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音樂之聲教案8篇 "探索音樂世界:創意教案引領學生欣賞與創作音樂之聲"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4W

“音樂之聲教案”是一份具有實用性和可推廣性的教學指導方案,其主要目的是幫助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該教案不僅注重知識傳授,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氣質和創造力,是一份值得推薦的優質教育資源。

音樂之聲教案8篇

第1篇

1、知識目標:聆聽,欣賞電影《音樂之聲》,體會歌聲所傳達的情感信息,思考音樂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熟悉四三拍的節奏,瞭解多種演唱形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通過學唱歌曲《音樂之聲》,不僅能拓寬學生的音樂欣賞面,還能讓學生了解這部優秀的電影,從而激發學生欣賞興趣,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通過欣賞《音樂之聲》體會其中對於音樂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1、在《音樂之聲》的歌聲中走進教室,初步體會歌曲中對於音樂的讚美之情。

2、教師簡介《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內容,播放課件,配合視頻和音樂讓學生了解電影的時代背景和故事情節,圖像、聲音、內容合為一體,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為下面欣賞歌曲做好鋪墊。

3、介紹並欣賞主題曲《音樂之聲》創作背景及相關內容,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歌曲的內容和情感風格。

4、播放《音樂之聲》在影片中的片段,欣賞原汁原味的電影歌曲,體會歌曲情感,分析歌曲內容,感受四四拍的節奏,讓學生説出欣賞感受,並再次欣賞《音樂之聲》,鼓勵學生跟着哼唱。提示學生注意演唱形式的變換。

5、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介紹獨唱、齊唱,比較合唱與重唱的異同,並提醒學生注意在演唱二聲部時第一要注意唱準自己聲部的旋律,二要相互配合,和諧統一。

6、欣賞影片中的其他插曲《doremi》和《孤獨的牧羊人》,分別播放從電影中剪輯下來的視頻,體會不同的音樂風格與樂趣。説出兩首歌曲帶給我們的感受(《哆來咪》歡樂有趣,《孤獨的牧羊人》詼諧幽默)。引導學生思考音樂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烘托情感,渲染氣氛,讓感情發揮的淋漓盡致,讓電影得到更完美的詮釋。

適當的時間自己欣賞《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完整體會影片和歌曲的魅力。

音樂之聲教案8篇

第2篇

3、體會作品在反覆比照與矛盾衝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後隨意地説説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這位快樂活潑的姑娘。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製於1965年,它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音響獎、最佳改編音樂獎和最佳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影片節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樂之聲》中善良美麗、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統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

1、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節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發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徵?你認為這樣兩相比照有什麼意味?

要求“演員們”模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説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衝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1、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説,她也可以説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展。應該説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課文中存在哪些衝突?把它們找出來,説説作者這樣設計有什麼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衝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裏儘可能多地集中矛盾衝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戒律”的瑪麗亞的衝突。在衝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瞭解。此外,還有:

⑴ 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裏,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願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衝突。

⑵ 語言節奏的比照:羣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奏富於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⑶ 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

⑷ 同一人物前後神態、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裏發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後小心翼翼的樣子。

在頻繁的對比衝突中,情節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讀完本課,我們彷彿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介紹故事梗慨,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後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徵為依據。

女主角瑪麗亞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愛唱歌、愛跳舞的見習修女。她熱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美麗。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羣山之間像雲雀一樣歌唱,在清澈的溪水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為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為不適合成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離開了修道院。

她來到前奧地利帝國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的家裏做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是一個脾氣古怪的鰥夫,他愛他的孩子但卻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個孩子因為感受不到父親的愛而變得異常頑劣,曾氣走了11位家庭教師。瑪麗亞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愛孩子、理解孩子,待他們以誠懇和真誠,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由衷的喜愛。她教孩子們唱歌,帶孩子們去郊遊,歌聲與笑聲灑滿了田野和山谷。瑪麗亞的到來給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瑪麗亞和特拉普上校相愛了,他們建立了和諧幸福的家庭。

