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中語文教案7篇 升級版:創新思維,呈現精彩——高中語文教案分享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W

本站收集整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教案資源,涵蓋課時計劃、教學目標、教學步驟等內容,旨在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養,讓高中語文教育更加高效、生動、富有成效。

高中語文教案7篇 升級版:創新思維,呈現精彩——高中語文教案分享

第1篇

1.《孔雀東南飛》又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傑出的長篇五言敍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代表作之一。最早見於南朝徐陵編的《玉台新詠》。全詩通過對焦仲卿、劉蘭芝這對青年夫婦在追求和諧的家庭生活和愛情生活中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最終雙雙殉情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的黑暗面,熱情地歌頌了主人公對真摯愛情和美滿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此過程表現出的反抗精神。

2.所謂“樂府”,原是漢朝皇帝的音樂機關的名稱,主要是採集民間歌辭以供朝廷製作禮樂之用。後來這些採集來的歌辭也叫“樂府詩”或“樂府”,成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孔雀東南飛》和北朝的《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A、躑躅(zhízhú,緩慢不進)日冥冥(míng,生命終結)

磐石(pán,磐石,厚而大的石頭)流紈素(wán,綢子)

4.下列各句中紅色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G、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相當於21-23點夜深人靜時)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4.F(A可愛;B準備;C交錯在一起;D自作主張;E在一起過日子;G婚姻;H不安定)

5.A截下來;B不能勝任;C告訴;D料到;E愚拙;F只是;G使……下,委屈;H穿;I遍;J退出來;K我;L逆想;M料想;N出嫁。

高中語文教案7篇 升級版:創新思維,呈現精彩——高中語文教案分享 第2張

第2篇

1、瞭解《詩經》的文學常識和現實主義風格。掌握《氓》的故事情節及《采薇》中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2、熟讀課文,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1、理解《氓》作為敍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學習《采薇》中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1、熟讀兩首詩,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氓》是《詩經·國風·衞風》中最為有名的“棄婦詩”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戀愛風氣比較自由,桑間濮上,幽期密約,用詩歌表達情愫,以選擇配偶同時,封建意識正在發展,男尊女卑之風已形成婦女逐漸喪失了經濟上和人格上的獨立而處於從屬地位。閲讀這首帶有敍事性質的長詩,不僅可以對先秦人們關於愛情、婚姻的觀念及其社會狀況做個管窺,且可瞭解我國詩歌在童年時代達到了怎樣的藝術高度。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共105篇,《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共40篇。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説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縮詞來狀物、擬聲、窮貌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其黃而隕()無食桑葚()自我徂爾()淇水湯湯()來即我謀()

言既遂矣()無與士耽()以我賄遷()女也不爽()漸車帷裳()()

咥其笑矣()及爾偕老()隰則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古典詩歌的鑑賞首要的是學會誦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順詩句;讀懂詩歌的大致內容,把握詩歌的內容要點;還要讀出詩歌情感,讀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讀出節奏古典詩歌節奏表現了各自不同的式樣四言語句多為“二二”節拍,而“五言詩”節拍則多變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讀出韻律詩歌語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韻律,時只要

加以體會就要感覺到重音、輕音的選擇也是讀出韻律的重要手段判斷輕、重音的基本標準是表達內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於表達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詩句就應該重讀,反之則輕讀一句中關鍵的字詞重讀語速的選擇同樣是讀出韻律的關係,情緒激昂處則勢如破竹、一貫而下,情緒纏綿處則如潺潺溪流,緩緩流出幾分哀婉

(3)讀出情調一篇詩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調:或豪放激昂,或婉約悱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揚通過誦讀,讀出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和藝術美

1、請同學分別講述《氓》的內容,全詩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感情基調?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3、為什麼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後的變化,這是什麼手法?

5、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裏有什麼作用?暗含什麼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氓》女主人公為什麼會被遺棄呢?(這一樁婚姻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並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依據來證明你的觀點

1、以“我想對你説”為題寫一段話(可以寫給氓或女子)

3、“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第3篇

2.體會本文感情真摯、結構嚴謹、文辭優美、氣勢恢弘的寫作特點,學寫演説辭。

4.感受作者爭取種族平等的熱切情懷和偉大的獻身精神。

2.體會本文感情真摯、結構嚴謹、文辭優美、氣勢恢弘的寫作特點,學寫演説辭。

教學之前,引導學生查閲有關資料,瞭解作者及美國黑人的歷史和現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教師課堂播放課件《馬丁·路德·金》和《我有一個夢想》的音頻片斷。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怎樣劃分本文的演講思路?

