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每一次的反思都是進步5篇 《持續進步的教學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W

本文以“《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每一次的反思都是進步”為主題,探討教學反思對個人和教育的重要性。教學反思是教師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每一次的反思都是對以往經驗的總結和改進,是進步的源泉。通過深入反思,教師能夠發現存在的問題並採取相應措施,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幫助。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每一次的反思都是進步5篇 《持續進步的教學反思》

第1篇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跟小燕子和燕子媽媽打招呼。這節課,同學們要要去看看小燕子到底有哪些發現。不過,我們先要跟“生字寶寶”打聲招呼。大家還記得它們嗎?(出示課件)

1、自由小聲朗讀一遍課文,説説小燕子有哪些發現?

2、“小燕子”(學生)向“燕子媽媽”(老師)彙報到“菜園裏”(課文)發現了什麼?

“媽媽,媽媽,我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5、出示冬瓜和茄子的實物,引導學生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去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掂量輕重,切開來聞聞、嚐嚐等)

6、觀察事物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用眼睛看,還可以用(師指眼、耳鼻口等部位,讓學生總結)

老師總結:這節課大家學得很認真,每一位同學都像是聰明伶俐的小燕子。回家以後請同學們也學學小燕子,去觀察一下黃瓜和辣椒有什麼不一樣,可以把它們不同的地方畫下來,也可以寫下來,告訴你的家人和同學。

一、這一節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采烈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教學這篇課文,我並沒有遵循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讀讀找找畫畫,小燕子去菜園看了幾次?每次都看到了什麼?而是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麼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後的收穫。

二、面對低年級學生,又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並用朗讀來表現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麼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現,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現了許多不同後,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麼來讀小燕子的話。

三、在教學中,我注重生活體驗,注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冬瓜與茄子切開讓學生觀察,使他們懂得,觀察事物不但可以看,還可以摸,可以聞,可以嘗。同時注意對教材的拓和延伸,讓學生回家去觀察黃瓜與辣椒有什麼不一樣,學生在課堂上學,在生活中去鞏固所學的知識,去關注生活,將學生從課內引向了課外。相信通過《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的學習,認真觀察事物的這一道理和觀察事物的方法已經深深地、鮮活地印進了孩子們的心裏。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每一次的反思都是進步5篇 《持續進步的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這節課,在講《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課文之前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思考,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去了幾次,小燕子回來後都分別看到了什麼?又是怎麼對媽媽説的?”

問題提出後,同學們立刻行動起來。我呢!也像往常一樣,在同學們之間,來回巡視着,觀察着,想看看同學們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開始孩子們都認真的讀着課文,可是讀完一遍課文後,有的同學卻拿出文具當玩具玩了起來;而有的同學東瞧瞧,西看看,不知道在幹什麼好;還有的同學乾脆就和同學聊起天來,根本沒有在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看着同學們的表現,我不免有些生氣,心想:這些孩子們不好好讀文,怎麼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呢?正在這時,我忽然看見吳兆盟同學在書上畫着什麼。看到此情景,我心裏更生氣了,心想:“不認真讀書,還在書上畫小人兒。我邊想邊怒氣衝衝的走到他身旁,想以他為典型,好好批評批評全班學生。而當我來到他的身邊,卻發現我錯了。只見他一手扶着書,一手拿着鉛筆正在把課文中描寫的這樣的句子畫上了橫線:“小燕子飛去了;小燕子又飛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飛去了”等三條橫線,看到他畫的句子,我欣喜的想:這不正是我所要的問題的答案嗎?

想到這兒,我立刻撫摸着孩子的頭,輕聲的問:“孩子,你畫的是什麼呀?”“老師,我把您剛才提出的問題的答案,畫了下來,一會兒回答問題時,我就知道怎麼回答了。”“你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

説完我立刻拿起吳兆盟的書,回到了講台前,把他畫上橫線的句子,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給大家看,並對同學們説:“瞧,吳兆盟同學多會學習、多會思考問題呀!他知道在一邊讀書時一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而且還能在書上找出答案,並把它畫了下來。快來為他會學習、會思考問題的這種做法,鼓鼓掌,希望同學們都來向他學習。”聽了老師的話,孩子們不由自主的把頭轉向吳兆盟,用羨慕的目光望着他,並向他豎起大拇指。看着孩子們的表情,我接着又説:“老師相信你們,也能真正做到邊讀課文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把老師提的問題的答案用鉛筆在書上畫下來,因為老師提出的問題的答案都在書上呢,只要你是個有心的孩子,一定也能找出問題的答案。”同學們聽了老師的話,再次向吳兆盟同學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接下來的學習,老師在提出問題時,同學們都會認認真真的一行一行、一句一句的讀着,並真的在書上邊找着邊畫着答案。此時看到同學們認真學習的情境,我會心的笑了。

