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陝西乾陵導遊詞3篇 "探祕乾陵:唐帝陵的華麗遺蹟與文化珍藏"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5W

陝西乾陵是明代皇帝朱棣及其皇后的陵墓,位於陝西西安市臨潼區乾縣城北6公里處。乾陵依山而建,氣勢宏偉,建築典雅,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陵”。遊覽乾陵,可以欣賞到古代建築藝術的輝煌,感受明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領略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源流,是一趟充滿文化底藴的旅程。

陝西乾陵導遊詞3篇

第1篇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兩座陵墓特別吸引國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東陵,一座是陝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雖不是皇帝,卻是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喪權辱國的清太后慈禧;後者埋葬的則是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政通人和,社會和經濟發達,死後以山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來陵墓保存完好。

巨墳雲是舊梁山,山石崔嵬頗耐攀。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這是郭沫若同志遊乾陵時吟出的一首詩。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它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峯(北峯)和南面兩個山峯作為佈局的骨架。北峯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峯,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户。整個陵園範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各位遊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乾陵的特點—乾陵的結構和規模—墓前石刻】

各位遊客,當我們從西安出發,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時,會有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還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峯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帝王陵。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也就是穿過陝西西部的小縣城乾縣時,我們還會發現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峯設置陵寢、門闕、城牆,表現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現在我們已站在梁山腳下,抬頭能望見武則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東,一馬平川梁山在西,山勢崢嶸。遠觀梁山,有3座山峯相連:正對遊客的遠處松柏交翠、山峯峭拔的北峯為武則天陵寢;南面稍低的左右對峙的兩峯為閉樓,其形象特別,當地羣眾俗稱奶頭山。以山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與山峯渾然一體的設計,實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獨見。唐太宗原以為如此築陵較為節儉,還能免被盜之災,誰知築陵工程更大,耗費更為驚人,也未免去被盜之災。

乾陵營建於盛唐時期,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自不必説。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峯。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稜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

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曆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為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裏。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為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説,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説,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抬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説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為什麼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説法,一是説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説,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説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麼説,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題字,於是現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

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賓像是唐代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的標誌,也是突出反映中外關係的乾陵石刻藝術的一大特色。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我國各民族統一的封建王朝最興盛的時期,同世界各地3op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着往來。高宗駕崩後,舉國哀悼,61個國家和地區派出特使或首領親自參加安葬儀式。葬禮之後,武則天令工匠用寫真的手法,雕刻了參加葬禮的那些使節或首領,立於朱雀門兩側,東29尊,西32尊,按隊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登皮靴,雙手前拱,表示祈禱。從那時起創尊賓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餘年了。

有的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麼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每個石人背後原來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已無法辨認。《長安圖志》雖記載了39個王賓的姓名,但人們很難將這些姓名和石刻王賓像對上號,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人來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伊朗。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眾説不一,有的説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為中國皇帝侍衞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説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説改朝換代,軍閥混戰,才是乾陵石人崩潰、台殿燒燬、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事實上這些石像損壞的時間史書中並無詳細記載,如果仔細閲讀無字碑上的文字,會發現在金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還對乾陵進行了維修,結果是繪像一新,迴廊四起。直至明代,這裏還是蕃王儼侍立層層,大馬排行勢欲騰,乾陵石刻並未遭到多大破壞。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損的記述時有所見。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為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歎。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當大家想及那座高聳山峯下安息了千餘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會有怎樣的感觸呢?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温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倖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

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並以鉛灌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為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為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説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為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西距西安市120公里,東距寶雞市96公里。法門寺自古就因為安置有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於世,所以被華夏王朝擁戴,而成為我國最早的四大佛教聖地。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寺因塔建。法門寺塔,有名真身寶塔,因藏有釋加牟尼的手指骨一節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於世界各地,並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門寺塔和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稱譽。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我們剛進來的山門,又叫做三門,左右兩邊的分別為無相門和無作們,中間為空門,我們一般把出家稱為步入空門,大概就由此而來。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築銅佛殿,大殿裏供養的是釋加牟尼的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在大殿兩邊還有十八羅漢像,所以銅佛殿也叫羅漢殿。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法門寺真身寶塔,但是我們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門寺自古因安置於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稱於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記載,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於世界各地,並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是其中的第五處。所以最初的法門寺叫阿育王寺,法門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時唐太宗在這裏重修了一座四級木塔供養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慶年間時崩毀,在明代萬曆年間,由法門

