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死亡詩社觀後感8篇 挑戰傳統,拓展人生:《死亡詩社》觀後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死亡詩社》是一部經典的美國電影,以富有啟發性的劇情和深刻的主題而備受讚譽。該片講述了一位激發學生們對詩歌和自由思想的教師的故事,對社會制度和傳統觀念提出了深度思考。觀後感隨之而來,探討了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以及個人選擇和追求內心激情的必要性。

死亡詩社觀後感8篇 挑戰傳統,拓展人生:《死亡詩社》觀後感

第1篇

或許你剛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的時候,和我一樣會把它當做恐怖片吧,但其實這是一部有關教育的影片,不僅不恐怖,而且很精彩。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美國的威爾頓教會學校。那是一個充斥着教條、古板氣息的古老學校。以傳統、紀律、榮譽、卓越作為學校的四大支柱。然而,基丁老師的到來,卻悄悄地改變着這一切。

當其他老師都以一種正統的、嚴肅的方式進行着他們的教學的時候,基丁老師卻吹着口哨將他的學生帶出了教室,帶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求知之路。他教他的學生們及時行樂 ,教他們抓緊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與眾不同。他帶領他們領略詩歌的`美好,將刻板的格調、韻律和修辭手法拋在腦後。影片中有一幕我覺得非常精彩:他讓學生們都站在桌子上,告訴他們要換一個角度看世界,並讓他們每個人都朗誦自己作的詩歌,將自己內心的感受用詩歌唱出來。在基丁老師的影響下,學校裏出現了一批像他一樣熱愛生活,追求夢想的學生。這些學生共同組成了一個叫做“死亡詩社”的社團。白天,他們忍受着學校裏刻板,嚴謹的教育。晚上,他們打着手電,穿過樹林,穿過河流,去赴一個詩歌和夢想的約會。

然而,最後的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學生死了,詩社散了,老師也被開除了。當基丁老師即將離開教室的那一剎,一向軟弱的託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來,受基丁老師影響頗深的那些學生們也站上了桌子。我想,這些學生以這樣的方式向基丁告別,他該是欣慰的。他走了,他的思想卻留了下來。以後,這些學生也許不會再反叛,他們會依照學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們的心裏,永遠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電影在一羣站在課桌上的學生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可生活還在繼續,看電影的人還在繼續。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我也能那樣獨立的站着?

有些人説我們中國的教育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學生只不過是送進來,流水線加工後再送出去的產品,這樣的教育不是要讓我們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們習慣了被世界改造。我雖然不太同意這種觀點,但是我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大學聯考,順利考上大學,再找到一個好工作。學校裏的很多老師應該都是按照那種正統的模式去教給學生知識,很少有像基丁這樣的老師,因為如果學生的成績上不去,任何獨特的教學方式都會被制止。但我還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老師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堅持自由與夢想。

最後,影片中有一段話我覺得非常好,與大家共勉:“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人生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死亡詩社觀後感8篇 挑戰傳統,拓展人生:《死亡詩社》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寒假裏觀看了《死亡詩社》這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一羣受傳統教育的學生與一個反傳統教育的老師的故事。在一所知名的男子學校裏,所有的家長送孩子來都是為了讓孩子上名校。而就是這樣一位老師如春風化雨般來到他們身邊。

“我們都有一種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必須堅持自己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很怪,或者很討厭,哪怕一羣人都説,那太差。”這是電影中我影響最深的台詞之一。

堅持自己的信仰,這不僅是那個時代的他們所需要的,也是這個時代身處應試教育體制之下的我們所需要的。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從國小什麼玩兒什麼,都是父母事先安排好的。小的時候,也許我們還會不服管束,做些掙扎,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習慣這種由別人安排好的生活,我們不再過多的思考未來。

我們的目標只停留於考上某個大學,但大學以後要幹什麼呢?多數人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我們的身邊並不乏曾有着自己夢想並堅持的人,但多數都抵不過父母的安排和決定。就像影片中的尼爾。國中時班裏有一個很迷戀漫畫的女孩子,甚至有時上課也會偷偷地畫,並且她喜歡原創,班裏多數同學都驚歎過她的作品。