討論後明確:整個演講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遊.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7-16)段,陳述為實現其要求所使用的鬥爭策略。第三部分(17-32)段,表達作者心中執著追求的理想以及為了實現理想所具有的決心與信念。第一部分是這次遊.行活動的原因,也是演講的基礎;第二部分是這次活動的策略與目標,也是演講的發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講的高潮與結局。

討論後明確: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決心不改的執著精神,構成了演講詞《我有一下夢想》的靈魂。充沛的情感是這篇演講詞的主線。演講者從“結束種族奴役的漫漫長夜”的期待開始,到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是“自己所在國土上的流放者”的失望,到兑現諾言的義正辭嚴,到“我夢想着”的燦爛前景;把夢幻、新曲、聖歌綜合起來,寄託了演講者悲憤與熱切的情感。這種情感又在與聽眾的心理中迴盪,明確的鬥爭原則,切身利益的呈現,美好未來的展望,都使聽眾的情緒受到感染並得以昇華。

1.演説辭開篇闡明瞭“簽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義,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解放黑奴宣言》在美國曆史上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也可以説這是保障黑奴權利的一部法典。作者高度評價了宣言的巨大意義,説它“猶如燈塔的光芒,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這樣,作者首先為黑奴爭取民權自由運動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法律基礎,説明美國自頒佈宣言以來,黑奴就應該而且必須享有平等的權利。這就將美國政府置於一個極為不利的境地,也為以後的鬥爭掃清了輿論上的障礙。

從內容上看,在闡明宣言的意義後,作者筆鋒陡轉,向人們揭露了一百年後美國讓人失望的現實,“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仍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黑人的這種悲慘的處境與首段中宣言的光輝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對比之下,文章自然會產生非常強烈的諷刺效果,增強了對敵的戰鬥力和內容的感染力。

明確:能。第二部分分為三層:第一層(第7段至第8段),提出鬥爭原則和對白人的態度。鬥爭的原則是不使用暴力。這和馬丁路德金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對白人的態度,不應該全不信任,因為普通白人的命運與黑人的自由是休慼相關的。第二層(第9段到第14段),指出鬥爭的目標:黑人獲得自由,爭得正義的權利。這一層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的激情如飛瀑直瀉,表達了黑人爭民權,爭平等,爭自由的強烈願望。第三層(第15段至第16段),指出堅定的信念。鬥爭是長期的',不是這一次遊.行就能解決的,黑人的境遇也許暫時還不會得到根本的改變,但只要我們懷着不變的信念和熱忱,堅持下去,正義的願望終會實現。

更大的情感傷害;態度――團結大多數白人,由此能獲得更多的認同和支持;目標――黑人必須獲得自由,達到的目的絕不含糊;信念――長期鬥爭才能成功,勝利總會實現;激情――藴含着理性的導向,因為鬥爭僅僅有激情沒有理智往往失敗。

3.本文是怎樣運用排比句演講的?運用這樣的排比句演講有什麼效果?

明確:第2段:“一百年後的今天……一百年後的今天……一百年後的今天……”表達的是一百年來黑人的悲慘境遇。採用排比句式,多側面、多角度地強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慘,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貧困,給聽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第5段:“現在是從……現在是把……現在是為……”,作者要表達的是:現在是美國政府“兑現諾言”的最佳時刻。使用排比句式,則把這次示.威遊.行的目的神聖化,是從“荒涼”走向“陽光普照”;是把“流沙”改為“堅石”,增加了這次遊.行的正義的分量。第27段連用五個“一起”在分句之間排比,表達了黑人團結協作,將民權運動進行到底的決心和信念。通過排比句的使用,則使這個信念堅定、執著、充滿了義無反顧與視死如歸的悲壯,喚起了所有讀者與聽眾的共鳴。排比語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思想更加深刻,語氣更加強烈,感情更加充沛。能產生排山倒海的氣勢和一瀉千里的激情,進而增強演講的表達效果。

1.本文是一篇演説辭,作者面對着集會羣眾充滿了熱情,但激昂的情緒並沒有使其結構有絲毫的紊亂。文章緊緊圍繞着爭取黑人民權這一中心,先談美國讓人激動的歷史,然後揭露百年後讓人失望的現實,由現實中政府兑現諾言的緊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夢想。全文線索清晰,絲絲入扣,整體性強。其冷靜深入地分析,穩健嚴謹的結構,使得文章周密老到,無懈可擊。

