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黨建文案

徵文稿:學習十八大創新黨的羣眾路線

欄目: 黨建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96K
徵文稿:學習十八大創新黨的羣眾路線

    
  黨的十八大提出在全黨開展羣眾路線的實踐活動。其後習近平總書記鄭重表示:“我們一定要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自信的莊嚴承諾,將激勵全黨團結人民為建成小康社會奮勇前進!筆者認為如果在全黨切實持續開展羣眾路線的實踐活動,確有成效,那末,定能與時俱進創新“黨的羣眾路線”這一傳統法寶,從而保障十八大的宏偉目標實現。
  一、祭起法寶 克敵制勝
  有人會質疑:“羣眾路線是黨的傳統法寶”從沒有見此提法。確實,翻開黨史,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歸結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對於黨的建設,他把“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稱之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沒有把密切聯繫羣眾説為“法寶”。筆者對此作了這樣的思考:黨好比文韜武略的戰將,拿起“統一戰線、武裝鬥爭”的法寶,衝鋒陷陣,於是產生巨大的能量,攻無不克。這三者緊密相聯,貫串着羣眾路線,於是密切聯繫羣眾,成為其中的切入點和結合點,使得戰術運用自如,猶如劍客高手,做到人劍合一,出神入化。為此,可以用現代化的語言表述,把羣眾路線稱之為三個法寶的核心技術。有了這樣的邏輯聯繫,把羣眾路線稱之為“法寶”也就不離譜了。
  歷史對此作了有力的證明。中共較之國民黨創建晚十多年,人數少,力量弱,缺武裝。北伐後期遭蔣介石清黨殺戮,創建紅軍後又被圍剿,被逼長征,累陷絕境。憑着三個法寶力挽狂瀾,其中依靠羣眾路線,贏得了民心,不斷壯大黨和紅軍力量,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抗日戰爭中,成為敵後抗戰的中流砥柱。在解放戰爭中,戰勝數倍於己的國民黨8百萬軍隊,從而贏得了天下。可見其法力無邊,十分靈驗。
  建國後上世紀五十年代,筆者參加過土改、工運,也切身感受到羣眾路線這一法寶的威力。剛解放,經歷8年抗日戰爭、4年解放戰爭,江門和全國一樣百廢待興。那時候,我們幹部深入農村,訪貧問苦,紮根串聯,與貧僱農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鬥地主,分田地,修水利,大鬧春耕夏種;
下放到工廠蹲點,發動工人羣眾開展勞動競賽。共產黨一呼百應,工農羣眾一心向黨,迸發出翻身作主的激情,如火如荼地積極投身於增產節約,生產自救,恢復和活躍經濟,抗美援朝,熱心捐獻之中。剛從鎮改市的江門,不足5萬人口,飽受戰爭創傷,經濟不景,工人失業,生活艱難,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為國家捐獻了三架飛機。其後在1956年黨的八大精神鼓舞下,提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可以這樣説,從七大到八大這十年間,從勝利走向勝利,是黨的羣眾路線貫徹得最好的時期。當年的激情歲月,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可是,至今歷歷在目,給筆者留下不少畢生難忘的鏡頭。52年間為給工人建造一個文化宮,幹部與工人羣眾,同甘共苦,鋤平了園山仔,用大板車,手拉人推,把泥運到兩三公里外(今勝利大橋),填平爛泥塘。