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范仲淹讀後感5篇 《范仲淹的智慧與人生感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07W

范仲淹,北宋初年名將、政治家、文學家,被人們譽為“范文正公”。他文武兼備,為官清廉,善於詩詞文賦。他的代表作《岳陽樓記》以其豪邁氣勢和深邃思考而聞名於世。范仲淹作為北宋文化瑰寶之一,對於我們今天的文化傳承和精神追尋仍然具有深遠的意義。

范仲淹讀後感5篇 《范仲淹的智慧與人生感悟》

第1篇

今天我學習了《范仲淹的故事》。我被范仲淹的學習精神徹底感動了。

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劃粥割齏。這個小故事,講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學習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固之後再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並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范仲淹對這種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發奮苦讀,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雞鳴即起,攻讀詩書,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

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不禁想到,劃粥割齏這個故事中范仲淹為什麼一天只喝一鍋粥,每天都是凌晨雞叫的時候就開始讀書。為什麼他這麼有毅力呀?范仲淹能做到的,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我想了很久,才終於想到了答案——因為范仲淹很熱愛學習,把學習看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所以他才那樣做。

今天學了這一課,讓我想到了這次考試。我做卷子時,做到做附加題了,我覺得太難了,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來。我想放棄,但又有點不甘心,我覺得似乎能把這道題做出來,但最終還是沒有做出來。都怪我平時太貪玩,沒有把知識學紮實。

今天學習了范仲淹的故事,我覺得我要學習范仲淹的精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相信只要我努力,也能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范仲淹讀後感5篇 《范仲淹的智慧與人生感悟》 第2張

第2篇

天,老師講完《范仲淹的故事》,我真的太感動了,我太佩服范仲淹了。他隻身求學,拒絕美味,埋頭苦讀,讓人感覺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事。

范仲淹從小讀書十分刻苦。如果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飢。他拒絕美味,朋友給他送美味佳餚,而他把食物放發黴了也不吃。范仲淹擔心吃了雞鴨魚頭,以後就咽不下鹹菜了。

范仲淹埋頭苦讀,那年真宗黃帝過應天府,很多人都爭先恐後地去看。書院的學生老師也去觀看,只有范仲淹一個人閉門不出,和平常一樣在學院裏埋頭苦讀,因為他下定決心,以後要見到皇帝。

學了這篇課文,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范仲淹埋頭苦讀的精神。因為這讓我想起我的不好。星期天,我在家寫作業,突然門外一聲響,把我嚇了一跳。我急忙跑出門外,看看外面是什麼情況。還沒到門外,就聞見一股清香的花味。一出門,看見一輛三輪車上架着漂亮的花。我好想買幾朵呀,可是一想,我的作業還沒寫完。我想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不管作業了,去買幾朵花吧。可是又一想,如果作業不寫完,還得熬夜寫。

我想來想去不知道先做什麼,時間不早了。賣花的人早已走了,可我的作業還沒寫完呢。哎,我急忙跑回家去寫作業了。匆忙的寫完後,看着我那潦草的作業。真後悔沒有早點寫。我低下頭來沉思了一會兒,想起了那范仲淹的故事,想起了范仲淹埋頭苦幹的時候,我真是後悔莫及。

范仲淹從小就埋頭苦讀,這種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第3篇

早就聽聞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還有湖北武漢的黃鶴樓被人們譽為不“江南三大名樓”,而今,我終於有了一覽岳陽樓美景的機會。

站在岳陽樓腳下,有種感覺難以言盡,它沒有黃鶴樓的檐崖高聳,雄偉壯麗,也沒有滕王閣的碧瓦丹柱,斗拱重檐。只有三層,但其內涵卻很豐富。岳陽樓為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樓高21。35米,佔地面積251平方米,樓頂懸掛着“岳陽樓”三字橫匾,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樓中的一根楠木支撐着全樓,再用12根“金柱”作為內圍,支撐着二樓,外圍又繞着20根檐柱,彼此牽制成為整體。全樓沒有用一塊磚石,全都用木料構成門縫對榫,結構十分嚴整,工藝精巧,造型莊重。飛檐和樓頂都是用黃色的琉璃簡瓦蓋成。每一層檐面都有四條脊,第一層脊上裝飾着荷花,蓮蓬,翹首是鳳凰,有天時之意;第二層為昂首的龍頭;第二層飾以卷草,翹首為回紋形如意祥雲,暗含人和之意。整個樓閣重檐突出,藻井鎖窗,雕樑畫棟,丹柱彩楹,金碧輝煌,莊嚴秀麗。三樓樓頂像古代將軍的頭盔,很是罕見。

進入岳陽樓內,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神馳已久的《岳陽樓記》雕屏,它是由幾塊紫檀木組成的。在一樓廳內的四根楠木大柱自樓底直貫樓頂,支撐着整座樓。整座樓都是木頭做的,找不到一棵鐵釘。在樓的四壁,懸掛着許多木刻匾,都是古今名家在遊玩時寫下的佳作。

來到二樓,二樓也掛着一幅《岳陽樓記》,這一幅才是真跡,一樓的一幅是距今多年的贋品,雖是假的,但也算是歷史文物。

再登上三樓,面積最小,樓堂掛着毛澤東主席手書的杜甫的《登陽樓》,當我站在三樓憑窗眺望時,看到了那水天相接,渾然一色的洞庭湖,正是詩人劉禹錫筆下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樓頂十分富有民族特色---如意斗拱層疊相襯。

觀賞到這裏,岳陽樓算是比我想象中的要奇麗,要俊秀,希望下次來時,能夠一覽岳陽市,一覽這裏的人文風情!