2.文章在語言表述上極富特色。馬丁·路德·金有着“黑人之音”的美譽。他的這篇演説文字生動流暢,語調熱情,具有極強的鼓動性和感染力。尤其是演説中各種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更顯示出作者超凡的語言駕馭能力。作者把美國應該履行的義務比喻成“空頭支票”,支票上蓋着“資金不足”的戳子後被退了回來,這形象地揭露了政府的虛偽與可鄙。“我夢想有一天”五個連續的排比段落使得這篇演講充滿了真摯熱烈的感情色彩,氣韻流轉,一氣呵成。這紮根於美國現實中的夢想是那麼親切而令人神往,它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黑人羣眾渴望自由平等的心聲,也增強了人們為民權而鬥爭的力量。

這篇演説辭藴含了作者的奔湧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筆勢揭露了美國的現實,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處境,讚頌了黑人羣眾的高昂的戰鬥精神和爭取民權的決心,滿懷憧憬地表達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權自由的強烈願望。

因為你們的成就,使天空也變成了人類世界的一部分。而且當你們從寧靜海對我們説話時,我們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獲得和平和寧靜。

在這個人類歷史上最珍貴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為一體,他們對你們的成就感到驕傲,他們也與我們共同祈禱,祈望你們安返地球。

1969年6月19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點火升入太空,5天后,即6月21日,乘坐該飛船的兩位美國宇航員首次在月球上登陸,開闢了人類歷史性旅程的新紀元。尼克松的這篇演講,就是當宇航員登上月球之際,通過電視向他們發表的。

也許可以這麼説,這是當今世界的政治領袖們發表的最有特點的演講之一了。説它最有特點,並不僅僅是因為它簡短,只有幾分鐘,只有幾句話;也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位地球人向登上月球的另兩位地球人發表的首次講話,雖然這樣的機會確實很難得很珍貴。我們説這篇演講很有特點,主要是因為尼克松抓住人類歷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珍貴時刻,把對這位宇航員的講話,擴大到以全體地球居民為對象。你看他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篇幅中,談“天”説“地”,從月球上的“寧靜海”,談到地球上的“和平和寧靜”,使聽眾不由自由地產生某種聯想,不僅藉機炫耀了美國的科技實力,而且宣揚了美國的對外政策。

假如有一天,你作為中國首位登上月球的一名科學家,請你對全國乃至世界發表演説,你將怎樣演講?你能圍繞這個主題撰寫一篇精短的演講詞嗎?

第4篇

先秦歷史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編年體的《左傳》,有國別體的《國語》和《戰國策》,還有記錄個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對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活作了廣泛而具體的敍述,寫人記事生動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學習本單元,要着重瞭解燭之武説退秦師的理由和勾踐滅吳的原因;學習鄒忌善於設喻,觸龍善於抓住對方的心理、曲折委婉、層層深入的語言藝術。本單元課文情節曲折生動,語言障礙不太大,要求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1.能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説、若、夫、微、之。並能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若、夫、微、之。

2.賞析作者刻畫和表現燭之武思想性格的藝術手法。

學習這篇課文,可用六個字來概括,這就是:讀、解、辨、理、賞、背。

讀:朗讀課文,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可多讀幾遍,把文章讀流暢,並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瞭解。

解:理解詞語,可與讀同步進行。要認真查看課文註釋,必要時還應翻閲有關字(詞)典,以準確把握有關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辨:分辨詞義。要利用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具體語境,認真分析比較,對文中的一些多義詞作義項歸納。

理:梳理課文。可根據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據文章順序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記敍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麼?(課文題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燭之武)是在什麼情況下“出場”的?(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3.燭之武為什麼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度誠懇,勇於自責,並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有愛國思想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4.燭之武為什麼能夠説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燭之武善於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着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5.晉文公為什麼不願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並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説退秦師的成功。)

賞:欣賞特色。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處就是描寫燭之武説服秦穆公退師的那段話,為此,可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燭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説服秦穆公的?這説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達到了什麼水平?

點撥:燭之武為了説服秦穆公退師,採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體説來分為五步: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這段説辭,只有125字,表現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於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説辭更妙之處在於他心裏處處為鄭着想,但口口聲聲説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説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説服力。

這説明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背:熟背全文。背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説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詞句和內容特點等),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閲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要注意,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與“越國以鄙遠”中的“以”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其無利於晉b.焉用士鄭以陪鄰c.若舍鄭以為東道主d.以亂易整,不武

2.下列詞語中“濟”字的意義和“朝濟而夕設版焉”中的“濟”相同的一項是:( )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b.夫晉,何厭之有c.秦伯説,與鄭人盟d.失其所與,不知

4.對下列句中“之”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句的是:( )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指出它們的用法並解釋意義:

(l)能闡述勾踐滅吳的原因及學習勾踐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見課文最後一段“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沒有着力寫滅吳的經過。

問題②:從文中看你認為勾踐能滅吳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人心所向。從第六段可以看出,越國強大後,“國之父兄”請戰,要為越王雪恥。問題③:勾踐為了滅吳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求才(第一自然段);二是求和(第二、三自然段);三是求強(第四、五自然段)。為了求得國家的富強,越王以民為本,並對婚娶、生育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規定。詳略得宜,突出了重點,從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踐滅吳,必定成功。

(1)文章的題目是“勾踐滅吳”,那麼文中是否突出了“滅吳”?

