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3篇 《探尋蝙蝠與雷達:教學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6.03K

本文以教學反思《蝙蝠和雷達》為主題。通過對該課程的回顧和思考,我們將探討如何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造力。同時,我們將討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面臨的挑戰,並提供一些解決方案,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3篇 《探尋蝙蝠與雷達:教學反思》

第1篇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敍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書中,科學家為了弄清蝙蝠夜行的奧妙,做了三次實驗,證明蝙蝠夜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三次實驗就是本文的一個難點,在上這節課時我運用填表法來理清三次實驗,以突破難點。

在填寫表格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習慣抄長句長句的內容,不夠使用自己的簡練語言,而在彙報的時候,也有多半同學機械照抄課本內容,在我逐項出示了自己填的內容,與他們的答案比較,學生們終於知道了在表格中該如何簡練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後面的環節中設計了讓學生以示意圖來解釋蝙蝠夜裏飛行的原理,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都能較準確地説出來,我給予歸納和板書,但是在學生自主學畫雷達工作原理的時候,由於我在提問題和要求的時候沒有説得很清楚詳細,導致了學生在上台演示畫的時候,無從下手。再在後來的總結歸納中,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很好地讓學生結合板書進行對全文的回顧與小結,也沒有達到原先預設的目標,按照黑板複述是對文章內容的鞏固訓練,更是鍛鍊學生説的極好時間,我卻錯過了。希望以後能改正課堂結構的領導和駕御能力。

這節課令我認識到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在備課時要重點考慮的是如何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有效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少走彎路,在有限的時間內嘗試、驗證、進而掌握儘可能多的方法。倘若教師不能發揮主導作用,課堂活動就會出現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的局面。我的這節課所運用的填表法學生是初次接觸,毫無經驗可言。如果我在備課時考慮到這個實際情況,在佈置任務之前向學生們説明注意事項或把第一次實驗作為例子帶領學生完成第一行表格,待有了前面的經驗,再讓學生獨立完成下面的表格,難度自然會降低,也就不會延誤過多的時間了。

2011-3-16日,我執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有幸請到崔老師來隨堂聽課。聽了崔老師的講解,我茅塞頓開,積累了不少的教學經驗。

在執教之前,我在字詞上花費了不少心思,先是解決學生在字音上的障礙,再集思廣益,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學習字形,最後字形。我認為在教學上,我的環節設計,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效果也不錯。崔老師也對這一環節的設計給予肯定,同時也提出了寶貴的修改建議:如果在教學揭這個字給它換偏旁時,讓學生上台板書代替老師書寫,既進行了比較記憶,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借機點評學生的書寫,可謂一舉三得。理解詞語時,我抓住了不同形式的方法來學習理解詞語。崔老師充分肯定了我在教學揭開一詞,抓住了不同語言環境,同一個字的意思不一樣這一教學點,展開教學,以點帶面,教會學生靈活地學習知識,並能舉一反三。同時崔老師也提出了寶貴意見:如能再找到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能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很好地達到了鞏固學習的效果。我聽了崔老師的點評,可謂是茅塞頓開。在上課時,我就有種意猶未盡的感受。就像少了些什麼,好像學生的情感總達不到那種感覺。此時此刻我明白了:細節之處見真功,要紮實地設計好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不滿足於大環節的設計,還需要對小環節的精心雕琢,才能使自己進步的更快。

在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學生默讀課文後歸納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根據主要內容分段。可在教學分段時,我只是象徵性粗略地,分段可以藉助主要內容來分。就放手讓學生總結髮表觀點。經崔老師點評,我明白了,這個時候應該先指導學生找出哪幾個自然段寫了主要內容,學生就不會出錯,很快能歸納出3-7自然段。簡單一句話,就將課文的段落層次拎得清晰有條理。這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滲透,可以教會學生根據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的方法。在課堂上將方法的教學落到實處,而不是空中樓閣。學生才會學得明白。

