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實驗設計方案3篇 "創新實驗設計方案:引領科學研究的新風潮"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9W

歡迎來到我們的公文網站!本期主題是“實驗設計方案”。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而設計方案則是保證實驗有效性和可重複性的關鍵。在本文中,我們將為您介紹實驗設計方案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具體步驟,助您掌握科學實驗的基本原則。讓我們一起深入瞭解實驗設計方案,為更好的研究做出貢獻!

實驗設計方案3篇

第1篇

一.實驗目的1、學習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

3、對提取的土樣進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並進行簡單的形態鑑定

α-澱粉酶是一種液化型澱粉酶,它的產生菌芽孢桿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尤其是在包含澱粉類物質的土壤等樣品中。

從自然界篩選菌種的具體做法,大致能夠分成以下四個步驟:採樣、增殖培養、純種分離和性能測定。

採集含菌樣品前應調查研究一下自我打算篩選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佈最多,然後才可着手做各項具體工作。在土壤中幾乎各種微生物都能夠找到,因而土壤可説是微生物的大本營。在土壤中,數量最多的當推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第三黴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類物體上都有相應的佔優勢生長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爛葉、腐土和朽木中纖維素分解菌較多,廚房土壤、麪粉加工廠和菜園土壤中澱粉的分解菌較多,果實、蜜餞表面酵母菌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較多,油田、煉油廠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較多等。

增殖培養就是在所採集的土壤等含菌樣品中加入某些物質,並創造一些有利於待分離微生物生長的其他條件,使能分解利用這類物質的微生物很多繁殖,從而便於我們從其中分離到這類微生物。所以,增殖培養事實上是選擇性培養基的一種實際應用。

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應用純種微生物進行生產。經過上述的增殖培養只能説我們要分離的微生物從數量上的劣勢轉變為優勢,從而提高了篩選的效率,可是要得到純種微生物就必須進行純種分離。純種分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菌絲尖端切割法等。

小鐵鏟和無菌紙或袋(可省)、培養皿8個、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無菌水試管5支(每支水)、燒杯3個、三角瓶5個、電爐、玻璃棒、接種環、鑷子、恆温培養箱、高温滅菌鍋、移液槍(槍頭10個)、天平、濾紙、ph試紙等。

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原料(牛肉膏、、瓊脂、蛋白腖)、lugol氏碘液、可溶性澱粉、結晶紫染液、番紅染液、95%乙醇、無菌水等。

3、土樣:取自桂林師專甲山校區藥用植物園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1、採集土樣帶上小鐵鏟和無菌袋到土豆地採集較細碎土壤

2、樣品稀釋在無菌紙上稱取樣品1g,放入100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搖10分鐘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無菌吸管吸取注入無菌水試管中,梯度稀釋至10-6。

3、分離用稀釋樣品的同支吸管分別依次從10-6、10-5、10-4樣品稀釋液中,吸取lml,注入無菌培養皿中,然後倒入滅菌並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體培養基,細心搖動冷凝後,倒置於37℃温箱中培養48小時。培養基的配製—稱取蛋白腖;;牛肉膏;瓊脂;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鑑定對多種菌進行形態特徵的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觀察,記錄結果。

細菌能否產生α-澱粉酶主要依據是鑑定有能否分解澱粉。α-澱粉酶該酶能夠把澱粉分解,因澱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説明該菌能分解澱粉

將培養的的各種待測菌種接種在包含2%澱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中,培養基的配製—稱取蛋白腖;;牛肉膏;可溶性澱粉;瓊脂;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將可溶性澱粉加少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到溶化好的培養基中,調勻),倒置於37℃温箱中培養18-24小時後,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澱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説明該菌能分解澱粉。

6、純化從平板上選取澱粉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之比較大的菌落,用接種環沾取少量培養物至斜面上,並進行2-3次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至斜面上,培養後觀察菌苔生長情景並鏡檢驗證為純培養。

實驗設計方案3篇

第2篇

某些化學試劑+生物組織中有關有機化合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初步掌握鑑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①初步掌握鑑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②經過實驗的操作和設計培養學生的動手本事,掌握探索實驗設計技巧,從而培養創新思維本事。

根據此實驗方法、原理,設計實驗來鑑定常見食物的成分。

1.可溶性還原糖的鑑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2.脂肪的鑑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3.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

1.儀器:剪刀,解剖刀,雙面刀片,試管,試管架,試管夾,大小燒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鍋,研缽,石英砂,紗布,載玻片,蓋玻片,毛筆,吸水紙,顯微鏡。