探究:否。從寫作的角度來看,本文在材料的剪裁上是值得稱道的。“滅吳”的具體戰爭情節並非作者的寫作重點,因此對於越國滅吳中數十年間發生的幾次戰爭,也只是用了“是故敗吳於宥,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寥寥十三字。“滅吳”的準備工作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現的,便不惜筆墨放開去寫。要“滅吳”首先要有“能與之謀者”——求才;其次,必須為發展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求和;最後還必須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在這裏,文章主要從人力、物力兩方面來寫,人力方面寫得尤其詳細。婚娶的具體規定,獎勵生育的具體措施,無不如實筆錄。從而向世人證明:勾踐滅吳,事在必然;夫差覆亡,無法逆轉。

探究:主要是採用對話的形式。長於寫對話,本是《國語》的一大特色,本篇表現得尤為鮮明。成功的對話,總是切合特定環境與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踐只有在敗退之後才會親切地稱三軍將土為“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並提出誰能幫他退吳,便可以與他一道分享權力。文種出使吳國的言行舉止,無不與其身份以及當時的形勢有關。由於是從客觀形勢以及彼時彼地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出發去捕捉人物的對話,因而反過來,人物的對話又正好起到推動事態發展與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例如:勾踐的“號令”引出文種的對話以及文種出使求和等情節的展開。勾踐本人虛心納諫,想東山再起的思想特徵也由此得以表現。而文種、伍子胥等人的不同對話,又正好表現了他們的不同的思想性格。

2.選出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 )

6.下面的文段是從原文中刪去的,位於課文的第二段的第一二句之間。閲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後各題。

……遂使之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私於下執事日:‘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率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之左右。’若以越國之罪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沉金玉於江,有帶甲三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代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手?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①下列句中加橫線詞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私於下執事曰——偷偷地和吳王手下的執事的人説

b.請勾踐女女於王——請允許讓勾踐的女兒作吳王的婢妾

d.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恐怕要傷害到君王的愛人吧

b.文中文種對吳王的謙卑的措辭是由文種的身份和吳越兩國的形勢決定的。

c.“夫差將欲聽,與之成”表現出夫差“耳根子軟”,為下文的吳滅做好鋪墊。

d.文種採用了軟硬兼施的方法威逼利誘吳王與之談和成功。

1.體會古代志土為了國家利益勇於諷諫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聽臣民意見,認真納諫的大度胸懷。

3.瞭解“修、私、書、間”等14個常用詞語的用法,歸納義項。掌握“孰……與……”“此所謂……”兩種句式。

2.學習鄒忌善於揣摩對方心理,善於運用設喻的語言藝術。

1.本文語言不算艱深,篇幅也不長,要反覆朗讀,達到熟悉課文內容的目的。第一段記敍十分生動,讀時應注意表現人物的情態,並突出“私我”“畏我”“有求於我”三句話。第二段是鄒忌諷諫齊威王的話,頗能表現鄒忌的個性特色,以略帶詼諧的方式説出嚴肅的內容,讀時應注意這一點。第三段要讀得層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過”“上書”“謗譏於市朝”三語;敍進諫情形部分,要突出“門庭若市”“時時而間進”“無可進者”三語。第四段敍納諫結果,“皆朝於齊”要重讀。末句是史家的評論,當用讚美的語氣讀。

2.自行翻譯,不一定要筆譯,把弄不清楚的問題作好記錄,請教同學或老師。

3.逐段自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第一段:進諫的依據。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矇蔽,他認真地思索這個問題,舉一反三,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並決定“入朝見威王。”第二段:進諫的內容。鄒忌以自己受矇蔽之事諷諭齊王,他見威王后,沒有單刀直入地向齊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身受矇蔽的嚴重性,從而省悟到納諫的必要性。第三段:納諫的舉措。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告,立即頒佈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區分情況,給予獎賞。第四段:納諫的效果。齊威王納諫除蔽,政治清明,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要點:“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2.鄒忌進諫時説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麼好處?