通過這次隨堂聽課和點評,我明白了:在教學中我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同時也存在着諸多問題。我應該戒驕戒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真正的技能,使自己變得更成熟、穩重。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敍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我把它歸結為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是發現問題:飛機和蝙蝠都能安全飛行;之後分析問題:是不是蝙蝠的耳朵特別靈敏等等。之後是做三次試驗證明蝙蝠安全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祕密,解決了問題。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從題目開始質疑。如在課堂開始,我出示題目,問學生,蝙蝠是什麼,雷達是什麼,為什麼把蝙蝠和雷達放在一起了,推想一下課文會寫什麼,等等。用問題激發學生的讀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又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合作,這道問題是根據課後的一道問題中產生的,那道問題是: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的雷達的?我把它換成:科學家是從蝙蝠身上得到什麼啟示?激發學生思考。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之後進行彙報。但是這節課,學生説的還是比較少,我主要是採取示意圖的方式解釋的,讓蝙蝠的探路方法與雷達的工作方式做對比。從而明白什麼是啟示。如果讓學生自己畫示意圖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語文教學必須憑藉聽説讀寫的方式紮紮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又是為了更好的提高聽説讀寫的能力。傳統的語文教學是重讀書和抄寫而絕少聽説發問的,現在強調聽説讀寫並重後又似乎有矯枉過正之嫌,課堂上是聽説多,讀寫少。

這裏寫的練習包括寫字和寫作。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是非常注重學生説,讀的訓練,寫的極少。這就造成了,課上熱熱鬧鬧,成績卻平平淡淡。會念的不會寫,作文更不用説了。在這次聽劉仁增老師的一節課,使我受益匪淺,劉老師在課上(三年的),當學生讀到要寫的字時,劉老師特別認真的指導,讓學生説間架結構,並且用手指在桌面書寫。因此在上課時,我們可以:見縫插針練習造句;將造段進行到底;在典型處模仿寫;在省略處補充寫;對簡略處擴展寫等等。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國小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閲讀量。因此,讓語文課堂學習由課外促進課內,再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課內外有機結合。事實證明,學生只有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即通過文本的拓展教學來促進課文文本的理解,加深拓展文本的印象,在有限的時間裏,消化更多的文字內容,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因此,這節課上,我們必須明白蝙蝠和雷達的關係後,才能有所拓展,聯繫課後提到的仿生學,引出更多的例子,也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發明更多從動物身上學到的東西。我們要摒棄那種,沒有消化好課內東西,就進行延伸的教學。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3篇 《探尋蝙蝠與雷達: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這節課,我採用的教法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他們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行到提高發展,體會到學習進行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優良品質。

學生學法主要有: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彙報交流。教學中,我激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生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發動學生互助解疑,在討論交流中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教學“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這個環節,我出示表格,讓學生帶着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課文 4、5、6自然段,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更多的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我準備了許多表格,兩人一組,按照裏面的表格分小組討論填寫。學生自學後得出結論:蝙蝠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配合”這個詞不能丟掉,教師在黑板上畫簡圖説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這個部分的學習,學生個個參與,學習興趣濃厚,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能增強自信心。

在本節課中,我覺得有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在一些環節上還挖得不深等,這些都有待於我改進。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製造出了雷達。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閲讀能力的培養。再次,適度進行拓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就領悟各種學習方法了。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閲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閲讀或課外閲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閲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説一説,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閲讀中也可以試試。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我利用電教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誘發學生的求知慾。一上課,就播放在晴朗夜空裏,一隻蝙蝠在愉快地飛行,一架飛機穿梭夜空,平穩的飛行,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後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現代交通工具,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的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繫,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着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閲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閲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曾有人説,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今天我講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嘗試用“我是晝伏夜出的蝙蝠”或“我是引導飛機夜間飛行的雷達”的方式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是源自於我看了《自主課堂100個精彩片段》中的“嗨,我是爬山虎的腳”一文有感而發設計的。俗話説,“功夫在內”,我們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內設計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這是現今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今天,我在這課中嘗試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介紹學生比較陌生的動物——蝙蝠,以及藴含高科技知識的雷達,無疑給我們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供一個借鑑。

課堂上,看到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們思維活躍,盡展個人風採。你看,陳杰峯同學展開了翅膀(雙手)翩翩起舞地飛來“嗨!還認識我嗎?我是大名鼎鼎的蝙蝠,我具有晝伏夜出的本領,我飛行的時候,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哈哈,我厲害不?”説完,還學着蝙蝠飛行的姿勢,扇動一下“翅膀”坐下了。

我相信,在我們這些一線老師的這樣長期培養下,孩子們的言語水平一定會提高的很快。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敍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種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閲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閲讀或課外閲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閲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説一説,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閲讀中也可以試試。

學習貴在生疑,有疑才能有問,有問才能激發更深地探究。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問學生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那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為什麼呢?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繫,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着積極的意義。國小生接受新鮮事物快,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遺忘又是孩子的缺點。讓國小生牢固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就必須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進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閲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閲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通過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只注重了活動,沒有讓學生擺好後,迴歸文本,參照黑板擺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話複述蝙蝠和雷達探路的過程,這是一個敗筆。按照黑板複述是對文章內容的鞏固訓練,更是鍛鍊學生説的極好時間,我卻錯過了。

第3篇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下面是《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閲讀!

