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課題研究方案3篇 "精準研究:實現課題目標的最佳方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本文主要介紹課題研究方案的編寫和實施,包括目的、背景、研究內容、方法等內容,旨在幫助讀者規範課題研究的思路和步驟,提高研究效果。

課題研究方案3篇

第1篇

摘要:目前專門研究區域農產品品牌分銷方式的還非常少見,與之相關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農產品銷售渠道方面。本文通過介紹國內外研究現狀,並進行簡單的評述進而提出了農產品超市,直銷專賣店,定製營銷,農產品會展,與旅遊結盟,外貿出口等6種方式選擇來實現高效分銷的目的。

關鍵詞:區域農產品品牌;意義;研究現狀;評述;本文特點

區域農產品品牌是指1個地域內1羣農業生產經營者所用的公共品牌標誌,其基礎必定要有某1特定農業產業或農產品大量聚集於某1特定的行政或經濟區域,形成了1個穩定、持續、明顯的競爭集合體。許多名、優、特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地域特性,打上了區域的烙印,如果脱離了特定地域,這些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被認為是假冒偽劣產品,因此農產品品牌多采用地域品牌,成為區域產品。

品牌的知名度要銷售規模來體現,而銷售規模要靠銷售渠道的運作才能實現。分銷渠道是區域農產品的車輪子,只有選擇了好的可靠的分銷渠道,才能使區域農產品方便、快捷、源源不斷地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目前專門研究區域農產品品牌分銷方式的還非常少見,與之相關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農產品銷售渠道方面。

研究區域農產品品牌分銷方式的選擇有利於探索符合區域農產品品牌自身特色的分銷方式。進行渠道創新,將給區域農產品品牌營銷注入新的活力,煥發出蓬勃生機,有利於解決農產品普遍面臨的產銷矛盾,擴大區域農產品的銷售半徑,提高其品牌知名度,促進產品銷售,培育區域特色農產品,實現農民增收。

從約翰·富蘭克林·克羅威爾(john franklin crowell)(1901)作的產業委員會農產品分銷報告開始,國外學者就開始了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研究;韋爾德l。d。h(weld。l。d。h)(1916)在《農產品營銷》中,着重研究了農產品從離開農場後的營銷過程,重點論述了農產品流通的渠道組織、商品交易、期貨交易、拍賣和聯合運輸等;本傑明·h·希巴德(benjamin h。hibbard)、西奧多·麥克林(theodore machlin)、保羅·d·康沃斯(paul d。converse)等(1921)分別在《農產品營銷》、《有效的農業市場營銷》和《市場營銷方法和政策》中對農產品的合作營銷、消費合作社、渠道組織交易方法等作了系統研究;韋爾德(1932)在其著的《農產品營銷》中,對農產品的集中、儲存、融資、風險、標準化、銷售和運輸等職能進行了研究,並對農產品的分銷渠道特徵、分銷成本、中間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早期的農產品營銷渠道研究,侷限於流通領域的中間組織、渠道成本、渠道效率、渠道職能的研究,缺乏對渠道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深入研究。在此之後,營銷渠道研究領域中相繼出現了古典學派、管理學派和行為學派,不斷對渠道理論進行完善。

20世紀90年代以來,營銷學的主要代表有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勞倫斯g弗雷德曼(lawrence g friedman)和伯特·羅森布羅姆(bert rosenbloom)等西方學者,其主流觀點主要是利用渠道差異性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推崇進行渠道創新,創建企業渠道優勢,為企業創造持久的1流銷售業績和競爭優勢。在對影響渠道選擇和決策因素分析時提出認為產品、市場和競爭因素、環境因素、技術因素、資金因素和市場生命週期因素都應該考慮在內。隨着電子商務的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提出了建立以顧客和競爭為導向的營銷渠道系統。

農產品營銷在我國還是1個新的學科,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研究更是不多見,但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研究,但多侷限於從農業生產管理和農產品流通管理角度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發展觀念、組織和形式的研究。