要點:齊威王是個聰明有為的國君,只要認識到自己受到了矇蔽,下一步該怎麼辦,他很清楚,對聰明有為的國君,不需説多餘的話。

3.齊威王設上、中、下三等獎賞的區別在哪裏?為進諫者頒獎意味着什麼?

要點:批評者勇氣的大小。有改正缺點的勇氣,振興國家的決心。

4.文中依次敍述“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進諫者的人數,這是為什麼?

2.下列加橫線的詞語古今意義、用法一致的是:( )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語,指出其用法,並解釋。

①鄒忌從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啟發的句子:暮寢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採取納諫措施後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數月之後, ;期年之後, 。

8.下面的短文節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讀後回答問題。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日:“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説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③下面這句話有四種解釋,請選出正確的一項:( )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整篇大意,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以培養閲讀能力。

觸龍説趙大後的經過。“訓練重點”中所列的文言詞語。

2.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是《戰國策》中的寫人記事的名篇。前面已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要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的新舊聯繫,温故而知新。

3.課前預習要求:藉助註釋自讀課文,初步疏通字句,劃出“訓練重點”中所列詞語,回答文後“練習二”的思考題。

4.教學時教師着重介紹當時的背景材料,設計若干問題,理清全文思路,通曉文意,熟讀成誦。

5.知識的恰當延伸:聯繫《唐雎不辱使命》和《趙威後問齊使》,通過比較閲讀加深理解。

l.從題目入手,瞭解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交代時代背景。關鍵是抓住一個“説”

字,思考為什麼“説”,怎樣“説”及“説”的結果。

明確:研讀課文第一段內容。趙太后新用事,國內動盪不定,秦國認為有機可乘,遣兵

“急攻之”,不得已趙國求救於齊。齊雖答應出兵,卻提出要“以長安君為質”。太后不肯,且揚言: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必唾其面!

2)矛盾迅速激化,趙國危在旦夕。面對危局,儘管老臣觸龍心急如焚,如果像其他大臣那樣“強諫”,必遭“唾面”之辱。所以,觸龍必須找到一種太后能接受的方式。試想一想,如果你是觸龍,你將採取什麼方式去勸説盛怒之下的趙大後?觸龍又是怎樣勸説趙太后的呢?化解矛盾的關鍵是什麼?

關鍵是抓住太后溺愛幼子的心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達到勸説的目的。

明確:文中觸龍的勸説不同於一般的進諫。縱觀全文,故事情節幾乎都是在人物對話

中展開的,要仔細體會觸龍運用策略之巧妙和運用語言之精當。文章筆調輕鬆,人物細節描寫生動。

四、下列加橫線的詞與“趙王之子孫侯者”中的“侯”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六、與“夫晉,何厭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那?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説,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平?”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那?”(《戰國策·齊策》)

九、“歲亦無恙耶”一句中加點詞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a.歲:年成,收成 恙:生病 b.歲:年 恙:災禍,憂患 c.歲:年成,收成 恙:災禍,憂患 d.歲:年 恙:生病

十、對下列四句中“而”“於”的用法與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第5篇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重在細節)的特點。

那位同學,你叫什麼名字,同學們腦瓜靈活。有位先生他智商決不低於我們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有時他居然會把自己的名字忘記,有一回他給陶孟和打電話,陶家的傭人問:“您哪位?”他張口結舌答不出來,又不好意思説忘記了。只好説:“你不要管,請陶先生接電話就行了。”但那個用人説不行,他便又請求了兩三次,還是不行,於是他跑去問給他拉洋車的王喜。誰想王喜也説不知道。他急了,問:“你有沒有聽別人説過?”王喜這才想起:“我聽見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彌託佛原來姓金,大家猜出這是誰來了吧。

金嶽霖(1895~1984),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字龍蓀,湖南長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華學堂,1914~192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之後在英、德、法等國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國,1926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授,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以後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副所長。195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49年被選為中國邏輯學會會長。1953年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後歷任全國政協第二、四、五、六屆委員,還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金嶽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發表了幾十篇哲學和邏輯論文,出版了《邏輯》《論道》《知識論》3部專著。1949年後開始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寫過一些哲學和邏輯論文,但主要精力用在學術研究的組織和領導工作方面。他的三部論著反映了他的邏輯思想和前期哲學思想。在哲學本體論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個基本哲學範疇,認為個別事物都具有許多殊相,而殊相表現共相。個別事物還具有一種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樣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構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認為。能出入於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過程和規律,也就是道。

在認識論方面,金嶽霖肯定有獨立於認識主體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個別事物的變動生滅,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關聯。認識主體通過他的認識活動就可獲得許多關於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題。認識主體同時又應用他已獲得的意念、概念、意思與命題去規範和指導他對本然世界的認識。金嶽霖認為,認識有一發展過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金嶽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他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並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版)

今天我們學習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嶽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離我們那麼遙遠。

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説。

1943年大學畢業後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誌》、《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説,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後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後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説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説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

?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説。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説,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1、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第一段總領全文,其中有個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這核心句中有個詞是全文的文眼,請讀第一段找出來?

