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6篇 反思歷史教學:追求更好的教育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5W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它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深刻地認識和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效果,不斷探索教學的更高效能和更深層次。本文將介紹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的實踐方法和意義,為廣大歷史教師提供有益的參考。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6篇 反思歷史教學:追求更好的教育

第1篇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新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僅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要善於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還有學者指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能有什麼改進”。那麼,什麼是教學反思?歷史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本文作一些簡單敍述。

何謂教學反思?簡言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教學反思中教師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教學活動、教學行為日趨最優化。這無疑會促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歷史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大體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理論和專業基礎方面。歷史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固然依賴於自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的經驗,但是僅僅停留在經驗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學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活動,對教學行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歷史教學理論和歷史專業學識為基礎。1.要轉變歷史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對教學有重要影響。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掌握重要的史實之外,適當傳達一些歷史學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歷史教學的核心應當是發展學生對於歷史問題的思考能力和學習方法。要轉變教學理念,歷史教師就要了解歷史教學研究的動態,加強對歷史教學理論的研習。2.豐富歷史專業學識。學科專業知識對於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反思,至關重要。歷史教師如何提高專業修養、豐富專業學識呢?我認為,關鍵是多研讀史學名著和史家學術論文,如顧頡剛、陳垣、陳寅恪、傅斯年、錢穆、郭沫若、翦伯贊、週一良等人傳世的學術著作,精選若干研讀。閲讀這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史學名著,不但可以提高專業素養,瞭解學科研究前沿,而且從中可以學到提出問題、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學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知識基礎上,歷史教師主要應以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反思。1.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並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研究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通過聽課後的相互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於提高教學水平,特別聽課教師與授課教師及時的交流、分析,有助於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歷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在反思他人教學經驗、教訓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三是在平時注意蒐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秀歷史教師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如發表在報刊上的優秀教學案例,應及時研讀,從中受到啟迪,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而觀摩聽課、座談討論、專家講學等多種形式,也是對教學案例進行總結、反思和探討的好時機。2.課後小結。課後小結,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過去,人們往往重視課前的備課,對於課後的小結與反思,則較少關注。以歷史學科來説,其實,平常歷史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像這樣的課後小結積累多了,也就成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歷史教學案例,對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於歷史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反思水平。

總之,關於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作為歷史教師,其教學反思究竟有哪些具體表現?在教學中反思達到什麼程度才是理想的狀態?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發展教學反思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也是歷史教師成長為研究型、複合型教師的有效途徑。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6篇 反思歷史教學:追求更好的教育 第2張

第2篇

連着聽了兩天的課,説實話雖然有點累但是收入頗豐。同時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每堂課一開始,我們看到的是充滿自信,充滿朝氣,臉帶笑容的老師,她(他)們和學生在進行友善的對話,氣氛非常輕鬆,令人感覺到老師和學生就置身於平等的、歡愉的情景,學生暢所欲言,臉上流露的自然的微笑。以前我們經常責怪學生沒有課前準備,這時我們是否反倒問問自己:我們準備好了嗎?

在課堂上,當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比較緊張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們都報以微笑的期待,或投以激勵的眼神,注重了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對於以前當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比較緊張的時候,試問:我們給他們信心了嗎?我們鼓勵、表揚或肯定了嗎?

在聽課中,給我印象較深的一個學案是鄭志霞的《競爭不忘合作》,她學案的設計就是《王曉梅同學成長的日記》五則材料,整堂課就圍繞王曉梅的煩惱、競爭等展開,整堂課非常明晰的一條主線,解決問題時結合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讓學生感受到理論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樣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如果課堂練習設計全是書本的題目,有時比較缺乏生活的“味道”。那麼,試問一下:學生對於枯燥的題目他們會感興趣嗎?如果興趣都沒有,那能談得上能力的培養嗎?