寺僧人化緣重修了一座8稜13層的磚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時候,當地政府為了重修這座塔的時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邊殘塔,87年在清理塔基準備重建時意外發現了地宮,出土了四枚釋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寶。法門寺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下面就請大家到地宮拜一下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總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寺塔地宮。地宮所發現的4枚佛骨,最令人矚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後室的八重寶函內,長40.3毫米,上下俱通,豎置在進塔基銀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形狀與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後室祕龕五重寶函的白玉棺內,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繪菩薩阿育王塔內,色澤形狀與第1、2枚相似。經國家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堅定,其中第三枚是靈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餘三枚為影骨,是唐皇帝為保護真骨而命人仿製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聖骨,與有同等的意義。

在參觀完法門寺地宮之後,我們就來到了法門寺的大雄寶殿,大雄是對釋加牟尼的尊稱。它是1994年開光的,裏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別代表五個方位東西南北,分別是不空成就,阿彌陀,八日如來,寶生佛,阿處佛,旁邊的是二十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

參觀完法門寺之後呢,我們來參觀一下西邊的法門寺博物館,它是1988年11月9號正式對外開放,是全國唯一的以佛教內容為主題的專題性的博物館。博物館由法門寺歷史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法門寺唐密曼陀羅文化陳列和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

我們先參觀一下法門寺歷史陳列館,在法門寺歷史陳列館中,主要向人們展示了法門寺的建寺歷史由因,以及各歷史朝代對法門寺進行修建的歷史實物。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了大唐珍寶陳列,其中有44件國寶級文物,99件一級文物,它是陝西88個博物館中國寶級文物比例最大的一個博物館,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帳碑,它將地宮中的珍寶是誰送的,叫什麼名字,尺寸大小呀什麼的,作了詳細地記載,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唐代最珍貴的瓷器——南方越窯出土的祕色瓷,祕色瓷專用於皇家,是青瓷中的一種,工藝複雜難度高,因祕方祕而不宣,而得名。大家可以看到這個祕色瓷盤,好像底部有一層薄薄的水在上面,給人感覺非常的晶瑩剔透。但是祕色瓷畢竟在中國已經失傳了1000多年,法門寺地宮中屬於首次出土,可以説,它的製作方法還是不能夠知道的,應該説是屬於千古之謎。

另外,唐代的絲織品也是相當珍貴的。但由於絲綢不易保存,很多都風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繡,簇就是收縮的意思。就是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紋式再固定到絲綢的上面,就把這種織物稱為簇金繡。簇金繡的珍貴之處呢,第一就是它保護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們看,它的質地是羅,上面的花紋全都是金絲繡的,但是,這種金絲可不是一般的金絲,它呢首先用純金絲在胎線

陝西乾陵導遊詞3篇

第2篇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兩座陵墓特別吸引國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東陵,一座是陝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雖不是皇帝,卻是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喪權辱國的清太后慈禧;後者埋葬的則是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政通人和,社會和經濟發達,死後以山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來陵墓保存完好。

巨墳雲是舊梁山,山石崔嵬頗耐攀。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這是郭沫若同志遊乾陵時吟出的一首詩。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它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峯(北峯)和南面兩個山峯作為佈局的骨架。北峯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峯,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户。整個陵園範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各位遊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乾陵的特點—乾陵的結構和規模—墓前石刻】