會考以後她的選擇是上某一個國際學校,然後去日本學漫畫。但她的父母卻違背了開始對她的承諾,為她選擇了另一條在他們看來更有前途的路,上優飛班然後去美國。那一次在校園裏被她叫住時很是驚訝,我問她怎麼也在,她絮絮地和我説起了原因。

她的語氣沒有了以前説話的不正經,甚至帶着哭腔,説她父母的決定,説她的無奈接受和現在的不快樂。我的心裏很沉重,想説幾句話安慰她,卻發現自己找不到任何能夠鼓勵她的話。

比起父母,我們過於勢單力薄。“日本的漫畫人太多,去了可能也很難有成就吧。”最後反而是她安慰了我。

受傳統思想的束縛,甚至對與錯、美與醜,我們也有着許多僵化的認識。就像影片中的那對夫婦,兒子都已經死了,他們都不能明白是他們對自己的兒子的逼迫和控制讓兒子選擇了死亡來抗議。

反而是鼓勵兒子去追逐夢想的基汀老師的錯。是他與傳統教育格格不入的教育方法讓兒子走上了這條路。我的心中對此感到失望甚至驚訝。人們的觀念和思想被囚禁在城堡,找不到前來解救他們的智者。

電影《雲圖》中也有一個場景值得人深思,音樂家突然明白了什麼,他打碎了房間裏所有精美昂貴的瓷器。“傳統就是人們眼中的美。”他正在試圖打破傳統,進行新的創作。

我們並不是要打破傳統的全部,並沒有這樣的必要,但是傳統思想對我們影響的一些弊端已經顯露無遺。我們正在為衝破這一層束縛作努力。

第3篇

所謂經典必是值得人們反覆温習的,《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覆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甚至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自由和規則是完全對立的。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當然,乍看之下,基廷及其學生的所作所為相對傳統來説是叛逆的,但這種叛逆行為本身並不是對所有規則的否定與反叛,而主要集中於對教育中僵化、禁錮人的思想部分的抗爭。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

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運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正如上海世博會,我覺得留給中國人最大的精神財富,可能正在於培養了中國人的規則意識。甚至有人開玩笑的説,經過世博會之後,中國人不但懂得排隊,而且還能排9個小時的`隊了。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為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為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為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通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與其説他在培養學生,還不如説他是在生產一件件待價而沽的商品。回想當下社會的種種教育問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想這可能才是這部電影所要帶給我們的一些值得考量的東西。當然教育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社會問題,它是整個社會發展狀態的真實反映,這些問題的產生我們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某一個具體的個人,甚至於我們有時候明知存在問題但是還要迎合它,因為我們確實真實的活在一種還不完善的規則之下。看來,規則這個名詞本身是沒有好壞的,只是我們需要去創造更加適合人類發展的規則,而自由恰恰是實現這些的催化劑。

第4篇

“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這句話是梭羅所言。電影《死亡詩社》中基丁先生在課堂上也引用了這一句,他鼓勵學生們別陷入這種境地,通過獨立自主的思考,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結局學生尼爾·佩裏因父母極力反對他當演員以及以轉校來告誡他時選擇自殺而結束了生命。少數學生一個一個的站在了課桌上,喚即將離開學校的基丁先生為“oh captain,my captain”,並且是託德第一個“站”起來。其他人則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低着頭。由此看來,基丁先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對還是錯呢?或許千人千面。