這給筆者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羣眾路線教育課。事實也教育了羣眾,使他們認識到共產黨、人民政府確實為人民服務,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從而和黨心連心,跟黨走。即使其後黨犯了錯誤,脱離實際,脱離羣眾,胡搞大躍進,導致大肌荒,生活嚴重困難,也積極響應“苦戰三年”,開荒生產,“四種六養”共渡時艱,翹望好轉。
  二、擱置法寶 曲折走偏
  建國後,中共成了執政黨,至今63年,歷史走過來一條彎路。前30年,黨的最高領導自視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就可以任意作為,發號施令,實行以階級鬥爭為綱、無產階級專政、繼續革命的左的路線,大搞政治運動,以為這就是貫徹了羣眾路線,以此來克服黨內由於執政後產生脱離羣眾、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貪污腐化傾向,統一和改造知識分子思想,解決社會上諸多矛盾。其實,這是亂藥投醫,適得其反。表面上似乎解決了,如貪污腐化,實際上潛伏下來;
知識分子萬馬齊喑,大傷元氣;
“假大空”充斥官場,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更甚;
而羣眾路線也遭到異化扭曲。自然,這一過程是逐漸發生的。
  1956年黨的八大一致通過了決議,結束急風暴雨的階級鬥爭,進入以生產建設為中心時期。這是一條反映人民心願的正確路線。然而不久就被最高掌權者否定。此時,羣眾路線被冷藏起來,促之高閣;
階級鬥爭路線則搖旗吶喊:“念念不忘”“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階級鬥爭一抓就靈”。後來更成為一條完整的左的路線:“以階級鬥爭為綱,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拿來指導一切,強迫命令,搞大躍進,大搞人民公社,大鍊鋼鐵,糧食“大放衞星”,一時間,“假大空”充斥,亂雲翻滾,實事求是的黨風敗壞,以致三年經濟困難,餓死人。1959年廬山會議原定糾左,一夜間變作反右。堅持實事求是、反映民情的彭德懷元帥被冤為反黨集團的頭子。到了1966年,更變本加厲,推向極左,掀起文化大革命風暴。八年動亂,導致道德敗壞,冤案叢生,經濟陷入崩潰邊緣。記得當年有人講,開展文化大革命,相信羣眾,充分發動羣眾,是把羣眾路線運用發展到頂峯。現在看來,這經不起實踐檢驗。恰恰相反,卻是把羣眾路線扭曲了異化了,其精髓被破壞了。
  本來,羣眾路線的精髓應該是“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通過密切聯繫羣眾,調查研究,作出實事求是反映實際的正確決策,發動和依靠羣眾,貫徹落實,從而保障羣眾的根本利益。這個過程必定出現增強黨內和羣眾之間的團結、黨羣關係融洽的局面。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羣眾運動卻成了黨內鬥爭的手段和工具,違反原則,顛倒是非,將黨內矛盾公開於社會,煽動羣眾,借社會力量打擊異己。結果出現了“兩個分裂,三個對抗”的亂局。即分裂了羣眾(分裂為兩大派,造反派與保皇派),分裂了黨(所謂無產階級司令部與資產階級司令部)。黨內的自封左派與所謂右派(走資派)對抗,炮打資產階級司令部,不顧國法,把國家主席作為最大的走資派鬥死,要他永世不得翻身。羣眾兩大派對抗,兵戎相見,你死我活。羣眾與幹部對抗,黨政癱瘓,到處是無政府主義,打砸搶。這不是對羣眾路線的扭曲異化破壞又是甚麼!這不是背離黨心,脱離羣眾,又是甚麼!