與此同時,戰爭的陰影籠罩了奧地利。為了不當亡國奴,他們一家不得不離開家園,奔向自由的地方。

第3篇

1、積累詞語,掌握“崢嶸、嬤嬤”等詞的讀音,理解“鱗次櫛比、頂禮膜拜”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影視劇本的特點,瞭解《音樂之聲》的劇情。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美。

2、結合影視劇本的特點,賞析其畫面美,培養學生閲讀影視劇本的興趣。

引導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1、揣摩文中的兩個場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

2、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音樂

戲劇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影視劇等。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大型的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多媒體出示課文標題)

專供拍攝影片而創作的劇本,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劇本跟小説、戲劇一樣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節,其容量也像戲劇一樣受到時間的限制(攝製完成的電影一般放映兩小時左右)。但電影文學劇本又不同於小説和戲劇。戲劇中人物對白繁多,側重於聽覺表現;“電影語言”則是連續不斷的銀幕畫面,側重於視覺表現,不以人物對話為主。在電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畫,場景背景的交代、情節的發展,一切都須化為畫面和動作,很少以敍述人的“畫外音”(或字幕)表述。

電影文學劇本的結構也有別於小説和戲劇,是以“鏡頭”為單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節的發展以及觀眾的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有節奏地、合乎邏輯地銜接成整體。

實際拍攝用的腳本大多由導演根據原劇本按拍攝要求改寫,稱為“分鏡頭劇本”。

2、把握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

1、多媒體播放《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片斷,學生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寫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後仍不改她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莊重的宗教禮儀時。跑到野外放聲歌唱、忘情遊玩,後來猛然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於是匆忙趕回修道院。而在同時,修道院里正亂作一團,嬤嬤們在到處尋找瑪麗亞,院長就瑪麗亞當修女的`資格問題徵詢意見,眾嬤嬤議論紛紛,她們都十分喜愛瑪麗亞,但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時。眾嬤嬤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

明確:課文主要寫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艘艘對瑪麗亞的議論。

(1)仔細晶讀第一個場景描寫,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一畫面,感受其詩情畫意。

示例:巍峨崢蠑的阿爾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樹林中不時傳來雲雀的歌聲,婉轉悠揚。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點點殘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如温潤的白玉般,攝人心魄。山風呼嘯,松濤陣陣,和着樂聲,迴響在曠野上。

山腳下,羣峯相擁,綠水環繞,薩爾茨堡坐落其中。極目遠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座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在綠樹濃陰中靜靜矗立,山坡上綠草葳蕤,樹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間仙境也。

示例:這一段環境描寫,由遠及近,層次清晰,動靜結合,色彩和諧。作為主人公出現和活動的背景,與人物相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1)師生共同品讀描寫瑪麗亞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

明確:瑪麗亞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僅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揭示了她自由活潑的天性。

瑪麗亞遠眺羣山,輕盈地跳躍、旋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拍額頭、拔腿跑、撿外衣、驚呼等動作描寫,從外在形象上層現了她純真快樂、無拘無束的性格。

(2)課文第二個場景是眾修女七嘴八舌評説瑪麗亞,請概括眾人的意見,説説眾人眼中的瑪麗亞是個怎樣的人。

課文科代表作總結: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3)課文臨近結尾處寫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請仔細閲讀課文,嘗試表演,體會其性格特徵。

明確:瑪麗亞闖進來時的一連中動作要匆忙,慌張、快捷:在眾修女嚴肅而毫無聲息的注視下,瑪麗亞的表情應由羞愧轉為無奈。

(4)劇本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你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示?