於我而言,更多的思考放在了探索夢想與自由兩者的關係中。影片開始通過學生們自然而然的打趣談話中交待了他們父母的職業,而他們畢業理所當然的成為父母一樣職業的人或者父母眼中所謂的優秀的人。這可能就是生活於“平靜的絕望”中的狀態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們放棄了自己思考,而是選擇了與父母一樣的步伐和節奏。尼爾·佩裏一直扮演着聽父母話的孩子角色,而在他終於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並且去嘗試後,他也依舊不想面對父母以及選擇避開父母那一關。父親發現後嚴厲地勸誡他放棄當演員,他努力想徵得父親同意去演戲,但並沒有像基丁老師後面開導他那樣來向父親表示出當演員的堅定和毅力。後來雖然尼爾第一次表演圓滿成功但是依舊沒有獲得父親的`認同,最後選擇了自殺。尼爾對於自己找尋到的夢想葆有熱情與行動,在為夢想付諸行動的他也是自由的,但對於外力的困阻他似乎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以及勇氣。他依舊無法擺脱扮演愛聽話的孩子的角色,無法逃離他父母這條河流。雖然希望渺茫(父親也曾對他説過只要他好好畢業長大了任他自己怎麼做),但是身在追求實現夢想的途中不就是一種自由嗎?這樣的人生行會讓你體驗到不同於以往的歡愉,痛苦甚至絕望,但是會讓你成長。開花固然漂亮,但結果成熟才是以後生命、自我、愛、夢想延續的一種方式。是終點也是起點。敍利亞詩人尼爾多斯在他的詩中曾表述道: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夠實現夢想,那麼你永遠不會夢想。聽起來像是悖論,但這種矛盾性不也讓我們的生活慢慢和自己相聚嗎?

即使愚蠢,即使另類,但只要是你自己思考出來的,只要是你自己內心的聲音,那這個夢想就是有意義的。或許你會問,這意義又存在於哪兒呢?我會回答:這意義存在於你追尋夢想中所呈現的自由感,在於你一點又一點的與你自己相遇靠近。

第5篇

這部電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電影,我看過兩遍,挺喜歡的。教師基廷深受學生歡迎,教學思想自由,教學方法靈活生動,被學生們稱為“船長”。影片中一些課堂教學的場景是非常吸引人的,能夠感受到學生的頭腦、心靈和興趣在慢慢被開啟。

教學應該是這樣的,教師從事的工作就應該是提供支點、撬動無限可能。遺憾的是,這種教學方法得不到校方和家長的認可,“船長”最終還是無奈地離開了。

學生能夠祕密地重建老師年輕時組建過的“死亡詩社”,並且以相同的方式在山洞裏吟誦詩歌、創作作品。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崇拜和認可。學生在校方壓力下背叛老師後的愧疚,學生送別教師時的獨特方式,都表明這是一位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教師。

這樣的故事,不僅發生在曾經的美國,而且發生在現在的中國,發生在我們身邊。也許以更加觸目驚心的方式發生着。

不知道有什麼反映這樣問題的電影,不知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沒有,不知道人們的反思到了一種怎樣的`深度。

看到問題,敢於説出問題的本質,事情才有解決的可能。萬馬齊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有些人選擇隨波逐流、從中漁利,有些人選擇獨善其身、明哲保身,有些人單打獨鬥、成名成家,有的人沒有選擇,在不斷忍受中習以為常……教育中的人、事,就是這樣千奇百怪。期待“船長”出現,期待“尼爾”出現,希望這樣的教師和學生越來越多。走進人們的視野,衝擊人們的內心,開啟人們的變革願望,讓人們意識到:其實學習可以更加美好!

基廷年輕時組建的“死亡詩社”能夠被學生自動自覺地認可和繼承;我們呢?我們有什麼東西是值得下一代傳承下去的?