通過吳兆盟同學這個小小的舉動使我認識到兩點:一是我們應該充分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往我們總覺得教給學生邊讀書邊在書上圈圈點點,尋找答案,那是高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一種學習方法,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或者説不需要低年級老師去培養,去訓練。而吳兆盟同學的這種學習表現卻使我扭轉了這個錯誤的想法。記得新課程倡導下的學生觀寫到: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它要求教師應努力學習,熟練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理論,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從而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這就説明只要我們教師能夠熟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理論,大膽的、有意識的開展教學活動,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並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的去培養去訓練,相信學生確實能存在着巨大的發展潛能的,學生也一定能獲得應有的學習方法。

二是使我真正領會到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培養者,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記得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也就是説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師為了不教。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他就會主動的去探索、去發現新的知識、新的信息以及提出的新問題,這不正是一種創新性學習嗎?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了。

第3篇

課改的大潮洶湧澎湃。 沐浴課改的陽光,我們的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觀念、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與以往有所不同。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更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更注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學科的整合;注重聯繫生活調動生活體驗等等。作為新課改浪潮下的一名國小老師,我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的教學中,為實踐這些課改的新理念做了一些的努力。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生字,現在我們再來讀讀課文。(拿出燕子媽媽的頭飾)我是燕子媽媽,你們都是“小燕子”。

(學生覺得很有趣,都哈哈笑了起來,有的還展開雙臂,撲起“翅膀”來。)

師:孩子們,請你們趕快飛到菜園裏,把你的發現告訴“媽媽”吧!可以一個人練讀,也可以幾隻小燕子一起討論討論。

生3:(搶着讀)媽媽,媽媽,我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師:哎呀,我的小燕子們可真聰明呀!你們發現了冬瓜和茄子這麼多不同的地方,心裏高興嗎?

生:(歪着頭,眨着眼想了一會兒)我知道了!我們應該要讀得很高興才行呀!

師:(笑着點頭)那你們就試着用興奮、高興的語氣讀一讀吧!

師:小燕子們,為什麼你們第一次、第二次都沒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第三次卻發現了呢?

生3:(調皮地)這一次我還用手摸了,才知道有小刺,粗粗的。

師:你們真是媽媽的好孩子,不但會用眼睛看,還知道用手摸。真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呀!

師:(出示實物冬瓜和茄子)你們知道它們還有什麼不同嗎?

師:讓我們一起切開冬瓜和茄子,你們可以看一看,可以聞一聞,也可以捏一捏,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生1:(興奮地)老師,我看到了!冬瓜裏面的的籽是扁扁,白白的,茄子的籽很小很小,比芝麻還要小!

生2:(高高地舉起了手)我聞到它們的氣味不一樣。

生4:我用手摸的,冬瓜硬硬的,裏面滑滑的,茄子是軟的。

生5:我把冬瓜和茄子拿起來,發現冬瓜比較重,茄子比較輕呀!

師:(開心地笑了)你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我真佩服你們!

看來我們觀察事物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用眼睛看,還可以用(師指眼、耳鼻口等部位,讓學生總結)

師:這節課大家學得很認真,每一位同學都像是聰明伶俐的小燕子。回家以後請同學們也學學小燕子,去觀察一下西紅柿和蘿蔔有什麼不一樣,可以把它們不同的地方畫下來,也可以寫下來,告訴你的家人和同學。

這一節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採列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以後,還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師,我還有發現!”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有利條件,更好地去激發他們的興趣。”

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並沒有遵循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讀讀找找,小燕子去菜園看了幾次?每次都看到了什麼?而是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麼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後的收穫。

面對低年級學生,又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並用朗讀來表現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麼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現,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現了許多不同後,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麼來讀小燕子的話。

