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四書五經讀後感5篇 古典經典,智慧觸動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6W

四書五經是古代中國儒家經典之一,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同時附帶《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和《春秋》,被譽為中國文化的瑰寶。通過閲讀這些經書,我們可以領略到古代智慧的精髓,瞭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這些經典不僅對古代社會有深遠影響,對於現代人的修身養性也有指導意義。

四書五經讀後感5篇 古典經典,智慧觸動

第1篇

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所以論語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p3),但卻通篇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麼是“仁”。或許後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後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當然,這純屬我的想象,沒有什麼依據)

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説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説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麼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麼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麼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閒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閒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麼。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當然,這是讀書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四書五經讀後感5篇 古典經典,智慧觸動 第2張

第2篇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閲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説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第3篇

我讀了“四書五經”中的《大學》這樣一部古典佳作,對於我這樣的未入道的初學者真是有些舉步維艱,第一次實在不知所曰,只讀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邊,不再去理會它。直到這兩天再次拿起,堅決讀完了才讓我驚歎連連。短短兩千多字,就概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觸動。

這《大學》原是《禮記》中的第42篇,是我國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它相傳是由孔子門上生,曾參作於春秋末年至戰國時期。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及其治國天下的關係。南宋學者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

?大學》並不是指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中的“大學”,而是指大學問,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為初學入德之門也”一章提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三綱八目”告誡世人要嚴於律己,修養品德。'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説從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無論從哪個層面解釋《大學》都告訴我們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認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條!人與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為成長的環境所致,我們崇尚的是做一個有道德,品行,修養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誠意,修身才能達到做君子的基礎。但當今社會風氣日益敗壞,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達到君子這個基礎呢?許多人都被利益誘惑,失去誠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許多被利益所迷惑從而拋掉道德,品行,誠信的實例!

我國奶粉知名品牌《三鹿》就為了達到國家標準違規給奶粉加入了三聚氰胺,嚴重的傷害了嬰幼兒的健康!還有許多賣菜賣肉的商販為了讓菜肉不變質,能賣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劑,添加劑。而這些化學品往往會危害人體健康!這些人都是道德敗壞,品性沒有得到修養的結果!

人人都要以修養品德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終不會有好結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養,如果根無修好,那一切就擾亂了。所以現在的我要努力學習,完善自已,做到內外兼修,心正不邪!這是我對讀《大學》裏面淺顯的認識,對修身感悟。很多道理還是不太明白,僅寫出初讀感受!

第4篇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説“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麪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第5篇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説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

?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聯繫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