生1: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手段,如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環境描寫等。

生2:立體刻畫,使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文中有正面描寫,如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側面描寫,如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對話和對唱。二者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這個人物形象。特別是側面描寫,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頗見藝術功力。

學生明確:心理描寫難以轉化為視覺形象,觀眾看不到。

教師引申: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象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説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神態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5)教師總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育描寫和動作,神態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師生再次欣賞《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瑪麗亞歌唱片斷。

學生明確:劇本中,瑪麗亞的內心獨自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這一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教師適當補充:音樂故事片是似音樂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歐美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早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電影藝術類型。《音樂之聲》被譽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傑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展的重要表現手段。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於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

教師創設討論氛圍,《音樂之聲》曾獲得五項奧斯卡獎,一度風靡美國,你認為人們喜歡它的理由是什麼呢?學生回答。

生1: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據説許多觀眾連看十餘次都不滿足,這其中多半是婦女。

生2: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音樂不朽的魅力。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語言。人們也許彼此言語不遇,但音樂在哪裏響起,哪裏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無怪乎,全世界都為瑪麗亞所傾倆倒。

生3:劇中眾修女活潑風糙的議論,突出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這也是(音樂之聲)成功的一個因素。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裏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癌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1:修遭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你認為這樣的比榆恰當嗎?為什麼?你也試着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提示:結合語境,這兩個比喻句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2: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用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第4篇

1、瞭解影視劇本的特點,瞭解《音樂之聲》的劇情;

2、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美;

3、結合影視劇本的特點,賞析其畫面美,培養學生閲讀影視劇本的興趣;

4、引導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1、揣摩文中的兩個場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

2、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音樂,是人類的通用語言,是人類發自內心世界和靈魂深處的藝術結晶,是人類情感最美好的表達方式。喜愛音樂的人是快樂的,有音樂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我們一起到美麗的阿爾卑斯山麓去尋找仙樂飄飄處處聞的人間仙境。一起走進《音樂之聲》。

電影《音樂之聲》1965年上映,由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改編而成,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歌舞片之一。(20xx年2月18日,其原型瑪麗亞在美國去世,享年99歲。)

2、瞭解戲劇中最受歡迎的影視劇的魅力,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電影文學劇本是專供拍攝影片而創作的劇本,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劇本跟小説、戲劇一樣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節,其容量也像戲劇一樣受到時間的限制。

3、自由閲讀劇本節選,找出劇中場景及主要人物,瞭解故事內容。

2、快速朗讀全文,思考:課文是如何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1)仔細品讀第一個場景描寫,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一畫面,感受其詩情畫意。

巍峨崢蠑的阿爾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樹林中不時傳來雲雀的歌聲,婉轉悠揚。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點點殘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如温潤的白玉般,攝人心魄。山風呼嘯,松濤陣陣,和着樂聲,迴響在曠野上。

山腳下,羣峯相擁,綠水環繞,薩爾茨堡坐落其中。極目遠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座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在綠樹濃陰中靜靜矗立,山坡上綠草葳蕤,樹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間仙境也。

(1)師生共同品讀描寫瑪麗亞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

(2)課文第二個場景是眾修女七嘴八舌評説瑪麗亞,請概括眾人的意見,説説眾人眼中的`瑪麗亞是個怎樣的人。

(3)課文臨近結尾處寫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請仔細閲讀課文,嘗試表演,體會其性格特徵。

(4)劇本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你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示?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裏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感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1、修遭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麼?你也試着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提示:結合語境,這兩個比喻句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2、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用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第5篇

學唱英文歌曲 《do-re-mi》 (音樂切入) 課題一 第一課時

1、欣賞音樂劇《音樂之聲》片斷,感受其角色形象和表示的內涵,瞭解音樂劇以鮮明的音樂、獨特的舞蹈、奇美的服裝、生動的場景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達情緒情感的藝術特點。

