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特教學校教研活動計劃5篇 特教學校教學研究計劃:提升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16W

本文主要介紹特殊教育學校的教研活動計劃。該計劃旨在提升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學變革,優化課堂教育。通過本次教研活動,特教學校希望為特殊教育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支持。

特教學校教研活動計劃5篇 特教學校教學研究計劃:提升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

第1篇

本學期教研室各項工作圍繞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以“名師工作坊”為載體,抓實學校校本教研;以“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施、微課題研究和課程綱要編制為重點,持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並充分利用學科基地和優秀名師工作坊展示活動,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突出一箇中心,做到三個融合,形成一種氛圍,實現一個改變。一箇中心:堅持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中心;三個融合:研究與實踐相融合,教研與科研相融合,展示與提升相融合;一種氛圍:形成教師研究課標,實踐“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的良好氛圍。一個改變:改變課堂生態。

為了全面推行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改變課堂生態。本學期要在鞏固前期課改成果的基礎上,深入開展“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施。並堅持研究與實踐相融合,即在實踐中學習崔允漷教授關於課程標準教學的相關理論,研讀課程標準,學習分解課程標準的相關技術,研究基於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教研與科研相融合,即將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或困惑轉化為微課題進行研究與突破,並將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展示與提升相融合,即在實踐的基礎上利用已經確立的“實驗校”、申報的“學科基地”和評選的“優秀名師工作坊”申請展示活動,通過展示交流,進一步提升“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施。

團結巷國小和固陽三中作為實驗校,每學期都要做“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施展示彙報,並接受市教研中心的業務考核。本學期繼續完善《教研員跟進式教學指導制度》,增加深入到實驗校進行跟進式培訓的次數。教研員深入實驗校,通過與學科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研課、磨課,認真落實學科指導意見,對“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施做跟進式培訓,指導學校學科教師編寫課程綱要。上學期可以看到教師的備課和講課方式有明顯改變,教學設計和説課稿也逐步規範,教師們開始注重教學目標的敍寫和評價任務的設計。但在如何做到“教學評”一致性即教學目標、評價任務和學習活動三者一致,達到高效,還任重道遠,需要深入研究,學校要抓實抓好校本教研。教研員要多深入學校校集體備課、學科教研活動中加強跟進式培訓,培養一批各學科的“名師團隊”引領學校“教學評一致性”的學科教學。

與行政推動課改相結合,利用教育局領導和教研員包校制度,深入所包學校,利用活動台賬,帶動義務教育段各學校全面推進“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施。充分發揮各校“名師工作坊”的作用,利用好各學校名師團隊開展好校本教研,基本做法與跟進式教學指導制度相同,有效實施“教學評一致性”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總結前期學科基地建設工作,存在的問題是學科特色不夠鮮明。針對這種情況,上學期教研室組織了蒙古族學校做學科基地展示活動,展示蒙古族學校語文學科特色,各學校進行了觀摩學習。而且團結巷國小和固陽二中、固陽三中也進行了學科基地的教學展示彙報。本學期要督促引導各學校的學科基地在“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施的同時,進一步提煉學科特色,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在適當時機繼續以邀請函的形式申請展示彙報“教學評一致性”教學,並要體現學科特色。

各學校要制定《骨幹教師培訓方案》,建立骨幹教師長效培養機制,包括青年教師、名優教師的培養措施,有效地將“藍青工程”納入到“名師工作坊”中,以“名師工作坊”為載體,抓實校本教研。制定《名師工作坊章程》,組織教師研究學科課程標準,發揮課程標準對教學行為的指導功能;在教學中推廣應用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技術,提高課堂效率,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堅持教研與科研相融合的原則,引領教師走專業發展、內涵發展的道路。

1.加強微課題研究,利用好課題研究成果。堅持教研與科研相融合的原則,做好中國小縣級微課題研究。對申報的46個微課題繼續進行結題驗收。上學期教研員深入學校進行微課題研究的調研指導;引領學校以邀請函的形式邀請各學校的課題組老師們一起學習研討,進行結題成果展示,達到了溝通交流和成果推廣的作用;本學期要將所有的微課題結題完畢,教研室將成果統一編印冊子,成為全縣課題資源;組織召開微課題結題成果彙報會,讓評選出的優秀課題組做成果彙報,並邀請包頭市教研中心課題組專家張海燕老師做有關我縣微課題的指導和課題研究的講座。對全縣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培訓,以便鞏固前期課題成果,為下一步更好更規範地進行課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2.鞏固導學工具單的研究,達到資源共享。導學工具單的研究與使用,能有效落實學生的自主先學,也可以讓教師適時瞭解學情,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在前期第三方對學校課堂教學的專項評估檢查中,有的學校已經將成型的導學工具單彙編成冊,成為學校有效的課程資源共享。所以,我們總結前期經驗,要繼續推進導學工具單的研究。各學校要注意發揮名師工作坊的積極作用,研究編制科學規範的導學工具單,並能彙編成冊子達到資源共享。

