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語文課堂的優化教學4篇 優化語文課堂: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97W

本文將探討如何優化語文課堂的教學,以提升學生的閲讀、寫作和表達能力。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充實教學資源,期望幫助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語文知識,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目標。

語文課堂的優化教學4篇 優化語文課堂: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第1篇

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之中,把cai課件作為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教學過程,必將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產生巨大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在集“聲音、圖象、文字”為一體的計算機教學模式的衝擊下產生動搖,電子備課系統和因特網的建立將改變教師傳統的備課方式。教學信息網絡化、教學方式遠程化、網絡教學將成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

設計cai課件,一是要突出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觀念;二是要把握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係;三是要激發學生個體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另外,課堂cai教學還要方便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突出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觀念,就是要體現新型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四個因素的轉變:即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地位的轉變;媒體作用的轉變;教學過程的轉變。教學要從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學生要從原來單純聽講,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有機會主動參與、發現、探索的教學主體,媒體要由教師的講解工具轉化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教學過程要由傳統的講解、傳授知識的過程轉化為學生通過意義構建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獲得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

把握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係,就是要由重視傳統的邏輯分析、邏輯綜合、講解説明的教學過程轉變為重視學生自己通過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個體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創新意識,是所有cai課件的共性。課堂教學cai要在這方面應該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課件應是趣味性、科學性融為一體,使學生喜聞樂見,自然接受知識。在教學中使用各種各樣的cai課件,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高效

運用cai課件教學,可利用圖象、動畫、色彩等手段來特別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向目標方向思考,幫助學生

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月光曲》這篇課文,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現他內心的思想感情的聯繫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難點,如果製作這樣的cai課件:清幽的月光灑進茅屋,貝多芬看着這對相依為命、相互體貼的窮兄妹倆,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於是他按下琴鍵,訴説自己內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處,月亮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超着岸邊湧來……cai課件逼真的畫面再配以這種意境的音樂,很快使學生也進入這種情境。在耳聞目睹和心靈感應中學生終於悟到貝多芬此時內心的情感,正是他通過音樂所表現出的意境,從而使學生準確地把握了課文的中心。再如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理解詹天佑根據不同地形設計的兩種鑿井法和“人字形”線路,是這篇課文必須突破的難點,學生就會認識到詹天佑“傑出的才能”,也是從實質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義,如果從課文內容的實際出發,採用cai課件教學,將會獲得最佳教學效果。以“人字形”線路為例,先在屏幕上出現整個地形圖像,伴隨着一陣汽笛長鳴,動態畫面出現:一陣火車下山時前拉後推,上山時後拉前推駛向遠方的情景。這時學生會被有趣的動畫所吸引,非常直觀地認識了“人字形”線路,並能體會到“人字形”線路的設計是多麼巧妙。這樣的cai課件。視聽結合,聲像並茂,新穎有趣,使學生在較長時間裏興趣盎然地參與語文學習中去。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我思考問題時不只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以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當這種思考完成之後,我要花費很大力氣把它們轉換成語言。”這表明在人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離不開想象和驗證的機會。利用cai課件創設情境,它是實現啟迪思維、激發情感、豐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學《觀潮》一課,恰當地運用cai課件,將滾動的濤聲,萬馬奔騰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餘波等潮起潮落的畫面形象和自然音響表現地淋漓盡致,把文字作品變成了可視形象,使學生親眼目睹了“錢塘江”的雄偉壯觀,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悟,擴大了生活視野,豐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三、運用cai課件增加課堂信息的密度,擴大教學的容量

教學藝術和教學效果是成正比的。cai課件的運用也帶來了教學效率的提高。鮮明生動的聲像輸入,並由此傳遞的清晰明瞭形象具體的情感信息、語言信息使學生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了廣泛的興奮點,而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反覆強化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一方面電光形聲的結合所創造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加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能把教學內容在大和小、動和靜、遠和近、快和慢、局部和外表之間互相轉化,這就加大了教學密度,極大地節省了教學時間,尤其是教學信息傳遞的增殖率擴大,使教學規模擴大,多次反覆重現和抽象為具體的特點,使教學內容鮮明生動,富於感染力,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如《金色的魚鈎》、《凡卡》等課文篇幅很長,每課往往需要2至3個課時,如果在cai課件快速聲像顯示下,最多用1至2課時內輕鬆愉快地完成,並且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再如期末複習時,運用cai課件出示複習題,能加大複習的密度,又能節省複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看出運用cai課件的多種益處,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能以新的思維和創造性的勞動,去精心蒐集選擇適合教材內容,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電教手段,選擇適當的教學時機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能求得最佳教學的效果,學生也能發揮潛能,求得最佳學習的效果。

