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學生厭學調查報告8篇 破解學生厭學之困:調查報告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2W

針對當前學生普遍存在的厭學問題,我們展開了一次調查,涵蓋了不同年齡、性別、地區的學生羣體。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課堂教學方式、學科內容、家庭教育等因素都對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報告將深入分析調查結果,並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學生厭學調查報告8篇 破解學生厭學之困:調查報告

第1篇

為了瞭解榆林市麻黃梁中學的學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以便針對相關原因提出建議,以改善目前麻黃梁中學學生厭學的現狀,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引導學生熱愛學習,樂於學習。

從調查結果中可看出,接受調查的347名學生中只有200名學生表示喜歡學習(因調查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厭學原因,故喜歡學習的原因在此不具體分析),其餘學生均表示自己並不喜歡目前的校園生活,且討厭學習。而這些不喜歡學習的學生中只有幾名學生由於國小基礎好,現學習險險處於中等水平,其餘的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極為不理想,甚至有學生承認自己有過考試零分的記錄。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學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一下幾個方面:

榆林市是一個貧富差距明顯的'城市,用通俗的話來説就是“富人很富,窮人很窮”。而學生的學習情緒便明顯受到家庭經濟環境的影響,厭學心理的產生更是跟家庭經濟情況息息相關。在厭學的學生中有12%的人因為家庭環境不好,經濟緊張而不願意繼續讀書,但又礙於父母而不便提出輟學,久而久之便不再喜歡學習,而更願意提早離開學校,外出打工。而29%的學生卻是由於家庭過於富裕,家長教育不當或者無暇管教,從小想要得到什麼東西都輕而易舉,所以他們認為即使不讀書,家裏也能為自己打點一切,根本不需自己煩惱。於是他們更加嚮往比學校自由的外面世界,討厭學習,渴望快點掙脱束縛。

現代社會發展程度越來越高,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都市物慾橫流,社會上出現“讀書無用”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與其浪費時間讀書,不如早早投入外面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而現代家庭的生活條件較好,在校的中學生從小接觸過多的電視、電腦等媒體,受到社會觀念的影響,有許多人抵不住誘惑而放棄學習,與外面的青年混在一起,漸漸便無心向學。榆林市麻黃梁中學便有很多這樣的學生。據統計,受調查的人中有21%是這樣的情況。受教師的教法及教學方式影響。

受調查的厭學學生中有17%的人表示,由於老師的教法陳舊,毫無新意,上課方式不創新,導致課堂內容顯得枯燥無味,即便自己本來願意學,喜歡學習,也會因為課堂氣氛不好,學習氛圍差,上

課沉悶而不想聽課。而不聽課所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堆積很多學習內容無法弄懂,且越來越多的堆積會反過來導致更不想聽課,整個就是惡性循環,長此下去就會變得討厭學習,覺得學習是一件無聊痛苦的事情。

現在的學生中有這樣的情況並不奇怪,因為他們的學習方法或學習環境不好,導致學習成績一直提不上去,從而失去學習動力,學習成了一件毫無成就感的事,所以漸漸失去耐心,導致厭學。受調查的厭學學生中便有21%的人是這樣的情況。由於國小課程輕鬆易學,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會太差,但進了中學以後,學習內容增加,學習範圍擴大,而他們又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導致即便努力學習,成績也不好的尷尬場面,使得他們變得沮喪,失去學習動力,久而久之便不再喜歡學習,長期下來便有了厭學的心理。

學生厭學調查報告8篇 破解學生厭學之困:調查報告 第2張

第2篇

作為現代教育的一部分,大學聯考的功利性導致學生受到了來自家庭和老師的雙重壓力。所以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產生學習心理障礙——學習焦慮、考試恐懼、心情煩躁等情緒,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動機水平偏低,學習漫無目的,缺乏主動性……往往這些情況會導致中學生會有一種厭學的心裏狀況,這種心裏使學生對學習持消極態度,繼而對學習厭惡、反感、恐懼,在學習過程中很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不只是我們的身體也包括我們的心裏健康。因此充分了解中學生的厭學心裏,採取相應對策使中學生能夠在健康成長,這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

?1】.厭學狀況:我們主要研究的是高二學生的厭學情況,大多數同學都以一些厭學,具體表現為覺得學習枯燥、喜歡雙休日討厭工作日、有些人還認為自己凡事都不如他人…很少有人覺得學習是一件十分非常有意義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都把它當做一種應付老師應付家長的一個任務。

1.環境影響。這裏的環境既包括廣大的社會環境,也包括我們圍觀的小環境,當今社會正值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社會競爭的焦點便是人才的競爭。而在高等教育資源和優質教育資源依舊短缺的當今社會,大學聯考毫無疑問成為選拔人才的門檻。家庭自然有教育的功能,但是我們的社會卻讓家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社會的影響已經大大超過了家庭的影響。社會的發展在無形中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在學習過程中造成的緊張以及擔憂,在家庭中得不到緩解,漸漸的內心會變得很焦慮,產生人際交往困難也會和父母有隔閡。父母也有他們自己的任務和職責,不能忽視孩子的近況以及孩子自己的一些想法。關係也有適度,不能把自己的孩子逼得太緊,不然往往會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2.教師的影響。教師的教育理念受到大環境以及學校教育制度的約束。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判學生的好壞,往往會導致學生對老師的不滿,老師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會忽視學生自己的個性以及學習特點。

