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語文學期教學案例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7W

  高中語文學期教學案例

談到了這篇文章藝術特色的方方面面。觸摸到了這篇文章的靈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動。如果用幾個詞組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語言精煉、情感濃烈、哲理深刻。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學期教學案例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高中語文學期教學案例

高中語文學期教學案例一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作品。

2.瞭解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

能力目標

1.熟知中國詩歌特點,提高解讀詩歌的能力。

2.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並學會藉此研究其他文學現象。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熱愛生活,熱愛詩,熱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瞭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的行文佈局的特點。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學方法

1.反覆誦讀,瞭解大概。本文寫得典範古雅,但凡遣詞造句、行文佈局、佳構機巧、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覆吟誦。

2.串通文義,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結構。此文結構的特點在於開篇立論,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後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失良機,隨時比較,廣引博徵,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於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生動奇巧的妙言妙語,要用心揣摩體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詩歌,大家能背幾首嗎?(學生試背三兩首)那麼,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瞭解詩的特點,那麼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鍾書先生是怎樣説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作者簡介

出示投影:

錢鍾書先生1910年出生於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1935年赴牛津大學攻讀,獲.(Oxon)學位。後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歸國後,曾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國立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編纂等。解放後,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1953年轉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新時期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還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錢先生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裏的中國》,短篇小説集《人·獸·鬼》,長篇小説《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談藝錄》融中西學於一體,見解精闢獨到。解放後,錢先生出版有《宋詩選》《管錐篇》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錢先生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他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註釋上都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的闡述。《管錐篇》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予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鉅著,體大思精,旁徵博引,是數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鈎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1.學生誦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

第三部分(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説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生的純粹詩,我們詩裏幾千年前早有了”),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這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裏望見了‘無垠’”),從詩的篇幅上進行論述: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於韻律的要求。

第二層(自“-一位中國詩人説”至“深摯於涕淚和歎息的靜默”),論述中國詩的意韻之美一一“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於暗示。

第三層(自“西洋瀆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至“我們詩裏幾千年前早有了”),通過對比的方式具體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們講,中國詩……”至“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覺得甜蜜的家鄉困遠征增添了甜蜜”),論述中國詩的總體特色,並且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根據本國文化根基,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2.學生準確篩選有關段落中的信息,用恰當的語言概括中國詩的特徵。

學生思考後,明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有以下特徵。

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並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於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3.學生分組時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説明。

明確:本文在行文佈局上的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中外相容,古今兼顧,且處處都設機巧,讓讀者回味無窮。

比如要回答“什麼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錢鍾書巧妙地設下一個“陷阱”。他告訴我們,要用這樣的問題來提問是不合適的。只有在具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和將中外詩進行對比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結論。並且告訴讀者,這種方法即是比較文學的方法。不多的幾句話,就把基本觀點和原則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個論述幾乎都包藏着對比和綜合。

如中國詩的發展史問題,就由伏爾泰所引出,然後道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談中國詩的篇幅,則以愛倫·坡的話立論。不僅指出了中國濤的特點及其原因,還指出了中國詩的特殊之處: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意味,收縮並不妨礙延長,彷彿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裏望見了“無垠”。

在談中國詩的意韻和特殊表達方式時,則援引了魏爾蘭、濟慈、維榮、莎士比亞、拜倫等外國詩人的見解,材料充實,説服力強。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方法一:學生自己找出感興趣的句子自由發言。

方法二:教師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讓學生品析。

如用第二種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學生品味。

1.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中國人的心地裏,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説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雲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

3.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迴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餘下的只是靜默一一沉摯於涕淚和歎息的靜默。

4.有種捲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兒,你們叫它“北京狗”,我們叫它“西洋狗”。《紅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隻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忽遇故知的喜悦,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

教師提示:

1.這句話的本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詩”,即不是指中國詩歌中的某一類作品或某位詩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國詩的發展特點。早熟,是指“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峯極,在中國詩裏出現得異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腐化,是對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而言的)。這句話,藉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對比(“早熟”與“早衰”),從詩歌發展的角度,簡要地説明了中國詩的藝術特徵和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