3.強化課標研究,編制課程綱要。組織教師研究教材和課標,明確教學目標,落實評價任務,推進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教研員深入學校,以“名師工作坊”為載體,指導學科教師依據學科課程標準和學科教材編制學期課程綱要。課程綱要是以大綱的形式回答一門課程的四個基本問題(即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目標:我要把學生帶到哪裏去?內容:基本的素材或活動是什麼?實施:怎樣帶他們去?評價:我怎麼知道他們已經到哪裏?教師編制《學科課程綱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本學期學科教學實施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釐清本學期的課程在本學科課程中的地位與價值,明確邏輯關係,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課程實施的目標與內容。有利於教師的思考從“一節課走向整本書再走向一門課程”。也有利於學生明確所學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內容框架,更有利於學校提升課程管理水平,是教師變經驗型教學為專業化教學、變非理性教學為理性教學的重要途徑。本學期要求凡承擔學科基地和“名師工作坊”的學科,都要編寫學科課程綱要,並經教研室學科教研員審核通過,彙編成冊達到資源共享。課程綱要的編寫將作為考核學科基地和“優秀名師工作坊”的一項重要內容。

4.上好專題研究課,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各校要加強教研組、備課組管理,教研要有主題,切實研究討論教學中的疑點、惑點。校本教研的落腳點就是解決教學問題。引導教師分析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自己的課堂教學,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專題研究,使教師的教研真正與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結合,進行深入研討,制定教學方案;選定骨幹教師上研究課,全體教師觀摩;課後,組織教師評議,將課堂觀察到的情況與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要求對比分析,找出不足,予以改進,反思教學得失,以求進一步優化。教師在“理論學習——集體備課——骨幹引領——研討改進——推廣應用”的過程中,直面課堂教學中真實的困惑與需求,通過課前學習,課堂觀察,課後反思交流,不斷引發思維碰撞,迸發教育靈感、提升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實踐中的教師,隨處都可能碰到問題情境,隨時都有自主研究的專題。採用基於問題的專題研究,既解決了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又提高了研究水平,同時也滲透了教師間的合作。促進教師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和反思中,獲得解決真實問題的經驗,同時篩選出專題研究最正有價值的問題轉化為課題,教師也逐漸向研究型、專家型教師過渡。專題研究課需要展示彙報,邀請包校領導和教研員參加,也是下一步微課題立項和“優秀名師工作坊”評選的重要依據。

中學教研員要深入兩所國中校,充分利用會考成績的數據,找出各校學科薄弱之處,認真分析,找出對策,精準指導。掌握各校教學現狀,與學校領導共商改進教學對策,進一步明確畢業年級教學管理工作思路;精心設計組織畢業年級教學研討活動,組織老師認真研究近兩年我市國中學業考試試題的內容走向,切實把握好教學起點和難點,及時研究、調整教學計劃;持續深入九年級年級的課堂聽評課,找準問題,提出改進建議,指導教師精準施教,加強學科質量提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總之要全力以赴,做好九年級年級教學指導工作,為會考再創佳績打下紮實的基礎。

建立“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機制,開展基於課程標準的試題命題研究,學習製作雙向細目表,發揮評價導向作用。同時做好成績分析,做到查漏補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繼續做好改版後的《固陽教研》雜誌出刊工作,本學期出版十四期、十五期,加強課改、“教學評”及微課題的引領,加大教學案例的刊登比例,為教師研究教學、研究課堂做好導航。同時對《固陽教研》微信平台的稿件嚴格把關,明確校對責任人,確保稿件的質量,使工作儘量做到精益求精。

特教學校教研活動計劃5篇 特教學校教學研究計劃:提升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 第2張

第2篇

新學年伊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研工作,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提高課程實施水平,認真貫切落實山西省教育廳文件精神,為提高我縣教育教學質量,建設教育強縣而努力。我校以聯區教研為指導制訂我校教學教研工作的目標和措施。

1、新學年務必依照教育部和省教廳有關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

2、紮實開展教研工作,着力提高師資整體水平,切實解決本校在實施新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確保課改的順利進行。

3、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國小各學科的教學。調研抽測、學年考試質量要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縣局下達的指標任務。