3.青春期心理不穩定因素。學生進入青春期後,他們的感受和變現形式會更加強烈更加豐富。此時的高中生希望獨立,但是他們對待事物具有片面性,在這一階段他們會變得很焦慮很煩躁,面對自制力比較差的人,那麼這些現象表現尤為突出,對學習的熱情直線下降,喜歡上看小説,聽音樂,手機qq聊天等等一些娛樂,注意力也不能夠集中,一點小事都能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3】.厭學的危害:厭學心理不止會是你的成績下降,也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當一個人特別討厭學習的時候那麼他們會對身邊關注他學習的人產生一種不耐煩的心裏,繼而就會引發和副怒的矛盾和教師的對抗,慢慢的就會覺得學校就像一個監牢,你會越來越討厭學校的,那麼在學校的.日子就變成了一種浪費時間的事情。當你發現你與同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時候,你會慢慢的變得沉默,和同學間的交流越來越少。家庭矛盾,師生矛盾,同學間的矛盾,慢慢就會浮上水面。

1.讓教師轉變他們的教育觀念。對學生一視同仁,也能和學生有心靈上的交流,找到合適的方法讓學生愛上學習。

2.家長與教師能夠溝通溝通。瞭解學生在家裏以及學校裏的狀況,共同作用,促進孩子的心裏健康。

3.學校給予厭學的孩子適當的心理教育。讓學生充分理解我們學習的目的,以及我們如何去面對繁重的課業和壓力,幫助學生減緩壓力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週末,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出去走走,放鬆一下心情。週一到週五,不言而喻繁忙而緊張,難得有個週末,就該讓他們走出學校的壓力,雖説不能完全放鬆,但是也不要讓神經繃緊。

第3篇

目前,中學生厭學心理較為普遍,如何正確認識和科學合理疏導這一心理問題,使中學生走出這一心理困境,已成為擺在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厭學現象在不同層次學生中普遍存在。我校屬於標準化普通高中,生相對較弱,厭學學生較為普遍。因此,我們想立足於我校實際,深入學生、家長、教師當中,調查學生厭學的具體情況,期待從中尋找高中生厭學原因,探討疏導厭學心理的有效途徑,以便能為學生、家長及教師提供一些有效的學習與教育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本次調查對象為我校高一、高二年級部分學生、家長和教師。題組通過學生問卷、家長問卷、教師訪談等有效渠道,對我校在校高中學生做了厭學心理調查。我們在高一、高二隨機抽取100名學生和100名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訪談了幾位學生和教師。

從問卷及教師訪談結果看,8%的學生時不時有厭學情緒,6%的學生有較嚴重的厭學情緒,%的學生有很嚴重的厭學情緒。厭學是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一種不滿意、不愉快的情緒失調性心理障礙。厭學這種行為是學生表現在學習活動上的主要問題行為。當前普通高中生存在的厭學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學習活動不感興趣,討厭學習。上時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心不在焉,無所事事,要麼東張西望,要麼昏昏欲睡,不做筆記,不回答問題,但下時精神十足。

2不完成老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要求。前幾乎不預習,堂上不參與教學活動,後不復習,不願做作業,作業馬虎應付,照抄照搬,有時甚至不能完成。

不能遵守班規校紀。常有遲到、早退現象,嚴重時有曠、逃學行為,有時乾脆放棄學業;對教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常有牴觸、對立情緒。

4回家不背書包,迷戀手機、電視、電腦等電子產品。不聽父母教導,與父母關係緊張,叛逆。

厭學學生大多數學習目的不明確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較差,自信心不足,沒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中學生厭學行為表現及引發原因並不是完全在高中階段出現的,絕大多數發生在國小和國中階段。從學生問卷、家長問卷及師生訪談結果看,造成普通高中學生厭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學生問卷簡答題“請回憶有沒有哪個事引起或加深了你的厭學情緒?”的調查結果看,有40%的學生提到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當(教師、家長的不當體罰,包括打罵、打擊性語言、嘮叨、冷漠、過度關注、不恰當對比等)引起他們厭學或討厭某一學科。80%以上的學生敍述的誘發事發生在國小和國中,高中階段情況基本穩定。下面列舉學生説道的幾個典型事。

事一:説起那天的事,a同學説:“那是國小時的一天,那天的太陽格外明亮、也分外的刺眼”。週一升旗,他因犯錯被罰站在旗杆下,他感覺“周圍一片明晃晃的,經過旗杆下的同學似乎都在對我‘指指畫畫’”,當時我多麼希望那只是一場夢!”但這個“噩夢”卻一直伴隨着他,至今揮之不去。從那時起,他就“討厭學校、討厭老師、討厭學習”。

事二:同學b説:“那天因為考生字,有三個沒寫出,老師就讓我把那個單元和前幾個單元的生字每個寫10遍,否則就停我的。”因為幾個單元的字較多,他熬夜還是沒能寫完,第二天不得不讓家長謊稱生病而逃過老師的批評。自此,對於過量的作業或懲罰,他常感到頭疼,也常用類似的謊言或照抄等不當方法度過“難關”,學習成績自然也一落千丈,由此他也越越不喜歡學習了。

事三:學生寫道:“國小數學老師打人,還常侮辱差生,然後我就不願意學數學,現在一想起那個老師就討厭他,一上數學就頭疼,不想聽。”d同學寫道:“國小英語上被老師打,從此不喜歡英語。”

事四:e同學説:“自己從小到大被對比,尤其是有一個學習特別好的哥哥或姐姐,感覺自己很廢、很渣,不是學習的料。”