2.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經》闡釋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上的缺欠,旨在批評;二是點明造成這種缺欠的根本原因。“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這樣的建築物就是“飄飄凌雲的空中樓閣”,作者以此作喻,批評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往往脱離客觀實際,沒有堅實的基礎,其結果必定影響藝術的健康、穩定地發展。這個批評是相當尖鋭的,比喻中透出了強烈的諷刺意味。句中“聰明”一詞是反語,是沒有掌握藝術創作規律只憑臆斷從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聰明”不過是自欺欺人。“流毒無窮地聰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錯誤的東西長期得不到批評、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傳下去,貽害無窮。

3.此句意在説中國詩的意藴很悠遠,但其表達風格卻十分平和。

4.本句隱諷那些對於西方文化不懂裝懂的人。

5.此句意在講對外國詩瞭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國詩。

五、課文總結

高中語文學期教學案例二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山崩地裂”等詞語的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張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標:

1、品味本文充滿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在寫作中借鑑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學習詠物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體會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並把它內化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敍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2、體昧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注重發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藴。

教學方法:1、朗讀法。2、美點追蹤法3、討論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地下森林的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地下森林)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鏡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自然保護區,位於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這裏林木蔚然深秀,雲煙繚繞,陣陣冷氣夾着清香撲面襲來,使人神志飄忽,不知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初唐詩人宋之間有詩曰:“兩巖天作帶,萬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暉。翳潭花似織。綠嶺竹成圃。”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就是一首對火山峽谷和地下森林的讚歌——《地下森林斷想》。

二、資料助讀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説《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説《分界線》。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説《愛的權利》,反映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1986年出版長篇小説《隱形伴侶》,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心路歷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錄音帶,學生聽讀,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戀着,不能自拔。孱(chán)弱:軟弱無能。

浩瀚無垠:形容廣大;繁多。隱姓埋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憤懣(mèn):氣憤,抑鬱不平。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體會作者的感情及其變化。

多媒體顯示閲讀要求:①請談一談文章留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②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並説説為什麼摘選它。

③針對這篇文章,談談你領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學生初步交流閲讀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摯的感情感動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樣深情地為地下森林歌唱,那麼敬仰峽谷深沉的品格,那麼欽佩峽谷堅韌的毅力。

生2:我覺得這篇文章寫景、抒情渾然一體,幾乎難以分辨哪些句子是敍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讓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動。

生4:我覺得地下森林是一個神祕的世界,閃爍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欽佩地下森林的品格,這是我應該學習的。

教師總結:大家回答得很好。談到了這篇文章藝術特色的方方面面。觸摸到了這篇文章的靈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動。如果用幾個詞組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語言精煉、情感濃烈、哲理深刻。

四、具體分析,討論鑑賞

1、品味語言的精美。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請選出來並作簡要分析。學生思考、吟誦、交流。

生1:我喜歡開頭一句“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用三個詞來描繪森林,雖然簡練,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腦海中蔓延開來。後面兩個比喻句很美、很對稱。

生2:文章還有許多對稱句,如:“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七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這些句子讀起來很有節奏,很有韻律感,感情也加強了。

生3:不光有對稱句,還有許多疊字。如”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聳立着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這些疊字用得都非常精緻、工整、流暢,顯示了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

生4:“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巖漿橫流,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這幾句寫出了地質突變的壯觀景象,猶如親眼所見一般。

教師小結:本文運用了許多疊字、對稱句。它們具有形式上的齊勻性和朗讀上的旋律性,在迴環往復間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藴,強化感情表達的力度。

(2)學生涵詠品味這些句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仿寫。

2、體會本文敍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師提示:請大家從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麼寫法。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點明地下森林的特點——奇特,表達作者的感受——驚訝。第二部分(3~20段):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第一層(3~8段):寫火山爆發。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毀於—旦。第二層(9~20段):這部分極寫環境的惡劣和地下森林生長的艱辛。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親眼所見地下森林的狀貌。表達作者景仰之情。並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師小結:從理清思路入手,我們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敍的手法,先寫作者去尋覓地下森林,其次憑想象敍寫地下森林怎樣在逆境中誕生、成長,最後寫它的勝利。但我們可以感覺到文章處處流動着作者熾熱的情感。

高中語文學期教學案例三

《遊褒禪山記》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認識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和一詞多議的詞語。

