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國崛起觀後感4篇 大國崛起:深度探析全球政治格局的變革與挑戰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3W

中國在經濟迅速崛起的同時,也在全球影響力和國際地位上不斷提升。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大國崛起正在改變着世界格局。本文將對“大國崛起觀”進行探討並發表個人觀感。

大國崛起觀後感4篇 大國崛起:深度探析全球政治格局的變革與挑戰

第1篇

?大國崛起》中所謂大國是指葡、西、荷、法、英、俄、美、德、日九個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它們都是“以血腥積累資本”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無一不帶有侵略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是值得中國借鑑的。

葡萄牙與西班牙是最早開闢新航路的兩個國家,它們也最早從事黑奴貿易,從中獲得了暴利,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掠奪了無數的資源,將美洲廣袤的大地變為他們的殖民地,使得至到今日拉美文化仍然折射出葡西文化的影子,但是葡、西着實是輸了,輸在了落後的封建制度上,掠得的大量資源被皇室揮霍,資本主義並未獲得充分發展。從這一點上來説,葡、西也不能算是大國。

商業文明的代表荷蘭,在不知不覺中崛起了,17世紀上半葉是荷蘭海上貿易的黃金時代,荷蘭取代西、葡成為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伕”之稱,其貿易範圍包括西北歐的海域貿易,以及對亞洲的遠洋貿易和對西方新大陸的貿易。

荷蘭人通過組建大型商業公司來進行國際競爭,這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商業頭腦。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通過貿易壟斷的方式,累積了大量財富,簡直稱得上富可敵國。荷蘭還佔領了很多殖民地,連我國的台灣也曾落入他們的魔爪,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出現才扭轉局面。

然而法蘭西的崛起打破了荷蘭人的美夢。在路易十四的權杖下,法蘭西迅速成為一個封建強國,但是此時在海的另一邊,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掌握了絕對的優勢,1688年光榮革命產生的《權利法案》,使英王淪為資產階級的工具,在英國,議會至上。法蘭西在路易十四“朕即國家”的專制統治下,看似強大,其實早已軟弱無力。於是英法七年戰爭充分顯示了工業文明的優勢,法軍潰敗,英國成為“老大”。經過百餘年的經營,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

此時的世界,葡、西、荷早已顯得微不足道了,世界舞台主要是英法兩國之間的爭鬥。

當法王路易十六熱心幫助北美殖民地獨立於英國之後,法國內部的階級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1789年7月14日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巴黎人民攻佔了巴士底獄。歐洲封建勢力遭受了致命打擊,路易十六無奈地悲歎:“是盧梭毀了法國”,只能走上斷頭台,得到查理一世的下場。西歐各國封建勢力(包括資本主義的英國)紛紛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法國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從丹東到羅伯斯比爾都接二連三地被推上斷頭台,直到一位偉大將星——拿破崙的出現,法國大革命的果實才得以維護,拿破崙憑藉出色的才能,以及資產階級的支持,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拿破崙帝國不僅打退了封建勢力的入侵,還四處擴張,使之盛極一時。

其實法國大革命如同英國光榮革命一樣,都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它是歷史潮流,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上兩個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儘管它們的發家建立在侵略之上,但它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做出了貢獻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歸根結蒂是人類的`生產力的進步,而思想文化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至於繼英法之後,主要是美、德、日、俄等強國,它們也無一不是繼承了英法的變革精神。

德、日、俄是三個封建殘餘比較多的國家,它們在以後發家的過程中無一不吃過“封建”的虧,只有美國與封建界限劃分得清,這可能是美國至今仍是一個超級大國的原因之一吧?

作為一個強國,其經濟實力強自然不必説,可是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是它們的文化競爭力也很強,它們之政府對科技及教育的重視也是它們能成為大國的原因。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德國的洪堡大學,那麼多震古爍今的偉(名)人,例如馬克思和愛因斯坦,均出自該校。德國人對教育的重視使得德意志民族成為一個“盛產詩人與哲學家”的民族,但是普魯士的封建殘餘及軍國主義傳統卻使德國兩次挑起世界大戰並“兩敗塗地”。日本也有相似的經歷。

大國的發家史看似很曲折,很複雜,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國家只有做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並重才,有機會成為所謂大國。

大國崛起觀後感4篇 大國崛起:深度探析全球政治格局的變革與挑戰 第2張

第2篇

記得以前學生時代,一上中國近代史,我就逃課,有關這方面的圖冊一本也不買,原因是感到這門課的內容悲慘得令人窒息,今天割地明天賠款,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真是太傷自尊了。不僅如此,在國人筆下的中國近代史,深藏着一種強烈的"悲情情結",一字字似乎都用血淚講述着中國百年來的苦難歷程,同時,還在義憤填膺地譴責西方列強的野蠻無理。這是中國人一種獨特的歷史觀、世界觀。央視正在熱播的12集紀錄片《大國崛起》之所以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評,我認為關鍵之處就是,正面敍述了被我們稱為西方列