各位遊客,當我們從西安出發,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時,會有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還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峯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帝王陵。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也就是穿過陝西西部的小縣城乾縣時,我們還會發現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峯設置陵寢、門闕、城牆,表現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現在我們已站在梁山腳下,抬頭能望見武則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東,一馬平川梁山在西,山勢崢嶸。遠觀梁山,有3座山峯相連:正對遊客的遠處松柏交翠、山峯峭拔的北峯為武則天陵寢;南面稍低的左右對峙的兩峯為閉樓,其形象特別,當地羣眾俗稱奶頭山。以山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與山峯渾然一體的設計,實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獨見。唐太宗原以為如此築陵較為節儉,還能免被盜之災,誰知築陵工程更大,耗費更為驚人,也未免去被盜之災。

乾陵營建於盛唐時期,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自不必説。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峯。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稜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曆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為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裏。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為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説,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説,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抬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説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為什麼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説法,一是説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説,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説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麼説,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題字,於是現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賓像是唐代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的標誌,也是突出反映中外關係的乾陵石刻藝術的一大特色。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我國各民族統一的封建王朝最興盛的時期,同世界各地3op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着往來。高宗駕崩後,舉國哀悼,61個國家和地區派出特使或首領親自參加安葬儀式。葬禮之後,武則天令工匠用寫真的手法,雕刻了參加葬禮的那些使節或首領,立於朱雀門兩側,東29尊,西32尊,按隊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登皮靴,雙手前拱,表示祈禱。從那時起創尊賓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餘年了。

有的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麼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每個石人背後原來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已無法辨認。《長安圖志》雖記載了39個王賓的姓名,但人們很難將這些姓名和石刻王賓像對上號,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人來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伊朗。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眾説不一,有的説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為中國皇帝侍衞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説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説改朝換代,軍閥混戰,才是乾陵石人崩潰、台殿燒燬、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事實上這些石像損壞的時間史書中並無詳細記載,如果仔細閲讀無字碑上的文字,會發現在金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還對乾陵進行了維修,結果是繪像一新,迴廊四起。直至明代,這裏還是蕃王儼侍立層層,大馬排行勢欲騰,乾陵石刻並未遭到多大破壞。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損的記述時有所見。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為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歎。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當大家想及那座高聳山峯下安息了千餘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會有怎樣的感觸呢?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温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倖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並以鉛灌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為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為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説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為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3篇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唐代帝王陵墓之冠-乾陵。位於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陝西渭北山地,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靈秀。在這羣優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錐狀山峯中,分佈着數十座中國漢唐帝王的山陵,給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線。我們眼前連綿起伏的三座山峯,遠遠望去宛如一個仰面而卧的婦人,頭北足南,仰面躺在藍天白雲之下,這就是梁山,是有歷代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稱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是唐代帝王因山為陵葬制的典範和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是唯一一個沒有被盜過的唐代帝陵,關於乾陵,眾多的石像,山峯的高大形體烘托出它雄偉壯觀的氣勢。精緻的石棺,多彩的壁畫,再現了昔日的夢幻歲月。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長眠於此。無窮的懸念就藏在它隱祕地宮的深處。不同於我們昨天參觀的秦陵,這是一座因山為陵的陵墓。在秦漢時期,皇陵的主要建築封土堆,是由人工挖掘堆砌起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汲取歷史教訓,即古往今來無不亡之國,無不掘之墓,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而乾陵營建之時,正值唐朝盛世,國力強大,國庫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雖經一千四百年風雨滄桑,仍處處顯示當年風采!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母親是長孫皇后,因得到舅舅長孫無忌的幫助被選為太子。公元649年即位,成為唐朝第三代皇帝。因其體弱多病,實權操控在皇后武則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病死於洛陽觀貞殿,葬於乾陵。