4、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高水平、高質量完成國小階段的任務

5、在教育科研方面,認真地進國家和縣立項課題的課題研究,爭取出1—2項階段性成果,積極針對教育教學科研成果撰寫教學論文。(人人要制定目標不斷學習,只要上面有要求都要寫,除此還可積極向有關報刊發表作品)

6、六年級期末質量檢測,教學質量綜合能力保前五名。

1、繼續堅持常態教學,真正體現公平教育。強化教學常規管理,加強教學全過程的督促檢查,爭創教學常規規範化學校。對教學水平不高,質量滯後且工作態度不好的教師要及時進行剖析,加強督促與指導,使之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都得到較大提高。

(1)組織全校教師深入學習《各科課程標準》,人人寫出學習心得體會。

(4)大力表彰教學成績優秀的教師,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2、通過各種形式,想方設法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教材的教學水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達到課程標準教材的教學要求。組織教師上示範課,體現示範作用。

3、繼續配合縣局完成教師繼續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和教研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4、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做到教學規範化管理,狠抓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創設和諧教學氣氛,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倡導啟發式教學,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切實提高每一節課的效益,特別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學與考的關係、練與考的關係。

(1)強化責任意識。教師要端正工作態度,學校要制訂規章制度,管理既要體現嚴肅性又要體現和諧性。

(2)強化質量意識。質量是學校的形象,質量是學校的的生命;質量是教師的形象,質量是教師的品牌。

5、認真組織教師進行學科教研,共同研究解決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商討好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6、本學期儘量做到在校完成作業的不佈置,沒有完成的少佈置以達到“減負”的目的。

7、狠抓六年級工作。做好考研工作,研讀課程標準、做到依綱、依考説明、依照教材進行復習。複習時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培養學生觸類旁通、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創新能力。在練好內功的同時,注意捕捉信息、研究複習對策調整複習教學計劃。

第3篇

為了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增強環保意識。學校決定在全校各班開展以環境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主要圍繞環境教育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這三個方面的目標,現針對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特提出學生在各學段的學習內容與活動建議。

在教研活動與教學實踐中,希望教師應依據實際情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選擇或改編,使之適合本地條件和學生需要。同時注意聯繫本地的實際情況,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並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分析和判斷,進而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重在創設情境和機會,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和實踐活動中感受、體驗與內化。

觀看日出、日落、藍天、白雲、碧水、綠草,傾聽小鳥的歌唱、溪流的歡笑……

誦讀描寫自然環境的古詩詞,認識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以“假如我是……”為題,體會討論尊重和善待不同地域、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重要性。

開展各種集體活動,如合作創作一幅“保護環境,創建綠色學校”的電腦漫畫。

瞭解父母小時候的生活狀況,例舉自己生活中的各種需求,對比分析其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尊重不同文化傳統中人們認識和保護自然的'方式與習俗。

以不同方式交流中華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會欣賞優秀的文化傳統,討論不同文化傳統和自然的關係。

認同公民的環境權利和義務,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保護環境的行動,對破壞環境的行為敢於批評。

蒐集學校有關環境衞生和環境建設的規章制度及國家環境法規,瞭解公民環境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和實現途徑。

環境教育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環境系統,獲得識別、解決和預防環境問題的方法與技能,包括觀察周圍的環境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訂調查方案、蒐集和整理信息、採取行動、反思和評價、交流和表達等。

通過觸摸大樹、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等遊戲,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自然,並講述各自的感受。

依據自身經歷,對當地環境的調查報告、媒體報道等材料進行分析,提出問題。

運用地圖冊、數據庫,通過觀察周邊環境、進行社會調查等方式蒐集有關環境的信息。

評價、組織和解釋信息,簡單描述各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實地考察基礎上,通過統計圖表或地圖再現該地環境狀況。

人、自然和社會相互作用,創造並推動着人類歷史向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生態提供了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社會生活包含了不同環境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生活方式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經濟與技術決定人們利用自然資源、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方式;決策與參與反映人們合作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意識與途徑。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需要幫助學生從上述幾個方面進行反思並採取行動,從而全面理解人、自然和社會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態和過程。學校現有各個學科均包含與此相關的學習內容。

觀察自然現象及其季節變化,用圖表描述太陽高度、日照時數、鳥類遷徙和植物落葉等自然現象。

列舉各種生命形態的物質和能量需求及其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方式。

描述沙漠、湖泊或森林等不同生態環境中的一種植物或一種動物的特點。

理解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現象,説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採訪社區不同年齡的居民,記錄本地區近幾十年的環境變化及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瞭解我國和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知道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意義。