強的國家崛起的過程,對國人根深蒂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提出了挑戰。

中國的近代史有那麼多"悲情情結",起源於中國自康熙以來緊閉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的堅船撞開、中國人天朝大國的桃園美夢被它們的大-炮轟開之後。

歷史上,中國一直是重農業輕商業,重陸地輕海洋,重防守輕進攻,自給自足,這使中國完全可以在對外封閉的情況下解決自我生存問題。再加上本身"地大物博",中國人始終認為,中國是天下的中心,其他民族是未曾開化的,把東邊的民族稱為夷,西邊的稱為戎,南邊的稱為蠻,北邊的稱作狄,全部都帶有貶低蔑視之意。

這樣一個向來是恩施天下、極少冒犯別人的大國,自1840年以後的一個多世紀裏,前後被西方強迫簽訂了1000多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不僅將自己的領土暫時地或永久地劃歸外國,賠出近20億兩白銀,海關也幾乎交由外國人管理。這的確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忘記的屈辱歷史,特別是中國幾乎從沒主動地去惹誰卻無辜遭受此慘禍,更令人心痛不已。伴隨着腐朽、沒落但又自我感覺良好的中國,被列強連拖帶拉、連打帶壓地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種揮之不去的"悲情"自然在中國人心中長久地沉澱下來。

"悲情情結"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到底怪誰呢?百年後的今天,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依然黯然神傷地述説着那段悲慘的經歷、控訴西方列強的暴行,還是更深層次地看待西方崛起的進程,總結那段歷史的教訓呢?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現在回過頭來看那段歷史,生機勃勃的.西方與腐朽沒落的滿清王朝之間是絕不可能有什麼"平等"條約可言。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這都是一個非常殘酷但又無法更改的規律。

對於這個問題,偉人已有高論。馬克思説:"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舊中國存在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被英國的暴行破壞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裏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解體一樣。"主席説:"要改變‘落後捱打’的局面,就必須打破封閉狀態,實行對外開放。西方產業革命後,中國之所以落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採取愚昧的閉關自守政策,不思進取,因而既跟不上時代步伐,也不能抵禦外來的侵略。"

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觀那些大國的強勢崛起,反思近代中國的弱勢發展,我們似乎應當這樣總結:造成近代中國歷史悲劇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強的蠻橫無理,但更在於中國自己沒有把握時機,沒有搶先走上近代化之路。歷史絕不能忘卻,可該記住的不只是曾有過的輝煌或遭遇的苦難,最主要的應該是經驗和教訓。歷史需要反思,可反思的主要不是別人當初不該做什麼,而應是自己當初為何沒有做,為何不搶佔歷史先機,事先成為世界強國。只有這樣,才能以史為鏡,校正中國今後發展的路標。

第3篇

我是四年之前去的葡萄牙,並且只去了兩個城市,首都里斯本和盛產葡萄酒的波爾圖。看央視的紀錄片《大國崛起》,第一集海洋時代,開啟歐洲現代文明的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並不是特別突出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薩格里什,羅卡角,恩裏克,迪亞士,達伽瑪,卡蒙斯…一個個熟悉的地名,人名,不斷在腦海中浮現,那一回,我也正是沿着他們的足跡,在葡萄牙尋找歷史的記憶…

葡萄牙位於歐洲大陸的最西端,羅卡角就是歐洲大陸每天最後看到日落的地方。在茫茫的大西洋邊上,豎立着一座十字架碑,上面刻有一行字“陸地在這裏結束,海洋從這裏開始”。當年,迪亞士,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正是從這裏出發,開闢海上新航線,發現新大陸…

為什麼會是葡萄牙?僅僅是因為他臨近海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實,翻開歷史,這裏面有太多的必然和偶然的因素。葡萄牙是歐洲大陸第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強大的王權為大航海事業提供了充足的物質與精神上的條件。事實上,葡萄牙的航海事業的興起,與葡萄牙王室的恩裏克王子密切相關,這樣一位終身未婚,在薩格里什苦修了四十五年的聖徒,正是在他的組織與感召力下,集結來自歐洲,來自阿拉伯的專家學者,改進指南針,改進帆船,開設航海學校,為遠洋航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儘管恩裏克王子自己一生都從未出過海,但是,歐洲早期的每一次航海創舉,都和他密切相關。而也正因為是強大的國家機器做後盾,葡萄牙人從羅卡角出發,繞過非洲大陸的最南端,達到了印度,而麥哲倫,更是環遊了世界…

里斯本的熱羅尼姆斯大教堂是葡萄牙的精神聖地,這裏長眠着兩位對葡萄牙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歷史巨人,大航海家達伽瑪和大詩人卡蒙斯。從教堂的正面,進門就是兩幅精美的石棺,左邊是達伽瑪,右邊是卡蒙斯。達伽瑪到達印度,從那裏源源不斷運回了黃金,香料,這是歐洲人最早實現東方的財富夢,而卡蒙斯的長詩,《葡萄牙人之歌》,其靈感也是來自於海上,他吟誦出的是葡萄牙人的精神與靈魂。