雖然以上事屬個別現象,但類似教育教學方法欠佳,教育者教育批評方式及語言不當的事例在此次問卷中佔一定比例,從某個側面仍能反映出我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國小起始階段和國中過度階段,學校、教師和家長如何保護好學生的學習興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學習及一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許多家長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特點,沒有科學的育兒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導致教育方式單一,甚至粗暴。從問卷和訪談中可看出,當孩子學習成績不佳或出現不良行為和情緒時,家長安慰、關心、引導的少,嘮叨、指責、抱怨甚至體罰的多,這不但沒幫助孩子,反而使孩子心理再次受挫,更容易失去自信,產生厭學心理。同時,一部分家長的過度溺愛,使孩子很容易滋生依賴性與懶惰性,不利於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一部分家長對孩子要求又過於苛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使有些強制性家長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孩子的承受能力及需求和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規劃孩子的人生與未,逼迫孩子學習,甚至參加各種學習班,這樣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另外,夫妻關係不和或家庭破裂對孩子影響很大。夫妻關係不好、父母離異或單親家庭往往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抹去的創傷,家庭創傷的陰影會佔據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導致孩子無心學習。同時,有些父母往往容易把家庭矛盾轉嫁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心理負擔過重,難以將精神集中到學習中去,使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從而產生厭學情緒。f同學説“一回到家,爸媽常常吵架,家裏氣氛很沉悶,根本沒心思學習。”許多同學也提到家庭環境及親子關係對自己學習的影響。

不良社會化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較大。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講,此階段(12–18歲)的中學生正值青春發育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生理上有“成人感”,心理上卻是半成人狀態;言語上常有片面性、絕對性;行為上常有衝動性、爆發性和極端性;情緒方面既易喜又易悲,波動幅度大且難於自控。人們常把此階段叫做青少年的“心理斷乳”期或“急風暴雨”期。在此階段,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沒有完全形成,因此,他們還不能對事物做出客觀、全面的看待、分析和判斷。隨着社會的進步,電子產品普及,網絡知識,特別是網絡遊戲的豐富、營業性娛樂場所普遍,這些趣味性極強的產品深深吸引着學生的眼球。由於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如果在這一時期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科學的管理,許多學生就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認為這些有趣的事情上,從而耽誤了學習。問卷和訪談結果也證明有許多厭學學生都沉迷於網絡遊戲不能自拔。他們覺得堂教學與精彩的網上世界相比枯燥乏味,因此興趣發生轉移,從而慢慢放棄對學習的努力,而把大量時間放在虛幻的網絡世界上,完全喪失學習動力,產生厭學行為。

厭學學生基本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恆心,缺乏毅力,沒有吃苦精神,學習方法不當,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其實,學生的許多自身因素也可歸屬於客觀因素,這些可以説是我們做父母的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忽視了對他們這些方面的培養。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只重視知識而忽略了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

高中程增多,學科難度增大,教學速度加快,學生一時難以適應。有些學生剛升入高中,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比較差,再加上自身生理、心理特點的制約,難以適應高中學習。隨着功的增多,學科內容與國中相比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變化,有些學生還是以國中時的學習模式應付高中的學習便深感吃力。一些國中基礎較好的學生學習也開始跟不上去。例如高中物理與國中相比較難,對學生各方面的思維能力都有較高要求,部分學生由於思維模式、學習習慣未能及時轉變,雖在物理上花了不少時間,但仍然很吃力,聽不懂,跟不上,成績比起國中下滑很多,因此就產生了“我不是學物理的料”的想法,開始對物理失去信心,並發展到討厭物理。

因程多,高中的作業量也比國中增多。一時難以應付的大量作業容易使學生預習、複習的時間減少,加之許多學生不會合理安排時間,導致新不能得到有效的複習和鞏固,造成學生不堪重負,身心疲憊,日子一長,便容易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除部分學生進入高中不能很快適應新程而產生對部分學科厭學外,一些學生不能很快適應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新生活等,往往容易出現許多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導致失去學習的自信心,進而出現厭學情緒。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普通高中學生厭學現象及厭學成因是複雜多樣的,但解決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相互滲透的,這需要我們在具體的實踐研究中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及心理疏導途徑,這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配合,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第4篇

(一)調查對象:從本次課題研究目的出發,在本校學生中,選擇全校學生參與此次問卷調查。

學生厭學情況問卷設計,主要從四個方面設計了35個問題。四個方面分別是:1家庭情況調查;2.學生的厭學程度;3.導致厭學的原因;4.家庭教育方面導致厭學情緒的因素。

在全校學生中進行學生問卷調查,共收回問卷352份,有效問卷為352份,有效率達到100% 。

本項內容共包括四個問題:家庭住址、家長成員、家庭關係、家庭的教育方式。

1. 從表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成員,三胎以上(含三胎)佔45%二胎佔50%,獨生子女只有5%;家庭關係中,離異後再婚家庭佔40%,離異後單親家庭佔20%。家庭的教育方式中:要求高,管教嚴,動輒實施暴力管教佔26.5%;關心較少,缺乏溝通了解佔34.6%(其中不知道如何教育佔90.09%);漠不關心、不聞不問佔38.9%。

2. 學生的厭學程度:不熱愛學校,認為上職業學校是無奈的選擇佔93.63%;沒有家長和老師督促,不主動學習的佔79.30%,有時主動的21.09%;坐在書桌前進行學習時,立刻感到厭煩的4.07%,有時厭煩83.14%;成績不好的科目不努力的11.63%,有時努力63.37%;因為看電視或和同學玩耍的時間過長而擠掉了學習時間,經常這樣65.58%,有時這樣25.70%。可以看出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厭學情緒。

