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國青年應如何看待香港問題?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09K

香港新一代的年輕人正在陷入一場狂熱的不知自己要什麼的政治運動中,台灣新一代年輕人生活在“大陸吃不起榨菜”這口坐井觀天的“井”裏,大陸新一代年輕人看着這些報道,微微一笑,“一國兩制”果然是“一國兩智”。這個夏天,有點熱鬧。

中國青年應如何看待香港問題?

“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在一次採訪中,反客為主的向採訪者柴靜提了一個問題。

“新聞調查”的口號是探尋事實的真相,你説説,什麼是真相?

柴靜想了想“真相是無底洞的那個底”

後來有位觀眾在看了這期節目後,同樣問了一個問題:什麼是探尋?

另一位觀眾做了回答: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或者説,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理解的“探尋”。

我所理解的是,或者説中國的青年應該明白的是,不要輕易對任何事物發表評論。

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網絡環境和此起彼伏的五花八門利益團體的喧囂,你有沒有想過,在我們討論這些社會事件的時候,我們究竟是在交換意見還是在宣泄情緒?一次次社會事件從開始到高潮再到結束,最終的爭論結果是我們一致的意見還是“情非得已”的妥協?

睜大雙眼,透過現象看本質,永遠保持客觀理性、一分為二的態度和原則看待問題。屏蔽嘰嘰喳喳的噪音去聆聽正確的聲音不容易,偏信則闇,兼聽則明。

關於香港問題的報道已經很多,視角由局部至整體,深度由表層達本質,維度由收縮到開放。

香港正被“黑色恐怖”籠罩。從堵塞道路、癱瘓交通,到污損國徽、侮辱國旗,再到圍堵警署、襲擊警察,暴徒們越來越瘋狂,甚至開始將暴力施加到香港機場裏的內地遊客和記者身上。

社會各界得出的主流結論及對待此事的態度已經很明確。強烈譴責這種不合法的暴力示威行為。

在此先不做過多贅述。我們來談一談,面對這樣的突發社會事件,尤其這樣敏感的問題,如何看待。

兩個方面:

1.應該秉持怎樣的價值觀,把握事件性質做正確認知

2.如何看待事出之後新聞媒體的所持立場及相應報道

新聞傳播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羣體極化,由凱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網絡共和國》中提出,指羣體成員中原本已經存在的傾向性,通過羣體的作用而使得觀點或者態度向着某種極端方向轉化。

香港此次的暴徒武裝襲警、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就是從反對罪犯引渡條例開始,而這類訴求逐漸被別有用心的“港獨”分子利用,進一步擴大政治需求,要求獲得普選權力、赦免所有遊行人員可能被日後追懲的罪行等等,這也讓暴徒行徑不斷擴大,越發肆無忌憚 。

此類行為叫羣體行為,也被稱為集合行為,是指在某種刺激條件下發生的非常態社會集合現象。很顯然,這是一種“不良思想”在別有用心的暗示和感染下散播造成的不合法暴力示威行動。

造成這種現象是有條件的

一、結構性壓力。在香港暴亂中,結構性壓力可以從社會、政治、經濟等多個角度來看,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雖然聚集了全球的財富,卻也是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的地方,看似具有高福利,但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高房價不斷將年輕人推向焦慮、絕望的境地,一些年輕人只能過着“蟻居”的生活,加之長期受到“港獨”等教育,當代的香港年輕人既沒有國家的概念,又面臨現實就業差、經濟收入與物價不成正比的壓力。

二、觸發性事件。反對修改罪犯引渡條例等聲浪的高漲,反對派認為沒有根據程序進行充分討論,從最初的靜坐示威到後面索取“普選”香港特首等訴求,最終演變成為今天的“暴徒”恐怖行為。

三、正常的社會傳播系統功能減弱。香港的媒體立場各有不同,媒體記者的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枉顧社會責任,甚至成為支持“港獨”、支持“暴行”的力量,這反而助長了香港的集合行為。

以上便是香港問題出現以及發展到此程度的原因,這裏面既有不懷好意的投機主義者的惡意利用,也有缺乏公正和客觀原則的部分不良香港媒體的推波助瀾。

抓住事件的起因,根據現狀順藤摸瓜的分析其發酵的渠道和過程,有助於我們面對蕪雜,直搗黃龍,認清事件的本質性質,從而產生準確的、客觀的、理性的看待視角,形成正確的認識。既有利於個人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又有利於增深個人對國家和社會力量對事件採取處理方式方法的理解。

