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中八年級教案最新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6W

教案是按照教學大綱和課程計劃來制定的,豐富的課堂離不開教師和同學的良好互動,趕緊寫份詳細的教案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中八年級教案最新6篇,供大家參考。

國中八年級教案最新6篇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1

?壺口瀑布》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壺口瀑布的美。

2.抓住關鍵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特點。

3.學習作者從聲響、形狀、態勢等不同角度來描寫壺口瀑布的特點的方法。

4.領會文章藴含的深刻意義——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堅韌剛強的民族精神。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而最能體現黃河奔騰的氣勢的,莫過於黃河壺口瀑布了,教師簡單介紹壺口瀑布的位置與形成。出示3張有關瀑布的照片,請學生判斷哪張為“壺口瀑布”。請學生用一個詞語,描繪一下3張中最喜歡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時的感覺。

今天我們學習的“文化散文”家樑衡筆下的壺口瀑布,感受壺口瀑布的氣勢。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感受壺口瀑布的氣勢

教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聽讀,一邊聽一邊畫出描寫壺口瀑布的語句,感受語言的魅力及壺口瀑布的氣勢。

學生自由朗讀,根據剛剛聽讀的體會,帶着感情朗讀課文,再次體會壺口瀑布的意境美。並説説文章兩次寫到壺口瀑布的情景,分別是什麼季節。在文中標出兩次所在的段落。

明確: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節,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標導學二:分析壺口瀑布的特點

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雨季和枯水季壺口瀑布的語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麼特點?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點?你是從哪些句子中看出來的?

明確:(1)雨季壺口瀑布特點:驚心動魄、氣勢磅礴。

從下面句子可以看出來:

①車還在半山腰就聽見濤聲隱隱如雷,河谷裏霧氣瀰漫,我們大着膽子下到灘裏,那河就像一鍋正沸着的水。

②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但上面的水還是一股勁地衝進去,衝進去……。

③我在霧中想尋找想象中的飛瀑,但水浸溝岸,霧罩亂石,除了撲面而來的水汽,震耳欲聾的濤聲,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聽不見,只有一個可怕的警覺:彷彿突然就要出現一個洪峯將我們吞沒。

(2)枯水季瀑布的特點:氣勢磅礴、雄偉壯大、堅韌不拔、剛中帶柔的特點。

從下面句子可以看出來:

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湧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後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

目標導學三:體會黃河象徵的民族精神。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麼……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1.小組討論:應該用怎樣的語氣朗讀這段文字?

明確:語氣應該由平緩漸漸提速,帶着驚歎、讚美的語氣朗讀。

2.看到這黃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麼?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由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懷。正因為如此,在作者筆下黃河之水也被賦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對黃河的讚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對黃河之水的描寫之中。這種寫法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請繼續朗讀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黃河之水想到人之外,還想到了什麼?

明確: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黃河的“柔中帶剛”“遇強則抗”“勇往直前”聯想到中華民族的堅強不屈,借對黃河的讚美,表達對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頌。

小結:作者描寫了黃河之水驚心動魄的場面、雄渾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之水博大寬厚、柔中有剛的性格特點及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時由黃河的性格想到中華民族雖歷經艱難,但寧折不彎,堅忍剛強,勇往直前的精神。通過議論和抒情,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讚美之情。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壺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並體會了黃河之水象徵的民族精神,請同學們一起來回顧黃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請學生髮言)。這節課我們將從寫作手法和語言特點方面繼續感受壺口瀑布的氣勢和精神。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體會側面描寫的表達效果

1.在寫雨季的壺口時,作者寫“只急慌慌地掃了幾眼,我便匆匆逃離,到了岸上回望那團白煙,心還在不住地跳……”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確:側面描寫,從“我”的感受出發,間接寫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懼的氣勢,使人感受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無窮。

2.你還能找到運用側面描寫的例子嗎?

明確:第三自然段,“當地人説,曾有一頭黑豬掉進去,再漂上來時,渾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聽了不覺打了一個寒噤。”引用當地人講的“豬毛被拔光”的事,側面體現壺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寫了壺口瀑布的水之後,為什麼又寫腳下的石呢?