明確:“西南聯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嶽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體現先生有趣之處!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希奇古怪的問題回答希奇古怪的提問,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講座時停下來捉跳蚤把玩──不拘小節大有六朝名士捫蝨而談的餓遺風。

他和雲南鬥雞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試水果的大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結:這個學術上聰明過人,在現實生活中,確是個讓人發笑,率真可愛,不拘小節,自由隨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為特別的率真。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還有重情的一面,試作分析。

⑴ 給逝去的人林徽因過生日──重於情深於情。其情也特別的深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真摯特別的偉大。第十段中説金先生是個單身漢,這緣於他對林徽因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個建築學家,曾參與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她還是個詩人、中國現代作家,風華絕代、聰明過人,她嫁給樑思成後,金先生為她終身未娶,將愛情轉化為友情,與樑林夫婦結為友誼深厚的朋友,和他們一家始終比鄰而居,給他們照顧孩子。在林徽因死後還給她過生日,可見金先生重於情深於情。《世説新語》上説:“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如果這個我輩能囊括一些人的話,金先生算一個吧,我們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類吧。

⑵ 金先生重情不僅是對林徽因對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還有一個細節體現了金嶽霖先生重情,是那個地方?

明確:在第五段中林國達溺水而亡後,一向有趣的金嶽霖先生在歎惋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之餘,竟然一節課都沒有笑容。

4、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在講座時停下來,當着學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個在林徽因死後還給她過生日的人,讓我們用什麼話來評介他呢!也許我們無從説起,那麼還是用汪曾祺的文字來概括吧!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可以用來概括金先生特點的那句話?

明確: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4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5、就讓我們借這來看作對金嶽霖先生一生的特點的概括吧。“一肚子學問”前文沒有説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説明,請同學們齊讀第十三段!

6、通過以上有關金嶽霖先生行事的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金嶽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較為複雜,在學術上聰明過人,但在現實生活中,不諳世故,頭腦單純;他待人真誠、坦蕩,但學生覺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學問之事,以致對社會人事的感受理解與眾不同,於是從內心到外表都特立獨行,沒有想到要從眾從俗,也正是這種孤獨精神和單純心理,才使他靜心做學問,成就了他的學問品格。

7、這種沖淡雋永同時還體現在字裏行間,使本文的語言呈現什麼特色?

本文語言平實而有韻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樣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練,不事誇張,只求辭達而已,但卻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本來面目,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

也許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具有感染力的簡潔而暢達的文風已凝聚在字裏行間,使全文恬淡而有韻味剋制而有神采。

同學們上學多年,一定遇見過許多老師同學,他們一定有許多有趣的、有特點的、讓人發笑的言行舉止。當堂講講。

第6篇

1.瞭解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強化自己的愛國情操。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瞭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北宋兩位詞人柳永和蘇軾的詞。現在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大家都知道,詞從總體上看分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代表柳永的詞音律和諧,美妙動聽。其中“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同學們不僅要會背,更重要的是要領悟它到底妙在哪裏。豪放派代表蘇軾本單元有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是首豪壯的懷古詞,《定風波》雖然記的是途中遇雨這件小事,卻表達出詞人灑脱放達的人生態度。相信同學們都非常喜歡這類詞。一提到豪放詞,大家肯定馬上想到蘇軾,但今天呢,我們來學習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詞人。他是誰呢?(學生齊答:辛棄疾)對,就是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的辛棄疾。(板書課題及作者: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

在國中的時候,我們也學過辛棄疾的一些作品。像“醉裏挑燈看劍”“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等等。那麼對這些詞的作者,大家又瞭解多少呢?有沒有哪位同學主動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好,_同學你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辛棄疾。(學生答: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是的南宋詞人。他的詞多是抒寫愛國熱情的,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著有《稼軒長短句》。)好,請坐。_同學講的很好。她很簡潔的給我們介紹了一下辛棄疾,但把主要內容都概括到了。下面我來補充一下,請看大屏幕。

(屏幕上顯示: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著有《稼軒長短句》。)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他的生平。瞭解一個作家的主要經歷對我們解讀他的作品有很大幫助。我們來看。