3. 學生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和對自己的`期望:對學業成績無所謂的48.72%,比較看重的51.28%;根據學習情況,認為自己能打60分以下(差):13.94%,60到85分(中):73.33%,85以上(優)12.73%。可以看出約一半學生認為學習無所謂,一半比較看重,但對自己的評價都比較高,比較自信。

4. 學生厭學的家庭原因:家長不瞭解4.65%,瞭解的少 48.26%;當學生犯錯時,家長打罵一頓了事 6.40%,管不住,不理睬 5.23%;家長的教育方式不是以鼓勵為主46.5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接受的6.40%,有時能 46.51%;學習上家長從不過問 21.16%, 要求一般 50.47%,嚴格、有措施 28.37%;家長(父母)和學生較少在一起 8.58%;

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沒有期望的1.16%,一般33.72%,期望很大的65.12%;家庭人際關係不和諧的65.23% ,一般的26.16% 。可以看出學生厭學的主要家庭原因是:家長與孩子溝通少,在一起的時間少,教育方法不科學,對孩子的期望高但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求不嚴格,不重視。就是説重結果而輕過程,違背教育原理。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對我校當前學生家庭教育情況做出下面的判斷:

大部分中職學生學習過程不夠主動,自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厭學情緒,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較高,但是對孩子的關心較少,缺乏溝通了解,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求不嚴格,重結果而輕過程。家長文化水平偏低,教育方法不科學。

(一)經濟基礎為實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保障,然而家長整體素質不高,很難為學生提供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的家庭教育。

(二)過高的學業期望值與當地社會教育大環境差、家長素質較低之間的矛盾,使得學生承擔了過重的學習壓力,而在興趣、特長、智力等方面卻得不到應有的充分發展。

(三)雖然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逐漸成為主流,但是權威型或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學生在極端教育方式的影響下,道德價值觀、個性心理等方面極易受到扭曲。

(一)構建完善終身學習教育體系,不斷提高家長自身素質。我們認為,當前,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積極採取措施加大對僅有初等教育水平的公民的繼續教育力度,可以通過辦社區居民文明學校、專業教育證書制度等形式,提升這一層次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使之能夠在家庭教育中真正成為學生的榜樣。而在這些方面,學校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我們要積極與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取得聯繫,通過協議合作等形式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責任。

(二)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機制,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學校應加強與社區、家庭的合作,辦好家長學校,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家長學校工作,指導和協助家庭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改善家庭教育環境,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第5篇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它給無數師生帶來了福音。然而,我們在為素質教育大聲喝彩的時候,同時也為不少青少年憂慮,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對此,教師也在犯難,“這書怎麼越來越難教了”、“學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來”。不難看出,“厭學”已成了制約教育教學工作的瓶頸之一。中學生厭學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如若不加重視,會加劇學生輟學和出走。因此對學生的厭學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並進行全方面的綜合治理。

通過對國中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對結果進行彙總,分析出國中學生厭學現象的表現、影響及其產生原因,從而尋找正確的解決方法,並幫助學生找到厭學的.癥結所在,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厭學問題,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1。對象: 舊寨中學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學生共203人(其中包括七年級年級85人,八年級年級82人,九年級年級36人)

3。調查方法:採取隨機取樣的辦法,對本校部分學生的厭學情況進行分發調查問卷,隨機問卷調查。

所謂厭學,就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了厭倦學習的心理,進而在學習學科課程時,對知識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不再願意學習的現象。

第一,課堂上,大部分學生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睡覺,可以説為視上課為坐牢。

第二,有的學生作業幾乎不做,有的學生期末考試在5分鐘完成選擇題,然後就睡覺。

第三,逃學、曠課、外出閒逛、玩遊戲,這是厭學的突出表現。

(二)。根據調查結果分析來看,國中學生厭學的主要因素有四個方面:

成績差的學生,壓力大,畏懼學習,導致越來越差,越差越不想學的惡性循環。個別學生喜歡學習的學科就想學習,而且會學得很好,感覺有意思;不喜歡的學科就不想學習,就不學。學習完全憑興趣和愛好,沒有自覺性。

老師講得太單調,沒有幽默感,把簡單問題複雜化,課堂死板、枯燥、乏味,不吸引學生,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為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在家裏除了學校的作業,另外給孩子安排大量作業,學生因此沒有時間玩耍,從而感到心煩,不想學習。在家長看來,學生只能讀書,不能玩耍,學生學習不好,考試不及格,父母要打、要罵,很少與孩子溝通。

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學習的原因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學習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自身,當然學校、家長以及社會也成為許多孩子學習的壓力製造者。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曾經有過厭學的想法,71.4%的學生認為厭學是正常現象,出現厭學情況時,有接近一半的學生選擇了找信得過的師長和朋友解決。關於如何杜絕厭學現象,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學生選擇了找到解決學習的好的學習方法,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學生選擇了找老師解決。總的來看,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很多,導致學生厭學的因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好多是應該能夠改變的。厭學產生的後果和解決的方法也是千差萬別,但是學生本身大多數還是希望從根本上解決厭學問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第6篇

目前,中學生厭學心理較為普遍,如何正確認識和科學合理疏導這一心理問題,使中學生走出這一心理困境,已成為擺在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厭學現象在不同層次學生中普遍存在。我校屬於標準化普通高中,生源相對較弱,厭學學生較為普遍。因此,我們想立足於我校實際,深入學生、家長、教師當中,調查學生厭學的具體情況,期待從中尋找高中生厭學原因,探討疏導厭學心理的有效途徑,以便能為學生、家長及教師提供一些有效的學習與教育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本次調查對象為我校高一、高二年級部分學生、家長和教師。課題組通過學生問卷、家長問卷、教師訪談等有效渠道,對我校在校高中學生做了厭學心理調查。我們在高一、高二隨機抽取100名學生和100名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訪談了幾位學生和教師。

