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繪就龍塘新模樣,融創助力鄉村振興這樣走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5W
再有不到一個月,就是龍塘的苗族新年,這是村民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龍塘是融創中國深度參與鄉村振興的案例之一。對此你瞭解多少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繪就龍塘新模樣,融創助力鄉村振興這樣走,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繪就龍塘新模樣,融創助力鄉村振興這樣走
今年,文大叔早早就對苗年開始期待,還和鄰居們討論到底會有多少遊客來到寨子一起吃長桌宴。他家的民宿從春天路邊野花盛開,一直忙到國慶稻米收割,過去幾十年從來沒有這麼多人來到過龍塘。
  
  穿過山中薄霧進村,吃過龍塘魚醬的人,都説“龍塘不錯”。
  
  龍塘是融創中國深度參與鄉村振興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創中國聯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進駐幫扶,2019年全村脱貧成效檢查通過,2020年幫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創宣佈繼續支持龍塘鄉村振興工作。曾經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壯年流失到廣東、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敗、年關冷清的百年老寨,復活了。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在脱貧攻堅的基礎上再向前一步,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圖景實現。
  
  融創中國之前積極參與了13省21村的幫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參與鄉村振興,並從龍塘的鄉村振興實踐中總結經驗,在重慶中益鄉、延安萬莊等大量幫扶項目開展中進行補充迭代,歸納了基於企業責任和自身資源的融創鄉村振興模式:通過文旅切入,實現“四推動、五振興”,切實助力鄉村在產業、組織、文化、人才、生態維度上全面振興。
  
  1
  
  以文旅帶動一產、二產,打牢產業基礎,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
  
  農村窮,是因為產業弱。據統計,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6,在世界範圍內處於偏高水平,意味着我國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產業差距是導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農户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進一步削弱了鄉村的產業基礎,尤其是在偏僻地區。
  
  建立合理的產業體系,成為改變鄉村現狀,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創在龍塘村的幫扶過程中發現,此前因為交通閉塞,龍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資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風貌和苗族的人文環境,具備做文旅鄉村的基礎。
  
  而融創自身在文旅產業方面有技術優勢和運營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為龍塘鄉村振興的第一落點。融創依據龍塘自然人文資源,定製了觀光遊+苗鄉生活方式深度體驗的多層次文旅產品體系。
  
  常年在雷山縣城打工、老房閒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貧困户的房子被融創與友成基金會幫扶項目組整體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糧倉樓,做成了示範民宿。並因此帶動了村裏15户村民相繼自發改造了自家老房子,開起民宿和商店。
  
  融創又聯合知名設計師孟凡浩建造了“龍塘山房”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產品錯落搭配。大體量民宿形成配套,龍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設施也得到規劃、修整和升級,龍塘也具備了接待遊客的前提條件。
  
  改造好“硬件”,經過企業自身資源和平台導流,大量遊客湧進龍塘和村民們一起過上苗年、魚凍節。預計2021年全年,龍塘接待遊客數量將突破萬人,為龍塘帶來三百萬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產業建立之後部分青壯年迴歸,龍塘的產業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礎上,融創聯合友成基金會又對龍塘村產業進行了調優升級。一方面,支持龍塘的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協助龍塘打造“龍塘好物”自有農產品品牌;另一方面,通過消費扶貧方式,打通推廣渠道,帶動龍塘村合作社銷售本地魚醬酸、茶葉、玫瑰花等產品的市場化運轉,形成可持續模式。
  
  農村是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館”,像龍塘這樣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不僅具有數百年曆史,還保有有自己獨特的技藝和文化習俗。因此,融創在龍塘挖掘苗鄉非遺文化,通過技藝、技能培訓打造“繡娘團”和扎染、苗繡等文化特色產品,搭建文化產業,增加龍塘產業體系的立體性和體驗感。
  
