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端午粽教案7篇 傳統與創意交融——趣味端午粽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8W

本文將介紹一份名為“端午粽教案”的教學設計方案,旨在幫助教師以端午節粽子為素材,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文化背景以及製作粽子的傳統技藝與方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端午粽教案7篇 傳統與創意交融——趣味端午粽教案

第1篇

?端午粽》是本冊書的第十篇文章,本單元圍繞“家人”這個主題,編排了《靜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靜夜思》是一首古詩,語言淺顯易懂,兒童詩《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視角,童趣化的語言進行表達。《端午粽》是關於傳統節日習俗的,生動的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通過講述傳統節日風俗,引導學生了解熱愛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粽》本篇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第1自然段先介紹端午節,外婆會煮好粽子等我們回去;第2自然段具體介紹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點寫了粽子的花樣多;最後點出了端午吃粽子習俗的由來。課文語言比較形象,比如對粽子樣子、味道的描寫中,分別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來形容箬竹時、糯米、棗,可以歸類積累,同時在學習疊詞的基礎上,感受句子韻味和節奏,口語表達時,也可模仿運用這一類詞語。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長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現,這兩個自然段時要加強對長句子朗讀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讀好長句子的方法。

1、多種形式鞏固生字和詞語,會寫“真、節”2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着”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自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農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臘月初八、五月初五分別是什麼節?有什麼習俗?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拓展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對我國的傳統節日進一步的瞭解。】

孩子們你們坐得直,聽得認真,我可喜歡你們了,那讓我們一起玩個 “賽龍舟”的遊戲

端午節我們總會吃粽子,粽子裏面有糯米、紅豆、紅棗(zo),

還有大肉,據説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q )原(yuán)。

?設計意圖:創設“賽龍舟”的遊戲,將靜態的生字動態化,把字融入詞中、句子中再現,且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遊戲的方式複習生字,為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寬鬆、愉快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2、文中是如何描寫粽子的?讓我們趕快讀讀課文的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一找吧。

3、請在文中把描寫顏色的意思用橫線畫出來,你能照樣子再説一些這樣的詞語嗎?

(白白的、紅紅的、青青的、綠綠的、黃黃的、黑黑的)

4、看到有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些顏色,你猜一下這個粽子味道怎麼樣?(好吃、香、想吃)心情如何?那請你帶着這種心情,讀一讀這一句話。

5、外婆包的粽子味道到底怎麼樣呢?讓我們趕緊去看看吧!

(2)師範讀課文。學生做動作,説一説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孩子感受獨處也是一種快樂】。

外婆包了哪些花樣的粽子?你喜歡吃哪種味道?吃了粽子心情如何?

外婆把粽子讓我們帶回家分給鄰居吃。你覺得外婆是怎樣的一個人?

?設計意圖:減少無效的講解,增加有效閲讀,使學生在大量的閲讀實踐中培養語感。】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5月5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鼈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食物。年復一年,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逢端午節那天便用竹葉把糯米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龍船到汨羅江,投到江裏祭祀屈原,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船的來歷。

?設計意圖:認識漢字書寫的規律與變化。感受漢字的結構美。】

1、推薦閲讀課外書《一朵花的童話》中《婆婆路》的片段。

?設計意圖:本單元圍繞“家人”的題材展開描述,推薦閲讀《婆婆路》讓孩子再次感受家人在一起的快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端午粽教案7篇 傳統與創意交融——趣味端午粽教案 第2張

第2篇

教學難點 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1.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為什麼?那你知道怎麼包粽子嗎?今天咱們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麼包粽子。

(2)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3)帶着疑問讀讀課文。

1.藉助拼音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3.同桌互讀,討論問題。 4.小組派出代表,回答問題。

1.出示本課生字,學生認讀。 2.在課文中圈出本課生字。 3.爭當小老師領讀生字。 4.同桌互讀,檢查。 5.給生字組詞。 6.識記生字。 (1)加一加。(2)減一減。(3)比一比。 7.遊戲鞏固生字。

真 字最後一橫要長。豆 的第一橫要短 3.描紅,書寫。

1.把《端午粽》讀給爸爸媽媽聽。 2.把端午節的由來講給家人聽。

3.用“盼着”説一句話,體會“外婆盼着我們回家的心情”。

7.外婆做了哪些花樣的粽子?為什麼吃了之後還要帶回家去,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的快樂)

8.再讀2,3自然段,體會文中流露出的快樂與懷念之情。

長句子的斷句。學習兒歌:遇到長句不要慌。逗號換口氣,句號停一停。 四.課文小結。

第3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閲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1、認識“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説、紀念”等生字。

2、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1.多媒體播放視頻,展示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

(2)導問:説一説在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裏,人們都會做什麼。

(3)教師追問: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習俗。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和大家説一説,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同學們説了這麼多種粽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粽子,這節課我們就走進《端午粽》,來共同品味一下課文中的粽子是什麼味道的。

設計意圖:端午粽對孩子們來説並不陌生,上課伊始,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粽的瞭解,貼近生活實際的'導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藉助拼音,反覆拼讀圈畫的生字;認識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檢查,當小老師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並説説自己是怎麼記憶這些生字的。

(2)多媒體出示生詞: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説、紀念。

(3)以小組為單位,搶讀生詞,讀正確的小組得到詞卡,並且領讀,得到詞卡最多的小組獲勝。

設計意圖: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本環節通過初讀課文,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閲讀的能力。設計遊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2)學生觀察圖片,從顏色、形狀上來描述箬竹葉的樣子。

(1)教師提出問題: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説一説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種類。

第4篇

1.通過分享交流,初步|知道端午節的傳説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2.與同伴互相交流包粽子,製作香囊,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故事《端午節的傳説》,粽子一個,長方形紙、彩色紙人手一份。

幼兒互相交流,讓個別幼兒到集體面前講述,重點引導幼兒端午節的時間。

給幼兒講《端午節的傳説》,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陰曆的五月五日,就定那一天為端午節。

教師小結:端午節那天人們有很多風俗習慣,吃粽子、賽龍舟、製作香囊。

(1)讓幼兒用長方形紙折成六稜形,然後用彩紙繞並進行裝飾,教師巡迴指導。

師:小朋友,你們包的粽子都不錯,回家後把你們學會的包粽子的.方法,展示給爸爸媽媽,好嗎?