明確:寫腳下的石被水鑿得窟窟竅竅,旋出光溜溜的大坑,側面表現出河水遇強則抗,堅韌的特點,表明水的剛強和抗爭精神。

4.作者的重點是要寫枯水季的壺口瀑布,為什麼還要寫第一次來觀看壺口瀑布的感受?

明確:第一次是遠觀,寫壺口瀑布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為後文具體描寫第二次觀看壺口瀑布波瀾壯闊的氣勢起到鋪墊和渲染的作用。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標導學二:品味本文語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描繪雨季瀑布的特點的?

明確:①聽覺角度:在半山腰“濤聲隱隱如雷”,近處濤聲“震耳欲聾”。

②視覺角度:“河谷裏霧氣瀰漫”“像一鍋正沸着的水”“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團白煙”。

2.作者描繪雨季壺口瀑布時的語言具有怎樣的特點?請找出你認為最有表現力的一句具體分析。

(1)車還在半山腰就聽見濤聲隱隱如雷,河谷裏霧氣瀰漫,我們大着膽子下到灘裏,那河就像一鍋正沸着的水。

明確:本句運用比喻,將濤聲比作雷聲,把洶湧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壺口瀑布驚心動魄、氣勢磅礴的特點。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溝裏跌去,人們只能俯視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時,正是雨季,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但上面的水還是一股勁地衝進去,衝進去……。

明確:句中用了“跌”“吸”“灌”“衝”一系列動詞來描寫河水,突出河水險急、洶湧澎湃的氣勢,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體可感。

3.作者描寫了壺口上游的河水和腳下的深溝,找出相應的語段,仔細品味其語言特色,體會其意境。

(1)上游:“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湧來,其勢如千軍萬馬……宇宙間彷彿只有這水的存在。”

明確: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將枯水季仍然氣勢磅礴、洶湧無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點展現了出來,令人彷彿身臨其境一般,回味無窮。

(2)龍槽壺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着,頓然攏成一束……消失在遠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確:運用“吸”“攏”“衝”“跌”“碎”“升”“跨”“穿”一連串的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黃河奔騰至此由於地理環境的改變,一下從河牀跌入深谷,碎成點,碎成霧,充滿靈性與生命力量。分析描寫壺口瀑布的語言特點,應該從多種角度入手,修辭手法、用詞角度、句式特點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中抖落。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

明確: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時奔騰的黃河之水已變成了飛流而下的瀑布——渾厚、壯闊、猛烈、凝重。

③“於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

明確: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和長短句結合的語言,形象地寫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礙後尋找其他的出路,成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標導學三:學習本文寫景的語言特點

作者調動多種感官,運用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並運用一系列具有表現力的動詞,結合自身的感受,描寫了壺口瀑布驚心動魄的場面、雄渾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之水博大寬厚、柔中有剛的性格特點及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的精神。請你選取生活中的一處景物,仔細觀察,結合內心感受,寫一個描寫景物的片段。不少於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觀景台上,我激奮的心情幾乎躍出胸腔。試想,面對這一湖藍得“暈”人的碧水,撲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奮呢?哪有意興不飛揚呢?我盡全力把身子往前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間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運轉着的機器,生產出粼粼清波,後頭的清波驅趕着前面的,一齊向四面遞進,奔向湖岸;陽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閃動,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鋪於太陽底下;清波一波連着一波,波波相依,蔚為壯觀,就像天上掉下來的一塊佈滿無數皺褶的綠色大布;藍色的湖面映託着湛藍的天空,天空高遠,朵朵白雲如只只綿羊,悠閒自得,似乎是不願意離開這人間美景;湖面上水霧氤氲,繚繞着彎扭着盤旋着往天空升騰,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見了蹤影。

三、板書設計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2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一週(即2012年9月5日) 課 題: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教學目標:

1、瞭解鴉片走私對中國的危害,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

2、《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3、瞭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哪一位同學能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朝代按順序排列下來?(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而且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它不但經歷了中國社會向近代化的轉變,而且還遭受了外國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學習清朝歷史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來了解中國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學們能: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從歷史中得到借鑑和經驗。