  建立產業體系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的抓手。通過文旅切入帶動一產、二產,龍塘形成了旅、農、文鄉村“新三產”的跨界深度融合,用產業化思維推動了龍塘產業結構優化。通過產業帶動,一方面增加了農民收入,並打造經營性收入、工資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的多樣化增收體系;另一方面,調動了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安居樂業的鄉村新生活方式;此外,還通過產業化運作,增加了公益觸點,拓展了公益場景,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到鄉村振興中。
  
  2
  
  建設鄉村治理體系,強化人才支撐,推動可持續運營
  
  2018年12月,龍塘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遠勝看到村裏的新變化之後,決定留在村裏,加入合作社。文遠勝的父母強烈反對,但他自己則異常堅定。
  
  合作社組織開展了生態稻米種植和銷售試點工作,文遠勝和另外6名村民積極響應。今年他們種植的 6.9畝紅米,5.4畝香米,預計產值可達11.7萬餘元。除了村裏的經營性收入,種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着家人孩子,文遠勝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組織村民開展生態稻的種植和銷售試點,推動農業產業的生態化發展之外,融創和友成基金會幫扶項目組還以合作社為基礎,帶動成立了非遺發展小組、社區應急響應隊、導賞員小組、民宿發展管理小組等,通過一個人帶動一批人,通過一批人影響一村人。
  
  非遺工坊成立的時候,在外打工的潘曉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龍塘。她很快成為非遺工坊第一批參加培訓的“繡娘團”成員。她們的蠟染、苗繡產品,現在已經成了村裏的特色旅遊產品。潘曉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遺工坊的負責人,開始培訓更多年輕女性成為“繡娘”。
  
  沒有產業引不來“金鳳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鄉村的痛點。現在的龍塘有了產業體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沒有成長空間、願不願意留下來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龍塘村,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在融創和友成基金會的指導下成立,之後又以合作社為示範,引導村民自發組織了各類經濟、技能培訓、文娛、公益小組。幫扶項目組還展開了一系列培訓,這些培訓包括了餐廳和民宿的運營管理、蠟染和苗繡的技藝技能學習、非遺文化和非遺產品的市場推廣、生態農產品的種植技術,以及合作社等小組的管理知識和龍塘旅遊產業發展的各項機制等等,逐步培養提升龍塘村民的運營和市場開拓能力,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合作社資金互助小組也在融創與友成基金會的推動下成立。通過資金互助的方式解決村民在生產經營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資金問題,同時又將利息收入歸還於龍塘,用於敬老社員的生活改善。
  
  龍塘的生產、管理方面有了組織協作體系,過去農户自給自足、各自為戰的狀況被改變,村民之間再也不是“小散”關係。通過生產經營管理培訓、職業技能培養、資金互助,龍塘的村莊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體系中找到位置,發揮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續運營能力。
  
  在中益鄉,融創捐贈建設初心學院,聯合清華大學開展黨建引領、組織振興工作。清華大學鄉村振興重慶石柱遠程教學站、清華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在初心學院掛牌,面向黨政幹部、企業管理者舉辦高層次教育培訓,加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學院探索“黨建引領”,不僅讓中益鄉實現了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教學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鄉和校企資源的長期聯結路徑,形成了開放性的人才培養體系。
  
  融創認為,鄉村振興模式中,產業是實現目標的路徑,人則是一切的基礎和源點,通過人才培養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推動鄉村產業和治理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的關鍵。
  
  3
  
  改善人居環境,復活風俗風貌,推動人文宜居生態
  
  鄉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體現在現代化程度上,但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獨特性,大量民風民俗和建築風貌還帶有文化的傳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這是融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原則性前提。
  
  例如,龍塘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傳統建築。全村285户中有苗寨吊腳樓200餘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建築就有9座。村裏還有大量古樹和一口古龍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龍塘人都會去古井挑水取一個好的寓意。
  