既然決定向幼兒提問,我就設計好了許多問題:比如“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為什麼向江中投粽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內容,想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讓孩子們看着圖片自己討論她們的看法則更能引起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

故事的內容有點深奧,幼兒在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有點耐不住性子,更何況老師還設計了那麼多的問題。請幼兒回答的時候,我發現幼兒舉手發言的比平時上童話故事時要遠遠的少很多。明顯,我的問題沒有激起幼兒的興趣。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如果幼兒對教學教學內容沒有了興趣,那麼這就是老師的準備不足,也可以説是一堂失敗的課程。在以後的類似教學活動中,我會多加註意。

第5篇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幼兒對端午節民族文化的興趣。

3、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粽子的製作方法,嘗試手工製作粽子。

5、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1、教師廚師教學課件,進入芝麻開門環節,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

(1)教師帶領幼兒跟讀兒歌《快樂的端午節》,感知端午節的習俗。

教師出示相關的課件,幼兒觀看圖片,人們正在賽龍舟,這是端午節的習俗。

2、教師繼續出示課件,進入社會大觀察環節,幼兒觀察圖片,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時,家裏會吃粽子,誘人賽龍舟,還會插菖蒲、掛艾蒿。

(1)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述屈原的故事,激發幼兒的情感。

(2)請幼兒聽完故事後説説自己有什麼感受?你想對故事中的屈原説點什麼呢?

4、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認識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步驟方法。

(1)教師播放包粽子的過程,引導幼兒瞭解包粽子的方法。

(3)幼兒品嚐粽子,在吃粽子的`環節中感受節日的氣氛。

(1)教師將手工製作材料:卡紙、紙黏土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區,引導幼兒在美工區動手製作“包粽子”。

(2)教師在本次端午節主題活動結束後,還可以舉行一次端午節班級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當天一起來包粽子。

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看圖片、採艾草、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第6篇

1、熟悉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熟悉2個偏旁“立”“米”。

3、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喜愛。

熟悉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熟悉2個偏旁“立”“米”。

2、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喜愛。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寶裏面藏;想吃珍寶肉,解帶脱衣裳。(粽子)

2、揭題:好!今日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粽子有關的文章:《端午粽》。(板書課題:10、端午粽)

這個題目裏藏了這節課我們要熟悉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粽”。有小伴侶能告知老師你是怎麼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麼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熟悉“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粽”、“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裏都產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着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特別仔細,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熟悉他們麼?(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化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化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漸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漸漸又演化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後來又漸漸簡化為現在我們所熟識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間”、“分”、“知”、“據”、“帶”。首先來看“節”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鈎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日。門字框裏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八”字加上一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非常。“矢”字加上一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可以組詞據説。“卅”字加上禿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熟悉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內”字裏面再加一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1、生字詞把握了之後,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樣以及為什麼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悄悄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粽》這篇課文。

1、過渡:聽完後,誰能告知老師,一到端午節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粽子,希望着“我們”回家吃,説明外婆特別盼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快樂地過節。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1、過渡:每年端午節“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究竟是用什麼做的呢?誰來告知大家?(指名讀其次自然段)

2、(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説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説“白白的糯米”。那小伴侶們還能説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終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説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並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複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把握住了嗎?

3、粽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喜愛吃粽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其次段的'其次、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其次段的'其次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麼把長句子縮短讀的。(範讀時停立刻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抓住老師範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肯定要留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着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説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愛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誰能把你對粽子的寵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粽子是用什麼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麼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説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麼樣的感情?(寵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愛吃外婆包的粽子。

2、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當怎麼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風俗?

1、呈現“午、葉、真、豆、節、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同學觀看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老師整體範寫,認真觀看生字的筆畫位置。“午”的其次筆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並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留意“真”字裏面有三橫。“節”字第四筆橫折鈎從橫中線開頭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米”字第一筆點和其次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分”字要留意上面是個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同學跟筆書空。

3、同學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相互借鑑,老師巡察指導。

第7篇

提問: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鮮肉粽子、鹹肉粽子、紅棗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你喜歡吃哪種粽子?

2、為什麼在這段時間裏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幼兒討論後,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傳説)

3、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門前掛艾草和蒜頭、賽龍船、胸前掛鴨蛋網)。

教師出示艾草、蒜頭,瞭解它們的特徵,討論它們可能有的用途。

4、拓展談話範圍:為什麼在端午節時家家户户門前掛艾草和蒜頭?(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出示鴨蛋網,討論鴨蛋網的用處及來歷,並欣賞鴨蛋網的造型、結構美。

5、活動延伸:請幼兒將自己的鴨蛋網帶到園,分組談論自己的鴨蛋網的形狀、來源,欣賞其結構美。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並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瞭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