2、學習演唱插曲《do-re-mi》,體驗歌曲愉悦的情緒,並嘗試用輕快、富於彈性的聲音結合分角色創編扮演,表示歌曲的形象內容,提高同學的音樂表示能力。

3、結合影視特點,賞析其音樂美、聲效美、畫面美,培養同學欣賞音樂劇的興趣,擴大同學的音樂視野。

學唱歌曲,結合簡單分析歌曲的旋律,引導同學感受、表示音樂形象和情緒。

同學:1. 利用午間休息時間,在教室裏一起欣賞電影《音樂之聲》,瞭解故事內容,初步感受多首經典歌曲。

1、由已欣賞的音樂劇《音樂之聲》引入活動,引導同學回憶並自由表達感受:女主角叫什麼名字?有幾個小朋友?哪個局面最令你覺得有趣或感動。

自由表述: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或感動的片斷。

初步瞭解音樂劇的.有關知識,瞭解《音樂之聲》劇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在欣賞中引發同學對音樂的喜愛,對老師的喜愛,拓展文化視野,培養學習的興趣。

介紹《音樂之聲》是曾榮獲1966年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輯等五項奧斯卡金像獎,打破電影史上最高賣座記錄的美國歌舞片。

瞭解《音樂之聲》由舞台音樂劇搬上熒幕,走向世界,並受到各國觀眾喜愛。

3、播放視頻片段《do-re-mi》:在薩爾茨堡的野外,教師瑪麗亞教給小朋友們do-re-mi,帶領他們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的場景。

根據觀賞和課前查閲,討論對音樂劇的感受,總結特點和魅力。

1、播放歌曲錄音: 引導同學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節奏、旋律、演唱形式等。

指導同學學習演唱歌曲《do-re-mi》,體驗歌曲愉悦的情緒,並嘗試用輕快、富於彈性的聲音,表示歌曲的形象內容,提高同學的音樂表示能力。

通過視唱、尋找學習難點、根據旋律填唱歌詞等練習,培養同學對音樂的探索、分析、自學等綜合的藝術能力。

範唱旋律,並引導同學簡單分析節奏、旋律的句式關係,協助其理解情緒。

視唱旋律。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中,發現唱名的有序排列、旋律的摸進。

播放中文版《do-re-mi》。介紹各唱名在英文中的諧音所指。協助同學理解歌曲內容。

正確範唱,分句指導同學模仿歌唱:和時糾正讀音、咬字與音準,特別是個別跨小節音節和短時值音節。

彈琴伴奏,分句指導歌唱:指導個別節奏、咬字、音準等難點。

模仿讀歌詞。結合課前的預習、查閲,討論歌曲中把7個唱名分別比喻成了什麼?理解內容。

欣賞,瞭解老師藉助詞的諧音,協助小朋友們記憶唱名。

1、再次播放錄像,引導欣賞:瑪麗亞教給小朋友do-re-mi第一堂詼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小朋友就此愛上了音樂和瑪麗亞。

欣賞小朋友們隨同着老師的音樂扮演,以8個人的不同高低形象理解各個唱名,從而掌握音高進行歌唱。

欣賞歌曲表示的情節,並分角色與老師進行生動的遊戲和歌唱扮演,感受角色表示的不同音高和生動詼諧的學習局面。在扮演中培養同學順暢銜接樂句的能力和即興扮演的能力。

扮演不同的角色,設計人物動作表示旋律的音高、節奏,準備扮演。

師生合作遊戲、歌唱扮演,感受角色的不同音高和學習的無限快樂。(齊唱局部,全體“觀眾”也參與伴唱)

欣賞感受外國小朋友在扮演中的自由豪放,以和和聲美感。

4、延伸:小結本課內容和音樂劇的特點,安排下節課繼續欣賞音樂劇《音樂之聲》、感受其無窮魅力。

第6篇

1.歌曲:《渴望春天》。2.創編:為歌曲配打擊樂伴奏。3.配樂散文:《春》。

教學準備:鋼琴、錄音機、磁帶、vcd、打擊樂、鈴鼓、三角鐵、響板、沙錘等。

1.學會歌曲《渴望春天》,並在反覆地練唱中體會6/8拍子活潑歡快的特點。

2.通過對散文《春》的配樂朗誦,使學生感受音樂與文學的密切關係,審美內涵。

1.教師要充分注意“教學導入”環節的重要性,精心設計。如:(1)可以通過教科書上的彩色畫面啟發學生的想象力,用語言描述春天的景色;