?講授新課】:

一、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1、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①英國的發展:尋找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英國發展迫切需要的條件。

②中英貿易:為了扭轉貿易上的逆差,英國商人開始非法向中國輸入可以牟取暴力的——鴉片。

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損害身心健康(吸食者達200多萬人、十數省,有官員、紳士、幕僚、兵丁和太監。);吏治敗壞,軍隊戰鬥力下降;白銀大量外流(20年間流失1億元以上,為流通總額的1/5),造成政府統治危機。

鴉片流毒對中國的危害讓許多有識之士深感憂慮,他們上書給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煙,但併為引起朝廷重視。後林則徐又上書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問:為什麼道光皇帝採納了林則徐的禁煙請求?)

3、林則徐虎門銷煙:

①林則徐禁煙:

問:林則徐到達廣州後採取了哪些禁煙措施和主張?通過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則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措施有力:收繳鴉片、嚴懲販運、虎門銷煙。主張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貿易。可以看出林則徐禁煙堅定,而且有遠見-不盲目排外。②虎門銷煙:

引導學生講述“虎門銷煙”的故事。時間: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點:虎門海灘;鴉片量:110多萬公斤;過程:15丈方池、鹽滷、石灰、涵洞;反映:中國百姓——揚眉吐氣,外國商人——欽佩。

問:虎門銷煙起到了一個什麼作用?(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

二、經過和結果——中英《南京條約》:

1、鴉片戰爭的起因和經過: ①起因: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根本原因——保護鴉片貿易。除此之外,還要強調: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國人發現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及清朝官員的腐敗、軍隊的廢弛,因此不遠萬里發動戰爭。

②經過:指導學生通過識別歷史地圖的方法,簡單瞭解鴉片戰爭的經過,能正確認識鴉片戰爭的性質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討論:你能説出鴉片戰爭的性質嗎?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落敗的原因是什麼?(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經濟落後、政治腐敗、武器落後等。)

2、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指導學生通過列表格的形式識記《南京條約》的內容和造成的影響,並瞭解英國人侵略中國的實質。中國社會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説,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三、魏源發奮編著《海國圖志》:

1、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2、魏源編著《海國圖志》: 問:《海國圖志》是一部介紹什麼的書?你能説出並解釋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麼嗎?你認為“師夷長技”能夠“制夷”嗎?

小結:

鴉片戰爭的烽煙使中國蒙受了羞辱,中國歷史發生了轉折。對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問:你能説出有哪些危害嗎?(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受損害、白銀外流、市場被強佔、資源被掠奪、人民負擔日益加重。)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鴉片戰爭在客觀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積極變化。問:你能説一説有哪些積極變化嗎?(封建的自然經濟解體、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1

佈置作業:課後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一、虎門銷煙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2.林則徐廣州禁煙

二、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鴉片戰爭

2.中英《南京條約》

割地:香港島――領土完整遭破壞

賠款:2100萬元――增加財政負擔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自然經濟被解體

關税協定――喪失主權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師夷長技以制夷”

備課時間:第二週(即2012年9月10日) 課 題: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教學目標:

1、 瞭解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事實;

2、 瞭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及經過;

3、 講述太平軍痛打洋槍隊及左宗棠收復新疆事蹟。

教學重點: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左宗棠收復新疆。

教學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複習提問上節課的重點知識導入本節課。 複習:《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導入:鴉片戰爭後,列強從中國獲得了許多權益,但他們並沒有就此滿足,中國的劫難仍在延續。

?講授新課】: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⑴戰爭經過:指導學生通過辨析歷史地圖的方法瞭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簡單經過。

⑵火燒圓明園:指導學生通過閲讀課文了解“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問題:①圓明園是一座什麼樣的園林?

②侵略者對它進行了怎樣的搶掠?

③為什麼説圓明園的被毀是人類文明的一次浩劫?