這是面對社會事件應秉持的基本價值觀。

就像國家主權問題是不可談判的一樣。國家的大是大非問題,只有對立面,是一元認知的。不同於普通的社會事件,我們綜合多元利益訴求,海納百川,協商解決。

講完如何對事情定性,並採取何種態度對待後。

談一談如何面對事情發生後各類消息對已有認知的沖刷。

這是一個數字技術、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充滿變革與創新的世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從誕生到逐步發展壯大,深刻改變了舊有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系統重塑了新的媒介生態和傳播格局。

我們對信息的獲取速度、容量、種類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事物都是雙面的。我們享受了獲取信息的便利和滿足感,卻也不得不面對信息垃圾和各種聲音,尤其是混雜在其中的濁流引導的偏激輿論。

大眾傳播自其問世以來,一直在影響着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美國學者李普曼1922年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人們通過大眾傳媒接受到的新聞環境,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徵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提示的環境,稱之為“擬態環境”。

人們由於實際行動的範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的事物都保持着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認知。

這其中還有一個與之並行的概念,叫“刻板印象”,指人們對待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簡單化的概念和印象,這種觀念或印象通常伴隨着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感情。

例如,一提起香港問題,大多數人的直觀感覺是敏感、陰謀論、所謂的不透明和強力等,其實不然,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同時,身處各種媒體營造的擬態環境中,要有抽身出來看整體的意識,同時時刻保持懷疑的態度對待問題。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新聞事業的所有制是國家所有,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要求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或主辦的新聞輿論工具在新聞事件中貫徹和表達無產階級的利益和意志。

有一點可以基本肯定,在國家的大是大非問題上,聽從黨報和國家媒體的定向評論是正確的,在一片蕪雜中激揚濁清,指引方向,因為國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國家的非常時刻,無論是公營和私營媒介,都會集中為國家利益服務,為國發聲。2003年美國悍然發動針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基本上所有媒體,針對這種不正義的行徑,集體失聲,初期的新聞輿論嗅不到一絲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味道,都在鼓吹髮動此次戰爭的合理合法性,私營新聞媒介總是會代表的是部分利益集團的立場,而不是廣大人民的心聲。

總有部分人認為我國的新聞不夠自由,信息不夠透明,是時代發展階段所致,現在我們是越來越公開,越來越透明,是可以真切清晰的聽得到的時代脈搏的跳動,一是越來越開放的社會機制和多樣的傳播渠道,二是我們對自身發展趨勢和制度道路的信心增深。

中國新一代的年輕青年,相比起幾十年前——尤指85/90/95後們和現在漸漸崛起的00後們,對西方已經很少有長輩們那種既羨慕又懼憚的感覺了。歐美是發達國家,那又怎樣?全球的月亮同一個,正月十五同樣圓。國內的空氣同樣香甜。

回望歷史,中國年輕人從不缺乏自信和堅韌。百年前積弱積貧的中國,不能磨滅當時年輕人的鬥志,今天的我們,更要自信面對各種挑戰。

中國價值觀正在崛起,也從一個側面要求着我們中國的青年要以更寬闊的胸懷擁抱世界,將事情的產生髮展放置在全球視野,不斷的開拓思想認知的疆土。這種宏觀層面和微觀細節,指引年輕人如何塑造價值觀,採用何種方法論。

最後,迴歸我們的題目,中國青年如何看待香港問題?

結論不容置疑,目前的香港問題是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聯合境外反華勢力裹挾無辜民眾而從事不合法的暴力示威活動,甚至出現了恐怖主義的苗頭,嚴重影響了香港民眾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害了民眾的人身安全。

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為社會各界所不恥和強烈譴責及大多數愛港愛國同胞所憤慨的。

面對暴力鬧劇,穩定壓倒一切,面對恐怖主義,堅決予以打擊!

暴力亂港分子上演的一幕幕喪心病狂的鬧劇,使香港奔向脱軌失控的深淵。這一條萬劫不復之路。

700萬香港同胞絕不會答應!

14億中國人民絕不會答應!

中國人民有足夠的能力挫敗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

最後的最後引用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霍爾姆斯的一段話,他説:“法律不是一個道德或是倫理問題。它的作用是制定規則,規則的意義不在於指導社會成員如何生活,而是告訴他們,在規則遭到破壞時,他們可以預期到會得到什麼?”

這些人會得到什麼?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