4.背誦全文,培養文言文閲讀能力。

教學設想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導學生理清記敍和議論的呼應關係,力求講得透闢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註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繫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出現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覆鞏固,温故知新。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國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記”即遊記,代表一種文體。作者一般借記遊而進行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像《醉翁亭記》,作者借寫山水之景,而表現了“醉能同其樂”和“太守之樂其樂”的與民同樂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遊褒禪山記》同樣也借記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麼,作者表述了怎樣的觀點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寫作背景。

1.關於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臨川(現在江西省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後被封為“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詩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於説理,精於修辭,間有情韻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2.關於本文寫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後(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後(1070年)拜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課內預習。

對照註釋細讀課文第1、2兩段,藉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四、講讀第1、2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作適當板書):

1.一詞多義:

(1)“卒”:①死。“卒葬之”。②終於。“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獨其為文”。、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3)“道”:①道路。“有碑僕道”。②説、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傳道受業”(《師説》)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説》)。

(4)“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遊之樂”。②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

2.詞性活用:

(1)“舍”:築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始舍於其址”。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説清楚,説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遊者亦不能窮也”。

3.“……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後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合判斷,“者”在②這裏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提示:記敍遊山的見聞和經過。主要使用了記敍的表達方式。

2.遊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説出禪院、僕碑、前洞、後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僕碑在華山洞西面百餘步的地方,因為僕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於後洞的“後”而言的;後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裏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第1段為什麼要特別提到僕碑及僕碑上的文字?

提示:寫僕碑是為後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僕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後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

4.第2段略寫什麼?詳寫什麼?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特點及遊後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後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遊者甚眾”與後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餘所至”之淺與“好遊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後因“不得極夫遊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三)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五、佈置作業。

1.將文中出現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並歸類整理。

2.預習3、4、5段,藉助課文註解及工具書試口譯。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①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個”“那些”。②人稱代詞,相當於“它”(他)。③人稱代詞,表領屬關係,作“它(他)的”講。④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我們”、“自己”。⑤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課文第3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觀”:①觀察、看。“古人之觀於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觀”。③建築物的一種,讀,“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2)“得”:①能夠。“不得極夫遊之樂”。②心得、收穫。“往往有得”。③融洽。“與公甚相得”。④得到,獲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肅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剷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難”(《赤壁之戰》)。③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南撫夷越”。(《隆中對》)

(4)“相”:①幫助、輔佐,讀。“無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讀。“操雖託名漢相”(《赤壁之戰》)③互相,讀。“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

2.古今異義:

“非常”:本文義為“不尋常”、“非同一般”,是兩個詞。如:“非常之觀”。不同於現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3.虛詞:

“以”:作介詞用:①因、由於。“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②用來、拿。“無物以相之”。作連詞用,相當於“而”:①表並列。“險以遠”。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二)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本段着重寫什麼?

提示:寫遊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説的“有歎”。

2.這一段可分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説的道理如何評價?

提示:五層意思:①用一“歎”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繫。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係,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儘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遊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這對於我們治學、處事、創業都有很大啟發。

三、講讀第4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悲”:①感歎、歎惜。“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③哀憐。“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説》)(2)“勝”:①盡。“何可勝道也哉”。②能承擔,禁得起“沛公不勝杯構”(《鴻門宴》)。③優美的“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④勝利“終不能加勝於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詞性活用:

(1)“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後世之謬其傳……”

(2)“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後世之謬其傳……”

(二)引導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生髮出來的?

提示: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頭腦的認真辨析思考,然後謹慎地採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僕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邏輯十分嚴密。

四、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敍,交代同遊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並署名。思考:同遊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裏,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

五、問題討論。

本文的記敍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繫的?(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後呼應;③遊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在聯繫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後一句“不得極夫遊之樂”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於是餘有歎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後銜接,過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後呼應,意思貫通,起照應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遊者眾”和“其下平曠……記遊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遊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隨以止”和“遂與之俱出”;“可譏”和“人咎”;“在己為有侮”和“悔其隨之”;“僕碑”和“有碑僕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敍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議論部分是記敍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遊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六、全班齊讀課文。

七、佈置作業。

完成課文後練習一、二、四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