信謀略和實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畢竟是空頭理論,真才實學最終離不開社會實踐。一個都沒見過橘子、橙子和柚子的人,任你怎麼講解都很難想象,你用實物講解,只需幾分鐘就明白了。

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用一輩子,“學富五車”印製成書可能也就幾本書,“半部論語治天下”概非虛言;
工業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方可用一輩子;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一輩子讀書,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最終在於業餘時間如何運用,業餘時間可以成就一個人,可以平庸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成就非凡的人必定是充分利用業餘時間的人,在相同環境、相同條件的業餘時間裏,十年之後,一個不斷讀書學習的人足以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另一個放棄學習的人,則可能非常平庸。

【篇四】

互聯網時代,拿着手機的低頭族隨處可見,碎片式閲讀遠遠高於深度閲讀,上網的人多了,看書的人卻少了。一度喜歡把時間花在上網看視頻玩遊戲上的我,書看不進去,也不愛思考。直到2016年夏天,一次家庭聚會改變了我。

那是一場關於讀書的話題討論,並因此誕生了一個金點子——舉辦家庭讀書會。讀書會的第一批成員是父母、我以及表哥表嫂。會的內容是,每月指定一本書大家閲讀,一個月後坐在一起討論,每人發言20分鐘。這規則看似簡單,但制定的過程中就發言時間問題還產生了分歧,三個“80後”認為講那麼久沒有必要,根本不知道説什麼,但長期從事紀檢監察宣傳工作的父親卻認為這20分鐘至關重要,正因為要講夠時間才會讓每個人更認真地準備,同時這也是一次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機會。事實證明,每個人都因為這20分鐘受益良多。另一個問題就是讀什麼書,為了選擇一本讓所有人都看得進去又能受益的書,我們決定採取每人推薦2本書並進行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產生第一期書目。最終一部人物自傳以4票當選。

對我來説,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第一期讀書會於2016年7月13日在我家舉行。一開始對這個家庭讀書會我並不重視,抱着隨便説説就行了的心理,草草把書看完,就等着到時候簡單説幾句再念唸書中的段落湊時間。沒想到,父親卻為了這次看似隨便的家庭讀書會做了非常認真的準備。他不僅在書中寫寫劃劃記錄了所思所想,還翻看了很多擴展資料,並列出了講話提綱。讀書會上,他引人入勝的發言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聽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淺。相比於我的粗糙,父親的態度無疑讓我深受震動。從那以後,每一次讀書會我都嚴肅對待。

當大家都還需要培養閲讀興趣的時候,我們就從傳記、小説開始讀起,漸漸到了第三本、第四本……閲讀的領域就不斷延展,從傳統文化到歷史、哲學。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每一個人都不斷拓寬着自己的知識邊界。即便如此,也並不是每本書都能讓我讀得進去,記得第四期讀書會我們共讀的書是《鄉土中國》,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經典之作,書不厚,但因為沒有過類似的生活經歷,無法引起共鳴,一開始我看起來比較困難,經常看幾行就開始神遊天外。直到大半個月過去了,大家都已經看完了,我只看了四分之一。我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後了,於是暗暗告訴自己絕不能掉隊!而當收拾起浮躁的心情認真讀進去時,才發現其實這本書很有意思。這絕不是一部已過時的書,即便在21世紀的今天,我仍能通過這本書看到中國社會很多觀念禮俗的源頭活水。

在讀書會上的分享和討論,讓大家的思維更加活躍。每個人思考和關注的角度不同,經常會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引起激烈的討論。記得有一期我們讀了《勝者思維》,家庭讀書會上,每個人的切入點都各有不同:身為軍人的表哥對書中將領晉升和培養很感興趣,分享了他對軍隊體制的認識;
在企業工作的表嫂從公司管理決策的角度説體會;
而我則體會到練就強大精神力的重要,因為沒有精神支柱,行動是無法完成的,即便在最黑暗、最失敗、最無望的時刻,內心也要有一面勝利旗幟呼啦啦飄揚。一本書就好像是一幅拼圖,每個人的發言都是拼圖的一部分,當組合在一起時,我們對這本書的認識才更加全面、透徹。