大的事,管不了,説來説去,就變成了發牢騷。自己的事情,卻是可以好好想清楚的。

我眼界欠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值得追求的;

誰又不是如此呢?當現狀必須改變而遲遲沒有變化時,當人人都覺得不對卻誰也不敢率先站出來、即使站出來也未必有用時,認命和逃離就得選擇其一了。

20%的人逃離,80%的人認命,更多的人成為待宰羔羊,自己被宰之後,再去戕害別人。——這就是因果循環的怪圈。

所以,基廷才被稱為“船長”。美國有這樣的船長,是令人羨慕的事。船長也要有產生和生長的土壤。

期待“船長”出現在我們身邊;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船長”。

第6篇

這部電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電影,我看過兩遍,挺喜愛的。教師基廷深受學生歡迎,教學思想自由,教學方法靈活生動,被學生們稱為“船長”。影片中一些課堂教學的場景是十分吸引人的,能夠感受到學生的頭腦、心靈和興趣在慢慢被開啟。

教學就應是這樣的,教師從事的工作就就應是帶給支點、撬動無限可能。遺憾的是,這種教學方法得不到校方和家長的認可,“船長”最終還是無奈地離開了。

學生能夠祕密地重建老師年輕時組建過的“死亡詩社”,並且以相同的方式在山洞裏吟誦詩歌、創作作品。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崇拜和認可。學生在校方壓力下背叛老師後的愧疚,學生送別教師時的獨特方式,都證明這是一位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教師。

這樣的故事,不僅僅發生在以前的美國,而且發生在此刻的中國,發生在我們身邊。也許以更加觸目驚心的方式發生着。

不知道有什麼反映這樣問題的電影,不知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沒有,不知道人們的反思到了一種怎樣的深度。

看到問題,敢於説出問題的本質,事情才有解決的.可能。萬馬齊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有些人選取隨波逐流、從中漁利,有些人選取獨善其身、明哲保身,有些人單打獨鬥、成名成家,有的人沒有選取,在不斷忍受中習以為常……教育中的人、事,就是這樣千奇百怪。期盼“船長”出現,期盼“尼爾”出現,期望這樣的教師和學生越來越多。走進人們的視野,衝擊人們的內心,開啟人們的變革願望,讓人們意識到:其實學習能夠更加完美!

基廷年輕時組建的“死亡詩社”能夠被學生自動自覺地認可和繼承;我們呢?我們有什麼東西是值得下一代傳承下去的?

大的事,管不了,説來説去,就變成了發牢騷。自己的事情,卻是能夠好好想清楚的。

我眼界欠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值得追求的;

誰又不是如此呢?當現狀務必改變而遲遲沒有變化時,當人人都覺得不對卻誰也不敢率先站出來、即使站出來也未必有用時,認命和逃離就得選取其一了。

20%的人逃離,80%的人認命,更多的人成為待宰羔羊,自己被宰之後,再去戕害別人。——這就是因果循環的怪圈。

因此,基廷才被稱為“船長”。美國有這樣的船長,是令人羨慕的事。船長也要有產生和生長的土壤。

期盼“船長”出此刻我們身邊;期盼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船長”。

第7篇

學校裏的這些教學原則束縛了學生的言行和思想。這所因嚴謹的教學制度和極高的升學率而得意的名校,因為一個老師的出現,一羣學生的觀念變了。

這位名叫kiding的英語老師讓學生學會選擇。因為他的存在,學生們明白了“其實自己不是無路可走,他們有很多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是在生活中表演,還是去做真實的自我?可以選擇是浪費光陰,苟活一世,還是“卡匹迪恩”(抓緊時間),把握青春,讓生命變得不同尋常?可以選擇是順從傳統,還是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敢於開拓新天地?可以選擇是明哲保身,還是説出真話?是生存,還是毀滅?

不得不説,這個老師給了這羣學生很大的啟發。使他們每個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

但,僅有老師的鼓勵和自己的喜歡是不夠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親的支持,面對他的,永遠只是冷漠的眼神和無情的話語。父親認為這是愛他,可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個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憐的是,他最終還是沒有明白兒子為什麼自殺,而是將罪惡的根源歸結在kiding老師身上,以為是kiding老師害死了自己優秀的兒子。

如果nill的父親能夠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nill能夠選擇温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會變成如此。