從問卷及教師訪談結果來看,85%的學生時不時有厭學情緒,6%的學生有較嚴重的厭學情緒,5%的學生有很嚴重的厭學情緒。厭學是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一種不滿意、不愉快的情緒失調性心理障礙。厭學這種行為是學生表現在學習活動上的主要問題行為。當前普通高中生存在的厭學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學習活動不感興趣,討厭學習。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心不在焉,無所事事,要麼東張西望,要麼昏昏欲睡,不做筆記,不回答問題,但下課時精神十足。

2.不完成老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要求。課前幾乎不預習,課堂上不參與教學活動,課後不復習,不願做作業,作業馬虎應付,照抄照搬,有時甚至不能完成。

3.不能遵守班規校紀。常有遲到、早退現象,嚴重時有曠課、逃學行為,有時乾脆放棄學業;對教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常有牴觸、對立情緒。

4.回家不背書包,迷戀手機、電視、電腦等電子產品。不聽父母教導,與父母關係緊張,叛逆。

5.厭學學生大多數學習目的不明確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較差,自信心不足,沒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中學生厭學行為表現及引發原因並不是完全在高中階段出現的,絕大多數發生在國小和國中階段。從學生問卷、家長問卷及師生訪談結果來看,造成普通高中學生厭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學生問卷簡答題“請回憶有沒有哪個事件引起或加深了你的厭學情緒?”的調查結果看,有40%的學生提到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當(教師、家長的不當體罰,包括打罵、打擊性語言、嘮叨、冷漠、過度關注、不恰當對比等)引起他們厭學或討厭某一學科。80%以上的學生敍述的誘發事件發生在國小和國中,高中階段情況基本穩定。下面列舉學生説道的幾個典型事件。

事件一:説起那天的事,a同學説:“那是國小時的一天,那天的太陽格外明亮、也分外的刺眼”。週一升旗,他因犯錯被罰站在旗杆下,他感覺“周圍一片明晃晃的,經過旗杆下的同學似乎都在對我‘指指畫畫’”,當時我多麼希望那只是一場夢!”但這個“噩夢”卻一直伴隨着他,至今揮之不去。從那時起,他就“討厭學校、討厭老師、討厭學習”。

事件二:同學b説:“那天因為考生字,有三個沒寫出來,老師就讓我把那個單元和前幾個單元的生字每個寫10遍,否則就停我的課。”因為幾個單元的字較多,他熬夜還是沒能寫完,第二天不得不讓家長謊稱生病而逃過老師的批評。自此,對於過量的作業或懲罰,他常感到頭疼,也常用類似的謊言或照抄等不當方法度過“難關”,學習成績自然也一落千丈,由此他也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了。

事件三:c學生寫道:“國小數學老師打人,還常侮辱差生,然後我就不願意學數學,現在一想起那個老師就討厭他,一上數學課就頭疼,不想聽。”d同學寫道:“國小英語課上被老師打,從此不喜歡英語。”

事件四:e同學説:“自己從小到大被對比,尤其是有一個學習特別好的哥哥或姐姐,感覺自己很廢、很渣,不是學習的料。”

雖然以上事件屬個別現象,但類似教育教學方法欠佳,教育者教育批評方式及語言不當的事例在此次問卷中佔一定比例,從某個側面仍能反映出我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國小起始階段和國中過度階段,學校、教師和家長如何保護好學生的學習興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學習及一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許多家長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特點,沒有科學的育兒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導致教育方式單一,甚至粗暴。從問卷和訪談中可看出,當孩子學習成績不佳或出現不良行為和情緒時,家長安慰、關心、引導的少,嘮叨、指責、抱怨甚至體罰的多,這不但沒幫助孩子,反而使孩子心理再次受挫,更容易失去自信,產生厭學心理。同時,一部分家長的過度溺愛,使孩子很容易滋生依賴性與懶惰性,不利於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一部分家長對孩子要求又過於苛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使有些強制性家長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孩子的承受能力及需求和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規劃孩子的人生與未來,逼迫孩子學習,甚至參加各種學習班,這樣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另外,夫妻關係不和或家庭破裂對孩子影響很大。夫妻關係不好、父母離異或單親家庭往往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抹去的創傷,家庭創傷的陰影會佔據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導致孩子無心學習。同時,有些父母往往容易把家庭矛盾轉嫁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心理負擔過重,難以將精神集中到學習中去,使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從而產生厭學情緒。f同學説“一回到家,爸媽常常吵架,家裏氣氛很沉悶,根本沒心思學習。”許多同學也提到家庭環境及親子關係對自己學習的影響。

不良社會文化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較大。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此階段(12–18歲)的中學生正值青春發育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生理上有“成人感”,心理上卻是半成人狀態;言語上常有片面性、絕對性;行為上常有衝動性、爆發性和極端性;情緒方面既易喜又易悲,波動幅度大且難於自控。人們常把此階段叫做青少年的“心理斷乳”期或“急風暴雨”期。在此階段,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沒有完全形成,因此,他們還不能對事物做出客觀、全面的看待、分析和判斷。隨着社會的進步,電子產品普及,網絡知識,特別是網絡遊戲的豐富、營業性娛樂場所普遍,這些趣味性極強的產品深深吸引着學生的眼球。由於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如果在這一時期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科學的管理,許多學生就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認為這些有趣的事情上來,從而耽誤了學習。問卷和訪談結果也證明有許多厭學學生都沉迷於網絡遊戲不能自拔。他們覺得課堂教學與精彩的網上世界相比枯燥乏味,因此興趣發生轉移,從而慢慢放棄對學習的努力,而把大量時間放在虛幻的網絡世界上,完全喪失學習動力,產生厭學行為。

