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過客》讀後感5篇 流年無聲,人已離去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27W

《過客》是一位華裔作家秦牧的散文集,是他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在這個集子中,秦牧以出色的文字藝術,描繪了他在國內外旅遊中的所見所聞,感悟人生的點點滴滴,展現了一個文化人的精神生活。本文將對《過客》這本散文集進行讀後感的探討和評價。

《過客》讀後感5篇 流年無聲,人已離去

第1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年清明總會在腦子裏閃現出出杜牧的這首詩。往年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我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掃墓,今年卻例外的空閒。然而正像詩裏的意境一樣,清明節總要下點小雨,似乎是為了配合那些吊念逝去親人的人而製造的悲思愁緒。

三天的假期,我沒什麼心情外出,又逢雨天,打算就讀讀書來消磨時光了。在書架上找到一本路遙先生的小説集《匆匆過客》。翻開這本書,也翻起了幾年前我讀《平凡的世界》時的那些回憶。對於路遙,我本沒有過多的瞭解,只是《平凡的世界》勾起了我想了解他的強烈慾望。而今手裏拿着他的小説集,我心裏別提有多興奮了。

我坐在第一次看他的小説的地方認真的讀起書來。窗外春雨綿綿,正如杜甫先生描繪的那樣: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無心體會杜工部當年描寫的那種意境,靜靜的沉浸在路遙先生所描繪的那個“黃色”的世界裏。

?輕鬆和小紅花》《月夜靜悄悄》《匆匆過客》《在困難的歲月裏》……這本中小篇幅的小説集裏收集的作品大致上寫的是在那個未完全開放年代裏發生在“城鄉交叉地帶”的故事以及人們內心的思想活動。那貧瘠的土地,那悽楚的生活,那可憐的農民,那苦澀的愛情,那純潔的友誼以及人們那奮發向上的意志。多少畫面讓我不禁淚流滿面。那些都勾起了我無限的幻想和嚮往場景,那些作者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意境在我腦海裏漸漸升起,像放電影一樣連綿不斷。這些畫面如果用電影來表現也一樣很精彩,我想着。幻想終究是幻想,小説還是小説,我還是要回到我現實的'世界裏。

天色已經朦朧,我合上書本,回味這些深深觸動我神經的作品。作者來自農村來自貧困的家庭,他所寫的作品實際上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他自己的過去,是那麼的真實,那麼能深入人心,那麼能引起人的共鳴。

我望着窗外好久,我問自己這些年我都在做什麼?面對同樣的處境,人家是怎麼做的,而我又是怎麼做的。我很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我也曾告誡自己要努力奮鬥,我也一樣有崇高的理想,但如今那些都到哪裏去了?

《過客》讀後感5篇 流年無聲,人已離去 第2張

第2篇

徐玲是當代兒童文學作家,她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所以,這個假期,我買了《最香的木槿》《神奇的旅行》等。其中,我最喜歡《最美的過客》,讓我百看不厭。這本書是由 篇關於親情和成長的短篇小説組成的,我最喜歡最後兩篇小説"最美的過客"和"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我註定是你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只是,你可知我有多希望,我是愛美的那個,正如我記憶中的你。一題記"這句話讓我深思,兒時的玩伴是過客,國小時的'同學是過客,那誰又是我記憶中最美的過客,但我希望這些美好記憶會永遠保存。

另一篇文章講了城裏的孩子明治鄉村體驗生活的故事。

"有那麼一小股感動像顆巧克力一樣在我心中融化開來。但馬上我就高興不起來了,因為藉着灰暗的燈光,我分明發現這兩截甘蔗已經很不新鮮,表皮不僅沒了光澤,而且似有發黴的斑點。"在山裏吃一次甘蔗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啊!我們在生活裏不應該挑三揀四,應該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感到幸福。那乾旱地區的孩子喝不到水;那貧困地區的孩子上不起學,用不起課本;那被丟棄的孤兒不得不在這世界裏自生自滅……他們多可憐啊!

"蠶蠶告訴我,豆豆並不是他的親妹妹,她是了不起的爸爸從山外撿回的棄兒。"讀到這裏時,我感動的流下眼淚。大山深處的人是多麼淳樸善良。他們看見在山外丟棄的生命,不忍留她自生自滅而收養她,多麼善良啊!他們哪怕生活再困難,也執着前行。

這本書講述的故事,藴含了許多深刻的道理。特別是書中好多感人的親情和成長的故事,會讓你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理解父母做事情的用心良苦、懂得了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從中受益頗多,感覺自己又長大了一點。讀書就要讀好書,讀好書一定要讀《最美的過客》。

第3篇

日本是個什麼樣子的國家?在很多人眼裏,它是一個野蠻的國度,不承認某段歷史,不認錯,甚至有點另類的國家,可是那只是表象或者偏見,通過作者李兆忠旅日經歷,以他的角度還原了一部分真實的日本,即使這是十多年後的再版,依舊能引發很多的思考。

作者當時作為一個留學生,在日本兼職工作時,這裏面其實有着很多的想法。眾所周知,日本人普遍被認為工作認真、講求效率,守時、重信用、講禮節,而且諸多的本土企業著稱於世,日本是一個乾淨的國家,你很少看到亂塗亂畫,隨地扔垃圾,可以説日本人的國民素質算是名列前茅了,事實上,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應該向日本學習。

留學生困窘的生活,還有他最初也以以往的習慣來融入這個不一樣的世界,這有點格格不入吧,加上自己也不是擅長調酒工作,讓作者吃了點苦頭,日本一個十分嚴謹的國家,如果你想投機取巧,無疑是自絕生路。而從作者的工作經歷,也表示了一種態度,不要再抱怨生活的艱辛,仔細想想,奮鬥讓我們充滿生機,原本也是幸福的.一種。