其實相比於作為政治中心的里斯本,我更喜歡波爾圖,我覺得這裏是更能反映葡萄牙當年靠率先開啟海洋文明,有過曇花一現的繁榮的地方。杜羅河穿城而過,一直延伸到大西洋,而兩岸,遍佈的教堂,那種典雅與奢華,你能夠想象當年,葡萄牙人從亞洲,從非洲,從美洲,掠奪來的財富,用黃金,象牙,堆積起來的信仰…葡萄牙人憑着一股冒險的精神,憑着對財富的渴望,還有對宗教的無限熱情,突破生理和心理上的極限,開闢新航線,積累財富,但是最後卻並沒有像後來的荷蘭,英國一樣,轉化為生產力,而是將之用於享受,用於維護已有的精神統治,當新的'國家在海上開展與他們的競爭,他很快就走向了沒落~

走在里斯本和波爾圖的街頭,陽光很明媚,空氣都是暖暖的,緩慢的節奏,低廉的物價,精緻的建築,我能感受到一種沒落的貴族氣息。有一種氣質,是沒有深厚的積澱和漫長的時間沉澱養成不了的,里斯本和波爾圖的這種氛圍,也正如卡蒙斯的詩,一邊是象徵着葡萄牙的精神與靈魂,那是圖騰一般的存在,一邊,卻也有着真實如路人一般對生活,對愛情的吟誦~

?當我離開的時候》:當我離開的時候,那雙明亮的眼睛,脈脈含情,淚水瑩瑩。有誰能告訴我,他們現在的情景?對我可有思念之情?你可曾記得,惜別時我的憂傷,你可曾想到,他日相見時,我的心情?你在推算着日月星辰,哀歎度日如生,還是在託心事于飛鳥,輕風?啊,幸福的相思啊,為什麼要在這離愁別苦之中,用甜蜜的幻覺來欺騙我悲傷的心靈…

第4篇

當我們對現在和將來感到困惑的時候,歷史往往會告訴我們答案。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復興之法就顯得格外重要。《大國崛起—工業先聲》向我們講述了英國在近代迅速崛起的過程,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無論哪個大國的崛起,沒有一個不曾歷經過學習與創新這個積澱的過程。大國的崛起,也同時證明了學習與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永動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一直講了幾千年,從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到近代嚴復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再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習不是純粹的模仿,必須要與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否則,難免會入邯鄲學步的誤區。“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老夫子早已給出的理論指導和總結。是什麼造就了“日不落帝國”,究其原因,不外乎四點:

第一,國內政局穩定。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海洋探險和貿易的鼓勵、開明的治國態度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妥協手段,並且“光榮革命”帶來了政治穩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結果就是普通國民感覺有一個他們可以信賴的政府。由於對政府持有好感,國民願意納税來支持政府。他們更願意承擔必要的賦税支持國家對外作戰,特別是在18世紀初期與法國和西班牙作戰。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這使得英國不斷的走向成功,併為工業革命的開始奠定了基礎。

第二,經濟發展促進需求增大。由於英國的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日漸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從而刺激了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產,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新的發明一個接着一個,英國開始一步步接近“工業革命”的起跑線。

第三,對知識產權和科學研究的重視。工業革命前期,為了發展工業,英國制訂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以此來對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勞動成果進行保護,同時,英國官方認為科學研究的地位高於一切,在國內營造了非常好的科研氛圍。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後,對科學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給人們探索自然的奧祕建立了極大信心,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自此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人們開始以理性的眼光認識世界,打開了工業革命的大門。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它被廣泛地應用在工廠成為幾乎所有機器的動力,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產方式。蒸汽機為一系列機械加工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更高的工藝保證各種機器包括蒸汽機本身的性能提高,極大地推動了技術進步並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從此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瓦特、牛頓的'貢獻對推動英國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

第四,自由市場經濟使英國迅速變得國富民強。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註定是個偉大的理論,它不光對英國,甚至對世界的發展和進步都帶來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有了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後,英國用強制或非強制的手段打開了世界各國的貿易大門,用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來和整個世界進行貿易,迅速使英國變得國富民強起來。

通過觀看英國的崛起和相對的衰落,使得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經濟、科技、文化環境三者之間的重要關係。影片讓我感觸最大的一句話便是“整個社會在向一個科學家表達着由衷的敬意,這是一個國家對於科學家的態度,也是一個國家對於科學的態度。” 中國需要提高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就迫切需要改變我們對於科學的態度,需要提高我們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需要改善我們的文化環境,改善我們的教育方式,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型的人才。

日不落帝國雖已遠去,但他的影響仍在我們中間發生作用,並且至今仍未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