厭學學生基本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恆心,缺乏毅力,沒有吃苦精神,學習方法不當,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其實,學生的許多自身因素也可歸屬於客觀因素,這些可以説是我們做父母的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忽視了對他們這些方面的培養。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只重視知識而忽略了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

高中課程增多,學科難度增大,教學速度加快,學生一時難以適應。有些學生剛升入高中,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比較差,再加上自身生理、心理特點的制約,難以適應高中學習。隨着功課的增多,學科內容與國中相比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變化,有些學生還是以國中時的學習模式來應付高中的學習便深感吃力。一些國中基礎較好的學生學習也開始跟不上去。例如高中物理與國中相比較難,對學生各方面的思維能力都有較高要求,部分學生由於思維模式、學習習慣未能及時轉變,雖在物理上花了不少時間,但仍然很吃力,聽不懂,跟不上,成績比起國中下滑很多,因此就產生了“我不是學物理的料”的想法,開始對物理失去信心,並發展到討厭物理。

因課程多,高中的作業量也比國中增多。一時難以應付的大量作業容易使學生預習、複習的時間減少,加之許多學生不會合理安排時間,導致新課不能得到有效的複習和鞏固,造成學生不堪重負,身心疲憊,日子一長,便容易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除部分學生進入高中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而產生對部分學科厭學外,一些學生不能很快適應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新生活等,往往容易出現許多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導致失去學習的自信心,進而出現厭學情緒。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普通高中學生厭學現象及厭學成因是複雜多樣的,但解決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相互滲透的,這需要我們在具體的實踐研究中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及心理疏導途徑,這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配合,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第7篇

什麼原因使得學生在十二年寒窗苦讀後變得不愛學習?採訪中學生家長劉女士激動地説,她的兒子從國小、中學到高中都很優秀,大學聯考的分數也不低,家裏怎麼也想不到,到了大學,他竟會變成這個樣,還要被退學!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導致大學生"厭學症"的原因主要分為學生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類。

一是一些學生起點低、基礎差。林峯認為,近年來高校大幅擴招,但與此同時,學生的質量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差距。這種情況下,雖然一部分學生能夠進入大學校門,但少了外部壓力與補課等輔助手段的他們必然學習吃力,甚至一蹶不振。

是一些學生心態浮躁、目光短淺。經歷了"頭懸樑、錐刺骨"的大學聯考階段,許多學生以為一走進大學校園就萬事大吉,於是開始吃喝玩樂、得過且過,沒有好好的調整心態,也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三是對自己所學專業沒有興趣。中國人才交流協會副祕書長、瀋陽市人才中心主任孟慶偉表示,一些大學生所讀專業並非自己喜好,而由家長或學校包辦填志願,有調查顯示,學生自國中開始,學習的原動力來自家長的就佔到了三分之二還多,家長急於讓孩子彌補自己沒上過大學的遺憾,這就導致學生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即便有餘力學習也不願好好去學。一項調查顯示,在一些高校,因不喜歡所學專業而厭學的學生比例竟高達40%!專家認為,厭學已成為大學生的羣體現象,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山東一所高校的小劉高中畢業按照父母的意志填報了財務專業,可是他自幼喜歡文學,嚮往當一名新聞記者,枯燥的數字常常令他不知所云。在這種狀態下,大學生活味同嚼蠟,而要換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小劉只能對記者發出一句與年齡極為不符的感歎:"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一是學校教育教學方式不當。孟慶偉認為,學生厭學與學校的教學方法、教師素質、教材質量均有一定關係。高校擴招後,教師、圖書館、實驗室等有限的教育資源被迅速稀釋,幾百人同時上課、一學期沒有點名、提問,教師上課照本宣科,考試前圈重點、劃範圍,考題出得越來越簡單,這就導致學生屢屢逃課。此外,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嚴重滯後,在一些高校,什麼專業火就開設什麼專業,windows廣泛應用時,還在天天講dos操作系統,機械專業沒有實踐課,經濟類的課堂上講的是多年前的案例……這種情況下,學生不願在課堂裏"耗時間",寧可逃課去學外語、學開車。

二是就業壓力使大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學校學到的大量知識在畢業後不能得到應用,這不僅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勁頭,也讓一些學生對未來充滿畏懼感。一些學生自嘲説,大學生到處都是,有什麼用?還不如民工。這些學生一味自艾自歎,甚而消極失望,自暴自棄,產生極度厭學情緒。

三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金錢萬能、讀書無用"的觀點在學生中仍有一定市場,山東一所高校中文系的小李頗有商業頭腦,去年他給一家公司代理校園手機卡,抓住大一新生入學的機會,手下招集了20多人,發了一筆小財。小李説,現在就算好好學習將來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還不如抓緊時間多交一些朋友,掌握一些"經商之道"。一些大學生表示,現在找工作都要憑"關係",走"後門",否則學習再好,也無人問津。因此在高校裏,就出現了有"關係"的不重視學習,沒"關係的"的學習勁頭也不足的現象。