人是感情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仰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的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住在外,卻能把心事託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魅力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

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行銷骨毀,流於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後人感到歎惋罷了。

孟子云:“土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益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第4篇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執政、掌權者的政治觀講得言簡意賅,成為千古傳頌,當今學者與執政者的座右銘。

再細讀,文中的另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我極為感動。他把怎樣做事,如何做人的人生觀講得通俗透徹。更是我們人格精神的追求。

古往今來,能做到執政公道,正義廉明,其行為的背後必有民本思想的人生觀在固守,更有其自檢的人格力量在支撐。我想這就是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范仲淹眼中:物,是外部物化環境,人不能只為利而衝動;己,是內心慾望世界,人更不能為私慾而困惑。做人要有堅定信仰、要有奮鬥目標,要有精神追求,要有道德操守。這是范仲淹為官做人的基本準則。

讀懂《岳陽樓記》,便會讀出飽含范仲淹人生實踐的思想火花。即:

傲骨正氣,是范仲淹“不以物喜”的人性堅守。范仲淹的傲骨在於他的獨立精神,正氣在於他的無奴性。他家父去世,隨母親寄人籬下而不自矮三分。入朝做官也不盲目崇拜皇帝,敢於諫言,故有“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輿論。再説人性獨立的道德觀的確立,經歷着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奴隸社會把人制度成奴性;封建社會雖有“士可殺不可辱”的説詞,但制度仍然強調等級和屈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才提出平等、自由的口號,把人性的獨立作為一種普遍的道德意識,但是以“資本”為階級的劃分,仍保留着等級與服從。做人“寵而不驚,棄而不傷,丈夫立世,獨對八荒”,一千年前范仲淹就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鞠躬盡瘁,是范仲淹“不以己悲”的犧牲精神。為國家他為官不滑:敢於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抑僥倖,即限制僥倖作官和升官的途徑等。為百姓他為人老是:情慾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等。為正義他可犧牲自己:他做副宰相負責懲辦貪官污吏,當時就有一句話説,“只要范仲淹拿大筆一勾,一個家庭就要痛哭流涕”。因為他對瀆職貪官只要勾了,就查,一查就抓,一抓就判,那麼這個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但范仲淹説:“我寧可大筆一揮,讓一個家庭痛哭流涕,我不能讓一路(若干個縣為一路的建制)的百姓痛哭流涕。”正因為他的盡瘁之舉,遭到了亂臣庸吏貪官的竭力攻擊,因此被貶職做了知州。這就是“不以己悲”的犧牲精神。

客觀公正,是范仲淹“不喜不悲”的理性忠實。范仲淹的傲骨與盡瘁並不是桀驁不馴,或剛愎自用。而是執着於體察民情,堅持實事求是,嚴格規律辦事,用自己的信仰決事,是學者客觀處事待物的理性堅定。范仲淹是晏殊推薦入朝為官的,可他一入朝就上奏疏,使晏殊大為恐慌。晏殊責備他為何如此輕狂,難道不怕連累舉主嗎?范仲淹素採敬重晏殊,但為民奏疏而沉臉抗言:“我正為受了您的薦舉,才常怕不能盡職,讓您替我難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議論而獲罪於您。”一席話,説得晏殊無言答對。范仲淹一生為官,無論在朝、在野、打仗、理政,從不人云亦云,敢於堅持實事求是。這種對獨立、犧牲、理性的人格追求,仍然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

?岳陽樓記》一個悲、一個喜,進而到一個憂、一個樂,悲喜的人生觀、憂樂的世界觀,兩句名言才使這篇文章達到了不朽。

假期裏閒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發現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讀完後我感慨萬千,便把讀完後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為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着酒杯對着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的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憂愁:從這一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為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裏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説:“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第5篇

深秋的一天,我慕名來到位於洛陽以南四十公里萬安山下的范仲淹墓,憑弔這位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望着松柏掩映的石碑古冢,穿越千年變幻的歷史風雲,一種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瞭解范仲淹是從《岳陽樓記》開始的。范仲淹以其波瀾壯闊的一生與千古絕唱的《岳陽樓記》,在史冊上留下了關心國家命運,情繫百姓憂樂的光輝形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憂國憂民情懷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會和諧的理想經典,實在難能可貴。堅守這樣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正是當代青年熱愛祖國、奮發有為所應有的擔當嗎?

我沒有到過岳陽樓,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卻早已使我心嚮往之。透過《岳陽樓記》酣暢淋漓的文筆,那臨江的春色,秀美的風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愉,彷佛盡收眼底,如臨其境。“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正是自然界萬類霜天競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歡暢,是榮辱皆忘的博愛與奉獻,是社稷民生的繁榮與平和。看如今,黨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更加重視環境建設與保護,歸根結底是為了全體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幾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終堅持以造福天下蒼生為己任,為黎民百姓謀福祉。他為官清政廉潔,體恤民生疾苦,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但不改青雲之志。個人的榮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雖窮困潦倒,其心繫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灑脱,憂國憂民的情操,像一面鏡子,在歷史的長河裏熠熠生輝,令人敬仰。

自強不息,奮鬥不止,范仲淹終其一生踐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神聖的使命感與榮辱觀,如今已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的無價之寶。理想,是一面旗幟,有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一定會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視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漸漸模糊的字跡,咀嚼範公留給我們的《岳陽樓記》,一任自己的思緒飄得很遠、很遠。我想,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應該是值得我們當代青年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