語文課堂的優化教學4篇 優化語文課堂: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第2張

第2篇

電化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傳授知識,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發展智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幾年的電化教學實踐中,我充分發揮電教優勢,在教學中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逐步從具體到抽象的演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創意設境,激情引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中一種自覺、能動的心理狀態,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實踐表明:能牽動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興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使用電教手段是創設情境的最佳途徑。激發思維,釋疑解難每篇課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來體現訓練重點的詞、句、段,也有意思比較深或內容離學生實際比較遠的詞、句、段。在課堂上,當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啟而不發”時,當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或關鍵處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而學生難以掌握時,教師可使用電教手段。因為電教煤體具有對事物與現象過程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進行擴大與縮小的表現力。它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從而激發興趣,啟發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趙州橋》一課,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麼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創舉。要想解決這個難點,必須使學生懂得趙州橋結構的獨特作用。由於建築學方面的知識對於學生比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我準備了一幅趙州橋的剖面投影片向學生講解:這個拱形的大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它道不受影響,所以,趙州橋雖然沒有一座橋墩,橋身卻仍然很堅固。這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內心圖象,而且不需宂長的解説,學生就輕鬆地理解了趙州橋結構的獨特。然後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種設計的作用是什麼,再出示趙州橋的投影片,請學生到前面指圖講解,這樣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時,再讓學生解釋“創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説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創舉,難點自然而解。

激起情感共鳴,陶冶思想情操語文教材中,許多文學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讓學生在閲讀這些作品時,通過不同的藝術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呢?這就要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並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因為從審美心理來説,情感是最活躍的因素,它既廣泛地滲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與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審美的感知由於情感的推動而進入想像,趨向理解。簡單地説,感情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着刺激作用,而電教媒體對於提供具體的形象和激發學生的情感有着顯著作用。

加強信息傳遞,強化有意識記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項目之一,在識字教學中採用電教手段,可以加強信息的傳送,強化兒童的有意識記,加強字、詞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識字效率。如:“日”、“月”、“山”、“川”原本是象形漢字,運用投影圖片就可以再現“日”、“月”、“山”、“川”的具體形像。然後,教師再由具體的形像入手,引導學生識記“日”、“月”、“山”、川”。再如“包裹”的“裹”是形聲字,它用“衣”表形,“果”表聲。這個字筆劃多,學生容易寫錯。但是,運用電教化手段教學,則很容易解決這一致學難點。教學時,首先映出“衣”字,然後把“”和“”上下拉開,最後再將“果”字拉到“”和“’中間,構成“包裹”的“裹”字,既形象又生動,顯示了投影造型藝術在識字教學中的優越性。

語文教學大綱強調在閲讀教學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愛美的情操。電教能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有聲、有形、有色、有動、有靜,有利於學生充分利用各種器官,去感覺,去體會。如教《桂林山水》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時,利用桂林山水的錄像,再配以一段悠揚的鋼琴曲,讓學生欣賞美麗畫面的同時,切身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美,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了愛美的情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電教手段,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和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能給學生創造一種愉悦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輕鬆愉悦的情景中,學好知識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3篇

一、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學,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

傳統的課堂一般是教師講的多,學生自學比較少,這就使得學生的自學能力比較弱。平時我們覺得學生不主動學,是因為我們沒有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在課堂上,教師單純地講其實效果並不好,教師要讓學生能夠自學。在國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有限的時間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鍊各種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看書,總結重點,然後分析、討論。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分數已經成為高效課堂的副產品,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是高效課堂的主產品。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淡化分數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要想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實現高效課堂的目的,我們一定要摒棄原有的教學觀念。分數只是體現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方面,並不能説明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我們要給學生時間,讓學生能有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樣才能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

那些在學習、思想、行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學生,往往被忽視、被冷落。殊不知,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前兩年我教的班裏有一名學生,除了學習樣樣在行,上課説話、吃東西,作業不寫不交。在一次他被停課的時候,我讓他來辦公室打掃衞生。我問他為什麼不願意學習,他説:“不是不想學,是自己太笨了,什麼也學不會。”我就告訴他:“我從來沒有覺得你笨。你不是學不會,而是不願意學習。”隨後我就給了他幾道簡單的練習題,讓他現場做,他做出來了。我説:“既然你能學會,為什麼不學呢?”於是我又給了他一些稍有難度的題,讓他拿回去做。過了兩天,他來問題了,有些會做,有些不會做。我把題看了看,給他講了講。他明白了。通過兩次的溝通,我發現他在課堂上能夠集中精力聽課了,知道努力了,上課違紀的情況少了,平時的作業也能交上來了,他的學習態度轉變了,這就是進步。這讓我明白了,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多關心學生,對待學生要有愛心和耐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關注的只是一些成績好的學生,或者是聽話的學生。這種片面的教學觀點會讓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學生覺得教師不關心他們,這對課堂教學是非常不利的。作為教師,我們不能給學生分三六九等,我們尤其要關心成績差、紀律差的學生。他們只是暫時落後。教師要給這些學生足夠的關心,從而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有的時候會有個別的學生擾亂課堂,不遵守紀律。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要訓斥學生,要靜下心來,也許冷淡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重視,都希望教師欣賞自己,也都想在教師和同學面前展示美好的一面。教師在欣賞學生優點的同時,也要寬容他們的缺點。寬容是一種特殊的欣賞,教師要用寬容的心態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教師應學會欣賞學生,喚起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愛。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欣賞,將會激發他們的潛能,開啟他們的心扉,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總的來説,要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就要關注學生,還要在課下與學生多溝通。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上要照顧到大部分學生,要通過教的方式、學的方式的轉變,實現人的解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4篇