看到他們,我好象看到了自己,看似簡單的一堂課,背後凝聚着教師多少辛苦的付出。上課的教師儘量想要上出新意。我真心希望我們老師創造出自己的風格。説了這麼多,其實也印證了我們常説的一句話:挑別人的毛病都會挑,輪到自己也未必能行,的確如此。不過,我還是很高興能從課堂上學到很多,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第3篇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素質教育目標進行的。歷史學科要適應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而歷史課往往給人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所謂貝多芬(背多分)就是這樣來的。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這樣歷史課成為歷史只是的單一傳授用心記,教和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於是上課時出現了學生做其他科作業的,打瞌睡的,還有一些學生在下方筆聊的,即便有的同學機械的記下一些歷史知識,但過不久,也全面還給老師了。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用心的探索,敏鋭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歷史學科因其資料龐大時光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點燃學生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簡單,幽默,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僅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簡單愉快的學習環境,還就應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而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透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能夠讓老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於捕捉學生的優點,哪怕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都會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透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用心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我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

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用心性調動起來,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到達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此刻新課程實施以後的資料,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到達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此刻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超多的歷史知識。他們明白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明白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潛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就應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貼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先透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的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貼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透過温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能夠鞏固舊知識。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繫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能夠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温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用心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能夠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衞民族,捍衞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建立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能夠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能夠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明白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能夠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職責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能夠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能夠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能夠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決定的潛力,這樣不僅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潛力。也能夠幫忙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能夠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

史信息。能夠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能夠鞏固舊知識;甚至能夠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信息。但是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光回答出要點。

第4篇

當大學聯考結束的鐘聲敲響,緊張而又充實的高三第一學期的歷史教學漸進尾聲,這一個學期以來的歷史教學的得與失,成與敗常讓我反思,高三這一學期的緊張與快樂、疲憊與幸福,成功與失敗一直相伴而行,卻一直充滿希望的生活讓我們至今回味;現我將我的做法、得失拿出來哂哂。

大學聯考是學生考,但離不了老師的引導、指導,所以要讓學生考得好,首先老師引得好,“引”的關鍵是老師時時眼中有大學聯考,事事圍繞大學聯考轉。我們的做法是:

為了保證高三有充足的複習時間,在學期初,我就結合以往高三輔導經驗,按市統考要求,擬定了三輪複習計劃,力爭做到一輪夯實基礎,二輪狠抓提高,對於第三輪複習,“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補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逐步提高學生成績及能力。

12 大學聯考結束後,我們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試題,並把它們與前兩年的大學聯考試題進行分類分章整理,仔細研究試題特點,做到心中有大學聯考、心中有試題。在教學過程中,隨進度和教學內容適時調出使用,這樣學生既熟悉了近年的大學聯考難易程度新穎程度,對大學聯考不再那麼恐懼;同時還可排出一些剛考過的考點,減輕複習的負擔。

3 .關注社會熱點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以歷史知識去解讀熱點,編制熱點小專題。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並不明顯。因此,複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

這裏的團隊包括教師團隊,更包括教師與學生的班級團隊。與備課組的教師共同研究、分工協作備戰大學聯考;與學生多溝通,對學生多幫助,多留時間給學生,大家齊心協力奔大學聯考。

為了讓學生考好,就要讓學生把知識爛熟於心,還要讓學生把知識用得得心應手。

一是要將課本讀“薄”, 在認真鑽研教學大綱、考試説明和近年的大學聯考試題的前提下,有選擇、有針對地將課本里大量的閲讀文字和不少孤立、靜態的陳述性語句,以及夾雜在字裏行間的相當部分的修飾性詞句果斷刪減,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備考的效度。

二是將課本讀通,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探求章目、子目錄之間的內在聯繫,做到融會貫通,深化理解;同時又能系統化課本知識,形成知識網絡。

2 .有針對性地自編試題就非常重要和有用。這類考題考查內容主要是與市診斷考試以及大學聯考同步,試題形式與大學聯考題相同,檢測時間控制在 40 分鐘左右。在每一次診斷考試前準備多套,集中訓練,()效果很好。

3 .考前強化訓練高三的考試有點多,綜合的月考、學科的單元考、專題考,似乎一個都不能少。但我認為學科檢測在日常應減少一些,以增加學生閲讀教材、領悟知識的時間。

與直屬校比較,我們算是二流的學校;與理科生比較起來,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三流學生。整理知識體系、記住該記的知識點、有不錯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對他們來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賞識學生的微小進步,理解學生的一次次的失敗,會讓學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學習的快樂與興趣。