其實,一切的一切,都是選擇。如果學生們不選擇接受這個老師的新思想,不選擇自我思考,那麼,死亡詩社就不會復興,他們的思想不會因此改變。

對於選擇的意義,除了現在,我從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我何時做過一回真實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規,卸下裝備時,腦海裏總有一個聲音在説,偽裝起來,把自己偽裝起來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會喜歡的。大家也都在裝啊,為什麼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場戲,誰演得出色,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是啊,知道如今,有時做一些違背傳統原則做的事情,總是會被老一輩的人指責。我們總是想去迎合別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賣,背叛,什麼都無所謂了。戴着面具的我們活得很匆匆,我們過於在意別人的想法,在意傳統的守則,以至於我們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棄了信仰,選擇人云亦云,不再敢於逆流而上。這樣的我們,何時明白過,其實,我也是一個美妙的生命,我是一個個體,“我”也很重要!

但是,現在,我覺得,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拒絕庸俗。時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實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第8篇

很多人喜歡這種類型的電影,和《蒙娜麗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類似。因為他們總是會在影片中產生一對矛盾體,即解放的思想與保守的衝突、對立,並且,結局總是,前者佔據了心靈上的重要地位。

那裏不説《蒙娜麗莎的微笑》。因為這個片子雖然看過,但是卻很慚愧,忘記得差不多了。就説《死亡詩社》和《放牛班的春天》。個人覺得,就影片而言,後者要明顯好看一些。因為後者的敍事較為集中,再加之音樂的美,使得整個影片久久韻味迴盪。其實《死亡詩社》也不差,影片詩情畫意的部分構圖精美,儘管音樂不夠精良。但是影片刻畫了好幾個人物形象,又不能面面俱到,否則就是羅嗦沒有重點;但即使是編劇認識到了這一點,影片還是存在着必須程度上的缺憾。我就覺得那個名字有點怪的男生能夠刪去,因為自始自終沒看見他有什麼成長、變化,對影片的進程有什麼影響。有時候我覺得這是東西方思維的問題,尤其是在看《蒙娜麗莎的微笑》、《死亡詩社》這樣的影片的時候,對於電影中傳達的很多很西的東西並不是理解的夠透徹。所以有距離感。也正是因為如此,我一向主張較為集中的敍事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

從這三部影片來看,結局部分總是保守勢力的勝利。比如説《放牛班的春天》的教師離開,《死亡詩社》裏面也是。儘管我們説在心靈上,解放的思想衝擊了人們的靈魂,成為一種嚮往,然而他也只能是嚮往,因為前進者的軀體離開了,他失敗了。孩子們站在課桌椅上向老師致敬,確實很感人,但是不也只能感人一下麼孩子們給老師摺紙飛機,用一種無言的.情感去傳遞內心的激動,但連頭也沒敢伸出來一下。最後呢,最後是什麼呢最後是,大部分的孩子還是要生活在那個囚籠般的世界裏,正如我們一樣,整個影片給我們的只是一種精神慰藉,甚至連精神慰藉都是虛幻的,電影裏都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性的結局,生活中的結局。走出電影院的人們會感歎生活中沒有那樣的老師,不能帶領我們解放思想,但這也只能是感歎。不是嗎

所以,其實對於這種傳統思想的衝擊和突破,這些片子還沒有《泰坦尼克號》做得好。因為在這部電影中,至少我們看到了生命垂危之時的真諦無悔的選取,看到了對舊的腐朽的一切的衝擊的力量。儘管導演聰明地將它毀滅在一場世紀的天災之中,但這卻成為了一種永恆的回憶和美麗,而不是《死亡詩社》給我們的遺憾的美。

?死亡詩社》裏面,導演對想演戲的那個男孩子死時的刻畫,那是一個壯烈。仰視、光影,不記得音樂是什麼樣了汗,看的哪門子電影喲,呵呵,反正就是一個突出,突出這種死是一種無言的抵抗,用最為珍貴的生命去挑起反抗的大梁。包括在死後,這一幫以前很歡樂的男孩子們,再一次羣眾出現背影的全景時,影片是無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