近年來,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語文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質上是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説過:“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可見興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課堂教學中巧用多媒體技術,就能夠發揮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愉快地參與學習。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主要是口語、文字、黑板、粉筆、掛圖和實物等,學生早已不感興趣。而運用多媒體技術,能把形、音、光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逼真形象的意境和生動愉快的課堂氣氛,創設一種積極探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學習中來,使課堂教學收到最佳效果。

在教學《我的老師》一文時,我製作了下面一個課件:一開始,以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為背景音樂,畫面上連續展示一望無際的青青草坪、奼紫嫣紅的花朵、鮮豔奪目的花束、一幅幅書有“恩重如山”、“師恩難忘”、“祝福你,老師”字樣的賀卡,最後定格為“師恩難忘”。教師由此導入新課,新穎別緻,自然流暢,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把學生帶入到一種熱愛老師、思念老師、難忘老師的藝術境界裏,為教師輕鬆愉快地進行教學,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傳統教學中,由於受到種種限制,教學內容涉及的一些事物、現象、情景等,學生都無法親身感受,妨礙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成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果藉助於多媒體技術,展示一些實際生活中無法展示或很難展示的場景和圖像,做到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發揮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趣味性和系統性的優勢,擴大學生的直接經驗範圍,形象具體地表達教學內容,為學生的認知活動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在學生感知、理解、分析問題而感到困難時,給予他們最適時、最恰當的幫助,就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順利地理解和把握問題。問題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背影》一文,學生理解父子情深和掌握作者表達父子情深的方法是課文的重點,而因為學生生活閲歷淺,不能深入地體會親人離別時的感情,對“父親”對“我”的愛、“我”的四次流淚,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因而成為教學中的難點。每次教學這一課,雖然對“父親”穿過鐵道為“我”買橘子一段文字採用領讀、默讀、講解、示範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但都收效甚微,學生不是無動於衷,就是似懂非懂,甚至對“父親”的動作或老師的示範感到十分可笑,一篇絕好的散文怎麼也引不起學生的共鳴。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把“買橘子”這一情節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當學生看到畫面上“父親那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時的情景,教室裏鴉雀無聲,一個個都沉浸在父愛的感情世界裏,有的禁不住感歎、流淚。從同學們的神態和課下反饋的情況看,“父親”的背影已深深地留在同學們的心目中了。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課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把講解與欣賞、發展智力與陶冶情操、知識吸納與審美享受有機地統一起來,以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中學課本中,就有不少優秀的詩歌、散文,它們語言凝練,抒情強烈,極富音樂美和圖畫美,是進行文化傳統教育、情感薰陶、審美鑑賞能力培養的最佳教材。教學這些作品,要達到教學目的,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因為文中真摯強烈的感情、深邃廣闊的意境是難以完全言傳的。這就要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自己反覆地咀嚼品嚐、玩味領悟。贊科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的一段話頗具啟發性,他説:“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感情,其餘的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感情的自然結果。”優秀的文學作品又何嘗不是如此。可見,“入情”還得靠“情”,一個“情”字,道出了語文教學的精髓。中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情感感受能力,在情感傳遞過程中,情感信息對他們的感染力愈強,他們就愈容易動情,愈容易入情。因此,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給詩文進行配樂、配畫,不失為激發學生情感,培養審美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例如學習楊萬里的《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一詩時,為把語言文字描繪轉換成直觀畫面,我製作了一個課件,展現出連天接地的碧綠蓮葉和陽光下荷花鮮豔奪目的優美景緻,在近景和遠景的搭配上也作了最美的處理:最遠處是朦朧的山巒,遠處是倒垂在湖邊的柳枝和若隱若現的亭台樓榭,近處是鮮豔欲滴的荷花。畫面色彩明快,層次感強,佈局獨具匠心。在課堂上教師不用多言,學生已經把握了詩歌的內容,因為詩歌作者描繪的心曠神怡的美景和對西湖無比熱愛的情愫,已經深深地感染了學生。這樣,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優美的畫面和優美的音樂,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提高了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