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描寫風俗的作文合集4篇 "風情萬種:紀實各地風俗的集萃"。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6W

本文收集了一系列描寫風俗的作文,包括傳統節日、民俗習慣、生活習慣等多種方面,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涵。通過閲讀這些作品,不僅可以瞭解到國家各地的不同風俗,更能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描寫風俗的作文合集4篇

第1篇

我家鄉是在美麗的三江平原----潮汕。潮汕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地處獨特,自唐以來,英才輩出、人文厚重,宋“前七賢”明“後八俊”,也因此潮汕被稱為“海濱鄒魯”。

俗話説“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潮汕話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繼承與傳承了潮汕地區千年的傳統文化,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締造了獨具一方的潮汕風情。如潮樂、潮劇。潮劇是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作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戲曲,潮劇用潮汕話來演繹。

作為潮汕傳統文化的另一典型代表潮汕工夫茶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對於茶具、用水、沏工以及泡法都十分講究,自有一套嚴格的程序,故曰:功夫茶。 功夫茶的步驟主要有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灑茶、敬茶以及品茶。在我們家鄉每家每户都有茶具,有客人去串門都要以茶會客。功夫茶品的不僅僅是茶而已,更是一方風情、一種文化。喝的是茶,品的卻是一番人情世故,所謂“茶薄人情厚”。

在我家鄉潮汕地區,尤其是在潮汕的農村地區,到了農事活動的時候,為了祭祀神靈,祈求神靈保佑,就會有英歌舞的表演;春節期間的遊神,秋收後的慶功或者祭祀民俗活動,我的家鄉也保留着英歌舞這種節目。而現在,英歌舞從以前祈求神靈保佑的儀式變成了慶祝喜事的活動。這種叫做“英歌”的化粧歌舞表演,一直深受當地羣眾歡迎。潮汕英歌舞是一種令舞者、觀者都能渾身震顫、熱血沸騰的民間舞蹈形式。“鑼鼓響,心蓬淺”描繪的就是英歌舞帶來的那種羣情昂奮、爭相觀看的熱鬧場面:英歌鑼鼓一響便觀眾如潮,猶如一大朵彩雲在漂浮、移動。舞者時而穩如泰山,時而舞若銀蛇,時而如雄鷹展翅,時而如猛虎下山。那鏘鏘鑼鼓聲,與感召力極強的螺號聲、舞者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震撼大地,氣衝藍天。這和諧的舞與鼓,組成了潮汕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潮汕飲食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以豐富多樣,無所不食而名震南粵,享譽全國。它的形成既有歷史文化的影響,也與獨特的地理環境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潮汕人有別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別喜愛吃粥、有以大米粉製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愛以醃製品為主的佐餐小菜(鹹菜、菜脯)以及製作精緻的特色小食(蠔烙、肉丸等)。除了這些日常食俗,潮汕地區還有很多獨特的節日食俗。 每年的'正月初七這一天,潮汕的舊俗是要食七樣菜,也叫七羹湯。所謂七樣菜就是將大芥菜、厚瓣菜、芹菜、蒜、春芹、韭菜、芥菜這七樣菜放在一起煮來食,它的意思是“發大財,人長久”。此外,七樣菜的現實意義在於,這七種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對於過年期間大量吃食肉類的人來説,猶如人體內的清道夫,能起到消化開胃,清腸通便的作用。 農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習俗是從中原傳下來的。這一天,潮汕人家普遍吃粽子、梔粽,有的地方還吃涼粉粽,潮州鳳凰山則習慣吃“枕頭粽”。除了吃粽子外,潮汕不少地方還用伸骨節、使君子葉、真珠花菜、雞蛋、豬肉等一起煮湯吃,能起明目、去熱毒、驅腹蟲的作用。 中秋佳節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特色的應節食品就是芋頭。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此外還有芋頭加工而成的如雪如冰,觀之令人悦目,食之香脆得連舌頭都嚥下的翻砂芋。冬至節的一種特色食品是冬節圓,很有講究,一般冬至前幾天便做好,要捏得大小不一,名為“公孫父子圓”寓意一家大小團圓之意。拜神後,一家人圍台而食湯圓,潮汕民間都有這種説法,那就是:吃了冬節丸,便算長一歲了。

家鄉的風情文化多種多樣,又獨具一格,我以深深的愛上這片熱土,愛上這裏無窮的“風情文化”,愛的深沉,歡迎更多朋友到我家鄉旅遊做客。尤其是“吃貨”的你們,不能錯過哦,期待你們----潮汕人民歡迎您!