在國內,姚今觀(1995)介紹了我國從建國以來至1995年間農產品流通情況,認為應該運用宏觀手段和法律手段來進行管理;馮雷(1996)對農產品法定銷售組織在市場運行中的條件和效應進行分析,設計出我國幾種大宗農產品的市場流通模式;姚於唐(1999)認為提高市場營銷能力是增強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主要途徑;程國強(20xx)從國際農產品市場出發,提出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發展農產品營銷公司及創建農產品品牌是實現農產品比較優勢的關鍵;李岳雲(20xx)認為影響農產品比較優勢的因素不僅僅是品種問題,還有農產品加工問題、農產品在流通渠道中的儲存、保鮮和安全保證問題,同時主張通過農民協會提高農民自我保護意識和在市場中的組織化程度;李崇光(20xx)在其農產品營銷研究中,運用了農業經濟管理和市場營銷學的理論進行交叉研究,克服了單獨從生產領域或流通領域研討農產品營銷問題不夠全面系統的缺陷;陸國慶(20xx)提出區域農產品品牌是指1個地域內1羣農業生產經營者所用的公共品牌標誌,它是1種區位品牌;温思美(20xx)提出了加快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尤其是農產品產地批發中心的建立,培育農產品市場中介組織,走企業辦市場,企業管市場,市場企業化的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之路,並在此基礎上對農產品流通渠道系統、渠道組織和渠道管理進行了創新研究;孫劍、李崇光(20xx)在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系列文章中對農產品營銷渠道進行了研究;李崇光(20xx)主編的《農產品營銷學》對農產品營銷渠道進行了分析;冷志明(20xx)在《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馬惠蘭、蒲春玲(20xx)提出區域農產品比較優勢的概念界定和市場選擇, 以確保區域農業生產與發展在競爭市場中保持優勢;郭素貞、唐立新(20xx)通過分析農產品的特點,比較了5種農產品銷售渠道模式;鄢華(20xx)通過探討農產品營銷渠道創新的可行性,提出建設性意見,切實推動農產品快速分銷;郭紅生(20xx)從深挖具有地理標誌的區域農產品品牌文化底藴角度提出區域農產品的文化營銷策略;周發明(20xx)提出進行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必須明確區域品牌的經營主體,完善區域特色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加強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管理;萬麗亞、連先亮(20xx)對區域特色農產品銷售模式作了探討並進行了實證分析。

課題研究方案3篇

第2篇

有設立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源至20xx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學的省送培到市的學習活動 上。一位講課老師説在現在的教學條件見中都有現代化的音響伴奏條件,由此播放出的伴奏音樂形象更豐富,因此,作為鋼琴伴奏可少採用,或許是與會老師誤聽為可不採用,引起譁然!由此引發本人生出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

伴奏即伴隨襯托歌唱的演奏。 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調一致, 其間還可以有多種裝飾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也可以是單純的節奏。 伴奏的任務還必須演奏過門等純樂器的部分以聯接唱句。

伴奏對歌唱的意義:伴奏有對樂曲內涵的提示及對歌者情緒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充實延展了表演的氛圍。 歌唱教學的伴奏方式:鋼伴 音響伴奏 自己敲擊節奏伴奏 學生合着伴奏尋找韻律 效能:這一詞語有多種解釋,最基本的解釋為達到系統目標的程度,或系統期望達到一組具體任務要求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指辦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據。那麼,在歌唱教學中根本目的是運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方式和載體,調動學生歌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學生的歌唱學習效率和歌唱能力,提高音樂學習的質量,保證音樂將教育教學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落實。

馬克思説:勞動生產力的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那麼,歌唱教學的效能就取決於學生對歌曲的喜愛以及歌曲的熟悉程度,歌唱技巧、音樂基礎知識、對歌曲類型的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原因。

1. 分析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師生所能進行的互動可能性;

上課老師只是一個人,因此,不同的伴奏方式中老師所能發揮的能動力及能動方 向是有很大不同的。

2. 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學生所能進行的參與可能性;因為伴奏方式有產生的主動性及被動性之分,因此,在歌唱的實際參與性上有差別。

3. 老師對伴奏方式的可駕馭性;這牽涉到伴奏方式的複雜程度及學生在音樂感知上的實際能力。

4. 不同伴奏方式對學生課堂積極的調動;因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以及興趣能力的不同而在參與的積極性上收到影響。

5. 不同伴奏方式對教學內容的烘托以及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引領效果。因各種伴奏方式的優點差別而出現不同效能性。

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是逐步形成的,如何綜合運用伴奏方式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 投入的全面認識所學內容,在對音樂的整體形象得以把握後能夠把外部聽覺和自身機體動作結合運用,從而能夠形成聽、擊節奏、唱三者統一的協調運作,實現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音樂感知力,這才實現歌唱教學的終極目的。

通過課堂歌唱中不同伴奏方法的用運,分析和整理在歌唱中不同伴奏方式運用與學生歌唱學習所產生的能動效果,以期能得到一種認識或是一定的觀念,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歌唱課中的教與學的方法和策略。並希望能夠得出一個完善的研究內容,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實現由想法、認識經驗到理論的昇華。

?渴望春天》《小小的我》《大海啊故鄉》《無錫景》《丹頂鶴的故事》

比較研究法 -------- 實行班內比較,比較不同歌曲類型出現的差別效果。

觀察法 -------- 觀察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以及參與所能實現的效果。

體驗法 -------- 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歌唱學習中來實際的感受音樂及再創 作。