(屏幕上顯示:紹興三十一年(1161),參加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擒拿叛徒張安國。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_而被免職,歸居上饒。從此閒居20年。

寧宗嘉泰三年(1203),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於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閒居。)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不久,率部歸耿京起義軍,併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繫起義軍的歸宋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棄疾率領五十餘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_而被免職,歸居上饒。從此閒居20年。寧宗嘉泰三年(1203),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於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閒居。

這些同學們都不需要記在筆記上,只要大致瞭解一下就可以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在作於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時,距離他二十三歲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這期間,他上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議》都未受到採納。同時,由於他有着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後代;二、他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派。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所以,辛棄疾南渡歸宋的十餘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這種境遇下,辛棄疾心中的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悲憤就可想而知了。這一切,就是辛棄疾登建康賞心亭並寫下這首傳誦千古的《水龍吟》的背景了。當他為了銷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面對着大好江山詞人的無限感慨就湧上心頭。好,讓我們一起進入《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中。

首先,我們來一起朗讀一遍。朗讀時,要注意體會詞人的感情。(讀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開始。)

好,同學們讀的非常好。很有氣勢。基本上把詞人的那種悲憤之情給傳達出來了。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分析這首詞。首先,來看詞的上片。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點出登臨的地點、環境、季節。楚天:下面有註釋,代指南方的天空。緊扣登臨的地點。“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壯闊。“水隨天去秋無際”,江水悠悠之景。開頭兩句是實寫眼前之景,卻藴蓄着深厚的情。為什麼這麼説呢?大家都知道,“秋”這個意象帶有悲的氣氛。這一開頭就用了兩個秋字。並用“秋無際”來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營造了一種“雄渾而不失清麗”的意境。接下來“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岑,小而高的山。遙岑:遠山。“遙岑遠目”這裏的目:,作動訶,看的意思。詞人看到了什麼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婦女綰束頭髮用的器物,狀如沒有把柄的劍,這兒比喻山峯尖峭。螺髻,古代婦女梳理的一種髮型,將頭髮盤旋成田螺形狀。這兒是用來比喻圓形的山嶽姿態優美。以玉簪螺髻來比喻遠山,既符合遠望的特點,也描寫出遠山的秀麗。“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這三句詞,按照今日的語言習慣來説,應是,“遠目遙岑,玉簪螺髻,獻愁供恨。”這裏用的是倒裝。在賞心亭上縱目眺望,遠處錯落有致的峯巒,形態優美,像婦女頭上螺旋式的髮髻和尖細狀的玉簪一樣。但這美景只是給詞人帶來了愁和恨。詞人不説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説山的峯巒為自己“獻愁供恨”,彷彿峯巒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這裏用的是什麼手法啊?(學生齊答:移情)對,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遠山上,使客觀景物帶上了主觀感_彩,在寫景之中,便顯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幾句,從“楚天”寫到“遙岑”,由大入小,由遠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隨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峯巒,而峯巒為詞人“獻愁供恨”,所以下面筆鋒便轉向詞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三句,是寫作者當時的處境。樓,即賞心亭。“落日樓頭”是説夕陽斜照在賞心亭上。“斷鴻”,失羣的孤雁,這裏既借雁之哀鳴以渲染環境的淒涼哀怨,也是象徵自己飄離失所的身世和孤獨寂寞的處境。“遊子”,離家遠遊的人,是詞人自稱。作者在“遊子”之前,特別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達自己孤獨無依的處境。從字上面看,這幾句是説自己這個從北方來到江南的遊子,黃昏時候站在賞心亭上,看到夕陽下落,聽到斷鴻鳴叫,不禁感到孤獨寂寞,內心十分傷感。實際上這幾句包含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同學們覺得它會包含什麼意思?如果你對這幾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膽的講出來,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學你來講一下。是表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點明時間是黃昏,一天將盡,“斷鴻”,點明季節是秋天,一年將盡。兩者都寫出時不我待,光陰虛度,未能利用少壯年華而大有作為。同時,詞人又以落日隱喻國家形勢,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斷鴻暗示自己如失羣的孤雁,立志報國而無所依歸。這句本是描寫景物,但作者也將“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國勢危殆,猶如搖搖欲墜的落日,因而觸景生情,黯然種傷神,為國勢擔憂。這三句是本詞的第二個層次,前兩句烘托後一句:以突出作者“舉世獨立”的處境。

