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論語別裁讀後感4篇 《論語》別裁:大智若愚,建言誨人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6W

《論語別裁》是先賢們對孔子的《論語》進行的精選和編纂,旨在突出《論語》的思想精華。此書經歷了數百年的歲月沉澱,至今仍被廣泛閲讀,並被譽為中國古代哲學精髓之一。本文將就此作品發表個人讀後感,以期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論語別裁讀後感4篇 《論語》別裁:大智若愚,建言誨人

第1篇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的《論語·為政》。它的翻譯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它靠什麼行走呢?”而我的理解是,人不可以不講信用,俗話説得好:人無信而不立。所以為人處事必須做到言而有信,才能不失信於人,才能立足於這個天地之間,否則,縱使天高海闊,亦無你容身之所。

處在這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講究誠信,但我們也要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網絡上那些不講誠信的人,將我們的風氣帶的偏離了正常的軌跡。如果你是一個講究誠信的人,那我們就應該及時的糾正這種不良之風,積極抵制這些不良風氣,讓那些不講究誠信的人自食其果。唯有如此,這種不良風氣才會失去滋養它的土壤,才能讓正義之風慢慢的恢復。

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言傳身教是我們的必由之路,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的榜樣,我們怎樣做,孩子就怎樣學。所以我們老師更應該講究誠信,給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講究誠信,那麼這個世界也就不會再出現失信的事件。人若無信,好比沒有雙足,正如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人同樣無法行走於人世間!

論語別裁讀後感4篇 《論語》別裁:大智若愚,建言誨人 第2張

第2篇

春節之中,從網上購買到這本夢寐以求的書籍,非常高興。因為我看了許多國內的作者編寫的有關論語的書籍,但都沒有這一本那麼地易懂,那麼地貼近生活。老祖宗的思想,通過南懷瑾給了我們以通俗、啟蒙的教育。現在想修身的`人們都來看看這本書。

從高中就知道了南懷瑾,睿智的國學大師,從《易經雜談》到《老子他説》又到《論語別裁》,值得現代年輕人靜心閲讀的書籍。

以前看到過一句話,説國學可以治抑鬱症,不信,但,通讀此書,感覺國學確實給人以力量,特別像南師這樣深入淺出解説的書。每次看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書,都能不自覺的產生一種自豪感,是作為一箇中國人而自豪。

他把《論語》和生活聯繫,更加突出現實針對性,我們也比較不會覺得枯燥。南懷瑾是國學大師,我認為他的論語評論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學思想尤其是朱熹的註解,是難能可貴的,至少能讓今人領略到與宋朝以來不同的孔子思想。我們可以在儒家傳統四書五經的基礎上,學些南懷瑾老師關於佛學的教化,對自己、對社會都好。

感恩南懷瑾老師,寫了這樣的好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掃四書五經理解的晦澀。 而且南懷瑾老師對論語解譯透徹,比上學時課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聖人看到如今有大師理順了論語,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運動對儒家的誤會,讓儒學以現代的視角得以更好的發揮,造福後人,定當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第3篇

在《論語》第七篇《述而第七》談到孔子作學問時,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師的。學習他好的方面,對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實這裏,“三人行”不是三個人,是多人的意思。南懷瑾先生解釋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這也許是孔子的本意,我為此有較深的體會。在我們一生中,有無數老師,從國小、中學到大學,品德、學問好的,比我們年齡長的,我們固然要學習,學習他們好的品格,作學問的方法和思路。他們的人生經驗,是我們前進道路上重要的財富。學習他們的優點是為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瞭解他們的缺點和不足,使自己積累經驗。品德修養好的老師都會毫不保留地告訴別人。即使他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他人生幾十年默默無聞地毫無怨言地在某一崗位上的積累,也是一筆財富。退之,品德、學問不好的,甚至是壞人,坑害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學習,從他們角度考慮,瞭解他們壞的根源,坑害我們的原因,從而使我們認真反省,自己不能這樣壞,這樣壞,是坑害別人的。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這樣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規則和秩序,我們每個人都會受益的.。我們也要向比我們年齡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學習。學什麼呢?有人認為我這把年紀,走過的地方都比他們知道的地方多。擺好心態,我們學習小孩子的天真,單純呀!可能會鈎起我們兒時美好的記憶,也可減少成人間人事糾紛之爭的煩惱。我們學習年輕人的時尚,學習年輕人的活躍思維等等。總之,我們可以從各種人那裏學習,豐富我們的學問和知識。