如何緩解大學生厭學現象?有關教育專家建議,首先應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入手,革除舊的教育觀念、陳舊的教材,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山東省精神衞生中心心理門診主任翟靜説,現在年復一年的應試教育方式讓學生背上了沉重的課業和心理包袱,苦不堪言,學生只是在壓力下學習,根本沒有一絲一毫對學習的興趣,自然一上大學就覺得"學夠了","學煩了"。翟靜建議,學校不僅是教學,還要培養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品行、情操。高校教給學生的不一定是知識,而是要打造有適應能力的人。要改變大學裏填鴨式的教學和死記硬背的考試模式,開展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動手事件能力,還給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培養健全人格的時間和機會,真正做到教書育人,不讓我們的學生成為精神畸形的高分低能者。

其次是加大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正確對待基礎薄弱學生。孟慶偉説,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面臨適應社會、處理人際關係和生長髮育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針對這些心理問題,給予及時和恰當的指導。大學生厭學有多種原因,如家庭經濟困難等,如果教師能及時妥善地幫助解決好這些問題,解除學生的後顧之憂,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績。高校擴招後,學生人數的增加導致做學生思想工作的.難度加大,目前的輔導員、德育教師的數量、能力遠遠不夠,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要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質,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加大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孟慶偉説,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愛的氛圍裏學習和生活,如經常肯定和讚揚學生,能大大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充滿愛心的鼓勵,會使學生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強。以此形成良性循環。

對於一些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專家認為,學校不應單以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應區別對待,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教師應該用多種標準綜合看待學生,堅持客觀、公正地評價每個學生,善於發現每位學生身心的積極因素,使每個人都能體驗到成功感,看到自己的價值,這樣才能避免逃學等自暴自棄的行為。

遼寧省教育廳有關專家建議,高校應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使學生認同學校,形成歸屬感。如通過組織文學社、戲劇社等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讓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並最終靠這種校園主流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學生,影響學生羣體的輿論導向。

此外,一些高校管理者建議,學校應積極探索擴招之後的新型管理辦法,加強對大學生的約束和管理,給學生適當的壓力,使學校對學生既有堵又有疏,才能有效防止學生厭學、棄學。

第8篇

中學生厭學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普遍現象。眾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有相當比例的中學生存在厭學情緒,厭學情緒發展到一定階段會演化成厭學症,厭學症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症不是簡單某個或某幾個因素相加的結果,而是多種主客觀、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存在着複雜的心理機制。對於“厭學”現象,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糾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勢必給學生的身心發展與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從宏觀的角度來説,防治厭學行為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矯治中學生的厭學症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調查顯示,許多中學生認為:從國小到現在,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作業、考試、分數,簡直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這樣自然導致了厭學情緒的產生。老師的臉色難看,家長的嘮叨難聽,學習沒有一點樂趣。而厭學情緒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厭學症。厭學症是目前中學生諸多學習心理障礙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

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患有厭學症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基本特徵表現為:

特徵一:表現為對學習目的存在認識偏差,認為讀書無用。有人説:“讀書越多,收入越少”,“文憑越高,待遇越低”。這種錯誤的認識是對社會體腦倒掛,分配不公的主觀反映,也是流傳的一種社會偏見在學校中的折射。但無論如何,儘管這一觀點現階段已缺乏市場,對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是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特徵二:表現為對學習態度存在認識偏差,消極對待學習。本來學習應是一種輕鬆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動,但由於多種原因,卻使學生討厭學習。在教師和家長的壓力下,學生勉強學習,卻時常伴隨着不愉快的體驗。如緊張、焦慮、恐懼、羞愧、內疚、厭惡等。有的學生談到學習就頭痛,看到作業就心煩,聽到考試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説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好奇心,他們只是在外在壓力下機械、被動、應付式學習。

特徵三:表現為對學習活動存在認識偏差,遠離學習活動。他們好像感到只有離開學習才能達到心理平衡。他們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學習活動之中,一般不願做作業,不認真聽講,經常違反課堂紀律,時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有的乾脆棄學出走或輟學。對老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常故意牴觸對立。此外,學習成績差,且每況愈下。

厭學症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筆者十幾年來通過與學生多方面交流,發現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症不是簡單某個或某幾個因素相加的結果,而是多種主客觀、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存在着複雜的成因機制。

1、社會大環境衝擊着家長和學生的思想意識及價值觀。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日常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知識”價值的體現也尚未被社會充分認可。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對他們的思想意識產生消極的影響。有些學生由於耳濡目染了“暴發户”家長或周圍人羣的所謂瀟灑的生活方式,對自己的學習目的產生了不正確的認識。

2、低俗文化的傳播對學校教育產生了強大沖擊。社會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為和不正之風,加上西方社會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虛而入的醜惡現象,無時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於中學生的年齡特徵決定了他們活潑好動,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響,而又缺乏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當低俗文化成了學生的追求時,必然會影響到他們對學習的追求和興趣。

3、校園周邊環境差亂。不容忽視的是,不少網吧就開在校園附近。學生又不具備科學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很容易沉迷於這些無聊的活動中,結果往往使學生忽視了學習,這也是現在學生出現

4、社會更加激烈的競爭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的影響,即高壓力產生的負面效應。壓力過大,孩子沒有時間休息,娛樂,因此學習沒有興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出現厭學心理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1、目前中學教育還存在重應試、輕素質的現象,“分數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場。現在還有不少人為了抓“分數”,而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與升學考試有關的課目,導致學生畸形發展,面臨升學競爭壓力,心理負擔加重。

學校辦學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很多中學教師心理壓力很大,這些壓力主要來自社會、學校領導、家長等因素,結果導致許多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為了在評價中獲得好成績,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不少壓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視成績的不斷攀升,忽視學生能力培養與個性發展,造成大多數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痛苦的事,產生很大的厭學情緒。