這種被壓抑的愛國熱情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説:“把吳鈎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吳鈎,春秋時吳國出產的一種鈎子,用來掛帳子或寶劍的。但舊時的注家認為吳鈎是吳國製造的一種彎形寶刀,後來就把吳鈎作為寶刀的代名詞。我們考試的時候,就按書上的來。杜甫有詩説,“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鈎。”饋贈和觀賞吳鈎這樣的寶刀,表示能憑藉寶刀從事征戰,殺敵立功,以鋒利的吳鈎陪襯懷有豪情壯志的少年。辛棄疾在寫給陳亮的.《破陣子》詞中説“醉裏挑燈看劍”,也是這個意思。這裏的“把吳鈎看了”,則是從另一角度説自己空有寶刀,卻派不上用場,不能為國殺敵立功。作者描繪了兩個具體的動作,生動地展現了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看了”,當看過、看完講,實際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這是第一個動作。辛棄疾一遍又一遍地撫看着寶刀,是憐惜“物不盡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韜武略,但無法施展,正如這寶刀被閒置一般。胸中之苦悶需要發泄,於是,他便“欄杆拍遍”——第二個動作。拍闌干即是藉以發泄難以訴説的滿腔悲憤。但是,拍遍了闌干,也還是無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罷了吳鈎依然無濟於事一樣。不僅拍,而且拍遍,可見胸中悲憤之深切、強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聵的南宋朝廷無人能夠理解作者的這種心情,“無人會,登臨意”六字便是辛棄疾為“世無知音”發出的深沉喟歎。詞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現愛國忠心無人理解的痛苦,側重於寫景,兼寫由景物引起無窮的思緒。但“登臨意”的具體內容並沒有明説,於是詞的下片就扣着“登臨意”三字去展開抒情和議論。

下片是具體申説“無人會”的“登臨意”,二十句,用了三個典故,分四層意思。“休説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是第一層意思,這兩句照應上片的“江南遊子”一句,用了西晉張翰思鄉的典故。季鷹是張翰的字。張翰是吳地人,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的蓴菜羹,鱸魚鱠,於是辭官歸家。辛棄疾用這個典故的是説,家鄉的美味讓人思念,但現在南北_,儘管秋風起了,自己思鄉心切,卻是有家難歸。辛棄疾用此典同張季鷹比較,“季鷹歸未?”是用提問語氣,既呼應了前面的“遊子”,抒發了深摯的鄉思,又呼應了“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對異族入侵的仇恨和復國報仇的願望,同時也暗中流露出對南宋朝廷不思復國的激憤。何況在國難當頭的時候,自己的抱負是要為國立功,不要學張翰辭官回鄉!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也是用了一個典故。東漢末年,有個人叫許汜,去拜訪陳登。陳登胸懷豪氣,喜歡交結英雄,而許汜見面時,談的卻都是“求田問舍”(買地買房子)的瑣屑小事。陳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覺時,自己睡在大牀上,叫許汜睡在下牀。許汜很不滿,後來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後説:“當今天下大亂的時候,你應該憂國憂民,以天下大事為己任,而你卻求田問舍。要是碰上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上,叫你睡在地下。”“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之辭。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許汜那樣求田問舍,恐怕應該沒臉去見劉備那樣才氣蓋世的英雄。辛棄疾用此典是進一步申明自己回家鄉,既不是像張季鷹為了吃鱸魚,也不像許汜是為了求田問舍。

第7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後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爭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治者窮兵黯武,大肆徵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悽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傑作《兵車行》。

出示杜甫在長安十年所寫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關詩句,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

2.學生試讀、齊讀,在此基礎上練習背誦,有表情地誦讀。

(1)把握基調: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應用升調讀。第一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敍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分敍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迴之勢,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後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悽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句道盡戰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後練習二、三的要求。

1.章法嚴密。形式上採用古稱“一頭兩腳體”的結構方式。從整體看,節奏整齊又略有變化;各段皆自有起結,析之則三,合則為一。內容上,一是前後呼應,二是層層遞進。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通過高度的藝術性表現出來。

①重墨鋪染。大氛圍的粗略勾勒和具體動作的細緻刻畫相結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接着展現出震人心絃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孃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着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的渭水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雲際迴盪。“耶孃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來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連續四個動作,把進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詩人的重墨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千萬家庭因征戰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②巧妙構思。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悽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後,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場上的悲慘現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唐王朝勞窮兵黷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語。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迴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1)從押韻上研究:《兵車行》共用八韻,四平四仄,互相調換。一押蕭韻,二押真韻,三押紙韻,四押齊韻,五押問韻,六押質韻,七押皓韻,八押尤韻。轉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

(3)從句式上研究:開頭三字句、七字句,音調鏗鏘,錯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訴轉為憤恨。句式由短變長,表現語言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