全班同學分別調查自己的父親和母親各有幾個兄弟姐妹,再調查一下本班同學中有幾人有兄弟姐妹,並做統計分析。

知道衣食住行因地區、文化等不同而存在差異,並瞭解這種差異對環境的影響。

調查班上同學在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討論如何保持與環境友好的生活習慣。

蒐集有關無車日的信息,分析其產生原因與社會影響。

調查班上同學及其父母的節假日活動,討論這些活動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不損害環境。

調查地膜、化肥、農藥等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造成的環境影響。

參觀污水處理廠或企業的除污設施,瞭解其作用和侷限。

理解經濟發展需要合理利用資源,並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統計自己家中一週用掉多少一次性用品,討論一次性用品對資源的浪費及對環境的影響,並針對這一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閲讀我國憲法,瞭解公民所具有的環境權利與義務,並製作宣傳品。

列舉公民、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在環境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

邀請當地環保部門或民間環保人士來校做講座,介紹其工作。

瞭解自己家庭、班級各成員的角色及其享有的權利和所應承擔的責任,學會與周圍的人溝通、交流。

舉例説明個人參與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在對社區環境考察的基礎上,給社區政府或居民寫一封建設美好環境的倡議書

利用市長熱線電話等手段,反映噪聲污染等環境問題。

針對家庭、班級和學校的環境問題,討論解決方法,並採取行動。

環境教育是新時期新形勢下面臨的一大新課題。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被嚴重破壞的生態平衡等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相當突出的一個社會問題,希望各教研組、備課組切實採取措施,認真對此加以研究。

第4篇

在教研活動與教學實踐中,希望教師應依據實際情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選擇或改編,使之適合本地條件和學生需要。同時注意聯繫本地的實際情況,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並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分析和判斷,進而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重在創設情境和機會,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和實踐活動中感受、體驗與內化。

瞭解父母小時候的生活狀況,例舉自己生活中的各種需求,對比分析其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尊重不同文化傳統中人們認識和保護自然的方式與習俗。

以不同方式交流中華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會欣賞優秀的文化傳統,討論不同文化傳統和自然的關係。認同公民的環境權利和義務,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保護環境的行動,對破壞環境的行為敢於批評。

蒐集學校有關環境衞生和環境建設的規章制度及國家環境法規,瞭解公民環境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和實現途徑。組織並實施學校或社區的垃圾減量行動。

環境教育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環境系統,獲得識別、解決和預防環境問題的方法與技能,包括觀察周圍的環境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訂調查方案、蒐集和整理信息、採取行動、反思和評價、交流和表達等。

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環境,學會思考、傾聽、討論。通過觸摸大樹、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等遊戲,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自然,並講述各自的感受。

就身邊的環境提出問題。在校園或社區中一邊觀察周圍環境,一邊互相提問。依據自身經歷,對當地環境的調查報告、媒體報道等材料進行分析,提出問題。蒐集有關環境的信息,嘗試解決簡單的環境問題。

設計保障上下學途中交通安全的方案。運用日常工具或簡單儀器檢測周圍環境狀況。運用地圖冊、數據庫,通過觀察周邊環境、進行社會調查等方式蒐集有關環境的信息。評價、組織和解釋信息,簡單描述各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用圖表描述植物生長與水量或日照程度間的關係。在實地考察基礎上,通過統計圖表或地圖再現該地環境狀況。

第5篇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強勢推進特色學校和教育現代化建設,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德智雙馨”的辦學理念,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施有效益、有特色的特殊教育,內抓管理,外樹形象,繼續堅持“開放式辦學、多元化發展”的辦學思路,把我校建設成為義縣教育的窗口學校。着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技術過硬、肯吃苦、能戰鬥、講奉獻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進而實現特殊教育事業的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在學校領導班子的正確領導下,全校師生凝心聚力、務實求真、開拓創新,續寫義縣特殊教育的輝煌篇章。

1.強化隊伍建設,打造一支講團結、善管理、會創新、能奉獻的班子隊伍,建設一支愛學生、會合作、精通業務、喜愛學習的教師隊伍,組建一支富有愛心、勤於工作、樂於奉獻的職工隊伍。

2.深化素質教育,根據殘疾學生的不同特點,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個別化教育為主策略,強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生活技能訓練、文化知識學習和個性特長培養,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全面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3.優化教研科研,以啟動省規劃課題研究和推進個別化教學工作為重點,提升教研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質量,改善教師教育教學和研究行為。

4.細化後勤服務,以便利教職工工作、保障學校和師生安全。

(一)以“同心同德、提升素質”為目標,強化隊伍建設

班子、教師、職工隊伍建設,始終是學校發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因此,一定要重點抓好。這學期和今後一段時間內,強化隊伍建設的'目標為同心同德、提升素質,思路為分層建設、同步發展,舉措為:

1.強化班子隊伍建設。學校中層以上領導,要以“團結”為先,以“協作”為重,在同心同德上作表率,在科學管理上花時間,在求真務實上下功夫,在樂於奉獻上立標杆,為形成一個幹練團結和諧的班子集體作出不懈的努力。一是要大興守紀之風,堅守集體領導之紀律,弘揚團結協作之精神,做到重要工作集體決策,重大活動合作推進,分管工作各司其職,多補位不越位,多合作不拆台,不利團結的話不講,有害發展的事不做。二是要大興學習之風,通過政治學習和民主生活會等形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識和全局觀念;通過業務學習和崗位培訓等形式,不斷提高自己的管理素養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大興聽課之風,根據教育局的要求,建立和實行黨政領導班子每週聽課制度,走進課堂、走近師生,研究教育、指導教學。四是要大興研究之風,強化對常規工作的研究和優化,使之精細化;強化對重點工作的研究和總結,使之優質化。

2.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的建設,關係到一所學校的興衰。要以貫徹落實《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為重點,切實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整體提升教師隊伍素質。要以“牽手共成長”、“黨員先鋒崗”等為載體,進一步弘揚團結奮進、和諧共事的優良傳統。要以強化學習、深化研究、優化工作為要求,進一步提升全體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水平,以順利地適應特殊教育工作。要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要及時總結教學骨幹和教學新秀的先進事蹟,使之在義縣教育得以弘揚。要加強班主任的隊伍建設,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辦法》,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主動性和科學性。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為全面實施績效工資改革打好基礎。總之,通過多種努力,使每一位教師都能成為愛學生、會合作、精通業務、喜愛學習的教師,為學校科學和諧發展再立新功。

3.強化職工隊伍建設。要組建一支富有愛心、勤於工作、樂於奉獻的職工隊伍。要進一步明確職責,明確工作要求。同時,要加強崗位練兵和技能培訓,提高職工認真履行職責的能力和水平。

(二)以“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為宗旨,深化素質教育

根據縣局的指導精神,圍繞“強隊伍、優課堂、精管理、建文化、創特色、鑄品牌”的教育內涵發展思路,走“優勢項目——學校特色——特色學校——品牌學校”的創建之路。形成鮮明的辦學個性、獨特的校園文化、顯著的育人效益、持續的發展潛力。從殘障學生的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出發、從師生雙方的全面和共同發展出發、從學校的現狀和未來規劃出發,遵循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律和殘障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走自主發展、特色發展、多樣發展之路,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盡最大可能提供多樣化的、富有個性的、具有特色的教育,為實現每一名學生的最化化發展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努力創建“錦州市特色學校”。

①彰顯特教特色、營造愛心校園氛圍,沒有温馨的育人環境,就難以塑造品德好、學風正、本領硬的師生羣體,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核心競爭力,而愛心是一名教師必需具備的起碼素質。

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愛,就沒有特殊教育,這句話,應該成為我們愛心學校人的座右銘。 我們一直崇尚愛的教育,堅持把愛心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細節,用愛心呵護每一名殘障兒童,在成就學生的同時,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本學期,學校要實施“人才強教、愛心強校”戰略,傾力打造一個敢於創新、勇於開拓,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有激情的學生愛戴、羣眾滿意的特殊教育優秀教師羣體。

時刻牢記胡總書記的“四點希望”,大力弘揚“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鑽研、嚴謹篤學、勇於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精神,貫徹落實《遼寧省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完善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將師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強化活動引領,深入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教育,實施教師愛心工程——愛學生、愛學校、愛崗位。加強行風建設。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融入教育的全過程,貫徹落實《錦州市國小生良好習慣培養實施方案》,按照“精神引領、行為規範”的工作思路,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紮實開展集體主義教育、行為養成教育、誠實守信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與學科課程教學相銜接的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德育資源整合、德育載體創新和德育效能提高。在殘障學生當中廣泛開展“愛”的教育——愛學習、愛學校、愛家鄉、愛師長、愛他人。

②推進生活化德育,以貫徹執行《中國小生守則》和《中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為重點,以全面整合班主任、生活管理員、團隊組織的管理職能為手段,積極推進生活化德育,幫助學生從國小法懂法知法守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增強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建立幫教制度,認真做好對心理異常、行為異常學生的幫助、引導及轉化工作,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2.推進常規化管理。要以“教學常規管理改進行動”為載體,以備課、上課、作業、考試等環節為重點,進一步優化教學過程常規化管理。要開展各類培訓、競賽和研究工作,優化教師教學全過程,構建和推廣以適合殘疾學生髮展為主的教育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