描寫風俗的作文合集4篇

第2篇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與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與電話拜年等。

第3篇

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五一勞動節,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些節日,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重陽節。

關於重陽節,有這樣一個傳説。從前,有一個人,是東漢的桓景。他的家鄉有一個怪物叫瘟魔,走到哪裏哪裏得瘟疫。桓景的父母染上了瘟疫,桓景為了救父母,他翻山越嶺,拜費長房為師,幾年以後,他身懷法術,費長房交給桓景一把降妖除魔的寶劍,還告訴他回家要給全村一片茱萸葉,一杯菊花酒,要讓全村人登高遠望,突然,瘟魔來了,桓景拿出降魔寶劍把瘟魔殺死了。

第4篇

大龍的習俗有很多,像什麼“春節去拜祖宗”“發炮”“燒香”“舞獅”等等。

但我覺得大龍除夕的拜祖宗還是最有趣的,因為要磕頭,燒香,燒紙,還放鞭炮,這是在請祖宗回家過年,過了這茬,就可以吃年飯發壓歲錢了,所以每到這時就特別激動。大龍是山區,民宅依着山腳,人煙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墳建在不遠的山腰上。每年的春節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這次在家燒香,因為我家裏離山上老祖宗的祖墳比較遠,還要爬山,所以有這個念頭,卻給爸爸罵得狗血噴頭,直罵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罷。

下午快5點鐘,等奶奶、大媽、媽媽、嬸嬸把年飯燒好,我們一行男人,爺爺、大伯、爸爸、叔叔還有我們小傢伙一起結伴去拜老祖宗。據爺爺説因為風水的問題,我家的祖宗的墳在一個地勢較險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讓一個人側身而過。遠遠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一路上,爺爺邁着方步,大伯尾隨其後,爸爸手上拎着個籃子,裏頭裝着雞、鴨、魚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樂的合不攏嘴;叔叔手上則拿着幾副鞭炮,等着拿去放給老祖宗聽的`;我們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們攙扶這爺爺,我們手腳並用着爬,運氣好的在山邊能撿到幾根樹枝撐着走(因為山太陡,如果沒樹枝,還得爬)。你只能抱怨,一個字:煩!但這話我只能在心裏説,要是給我爸聽見了,還不得把我活活吃了。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了,卻不能休息,唉!終於來到了祖墳,這座墳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

祖墳由水泥砌成一個平台,周圍種滿松柏,中間立着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着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滿小輩的名字,當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平台放眼望去,周圍一座座重重疊疊的青山,下面是一塊塊整齊的稻田,祖先們在這塊寧靜祥和的土地長眠也十分愜意。大人們把祭品擺好,就恭恭敬敬地磕頭;我們小孩咚咚咚磕頭,不要奇怪,因為磕的不響,就是對祖宗的不尊敬,就會遭天打雷劈,雖然我覺得是迷信,但我心有餘悸,萬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翹翹了麼,只好從命了。

磕好頭了,第二件事就是燒紙了,大人們虔誠地燒紙,分了幾堆,還嘴裏唸唸有詞,我們幾個小孩子不是燒,而是直接往火堆裏扔,差點把自己的衣服燒着了,七搞八搞,弄完了;還不能走,還有第三件事,就是燒香,大人們畢恭畢敬地燒香還拜一拜,我們幾個小孩燒了幾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餓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們就放鞭炮,接祖宗回家過年。

我覺得拜祖宗雖然麻煩,但我私下覺得這是對先人的尊敬,沒有他們怎麼會有我們,飲水思源,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傳統,而且拜祖時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沒有進步,對不對得起先人,也是一個鞭策。我覺得大龍除夕最有趣的風俗習慣莫過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