家庭讀書會不僅培養人“立學”,也是良好家風的體現。家風建設是潤物無聲的長期教化,它不僅包含着品德涵養、待人接物,還包括文化知識。

如今,我家的讀書會隊伍在不斷壯大,表弟、表妹……都加入了進來。父親還當起了“宣傳大使”,他把家庭讀書會的故事講給周圍的朋友,很多家庭都紛紛效仿。

【篇五】

讀書,在我們這個時代,不是一件難事,人人可以讀書。但是,要想把書讀好,也非易事。讀書,是可以當作一門手藝的。士農工商,這是古代的説法,士就是讀書的,與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一樣,靠某項活計謀生,士便是靠讀書過生活的人。單從這點,説讀書是一門手藝,也算恰當。

當然,古人讀書不易,尤其在印刷術和紙發明之前,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文字或寫在竹牘、木牘上,或寫在縑帛上,只有貴族才擔得起這樣貴重的書,且讀起來費勁,也才有了“學富五車”“罄竹難書”“汗牛充棟”等形象的説法。這是當下電子閲讀時代的人們所無法想象的,電子書放進手機,隨身攜帶,無輕重可言。放到古代,是要裝多少個“五車”、累死多少頭牛呢?也許,正因為讀書變得如此便捷,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認真地看待讀書,其證據至少有一個:學齡兒童個個報班,五花八門,卻幾乎不見有教如何讀書的班。

既然把讀書當作一門手藝,就要有手藝人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與追求“短平快”的碎片化淺閲讀,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在“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時,做到態度端正、淡泊名利地讀書,很不容易。所以,無心讀書時,我不碰書;
有心讀書卻讀不進去,或靜不下心時,就會重讀一遍案頭的《送東陽馬生序》,這是明代宋濂寫的。讀明清小説可知,出版業至明代已有長足發展,而幼時的宋濂卻仍如此艱苦地讀書,古人讀書之不易,可想而知。宋濂沒有書,只能借書,掐着日子抄書讀,天寒地凍的時節,硯都已結冰,手指凍得打不過彎兒,還要趕着抄,怕過了借書的期限,免得下次主人不再借。今人的讀書條件比之宋濂,不知好了多少倍。

明代吳從先的《小窗自紀》有《書憲》十二則談讀書,讀來發現,他也把讀書當手藝。讀書的態度、心境、方法,無不充滿了工匠精神。譬如,如何在書境裏神遊,他給了這樣的方法:讀史書宜映雪,以光潔讀者之心境;
讀子書宜伴月,以寄託深遠之思;
讀《山海經》《水經》,宜找一處清幽之境;
讀忠烈傳宜鼓瑟吹笙,以揚芳名;
讀奸佞傳宜喝酒擊劍,以銷憤懣;
讀《騷》賦詩詞,則按拍吟唱、登山臨水,又是另一番境界。自古善讀書者,都是文字裏的手藝人。陶淵明“不求甚解”法,蘇軾“八面受敵”法,歐陽修“計字日誦”“三上”法,鄭板橋“求精求當”法,張溥“七焚”法……都是引領時代風騷的一代巨匠的讀書方法,它們能激勵人心,特別能激勵如我一樣的小小“書蟲”。

我每天奔走在工作單位和家“兩點一線”間,用時近三個小時,坐地鐵成了我的讀書時間。但每每有大部頭的好書,城磚一樣,站在晃晃悠悠的地鐵裏捧讀,實在不便。一位老報人曾教我把書拆開讀,拆成若干份,每份幾十頁,輕便很多。起初面對裝幀精美的書,多有不忍,鋒利刀剪,拿起又放下。後反覆觀摩演練如何拆書、粘書,倒也學了一門手藝。

心下一哂,真是把書讀成了一門手藝呢!

【篇六】

20世紀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蓋爾茨的美國人類文化學者,曾在爪哇島生活過。他無心觀賞詩畫般的景緻,潛心研究當地的農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原生態農業在維持田園景色的同時,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複、沒有進步的輪迴狀態。這位學者把這種現象冠名為“內卷化”。

農業生產存在“內卷化”,讀書何嘗不是如此?現在,的確有不少人有意無意中正陷於讀書的“內卷化”狀態。

讀書“內卷化”的表現之一,就是有些人總跳不出“舒適區”。有位讀書人寫過一篇文章《不跳出舒適區,你看再多的書也不會有長進》,文中提到,經常有人問:為什麼我看了那麼多書,還是覺得自己沒什麼長進?這位讀書人給出的回答是:你在舒適區待得太久了!讀書可以分為舒適區、伸長區和恐懼區三個等級。舒適區內,讀者閲讀毫無難度的讀物,雖處於心理舒適的狀態,但進步緩慢;
伸長區中,讀者閲讀有一定難度的讀物,感到某種程度的不適,但跳一跳還是夠得着,理解力提升明顯;
恐懼區裏,讀者閲讀難度過大的書,由於超越能力範圍太多,感到嚴重不適,難以卒讀。理想的狀態是待在伸長區,但很多人沉湎於舒適區不肯出來。