④面對侵略者的野獸行為,清朝統治者又如何對待?(咸豐帝逃到承德,奕忻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

⑤通過“火燒圓明園”這個歷史事件,你認為説明了一個什麼問題?(英法侵略者的強盜嘴臉;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導學生掌握“列表法”、“識別歷史地圖法”,來充分強調沙俄的趁火打劫。

讓學生對照《俄國割佔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和《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領土表》來了解沙俄割佔了中國哪些領土?面積有多大?割佔領土共計150多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現有面積的5/32。

面對着深重的劫難,中國人民也在進行着不斷的抗爭。

二、太平天國起義和左宗棠收復新疆:

1、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面對着外來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敗,1851年,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指出: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農民起義肩負着反封建和反侵略雙重任務。指導學生閲讀課文了解:“太平軍痛打洋槍隊”的史實。總結:地點——上海及其附近青浦、太倉,浙江慈溪;戰果——繳獲了大量武器,破敵營30多座,活捉副領隊,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影響——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滅了侵略者的威風。

2、左宗棠收復新疆:

⑴背景:要讓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並沒有因戰事結束而得到安寧。相反,侵略者的野心進一步大增,開始紛紛將魔爪深入中國邊疆地區。

⑵經過:第一步:軍事上,消滅阿古柏,收復新疆大部分。第二步:以軍事為後盾,通過曾紀澤的外交談判收回伊犁,從而完成整個新疆的收復。

⑶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保衞了中國的西北邊疆,遏止了侵略者的進一步擴張,有效的維護了中國領土不受侵犯。

小結:

鴉片戰爭後,侵略者並沒有因《南京條約》的簽訂而停止侵略中國,清王朝也並沒有因割地賠款而獲得安寧,相反侵略者得寸進尺。

佈置作業:課後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劫難:1.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2.沙俄趁火打劫(割佔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抗爭:1.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2.左宗棠收復新疆

3

備課時間:第二週(即2012年9月12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評講練習冊第一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三週(即2012年9月17日) 課 題:第3課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1、瞭解甲午中日戰爭起因和經過;

2、掌握《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重點: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蹟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鄰邦。但近代以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後,日本政府制定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並將其定為基本國策,由此積極對外擴張,先後侵略其近鄰:中國的台灣和朝鮮,迫使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894年,又尋找藉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甲午中日戰爭。這場戰爭對兩國曆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講授新課】:

一、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

1、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

4 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後,確立的國策和發展方向。。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長期以來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和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

2、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

由於“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一役,我將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簡單的連貫起來。

3、黃海海戰:

①掌握海戰的大體經過。②能夠通過學過的史實,對鄧世昌等抵抗將領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思考: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考慮:①從日本方面:蓄謀已久;②從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軟弱、政策的失當。

二、《馬關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日方揚言進攻北京。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指出:《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機。

三、瓜分中國的狂潮:

背景:爭奪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突出特點;《馬關條約》也刺激和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爭奪。

展示“19世紀末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局圖”。瞭解《時局圖》中的熊、狼、蛙、鷹、虎、太陽各表示着哪個國家?展示了當時的什麼現實狀況?

小結:

19世紀末期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以及瓜分中國狂潮的出現使中國民族的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圖存的探索。

佈置作業:課後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3

教學本文要達到的課標要求:

1.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徵,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文章的朗讀、體味。

教學步驟

(一)談話啟發,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很喜歡旅遊吧?你都到哪兒旅遊過?能不能給大家談一談?

?設計説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入新課。

師:(根據學生髮言情況進行引導)大家小小年紀,遊覽過的地方還真不少。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今天我們就來做一次免費的旅遊,去欣賞一下長江三峽的美麗風光,好嗎?

(二)播放《三峽風光》光盤

師:自古以來,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眾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同學們都知道哪些有關的詩文呢?

?設計説明】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參與補充,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位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三峽是怎樣一番景色。

(三)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課文

師:這篇課文雖然短小,但生字比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難,把它讀得自然流暢?遇到困難時,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請教,也可以和老師交流。

?設計説明】既擺出困難,又激發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

師:大家剛才自己讀的都不錯,哪些同學能給全班同學讀一讀?