2.試劑:①斐林試劑(的naoh溶液+的cuso4溶液);②蘇丹Ⅲ染液;③雙縮脲試劑;④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餾水。

新課引入:我們在化學中學習過物質的鑑定,其原理是被鑑定的物質與所用的化學試劑要麼發生顏色反應,要麼產生沉澱,我們生物學上也採用此原理,在生物學中物質鑑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②脂肪小顆粒+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要顯微鏡觀察)

③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今日,我們學習鑑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選材:蘋果:洗淨、去皮、切塊,取5g放如研缽中製備組織樣液研磨成漿:加石英砂,加5ml水研磨

注入組織樣液2ml過濾:將玻璃漏斗插入試管中,漏斗上墊一層紗布

加斐林試劑:2ml(由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別加入)

①還原糖的鑑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斐林試劑斐林試劑乙液(的cuso4③在鑑定尿液中是否包含葡萄糖時還能用其他那些鑑定方法

學生回答:還能夠用斑氏試劑產生磚紅色沉澱;及糖尿試紙據糖的由少到多產生淺藍、淺綠、棕或深棕色。

觀察: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後,轉為高倍鏡觀察。

①.脂肪的鑑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②該試驗成功的關鍵是獲得只包含單層細胞夢想薄片。

③滴蘇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細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①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稀釋液)。

②雙縮脲試劑的使用,必須要先加入a液(即的naoh溶液),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即的cuso4溶液)。

③還可設計一隻加底物的試管,不加雙縮脲試劑,進行空白對照,説明顏色反應的引起是蛋白質的存在與雙縮脲試劑發生反應,而不是空氣的氧化引起。

第3篇

低頻信號發生器(ee1641c型),便攜式電腦小音箱,仿真蝴蝶(冰箱貼),bnc轉雙鱷魚夾線。

將仿真蝴蝶用膠水粘在音箱的紙盆上,用bnc轉雙鱷魚夾線將低頻信號發生器與音箱相連。經過低頻信號發生器的“頻率選擇”按鈕,使信號源的頻率在“10”、“100”、“1k”三個檔位之間進行切換。這時,音箱既能夠發出低沉的聲音也能夠發出尖鋭的甚至是刺耳的聲音,音調變化十分顯著。由此,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聲音可高可低,具有“音調”這樣的特性。注意事項:實際上,在調節信號源頻率時,聲音的響度也會發生變化。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調的變化上,能夠適當地提高音箱的音量,因為當聲強大於85db時,耳朵對各個頻率聲音的靈敏度基本上相等。

將低頻信號發生器的頻率檔位選擇在“10”,轉動“頻率微調”旋鈕,對信號源頻率進行連續調節,能夠觀察到:蝴蝶振動速度發生變化的同時,聲音的音調也發生了變化。蝴蝶振動加快,音調變高;振動變慢,音調變低。這樣的實驗現象強化了學生的直觀感受,為學生作出合理猜想和進一步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基礎,也有利於學生“頻率”概念的建立。注意事項:必須要在“低頻”檔對信號進行“連續”調節。聲音控制在低頻是為了人眼能夠觀察到振動,對信號頻率進行連續調節能夠使音調以及振動速度的變化更易察覺。

此套裝置除了能夠很好地演示“音調與頻率的關係”外,還能夠演示其他一些聲現象,並且效果也相當不錯。

音箱發出聲音的同時,蝴蝶也在振動,音箱不發聲,蝴蝶振動停止。藉助於這一現象,學生能夠猜想到:聲音可能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將點燃的蠟燭放在音箱前,在頻率較低的情景下,能夠清楚地看到燭焰週期性的來回晃動,藉助於此實驗現象,教師能夠引出“聲波”的概念。

在小音箱的喇叭口置一透明容器,將橡皮泥捏成的小球放在音箱的紙盆上,調節音箱的音量,能夠控制小球的彈跳高度。小球的重量較輕,在不一樣響度的聲音下,小球振動幅度的變化較為明顯,這一現象能夠演示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的關係。

從“0”到“10m”順次切換低頻信號發生器的頻率檔位,能夠發現人耳並不是所有頻率的聲音都能聽到。藉助這一現象,教師能夠引出“超聲波”和“次聲波”的概念。以上介紹的演示實驗,現象新奇、直觀,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幫忙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期望能為教師們的實際教學供給些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