上一週,楊主任親臨我們四年級語文備課組聽課、評課、指導,使我們收益匪淺。我準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現就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説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上課伊始,通過蝙蝠夜間飛行的視頻,讓學生髮現蝙蝠飛行本領高超,於是,人們懷疑它的眼睛特別敏鋭,設下疑問,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然後,讓學生帶着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4~5節課文,親自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印好的小練習紙條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

試驗順序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學生自學後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當時吳愷同學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我接着出示了課件,上面有這樣兩個句子:

讓學生思考到底誰説得對?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意見出現分歧,開始爭論,自發的形成一種研討學習的氛圍。最後的出結論: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並且能夠簡要地説出原因。

我趁熱打鐵,接着小結:丟掉配合是不科學的,因為第二次和第三次試驗,分別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無法正常飛行。那麼也就是説:單獨將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領,從而説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其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定要説: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

這部分板書的出現,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祕。用箭頭、圖示形象而逼真地標明蝙蝠怎樣探路夜飛,使學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發出超聲,耳朵能接收超聲的這種特殊本領,從而進一步明確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進行補充,蝙蝠嘴裏發出的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蝙蝠不僅僅知道了前面有障礙物,而且能夠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質。然後讓學生試着説一説蝙蝠是如何捕捉飛蛾的?學生看着這部分板書,能夠清除的説出蝙蝠捉蟲的過程,加深印象,從而起到了幫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後,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着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雷達工作的原理。並且總結歸納板書如下:

這一部分內容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以往我們會讓學生按圖示的內容,口述出飛機靠雷達夜航的過程。但是,今天我設計了一次情境對話:説蝙蝠在夜間飛行時發現了夜航的飛機,它非常驚訝地説:我以為只有我可以在夜裏才有這麼高的飛行本領,它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怎麼也可以在夜間這樣自由的飛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決定拜訪雷達,你想一想蝙蝠會問雷達一些什麼問題?雷達會怎麼回答?這樣的對話練習,既考查了學生對於難點地掌握情況,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閲讀教學只是枯燥的口述雷達工作原理的形式。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於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僅僅發明了雷達,還發明瞭聲納和掃雷儀。你能夠試着説一説聲納和掃雷儀的工作原理嗎?進一步考察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基本上能夠把它們工作原理説出來,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補充説明。

拓展延伸: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於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麼呢?讓學生們聯繫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正像楊主任説的那樣:如果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部分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表明飛機夜飛的道理,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部分板書。(略)整個板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這樣,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凝成了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就更好了。結合王曉梅老師和楊華瑞老師的意見,我覺得同志們説得很對,個別問題的設計模糊,而且課堂上還要注意師生的情緒的交流。

看來,課堂教學對於我們教師來説永遠都是一個新的課題,永遠充滿着挑戰!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上課形式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也就是先讓學生自學,然後老師再教。時間安排是:自學19分鐘,小組討論5分鐘,講授10分鐘,當堂測驗5分鐘,佈置作業1分鐘。整個流程的各個環節感覺流暢,學生在整個課堂的學習中,基本能達到預期目標。但在處理後教一環節中,時間把握得不夠好,10分鐘的講授感覺有點倉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決自學部分第1題,三次試驗填表這一環節中,提問和板書時間過長,提問中學生沒有答出標準答案或近似標準答案時出現重複提問;板書時間在備課時就有矛盾:板書詳細,花時間;板書簡單,可能對學生日後做習題有所影響。

從本當堂測驗來看,絕大部分同學達到預期目標,個人感覺本節課教學目的已達到。其中本節課本人認為最大的亮點是:1、通過學生完成自學任務,迫使每個學生動筆,從而動腦,解決了一般授課形式中部分學生人在心不在的問題;2、老師課堂上講課時間少,只講重難點,則有更多的時間對中下生進行即時指導;3、整節課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多,充分體現其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由於初步嘗試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體會到一點益處,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進一步實踐摸索與提高,也願同行一起交流。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説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我首先創設了實驗內容,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通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激發學生閲讀的慾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於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僅僅發明了雷達,還發明瞭聲納和掃雷儀。你能夠試着説一説聲納和掃雷儀的工作原理嗎?進一步考察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基本上能夠把它們工作原理説出來,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補充説明。

拓展延伸: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於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麼呢?讓學生們聯繫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