  三、與時俱進 創新法寶
  改革開放以來,撥亂反正,摒棄階級鬥爭為綱,實行以生產建設為中心,深得民心,這也是迴歸羣眾路線的表現,從而為恢復密切聯繫羣眾的優良傳統提供契機,創造氛圍;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吸取歷史教訓,十分重視黨風建設,積極探討新形勢下實踐羣眾路線的新路子;
媒體現代化,信息網絡化給聯繫羣眾提供了給力工具和空間:這些有利條件給恢復和實踐羣眾路線放開了手腳。然而,被文革搞亂了的黨風政風積重難返,羣眾路線這一寶刀殘缺,鏽跡太厚,修復需要時日。黨羣關係政羣關係沒有回覆正常,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出現了新的情況:既有客觀,也有主觀:經濟發展了,貧富不均,司法不公,貪污腐化蔓延擴散,累遏不止。政治改革步履維艱,制度不全,管理不嚴,籠子不夠大,也不密實,關不住權力的濫用和尋租。幹部素質低下,信念不堅定,精神懈怠,封建意識,專制思想,左的影響仍然嚴重;
權力觀不正,“有權不用,過期無效”;
羣眾觀點淡薄,缺乏羣眾工作的煉歷,坐慣辦公室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羣眾路線的優良作風久違了;
官場上流行“理論聯繫實惠,密切聯繫領導,表揚與自我表揚”“唯上不唯下,升官好發財”“爬(扒)得快,好世界”;
視羣眾為刁民,維穩不擇手段。羣眾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樣化,既得利益者不願放棄手中利益,順得哥情失嫂意,照顧各方難度大,難協調。官風不正,民情低迷,官民關係緊張。一些地方民眾對黨政領導的信用度、支持度、滿意度低迷,對黨的作風好轉抱焦灼失望,甚致憤懣狂躁,故突發事件不斷增多。以上各種不利因素妨礙了羣眾路線的實踐,也只有以改革的精神正確貫徹羣眾路線才能解決。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實踐羣眾路線,與時俱進,創新法寶,這就成為一個意義重大而迫切的課題。就此,提出一些淺見:
  (一)、把權力關進大籠子裏,為踐行羣眾路線提供廣闊天地。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反映了民意。老百姓認為,現下黨大於法,權大於法,權力膨脹,籠子小關不住,籠子大才關得住。現成的大籠子就是憲法。遺憾的是這個大籠子成了展品,擺設給人看,讓人們有“紙上談(籠)”之感。因此,翹望頂層落實憲政,以此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切實擴大人民的知情權、選舉權、參與權、監督權,充分體現黨的羣眾路線,使人民切身感受當家作主,只有如此才能遏止腐敗。切莫做“葉公好龍(籠)”。這是人民的心聲。
  (二)、加快創新社會管理步伐,把居民自治組織建設成為黨密切聯繫羣眾的紐帶和橋樑。當前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參與面不廣,流於形式,其自治功能沒有顯示,紐帶與橋樑的作用並未充分發揮。主要原因是其基礎組織—小區業委會及樓層組織大多數沒有建立和夯實,缺乏牽頭組織者,起步艱難。小區物管會顧慮重重,擔心衝擊自身利益格局,不支持,不給力(堤東路東堤灣花園小區物管會2010年曾召開一次業主大會醖釀籌組業委會,至今拖了2年,仍然沒有着落,業主的權益得不到保障)。為此,我市有關部門應對此加強領導,定好規劃,確定時間,落實行動。居委會的組織工作重心應相應向小區和樓層下沉。
  (三)、建立起各類型聯繫羣眾制度,如黨代表、人大代表日常聯繫羣眾制度,老幹部座談會,婦女座談會,領導幹部和黨員假日就近聯繫居民制度等等,使之常態化。如今,大多單位的黨員幹部,生活在社區,卻從不參加社區的活動,是特殊居民。有的領導家住小區,高高在上,小車接送,遠離羣眾。只從媒體上露面,大談官話套話,或上門慰問出鏡,被市民譏之為作秀。此類作風,無法獲取羣眾好感。其實,有心聯繫羣眾,大可以從家居做起,利用假日休閒,多點下樓散步,和鄰里聊天,談家常,聽呼聲;
多一點參加社區活動,協助社區,搞好自治管理,幫助居民,提高文化生活質量。此類制度,應把它與黨員創先爭優考核結合起來,使之常態化。
  (四)、充分運用網絡工具,將聯繫羣眾的實踐活動搞得生動活潑。如通過老年大學發動學員,組織隊伍,擴大稿源,廣泛宣傳,辦好老幹部局網站的“老幹部之聲”欄目,使之成為老幹部學習交流的園地和黨聯繫老幹部的一條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