?設計説明】可通過多種朗讀形式,使學生體會文章精煉的語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師:大家通過剛才的朗讀,已經初步體會到了作者筆下描述的三峽的美,下面,我想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文中的內容,為遊客編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遊詞,看哪一組同學編得最好。對文中詞句理解有障礙的小組,可以請其他組幫助,也可以與老師交流。

?設計説明】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將比較枯燥的文言文翻譯生動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以小組為單位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可視學生提問情況幫助學生解決重點和難點詞句。如:“雖”、“屬”、“兩岸連山,略無闋處”、“清榮峻茂”等。

2.各小組展示所編的導遊詞,教師視情況進行評點,學生推選出最佳小組。

3.分析體會文章寫景特點

提問:大家剛才在寫導遊詞的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這篇文章的寫景有什麼特點?哪些句子是你認為寫得最美的?能不能給大家分析一下?

(此環節的設計在於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寫景順序,如:按照景物先寫山,後寫水;按照季節由夏——春冬一秋。學生分析詞句時,教師可伺機點撥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寫作特點)

(五)再次播放《三峽風光》光盤

讓學生學習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見到的景色,或談談觀看風光片與讀酈道元的《三峽》的不同感受。

(六)佈置作業

1.寫一段文字描述家鄉的美景或你所遊歷過的山川名勝。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根據課文畫一幅三峽風光圖。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4

?三峽》

教學目標:

1、朗讀並嘗試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彙

3、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4、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重點:

1、深入解讀文章內容,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難點: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語彙

2、圍繞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直至當堂成誦

教學構思:

充分突出主體性教學,通過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討論、辨析,發表自己的見解,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求知慾;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點評與小結,使學生完成由掌握知識到發展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的過渡。通過朗讀品味,培養學生賞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審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及素質教育的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由李白詩《早發白帝城》導入。簡單瞭解三峽知識。

作者介紹: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

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懂得重點字詞意思,讀通讀順文章。

1、學生自由通讀,選一名同學試讀,其他幫助正音。黑板上補充:

闕(quē)

疊嶂(zhàng)

襄(xiāng)陵

2、選出一名同學,説一説文章意思,其他幫助糾正。黑板上補充:

自非:如果阻絕:斷或:有時雖:即使良:實在肅:寂靜絕:極

久絕:消失

3、學生再次自由通讀,讀通讀順課文,選一名同學試讀,老師和同學一起對關鍵句劃出節奏。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學生自由讀,加以鞏固,然後齊讀。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伴音樂範讀。同學嘗試朗讀,請一名同學伴音樂讀,學生評點。教師指點: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略慢,讀出悽美之氣。

四、析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1、問: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色?山、水

2、請男生找出三峽山的特點,以三峽的山是説句子。

三峽的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

3、請女生找出三峽水的特點,以三峽的水是説句子。

三峽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盪的、淒寒的……

五、探究閲讀------瞭解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1、這篇文章雖然既寫了山又寫了水,但從文章寫作目的和內容來説,側重於寫什麼?水

2、有一個順序嗎?

寫山是為了寫水蓄勢,寫水是從最主要的特徵寫起:三個時間: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悽婉。

3、請學生説一説家鄉橫山和姑溪河不同季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徵,課後編一本集子——《家鄉美》

六、背讀——嘗試單堂背誦(可採用小組競賽的形式)

七、延伸閲讀——培養熱愛祖國的激情

請同學説説三峽大壩竣工後景色會有什麼變化?如:

大壩建成以後,在一定流域內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大壩建成以後,“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航運都不受影響。

大壩建成以後,“迴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大壩建成之後,遊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問:三峽即將發生許多變化,那麼,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結語: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祕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恆的讚美。但願同學們能多學一些知識,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對三峽的建設和管理中去,將三峽打扮得更美麗。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5

?永久的悔》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樸實語言中所含的複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後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範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重點:

1.學習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

1.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學突破 : 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説教的方式,可通過演講,引導學生自己明白體會。

教師準備:查閲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學生準備預習課文,瞭解文章大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從文題入手,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 1.)講述讓自己悔恨的往事,進入新課學習

2.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3.朗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研讀l、2自然段