環顧四周,這種現象可謂比比皆是。書店裏賣得火的,往往是一些影視劇熱播過後的同名書和“戲説”歷史、成功“速成”之類的書。相應地,那些哲學、歷史、文學、科學等領域的經典之作,往往乏人問津,備遭冷遇。許多人閲讀的“舒適化”傾向可窺一斑。

尤其是網絡信息化時代,電腦、智能手機愈益廣泛、深入地走進人們的生活,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讀屏”上癮。然而,太多的“低頭一族”都在關注些什麼?無外乎是朋友圈裏的家長裏短,是新聞娛樂網站上的資訊八卦,是好笑新鮮刺激的網絡小説……説起來,這也確實是在閲讀,並且,相當多的人讀得如痴如醉欲罷不能,“舒適區”裏的這些內容已經牢牢控制住了他們,何談其能自覺自願地向“伸長區”靠攏?

“內卷化”會讓人在一個層面上無休止地內纏、內耗、內旋,既沒有突破式的增長,也沒有漸進式的積累,讓人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之中。你越是不願真讀書、讀書不長進,就越難提起閲讀的興致、摸不着閲讀的門道,也就越難因讀書而獲益、把好書當朋友,直至破罐破摔,任由自己在稀裏糊塗的閲讀與稀裏糊塗的生活工作當中一路滑落下去。

人生有涯,而知也無涯。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停滯不前的“內卷化”狀態,原本擁有大好機會卻放任自己一再錯失與智者先賢神交的良機,要説奢侈,這恐怕算是最為昂貴的奢侈了。好在,“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古人講“朝聞道,夕死可矣”,情況尚不至此,一切都還不晚,告別“內卷化”狀態,就從此刻開始。

【篇七】

“凡才子夜讀子夜,是大家常説家常。”其意境,或許“夜讀子夜”就是“晚上讀寫想”,“常説家常”就是“白天走幹講”吧?讀書與做人,做到這樣的境界,即是“才子”“大家”

做官,先要做人。做人,應該讀書。

怎麼做一個好人?要讀書。“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他們是由千百萬人中選出,又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保留以至於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試問中國能有幾個孔子呢……為什麼我們敬仰崇拜他們呢?便是由於他們的做人。”錢穆説,“假如我們誠心想學做人,‘培養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字,便可一生受用不盡。”

怎麼做一個擺脱平庸的人?要讀書。“閲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脱平庸……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度。平庸者什麼也不缺少,只是無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生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聖,生命涵義的豐富。而他們失去的這一切,光憑一個人有限的人生經歷是無法獲得的。”餘秋雨説,“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着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几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蹟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閲讀。”

怎麼做一個高人?要讀書。習近平同志説:“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現代領導活動與讀書學習的密切關係,深刻認識領導幹部的讀書學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自覺做到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積極推動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建設。”

怎麼做一個新人?要讀書。進入“互聯網+”的時代,不能讀死書,死讀書。所謂“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促進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形成若干新產業模式。今天,要善於在“互聯網+”的大趨勢中,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中,創造性地讀書。如果“互聯網+讀書”呢,會不會也創造奇蹟?不妨一試。

讀書,要讀懂讀透。朱熹《觀書有感》雲:“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到了這樣的境界,是何等的明瞭開朗,通達暢快!

讀書,要夜以繼日。白天走幹講,晚上讀寫想。白天光陰似金,最宜多走多幹多講;
夜晚沉寂幽靜,更適勤讀勤寫勤想。堅持走幹講,才能讀得透、寫得深、想得遠;
不懈讀寫想,才能走得實、幹得好、講得準。如此周而復始,其實會另生出一番快樂的滋味。享受工作,一心一意,忙併快樂着;
享受生活,一茶一書,閒並快樂着;
享受天倫,一生一愛,愛並快樂着。

一位領導同志給“是大家常説家常”對出上半句:“凡才子夜讀子夜。”其意境,或許“夜讀子夜”就是“晚上讀寫想”,“常説家常”就是“白天走幹講”吧?讀書與做人,做到這樣的境界,即是“才子”“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