現在的中學生,有相當數量是早晨5點鐘起牀,一天要上八 九節課,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師的“監督”學習,到晚上9點才能休息。雙休日有着大量的作業,很少有節假日,這樣的負擔就是成人也難以承受。學習負擔過重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痛苦、產生厭學情緒以及對學

習喪失興趣的主要原因。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保護和培養。很多學生還沒有真正領略到學習所帶來的快樂,而從一踏進學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長期被動學習帶來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狀態。

教師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學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採取有效的授課方式,調動學生的課堂興趣。而是將學生置於題海之中。結果大量的機械式的作業使學生感覺到自己就像機器一樣,整天忙忙碌碌而壓抑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生形成了逃學、棄學、不願學等消極行為反應模式,厭學情緒愈來愈重,最終導致厭學症形成。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他們不考慮孩子自身的學習天賦條件,對待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提出過高的要求。一些學生國小時成績較好,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事實上,中學的學習內容增多,難度加大,分數降低本屬正常之事,但父母的過高期望會使孩子心理壓力大大增加,家長人為地把子女的學習與痛苦體驗聯繫起來。當孩子意識到我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這種期望值的時候,他就會放棄努力,產生厭學心理,嚴重的出現較明顯的厭學現象,對學習失去興趣,覺得學習就是為了應付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成就評價方式極端化,他們只重視眼前的成績,無法冷靜、客觀地以長遠的眼光去對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壓力、嘮叨去驅使孩子,完全忽視孩子的心理感受。當孩子達到他們所要求的目標時,就不惜“重金”滿足孩子的慾望;而當孩子“不爭氣”時就冷眼對待,或放任不管,這都會對孩子的學習心態產生不良影響。

部分學生在文化學習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這類學生往往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進行學習;或者只會死讀書,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正確、合理地表達出來。這樣,面對日益繁重的課業內容,自然產生厭學情緒。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學生上了中學後學習環境發生改變,面臨新的挑戰,由於心理適應能力差,在挫折和失敗面前無法正視自己,喪失自信心,消極地對待學習,從此一蹶不振。

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內在學習動力。我曾經在一堂物理課上提問,“你為什麼學習物理?”,結果近80%的`學生表情很無奈,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學校要他們學習物理,個別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有物理

考試”。這種為考試而學習的想法其實在學生中是很普遍的,他們根本就沒意識到現在所學的學科對將來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那麼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是很自然的了。

中學時期是學生長知識長身體的黃金時期,也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於他們中出現的“厭學”現象,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糾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勢必給學生的身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那麼如何防治學生的厭學行為呢?從宏觀的角度來説,防治厭學行為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矯治中學生的厭學症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政府領導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標管理責任制,樹立起兩個文明一起抓的現代社會發展觀,努力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淨化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網吧、網絡遊戲、電子遊戲廳、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對中學生的誘惑力是巨大的。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逐漸形成期,一旦迷上此類場所,必將無心於讀書,最終浪費了大好時光,遺憾終生。所以作為政府要協調社會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學校周邊環境,整頓娛樂場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帶來的不良影響。

學校以分論質、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導致教師教育行為的偏費。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學生分成“優生”與“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學的。其實每個學生都有潛能,都有自己的長處,只要適合他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他們都能學好,都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現代教育應該適應並能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增加學校課程的多樣性、層次性和選擇性,從而增強學校教育對學生的適應性,讓每個人在這個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會讓每個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學習的成功,避免厭學的產生。

學校通過日常各種適合每個學生個性展示和能力發展的活動,培養他們的主動性,並使其在良好的集體環境中形成正確的人際關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有益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如舉辦多種類型的文藝體育比賽,舉辦特長培訓班,開展各種社團活動等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這種良好的氛圍和環境能夠無聲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視班主任隊伍的建設,強化其主體作用的發揮。

班主任是學校最基層和最直接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個班的班風和學習風氣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質高,工作責任心強,學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紮實,這個班學生的“厭學”現象肯定會少,學習風氣肯定會好。因此班主任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對教師無比信賴和崇敬,才會喜歡教師所教的這門課程。前面在分析中學生“厭學”的原因中,其中一條是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採取有效的授課方式,調動學生的課堂興趣。儘管教師學識淵博,在講台上講得天花亂墜,但有些學生還是不願聽他的課而產生“厭學”情緒,結果是教師埋怨學生難教,學生則埋怨教師授課聽不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教師要了解各個年齡段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徵和所教班級的班風、學風,採取相應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教師要與學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師生關係。要正確地選擇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不能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該提示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學雙方有了良好的認知基礎,學生自然學得起勁,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逐步提高。

儘管社會和學校已經為防治厭學現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厭學情緒的重要保證。面對孩子的厭學,家長們該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長應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在無意之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對學習的態度、學習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等多會在子女身上有所體現。家長樂學好學,孩子受到這種學習氛圍的薰陶,自然樂學上進。

其次,家長應正確估計子女的學習能力。前面説過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值往往會產生負面影響,結果南轅北轍。因此家長首先應冷靜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賦條件,事實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家長應努力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總之,要讓孩子從苦學、厭學變為喜學、樂學,需要家長循循善誘,耐心指點,家長要講究引導方法。因為這個時期中學生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逆反心理較強,如果家長採用簡單粗暴地處理方式,不僅不能很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將矛盾激化,這樣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更不能達到消除孩子厭學心理的目的。

綜上所述,中學生“厭學”,除學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質較差外,也與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幫助這些同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同時,注意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齊抓共管,從嚴治校,那麼,中學生的“厭學”現象就一定能夠得到有效地扼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