在教學中,我注重生活體驗,注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冬瓜與茄子切開讓學生觀察,使他們懂得,觀察事物不但可以看,還可以摸,可以聞,可以嘗。提供給學生學習和發現的平台。同時注意對教材的開發、拓展、延伸,讓學生回家去觀察西紅柿與蘿蔔有什麼不一樣,學生在課堂上學,在生活中去鞏固所學的知識,去關注生活,將學生從課內引向了課外。上第二課時的時候,很多學生帶來了他們對蘿蔔和西紅柿不同之處的認識,個個興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畫,有的説,興趣盎然,相信通《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的學習,認真觀察事物的這一道理和觀察事物的方法已經深深地、鮮活地印進了孩子們的心裏,再不是老師強迫灌輸,一遍又一遍地口頭複述所帶來的書面印象了。

第4篇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課文。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做了精心地準備。但在正式講課時,學生的節外生枝卻打亂了我的陣腳。不過,也正是這些“意外”給我留下了難忘的經歷。

課堂上,每個教學環節正如我預料的那樣順利地進行着。這時,我班的“智多星”錢亦初高高舉手了。我想:他的發言肯定精彩,説不定會錦上添花。誰知他站起來説道:“老師,我可以問個問題嗎?”這可不是我預設的教學環節呀,怎麼辦?讓不讓他問。讓他問,他會問什麼?萬一……可不讓他問,會挫傷他的積極性。況且,鼓勵學生質疑、解疑不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嗎?

我猶豫一下後,微笑着説:“當然可以。”“老師,我知道冬瓜和茄子還有很多不同,燕子媽媽怎麼不讓小燕子再去觀察得仔細一點,為什麼只讓它去看了三次就笑了,就滿意啦?”這個小機靈鬼,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還有了自己的看法。這是個多麼有價值的問題呀!得抓住這個教育契機,我引導到:“孩子們,你們知道燕子媽媽為什麼笑了?”

──“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細,燕子媽媽就笑了。”

孩子們小手高舉,看來課文內容已經學得不錯了。我話鋒一轉:“剛才亦初問得好,冬瓜和茄子還有很多不一樣呢,燕子媽媽笑着鼓勵了小燕子,她又會怎麼對小燕子説呢?小燕子又會怎麼做呢?讓我們也來噹噹小作者,編編《一次比一次進步·續集》,好嗎?你們先和小夥伴們討論一下吧。”我的話音剛落,孩子們就在位子上議論開啦。看得出來,這是他們喜歡的話題,這是他們發自內心的討論,很熱烈。不一會兒,小手如林。

“老師,我先來。”是錢亦初,“燕子媽媽會説‘孩子,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媽媽很高興。可是,你再去菜園裏看看,它們還有什麼不一樣?你要想辦法看得更仔細喲?’”他學着燕子媽媽的語氣像模像樣地説着,儼然就是“燕子媽媽”了。

“我來,我來!”孩子們很喜歡他們的“燕子媽媽”,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們爭先恐後地叫着。

──“媽媽,我摸到了冬瓜的皮有些粗糙,茄子的皮很光滑。”

──“媽媽,媽媽,我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生長的地方也不一樣。”

──“媽媽,媽媽,我嚐到了冬瓜和茄子的味道不一樣。”

──“媽媽,我問到了,冬瓜和茄子裏面也不一樣……”

──“媽媽,媽媽,我去試過了,冬瓜是重的,茄子是輕的。”

一隻只“小燕子”歡快地叫着,議論着,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錢亦初的問題也迎刃而解,我這才暗暗鬆了口氣。可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卻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爭先恐後地問:“冬瓜為什麼是青的?茄子為什麼是紫的?”“燕子媽媽為什麼讓小燕子去三次,這樣飛來飛去多麻煩,它為什麼不教小燕子方法,讓它一次就觀察好呢?”“小燕子這樣飛來飛去多辛苦呀,燕子媽媽真的愛小燕子嗎?”……

看到孩子們因自己會發現問題而欣喜的笑臉、發亮的眼神和期待的目光,我怎麼還能按預定的環節進行教學呢?儘管後面的一些環節正是我精心預設的精彩所在。於是,我毅然放棄了預定的教學設計,順着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針對課文發表意見,講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解決問題。由於得到了老師的鼓勵、支持和信任,學生有了自主的權利,他們顯得異常興奮,思路也特別開闊。

這堂課也許沒有我原先預設的那麼“精彩”和“完美”,但它是真實的,它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生命發展。