2 .關心、幫助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則需要系統知識,化解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差一點的學生則需要督促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記憶並掌握基礎的知識點。所以,老師要多轉轉教室,多陪陪學生,不僅僅是解答學習疑難,也可以與學生聊聊天。

以上僅是我在高三這一年中教學進程上的所做,並沒有談及學科知識教學方面、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東西。回想過去一年的複習備考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注意和改進,也更深的認識到自己的諸多不足之處。

1 .研究大學聯考方向雖然是花了很大力氣,但還不是很夠。

2 .對基礎知識的落實還不夠,使學生在考試中出現了基本常識的錯誤。學生的做題習慣,規範性不強。

3 .引導學生落實基礎,進而轉化為能力也是沒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總之教書育人,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動,任重而道遠!

第5篇

對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比較準確。對教學內容的次序進行了調整,先整體感知“兩次戰役”和“三國鼎立”的基本史實,再分析“勝負”、“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以腦筋急轉彎“世界上誰跑得最快?”為話題引出曹操,再用曹操詩歌《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拋出問題“曹操壯心是什麼,實現了嗎”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導入新課。

第一環節“穿越時空,走進三國”用時15分鐘,以我看我聽的方式去經歷、去講述、去想象瞭解基本史實,包括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局面、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形成,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第二環節“讀史明鑑,問道三國”用時15分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解決本課難點:兩次著名戰役失敗、勝利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決“為什麼”的問題。

第三環節“赤壁懷古,評説三國”用時10分鐘,將歷史故事、歷史人的評價、諺語等以遊戲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鞏固,達到學科的整合,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3、新課結束,以課堂小結的方式結束新課,用時2分鐘。小結采用歸類法【①種局面②大戰役③分天下④個人物⑤個時間】便於學生記憶。最後回到課前引入的問題“曹操統一全國的壯心最終未能實現”結束新課。

首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腦筋急轉彎的形式引入新課,不但營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注重了學科知識綜合。尤其是穿越時空前,老師問“今年是何年?”,“20xx年”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遺憾,穿越失敗!”。當老師再次讓問“今年是何年?”,學生回答:公元200年時,老師恭喜學生穿越成功。隨即點擊,進入伴有圖片和音樂的“三國鼎立”畫面。在輕鬆愉悦的話語中,將學生帶進歷史情境。

其次,課堂呈現出一種開放性。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將自己穿越時空的所見、所聞表達出來。比如有學生談到:她先來到袁營裏,聽到了袁紹與許攸的對話,再來到曹營裏聽到了曹操與許攸的對話,並用自己的語言,將對話情景再現給大家。學生的參與面較廣,特別注意對學困生的關注。當看到小孟同學簡單的問題都無法回答上時,教者沒有放棄,而是鼓勵和幫助她,直到回答對後,才叫其他的同學,這樣做雖是耽誤了不少時間,但當看到小孟同學微笑坐下的時候,我覺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環節中,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效果很好。

第三,採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能動作用,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激趣、引導、糾錯、激勵,為學生的人生服務。教學中,注重對歷史事實的瞭解,對歷史人物客觀的評價。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和諧課堂氛圍的營造。

最後,本課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師在對基本史實的引導、講解時還不夠得心應手,這個主要體現在第一環節。二是擔心教學時間緊張,對個別問題的引導不夠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托盤而出,這個集中體現在引導學生談曹操“一勝一敗”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時。三是與講解的同步性不夠。最後,客觀上多數學生的語文基礎的確很差,表現在閲讀能力和獲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弱,表達能力差。一段簡單的文字都無法正確的朗讀。一些基本史實如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都無法從書中獲取,課堂上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無形中影響到教學教學的進度,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更多的思考,為了進度有時不得不見好就收。

第6篇

我從1998年至今一向從事九年級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閲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教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藴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教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説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所以,教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終,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譁眾取寵。”

我上了一節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後透過啟發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終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終陷於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後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並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散文”時,我就讓學生閲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教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着自我的思路繼續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閲讀、思考、質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並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着“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着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鬆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脱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於“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後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隻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僅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僅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