(4)可用錄像資料(風光片,春景圖,配樂散文)導入。要求學生共同參與。

2.請學生朗誦散文詩《春》,並選擇適當的樂曲做背景音樂,有感情地表演。

教師也可以發動學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樂的錄音並請大家邊聽邊討論,選擇合適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請學生仔細聆聽,聽後用語言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緒。

4.隨錄音輕聲哼唱歌曲。其間,教師可以為學生範唱,也可以用鋼琴伴唱,通過多種形式的練唱,使學生逐漸熟悉歌曲。

5.請學生從曲譜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如:一、二樂句的開頭:(插圖)並打着拍子反覆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請學生從曲譜中找出變化音。如(插圖)在演唱中注意唱準音高及旋律對感情表達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錄音。提示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感受音樂:

①音樂的速度是什麼樣的?快,稍快,很快,極快。結合詞、曲特點,談一談為什麼用這樣的速度來表達。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麼樣的:很弱(pp)、弱(p)、中強(mf)、強(f)、很強(ff)。你認為歌曲應該用哪種力度表現最合適。

④你喜歡這首歌曲嗎?為什麼?談談對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師鋼琴伴奏下,(或用錄音帶伴奏;老師指揮)全體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採用領唱、齊唱。之後,也可由學生獨唱或小組唱。

9.請學生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師生共同設計,更多的是鼓勵學生自己設計,邊唱邊加入打擊樂伴奏。

第7篇

戲劇是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包括了表演、音樂、美術、文學等各個方面,兒童劇場是藝術課系列單元的延續,通過這個平台向學生們介紹豐富得戲劇藝術,使學生能夠體驗和感受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對時間範疇的多元藝術門類有所瞭解和認識。

本單元設計了“音樂之聲”和“三岔口”兩個課題,分別涉及現在比較時尚的音樂劇和傳統京劇中的啞劇表演形式。通過對兩種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對比、分析、學習,使學生在感受、體驗、表演、思考等方面獲得戲劇的有關知識與技能,增進學生對戲劇藝術的熱愛,提高學生欣賞戲劇藝術的能力。

1.感受音樂劇《音樂之聲》片斷及插曲,瞭解音樂劇的特徵。

2.體驗音樂劇抒情優美的情緒,學會用色彩表現情緒,製作小動物剪影。

1.教師安排學生在課前查找有關音樂劇方面的`資料,初步瞭解音樂劇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在藝術課中介紹自己所知道的音樂劇,討論在音樂劇中的感受。

2.欣賞音樂劇《音樂之聲》片斷,瞭解劇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引發對音樂的熱愛,對老師的喜愛。

音樂劇《音樂之聲》,充分表達了教師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她給孩子們教的“多來咪”無疑是一堂詼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唱出了怡人的《孤獨的牧羊人》、激昂的《最愛的東西》,睿智的《十六以後是十七》等,給她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樂趣。特拉普家的孩子們在父親的晚宴上,在客人們面前説“晚安、再見”時,那樂趣橫生的情景令人難忘。

a) 在欣賞歌曲的同時,請學生上台表演不同的角色,感受音樂的情緒,並請台下的同學把對音樂的感受用色彩表現出來。

b) 小結:歡快的樂曲用淺色表現,深沉的樂曲用深色表現。旋律的音高、節奏不同,色彩的深淺程度不同。

小遊戲:教師方不同情緒的音樂,讓學生用色彩表現。增強學生對音樂直覺的感受能力。

欣賞歌曲《我是小小牧羊人》,感受樂曲的情緒,帶領學生分角色表演、體會,教學生快速製作小動物的剪紙外形,通過誇張表現,突出教案頻道 動物特徵。選用色彩鮮明的彩紙,要求造型具有個性。