問卷調查法 ---------- 設計問題答卷調查學生對各個伴奏方式的切生感受與認識。

?中學音樂教學法》 作者:邵祖亮 出版: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小唱歌教學法》 作 者:魯美麗主編 陳登頤譯 出 版 社:音樂出版社

?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楊立梅 編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樂美學》 主編:王次炤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國小唱歌教學法》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國小唱歌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1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完 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11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音樂美學》 完成讀書筆記

該階段主要確立課題研究的主題、重點,論證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確定研究使用的教學內容、研究對象;進行人員分工;上報課題材料。

該階段主要反覆地對學生進行教學研究;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及影像材料;整理形成一套較完善的階段性認識成果,總結經驗教訓。

第3篇

1.德育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和基本素質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行為習慣和社會生存技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兩個方面的任務:接受一種價值體系,學會一種行為能力。

2.實效性,指運用現代德育理論,實施開放性的德育教育後所取得的實際效果。

3.校本課程開發不僅僅指開發出的具體的課程教材,更重要的是開發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得以發展,教師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需求得以滿足。即使就課程開發的具體產品之一——校本課程教材而言,也與國家課程開發過程中編制的教材不同。它是兒童中心、興趣中心或問題中心的,而不是知識中心的。

?國小德育綱要》中指出:學校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個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指出: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繫,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

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礎在於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開拓進取,自強自立的精神,尊重別人,樂於奉獻,善於合作的良好人格品質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內容。隨着獨身子女的日益普遍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學生普遍存在着嬌氣,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獨立能力差,行為偏於情緒化,意志薄弱等等不良品質,長期以來,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對於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髮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着某些嚴重問題。如:脱離實際、説教過多、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分離等。我們必須面對新情況,研究新方法,提高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我們的教育產生片面性。

1、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

2、現代德育價值觀。現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

3、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關注着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道德作用的發揮及其存在無不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和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道德行為的本質是主體性的。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願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

4、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包括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鍊,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青少年學生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應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領導,動員全社會積極支持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見》強調,學校德育工作應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意見》還強調,應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見,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發揮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會、經濟、人文等諸方面力量對德育的支持,以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6、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愛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最有效的影響,是環境的間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師創設的多元化教育環境對兒童的進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體教育活動都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説:必須注意為兒童期設置一個適當的世界和一個適當的環境,這是一個絕對迫切的需要。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論和思想都告訴我們,環境能感染人、薰陶人、塑造人,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在環境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過程中形成的,學校必須重視創設適宜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育人環境。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努力探索開發、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德育課程資源的基本策略,構建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能體現師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愛家鄉教育模式。本課題研究內容根據我校教師研究水平、能力和教育教學實際,確定分七個子課題進行試驗研究。即是:語文品德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數學科學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英語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音體美等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學生安全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班級工作養成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後勤保障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

本課題以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愛國主義教育是國小德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愛家鄉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通過本土德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能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家鄉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對家鄉的自豪感,從而以實際行動建設家鄉、服務家鄉,並能弘揚家鄉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推崇以德為先的人生追求。

1.文獻資料法: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等頒發的有關文件和有關德育教育理論,夯實課題組成員的理論基礎;調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資源,從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篩選、整合,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礎。

2.行動研究法:按照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開展開發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實踐性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並不斷調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計劃,保證課題研究指導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推進。

3.經驗總結法:在各子課題行動研究的基礎上,分階段總結開發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具體經驗,注重過程性資料的積累,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理性認識,以獲得可供應用和借鑑的操作性經驗和教育理念。

一是由於學校之前做的教科研課題都是學科性較強的課題,經驗豐富,大多數課題組成員都是初次進行德育課題的研究和探索,屬於摸着石頭過河,沒有什麼經驗。做出來的課題計劃還不是很全面,思路也不夠開闊,急需有經驗的教師從旁指點。

二是由於學校課題組成員平時教學及管理工作繁忙,在工作量大,課題研究時間緊的情況下,需進一步協調好教學工作與課題研究的關係。如何使課題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能正常、高效完成,是個問題。

三是由於老師的理論水平有限,對德育資源如何開發與利用不甚瞭解,使得我們的研究工作進展緩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大力開展後期的宣傳工作,加強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引發周圍人對德育的重視。

下一階段,我們將針對存在着的一些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完成。

二是加強學校的德育活動,重視課題的實質性研究。要在繼承傳統德育資源的基礎上,努力開發和利用新的德育資源,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相信隨着時間和空間的延展,學生、教師與周圍的自然、社會聯繫會更加緊密,這使尋找、發現、利用更多的資源不僅成為一種必然的要求,而且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德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價值所在,它為我們的活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帶給了我們許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