  位於石柱縣武陵山區大風堡原始森林深處的中益鄉,是土家文化的傳承地。融創聯合清華大學設立了非遺研培點,啟動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針對本地百姓和相關愛好者提供技術培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文化是鄉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內容和身份認同。融創認為,尊重鄉村風俗風貌,才能達成鄉村振興的真正意義,實現鄉村和城市的融合發展。
  
  因此,融創在鄉村振興模式中,會先對鄉村的資源和文化進行摸底和系統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標準化設計,不建“歐洲村”,不盲目推進現代化,重點做人居改造和歷史人文特色景觀帶的打造。
  
  在被幫扶之前,龍塘村委會主任文衝有一個心願:改造之後的龍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態,不走過於商業化道路,而是做成一個苗家生態核心博物館。”
  
  龍塘幫扶建設期完成並運營迄今的一年內,文衝的願望實現了。龍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被相對完整地保留下來,苗年、魚凍節、吃新節等重要節日比以前更加熱鬧,遊客們來到龍塘和村民一起跳蘆笙、抓魚、鬥鳥、拔河、賽苗歌、鬥牛,還喝上了村民自釀的米酒。住吊腳樓、深度體驗龍塘的民俗文化已經成為最吸引遊客們的旅遊項目。
  
  在重慶中益鄉,融創根據村裏的生態和歷史文化,捐贈打造初心學院、畢茲卡里、中華蜜 蜂谷、伴鄉原宿四大項目,帶來了中益鄉基礎設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綿延 6 公里的景觀谷地在“鄉村地文化渲染+旅遊產業喚醒”理念中,復原了中益鄉的土家文化和鄉村文化,同時融入紅色主題遊,打造旅遊體驗和文化教育複合功能空間,讓它成為了被激活的中國傳統村落人文宜居新樣本。
  
  通過鄉村振興復活傳統村落和文化,提供一個區別於城市的美好生活樣本,這是融創做鄉村振興看到的另一層重要意義。
  
  4
  
  做好教育幫扶,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推動下一代看見美好
  
  鄉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但鄉村的教育資源和城市的差距卻顯而易見。因此,教育幫扶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創將英苗培養計劃帶進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讓龍塘的未來煥發生機,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資源,打造“一進+一出+全面探訪”的助學模式,更深度、長線地為龍塘等鄉村的孩子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
  
  針對鄉村學校教育設施、教學器材等硬件和課程落後、信息“軟資源”鴻溝兩大方面的不足,融創一方面通過捐贈教學器材、改善學校設施,提升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通過募集網上名校精品課程,搭建英苗書屋,邀請部分師生代表走出大山體驗外面的世界,開拓師生視野,建立信息獲取渠道和意識;此外,融創還通過教育基金方式給具備特定條件的學校、學生提供更多維度支持。
  
  通過教育幫扶,讓鄉村的孩子親身體會到愛心的温暖,發現更美好的世界,對未來抱有信心和希望,這是融創做鄉村振興的一點心願。
  
  鄉村振興是融創社會公益事業的重點,也是融創作為頭部企業的社會責任。融創成立18年來,一方面在國家的城鎮化發展中投身城市共建,為城市發展和美好生活貢獻應盡力量;另一方面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脱貧攻堅基礎上助力鄉村振興,打造龍塘村、中益鄉等鄉村振興示範樣本,推動鄉村的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
  
  從城市到鄉村,代表着融創建設美好中國的使命升級。截至目前,融創中國已累積投入2.5億元投入“築夢原鄉”計劃,深度參與了貴州龍塘村、重慶市中益鄉、雲南省廣南縣、陝西省延安市萬莊村、雲南省西雙版納紅衞村等13省市21個鄉村的脱貧幫扶和鄉村振興,利用融創自身技術優勢、平台優勢、產業資源,通過抓好文旅切入、產業帶動、人才培養、人居改造、文化激活、教育幫扶六個落點,推動鄉村的產業優化升級、可持續發展、生態宜居、教育普惠,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並形成一套模式可複製、村村有不同、發展可持續的融創鄉村振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