“行”還説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上學習,還要在“行”中學習,即在實踐和實際中學習。實踐和實際中的學習更重要,別人對的,我們要認真學習,不對的,認真反省,我會不會有類似的問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看起來,講起來容易,都懂得這個道理,知道該這樣做。可是在現實中,我們多數人包括我在內能做到向品德、學問好的,比我們年齡長的學習,認為自己能從中受益,有時會內心裏和表情上顯露出曾象某位大師學習過(那怕是見過)的得意,但有時出於傲慢心理,可能的競爭,而不願意向比自己好的學習。這都不是很要的心態,我們應把學習作為一種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更難做到的是不原向自認為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認為自己是教授,是博士就了不得。博士僅是在他所從事的領域多讀了幾年書而矣!其他的還差得遠着呢?教授僅僅是一種技術職務的符號,僅限於他們的領域。每個人知道的畢竟都是有限的,就拿我的工作來講吧!我號稱是搞色譜的,實際上僅僅是氣相色譜,僅僅是氣相色譜的應用,僅僅是氣相色譜在石油化工中的應用,在細説,僅僅是氣相色譜在石油煉製中的應用,還沒有涉及化工中的應用;再細説,八年時間,僅僅做了石油煉製中硫化物的工作,還不可能完全搞清楚,還有一系列的問題。那麼我所不擅長的呢?怎樣把實驗室佈局好,怎樣安裝管線好?都是我要學習的,此外,還有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不管比我們高的還是低的(首先我們心裏不要這樣區分,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缺點),只有向有利於自己提高的任何人學習,才能收穫,才能進步,才能提高。

我的另一感悟是:在我認真學習時,認真積累的同時,把我們的知識、經驗和我們曾經犯過的錯誤和過程告訴別人,使他們能吸取我的經驗和教訓,不走我曾經走過的彎路,節省他們人生寶貴的時間,取得成功。然後再把這些事例告訴需要知道的人,以激勵他們前進,也是很有意義的事。以前,我也是這樣做的,我們把成功和失敗的地方告訴比我年齡小的人。通過學習“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後,我將更認真地學習,並將心得再反饋給需要幫助的人。

第4篇

暑假開始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有點頓悟的感覺,就來寫寫自己的感受。

首先從一個節目開始,某個晚上看某電視,李連杰給人感覺很滄桑的感覺,他説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人一輩子,光溜溜的身子來到人間,光溜溜的離開人世,來的時候,需要別人救濟幫忙,走得時候也要麻煩人火葬幫忙,每個人其實都是在別人的救助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以還是利用在世間的日子去多救助一些別人,才有意義。當別人問他,慈善最大的感慨,他説是"給別人的才是你的",解釋到比如別人送一個表給他,他每次看錶的時候,其實都在想念那個送表的朋友,其實他朋友已經戴在他的身上,他認為,在我們離開世間的時候,什麼都不能夠帶走,為什麼不在自己活着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呢,這樣一來,自己就永遠的存在在世界上。他把人生歸結為"助人"和"愛人",我想就是他的偉大和成功,他在人生中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一直以來,很多人在教導我們,要學做人,但是可能在概念中,做人是個很虛的東西,尤其是我們後生晚輩,總覺得做人好空洞,也許是前人為了迴避現實的一種手段。論語教材,大家都是為了應付考試才來死記硬背一下的,即使像奧運上那麼大聲的"學而時習之",我想實際上十幾億國人,沒有幾個真正去理解孔子的真實含義。而且,現代人都有一個想法,就是時代不同了,中國人不能夠總是停留在遠古的那些歷史上東西上了,必須和西方靠攏,從別人成功的體制中吸收經驗去進步。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才知道原來我們以前為了論語而論語的思維使我們認為古文化沒什麼用處,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讀懂論語,而且由於沒有生活經歷,對論語之道也沒有真正的體驗。

經歷了10年的社會生涯,有時候會對社會有悲觀的想法,對人生有無奈的想法,現在周圍,好象始終是那些有關係的人吃得開,利益始終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會的寵兒,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為手頭的工作而生存,有幾個人可以超脱的生活,有幾個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畢竟説什麼生活還得繼續。正因為工作的辛苦和無奈,大部分人都覺得不快樂,混日子的感覺很厲害。有錢的人也不快樂,因為他想更加有錢,也不知道怎麼把錢轉化為長期的快樂,最多就,那種窮快活很少了。

總之,我們的生活,得為"利"字。在這個前提下,那論語的做人學問,仁的東西,到底有什麼用呢?畢竟這個不管我們飯的。我結合自己,想了一下認為其實是我們還是沒有理解人生之道。

首先,不管我們怎麼樣一個人,其實都有一個做人之道,誠實之人,狡詐之人,其實都在修煉自己的人生的道。這個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有些高人,如南懷瑾先生,就會去把做人理論化,找到人生的.修煉理論,可以更好的指導做人。而大部分人,則是根據自己的教育和周圍人的影響,在無理論的實施而已。

其次,做人之道,其實並不與謀生之道不相容,它可以知道我們更好的謀生。可以認為,做人之道,是和做事的態度和方式相輔相成,只是做人之道越明確,做事就越清晰,不會出現原則的問題。

最後,做人之道,其實是給人尋找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的根本。始終人生必須明白,財富和享受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疾病、窮困、死亡、失敗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情況,真正人生不敗的境界就是人生的修煉。一個人做人明確了,他可能事業失敗,可能遇到疾病,但是他始終還是會有生存的勇氣和決心,因為他可以面對。否則,則可能會由於某個原因,他失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也許,我們每個人,不管讀論語也好,還是西方哲學也好,或者自己確定一個準則,找一個健康之道,做自己的人生指南,才是健康的人生,確保永遠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