也許有人説了,日本不過是強在經濟和科技,強在物質而已,根本就沒什麼文明或者文化。我想這個有點極端了。即使它不是泱泱大國,也沒有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可是他形成自己的文化,並且在不斷創新,也沒在吃老本。你祖宗有文化,並不代表你就有文化。等同於你買了一大堆書,説沒事聞聞書香,也可以稱作一個文化人,這不就是自欺欺人嗎。

看到日本社會百態,那份特有的東瀛風情深層內涵越發凸顯。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温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佈;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其實是一個十分矛盾的國家,看似簡單又不易捉摸,容易造成誤解。

在這個自來水全部都達到飲用水標準的發達國家,很多的青少年有點無事可做了,較高青少年犯罪率,無不是在透露着這個大和民族有着深深地壓抑的衝突,導致人們的價值盲目,而青少年又以其相對脆弱對此更加難以承受。殘酷青春似乎成為了一個標籤。

相看仍似客,對於這個曖昧的鄰居,我們的心情同樣複雜。

第4篇

李兆忠的這本《東瀛過客》確實書如其名。作者以過客的身份將在日本經歷的點點滴滴,用詼諧幽默的筆觸將故事展開收起,讓我們瞭解到日本這個民族特殊的社會文化以及與中國文化的差異,是一本實實在在的“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隨筆。而難能可貴的在此基礎上,作者又能自然而然的給讀者以思考甚而回味。

全書共分5編,從歸納到演繹的順序將作者的日本留學生活呈現出來。作者先是給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具象的日本人,再有感而發揭露島國的共性。雖然都是10餘年前的故事,卻沒有腐朽的痕跡,作者抓住的都是那些真實中的真實,也就是説,不會過時的東西。如果你對日本有興趣,或者即將在日本開始一段人生的歷程,再或者是想回味一下曾經的旅日時光,這應該是一個合適的讀本。至於喜歡深刻深沉歷史沉重的讀者們,我不推薦。

書中講到了很多日本人的特性。例如工作上的一絲不苟,嚴謹負責;個人外貌上的整潔,過分講究;日本女人對男人的寬容態度;男女混浴的舊俗以及日本人崇洋等等。但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對日本“人情”與“義理”的深刻理解。

其實無論是從日本的影視劇上還是其他的一些方面,日本人的禮貌、客情是隨處可見的。在日語中説話是分階級的:家人之間,上下輩分之間,上下級之間,男女之間,正式非正式場合都有不同的説話方式。而在漢語中,英文中是沒有這個大大的麻煩的。為什麼要這麼費事?為了體現階級,為了表達禮貌。在日本妻子對丈夫都要用敬語,每天鞠躬,飯前飯後的.固定用語……在日本的便利店裏,不小心和一位阿姨後背相撞,馬上就聽到一句禮貌的“對不起”,而自己卻根本沒反應過來。

日本的人情還體現在從不當人面説壞話,至於真實的想法,當然會在不當面的時候流露出來。書中這也被作者引用為“虛偽”,而很多的日本留學生都對此深有感觸。

至於日本的種種義理,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挺難接受的。這被作者剖析為“和”與“仁”的差別。日本對於有些事的容忍度是大大超越國人的。所以像《蠟筆小新》這樣的動畫片出現在日本就很自然,而“痴漢”只能在“和”文化下生存下去。

第5篇

中日文化,説是同根同源,實際上的卻有着難以逾越的“鴻溝”。旅居日本的中國人難以真正地融入日本社會,而日本社會更是輕易不會接納中國人。在日本呆的時間越長,這種感覺就會越強烈。作者正是基於這樣的體驗和感受,稱自己為“過客”,落寞與抱憾的感覺不言而喻。這種無奈與失落,也被很多的留日、旅日的中國人稱為“宿命”。

我們常常這樣形容: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讀過作者的書後,我才能體會到:這所謂的“一衣帶水”所想要體現的親近感,恰恰是不能真正體味日本的國人的認知和感受;而對於像作者這樣的資深知日者,那條“一衣帶”那麼寬的小“水”,儼然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自是能有些許鬆動或改變的事物,沒有人會用“宿命”來形容吧。

本書的'最動人之處在於,所有內容都是作者的“親歷”、“親悟”。一般而言,描述經歷的書,很容易會出現兩種“毛病”:要麼就是平鋪乏陳,要麼就是過於強調個體感受。這本《東瀛過客》完全不同,作者的“親歷”給書本增加了一些平易近人的感染力;而作者的“親悟”則是基於對日本文化和日本社會的整體理解,並不時給出一些獨到的見解。同時,為了更直觀地瞭解這些見解,本書在設計上採用了邊注的形式,把作者的一些見解語句和私人照片附註在了旁邊。(不過,個人覺得附註在整個頁面上顯得有點寬,正文有些被擠壓的感覺;附註裏的小照片也有點不盡人意,又小又模糊,對於內容的幫助意義不大。)

總體而言,這是一本不失水準的好書,版面設計上的小瑕疵並不能掩蓋書本內容的魅力。説到本書作者李兆忠,就不得不提他的另外一本書《曖昧的日本人》。《曖昧的日本人》絕對是一本知日的好書,而這本《東瀛過客》對於《曖昧的日本人》來説,則有“原點”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這本《東瀛過客》也值得一讀。讀過《曖昧的日本人》,再讀邊注裏的那些見解語言,自然會有一種似曾相識和原來如此的恍悟。

時代是發展變化的,國人對於日本的認知也希望緊跟潮流。所以,我很自私地期盼:作者筆耕不輟,給讀者呈現更多更新更近的日本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