1.播放雪絨花的音樂,觀賞植物雪絨花,帶領學生製作雪絨花作品。

要求:選用與樂曲情緒相適應的彩紙,運用油畫棒進行大膽的造型表現。

3.表演《雪絨花》,學生利用自己製作的作品裝扮舞台或教室,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與情感體驗。

札記:兒童劇場是藝術課系列單元的延續,本課涉及現在比較時尚的音樂劇。通過這個平台向學生們介紹豐富的戲劇藝術,使學生能夠體驗和感受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實踐範疇的多元藝術門類有所瞭解和認識。

第8篇

看到戲劇單元出現了《音樂之聲》這樣惹人喜愛的新面孔,實在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它裹挾着山間的清風而來,它蹦跳着歡唱着而來,它朝我們扮着鬼臉讓人忍俊不禁,它把甜美的泉水注入我們的心田。

我們對它是如此熟悉如此喜愛,所以我想對於這一課的教學是可深可淺的,內容也可簡可繁,完全視乎學生的興趣和課堂上學習探討的走勢而定。根據這種想法,我設計了兩個教學方案:方案(a)主要側重於對課本節選部分的理解和挖掘,方案(b)則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對電影本身的欣賞和評析上。

3.體會作品在反覆比照與矛盾衝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後隨意地説説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這位快樂活潑的姑娘。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製於1965年,它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音響獎、最佳改編音樂獎和最佳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影片節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樂之聲》中善良美麗、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統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

1.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節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發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徵?你認為這樣兩相比照有什麼意味?

要求“演員們”模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説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衝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1.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説,她也可以説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展。應該説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課文中存在哪些衝突?把它們找出來,説説作者這樣設計有什麼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衝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裏儘可能多地集中矛盾衝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戒律”的瑪麗亞的衝突。在衝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瞭解。此外,還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裏,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願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衝突。

②語言節奏的比照:羣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奏富於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迥異。作者描繪羣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後神態、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裏發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後小心翼翼的樣子。

在頻繁的對比衝突中,情節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讀完本課,我們彷彿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介紹故事梗慨,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後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徵為依據。

女主角瑪麗亞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愛唱歌、愛跳舞的見習修女。她熱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美麗。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羣山之間像雲雀一樣歌唱,在清澈的溪水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為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為不適合成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離開了修道院。

她來到前奧地利帝國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的家裏做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是一個脾氣古怪的鰥夫,他愛他的孩子但卻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個孩子因為感受不到父親的愛而變得異常頑劣,曾氣走了11位家庭教師。瑪麗亞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愛孩子、理解孩子,待他們以誠懇和真誠,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由衷的喜愛。她教孩子們唱歌,帶孩子們去郊遊,歌聲與笑聲灑滿了田野和山谷。瑪麗亞的到來給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瑪麗亞和特拉普上校相愛了,他們建立了和諧幸福的家庭。

與此同時,戰爭的陰影籠罩了奧地利。為了不當亡國奴,他們一家不得不離開家園,奔向自由的地方。

音樂,是人類發自內心世界和靈魂深處的藝術結晶,是人類情感最美好的表達方式之一。喜愛音樂的人是快樂的,有音樂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課文中將與我們見面的就是一個與音樂締結了生命聯盟的姑娘。

默讀課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瑪麗亞形象。播放電影《音樂之聲》的開頭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個比照,説説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瑪麗亞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現了這個人物。

課文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天性活潑率直的姑娘,她在音樂裏浸着,在快樂裏浸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適的心靈棲息所;她拒絕接受條框規章對自己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經意間嘲諷了所有的壓抑與限制;她是那麼善良,毫無心機,她是那麼個性鮮明,讓人頭疼更惹人喜愛……

文本為我們的多元解讀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間。而電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現更為具體生動的面貌的同時,也終止了我們在頭腦中構思人物的過程。先給學生充足的餘地去構想,然後談談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與電影中的形象加以對照,在吻合與不吻合的討論中,人物形象會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鮮明和立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