4.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5.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思考相關問題

一、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麼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進行開導。

3.師: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於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着怎樣的地位。那麼,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事呢?(板書課題)

1.低頭沉思,回憶往事。

2.舉手講述讓自己至今懊惱不已的往事,注意情節的完整性。

3.聽教師講述,瞭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對的學習產生興趣。

二、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麼? 抽學生回答。 板書: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思考回答。

3.師:為什麼説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學生回答。 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抽學生回答,總結。

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並加以點評。 生:因為它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思考回答。 生:這兩個成語説明作者後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説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明瞭文章線索(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請學生默讀課文。

2.師:剛才大家都閲讀了課文,對文章 的內容有了大致瞭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麼展開的?

1.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2.踴躍回答。 生: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抽學生回答。 板書:白的黃的紅的

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麼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説明,請大家找出來。

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

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 聯繫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 為什麼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 組織學生討論。

7.讓學生彙報討論結果,並加以總結。

3.思考問題。 生: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麪和棒子麪,紅的高粱餅。

4.閲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5.朗讀:.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

6.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個小組長,作好 討論記錄。 生: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 生: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心悲涼。

7.彙報討論結果,在教師點撥下明確。

四、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麼,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6

?愚公移山》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3.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4.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過程方法

以多樣化朗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通過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難點】

難點: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難點: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請看動漫flash——愚公移山。(學生欣賞畫面,品味美妙的樂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資料內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應一厝朔東無隴斷焉

(2)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懲山北之塞a.處罰b.警戒c.苦於

出入之迂也a.繞遠b.迂腐c.困難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雜然相許a.允許b.贊成c.答應

且焉置土石a.哪裏b.乃、才c.語氣助詞

(3)一詞多義

方其遠出海門

方七百里

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亡以應懼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其妻獻疑

帝感其誠

曾益其所不能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吾義固不殺人

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告之於帝

甚矣。汝之不惠

(4)翻譯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投渚渤海之尾。

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學生自由回答,其餘學生評價或補充。答案略寫。

三、整體感知,理解課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達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歲了,向着大山居住。苦於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繞遠路,於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説:“我和你們竭盡全力剷平這兩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達到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您的力氣,像魁父這樣的小山丘也不能剷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樣呢?再説把石頭和泥土往哪兒放呢?”大夥紛紛説:“把土石投到渤海邊上、隱土的北面。”於是愚公率領子孫當中能挑擔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前來幫忙。夏去冬來,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並阻止愚公説:“你太不聰明瞭!就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這大山的土石怎麼樣?”北山愚公長歎一口氣説:“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得不開竅,連個寡婦、孤兒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我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永無窮盡,可是這兩座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這件事稟報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就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起兩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頑強的艱苦奮鬥精神去戰勝困難。

教學設想

1、培養學生的聽説能力。

2、利用課本劇表演,培養學生的組織、創新能力。

3、採用啟發式教學,運用富有啟發性問題引起學生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從而導入課文分析講解。

二、課文分析:

1、本文如何通過對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析:本文除了用誇張的手法外,還通過烘托和對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萬仞”極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極言移山的艱難;用“年且九十”、“殘年餘力”極言力量的單薄;用“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極言工具的簡陋、路途的遙遠,從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堅定、迎難而上的積極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與愚公的一聲“長息”相對比,以愚公之妻誠心獻疑和智叟的刻意諷刺作對比,以愚公的雄辯與智叟最後“亡以應”作對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與鼠日寸光的“智叟”對映成趣。

2、愚公的形象: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意志和頑強毅力,不怕吃苦,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3、學生討論解答以下問題: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麼?

懲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麼?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3)智叟認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麼?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愚公認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還有兩點原因是什麼?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山不加增

4、本文的寓意:(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堅持奮鬥、不畏困難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證服自然的願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後人。(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義)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恆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三、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徵

1.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學生自由發言。

生1: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這反映了作者階級的侷限性。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關於對比、襯托手法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説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説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四、課本劇表演:參加演出者:(略)

五、學生討論: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搬家?

六、研讀課文,總結昇華

教師提問: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