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可捫心自問:我們每個老師都做到了嗎?在我們的課堂上還是有很多老師怕聽到學生説“不”,怕學生在課堂上節外生枝。平時,很多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脱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台,課堂不再在教師“胸有成竹”的調控之下進行,學生們想提什麼問題,會提什麼問題,他們的問題老師解決不了怎麼辦?因此,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蜻蜓點水”,有時甚至牽着學生走。

可今天課堂上的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教學的輕鬆,我很慶幸沒有掐斷這一根根激起全體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究的導火索。是呀,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能聽到學生的聲音。有問題才證明在思考,有討論才證明在探究。教師應該從兒童的視角去探索他們的思維方式,把學生看成是鮮活的個體,把課堂看成是學生成長的經歷,真正理解學生,為他們構建起無過錯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我這樣去做了,同時,又產生了新的困惑,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孩子,提的問題五花八門,然而,這就是學生喜歡的,想要探討的問題,感興趣的話題,所以提問積極性高漲,思維火花不斷閃現。我想,對於這樣一種質疑的積極性,對於這樣一種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我們要保護,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但如果要解決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那麼我們的語文課無疑成了語文課,科學課、思想品德課……的“大拼盤”,似乎失去了語文課的意義,語文課中的教學目標自然不會全部落實。面對着這種矛盾,我常常困惑着。在語文課堂中,要不要教學生學會提問?要不要幫學生梳理問題?學生提的問題與語文知識無關要不要都給予明確的答覆?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説得是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我想,如果學生的問題是老師引導出來的,這些問題是學生真正感興趣,想要了解的嗎?這樣的問題有什麼意義?難怪我們的很多學生到了高年級越來越不會提問。在這樣的“引導”中,他們慢慢地學會和懂得揣摩老師的想法,提問也常常正中老師的下懷,可卻越來越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創見。 我們教師不能為學生創設、提供主動提問的條件,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主動提問,都成為阻礙學生問題意識發展的不利因素。

羅傑斯認為,產生創造性創見的外部條件是自由和和安全。當我們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自由地問時,他們提出的問題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極度荒誕時,如果老師委婉地告訴他,你想的問題沒有意義,創新活動就難以進行下去。與其妄下斷言,不如延時評價。有時,怪念頭就是一顆創造的種子,只有在教師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下才會開出智慧之花。

我們的語文課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提高學生髮現文本和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敏感度。真讓學生提問題,讓學生提真問題,真幫學生解決問題,這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問題從學生中來,是學生關心的,是他們自己提出的,這樣的問題有吸引力,有挑戰性。哪怕在這個過程中課堂教學顯得不是那麼流暢、精美,哪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因為不會而“卡脖”了,也應該在所不惜。

願我們的課堂能真正聽到學生髮自內心的聲音,願我們每一位老師都來營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第5篇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它觀察的一次比一次認真細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現。終於瞭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裏行間。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我指導學生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法來讀懂課文,瞭解課文隱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讀更是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發現後,我對同學們説:“小燕子經過三次仔細觀察,發現了冬瓜與茄子的不同點。老師相信你們比小燕子更認真、更仔細。請仔細觀察,你還發現冬瓜與茄子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同學們的發現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紛紛説:“冬瓜的花是黃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葉子象手掌,茄子的葉子比較長”“在吃冬瓜的時候要把裏面的瓤取出來,而茄子可以整個吃”……

這一節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採列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以後,還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師,我還有發現!”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有利條件,更好地去激發他們的興趣。”

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並沒有遵循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讀讀找找,小燕子去菜園看了幾次?每次都看到了什麼?而是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麼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後的收穫。

面對低年級學生,又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並用朗讀來表現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麼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現,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現了許多不同後,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麼來讀小燕子的話。在教學中,我注重生活體驗,注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冬瓜與茄子切開讓學生觀察,使他們懂得,觀察事物不但可以看,還可以摸,可以聞,可以嘗。提供給學生學習和發現的平台。同時注意對教材的開發、拓展、延伸,讓學生回家去觀察西紅柿與蘿蔔有什麼不一樣,學生在課堂上學,在生活中去鞏固所學的知識,去關注生活,將學生從課內引向了課外。上第二課時的時候,很多學生帶來了他們對蘿蔔和西紅柿不同之處的認識,個個興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畫,有的説,興趣盎然,相信通過《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的學習,認真觀察事物的這一道理和觀察事物的方法已經深深地、鮮活地印進了孩子們的心裏,再不是老師強迫灌輸,一遍又一遍地口頭複述所帶來的書面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