武則天,名瞾,祖籍山西文水,生於四川廣元。父親是個木材商,隨李淵起兵反隋。唐初,因功被封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從小隨父母四處奔走,增加了許多見識。14歲時,因才貌出眾被唐太宗召入宮中,封為才人,賜名媚娘。因為其與皇太子李治早有接觸,太宗死後,她到感業寺做起了尼姑。高宗即位不久,便將她從感業寺迎回宮中,封為昭儀。武則天使用手段害死了蕭淑妃和王皇后,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從此,她開始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開始,朝廷大事幾乎全由武則天裁決,朝臣稱高宗和武則天為二聖,實際上掌握最高權力的是武則天。高宗死後,武則天先後廢中宗、睿宗、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繼承了貞觀之治開啟了開元盛世,不愧為封建社會傑出的女政治家。公元705年,她傳位於中宗李顯,不久因病死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次年5月,與高宗合葬於乾陵。因李治尊號為大聖天皇,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后。二人尊號中都有天。在《易經八卦》中,乾為天。陵址又正好位於唐京都長安西北,即八卦之乾方,因此稱其陵園為乾陵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定都長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唐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帝國的統治權也成為權利漩渦中所有人的夢想。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個皇帝,他的性格仁慈而懦弱,李治很信任自己能幹的妻子武則天把很多政務交給她處理,就這樣證券逐漸被皇后武則天掌握,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次年葬入乾陵。乾陵依梁山的自然山勢將山頭作為陵冢,在山腰出鑿出石洞,修建玄宮,唐高宗下葬時,乾陵還只是初具規模,真正促使它建成的是武則天,唐高宗死後,武則天在複雜的權力鬥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來她乾脆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當武則天忙於宮廷鬥爭和國家大事時,始終牽掛着乾陵,既然在生時獲得了一般女人難以企及的權力,那麼,在百年之後,安息之所也要與眾不同。在武則天的主持下,乾陵的修建工程一直繼續。工程艱鉅而浩大。前後長達28年之久才告竣工。終於造就了一座空前的皇家陵寢。這是一座氣勢恢弘的陵墓,以司馬道為中軸,四周環繞着兩重城垣,城垣的西南方建有宮殿,東南方分佈有太子,公主及大臣的17座陪葬墓。整個領取周長四十公里,佔

地面積約20萬畝,從乾陵的俯瞰圖上不難發現,它的形狀就好似一座雄偉的城市。實際上,乾陵就是仿照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城建造的。《呂氏春秋》有一句話叫做:陵墓若都邑公元七世紀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設計周詳,佈局井然.一條南北中軸線貫穿全城,東西左右均衡對稱,城市的南部是商業區和平民居住區,中間是皇城,集中了唐朝中央的主要政治機構,北部中心是宮城,也就是皇家的領域。乾陵就是長安城的微縮景觀.乾陵的正門位於南面,自南向北建有三座高聳入雲的大門。他們象徵着帝國都城長安的三座城門,三座城門中間的區域分別象徵着長安城的外郭城,皇城和宮城。宮城和長安城一樣,在四個方向設有青龍門,朱雀門,白虎門,玄武門。裏面建有寢殿和地宮,這是帝王死後的宮城,在乾陵的東南部分分佈着17座陪葬墓,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地位高低,由遠及近地排列開來。乾陵規模之宏大,建築之雄偉,堪稱歷代皇陵之冠。歷經千年的滄桑之後,今天的乾陵,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當年地面上曾經建有很多建築,如今蕩然無存。但是陵墓曾有的氣勢,並沒有因此而減損。兩面的山峯形成一道自然的大門,陵前的登陵石階襯托了帝陵的宏偉氣勢。它的規模比南京的中山陵還大出三分之一,多出139級台階。匠心獨具的設計賦予了平台與台階種種深刻的含意。十八座平台象徵唐朝皇帝在關中的十八座陵墓;第一層34級台階象徵唐高宗在位34年;第二層的21級台階象徵女皇武則天執政21年;第九層的108級台階象徵佛教的108顆念珠。每月的初9為吉祥日,12個月的9相加起來正好為108,象徵每年會降下108個吉祥;第17層的21個台階象徵唐朝歷任21個皇帝;最後一個平台8級台階象徵八卦。八卦以乾為首、為上,因而乾陵也意味着天陵。由於這裏所處的位置獨特,左為山崖,右為深谷,前後為墨玉石台階,能產生迴音。尤其是在第8個平台中部,聲音特別響亮。據説在這裏輕擊四掌,可以聽到消除煩惱的四字迴音。再擊四掌。可以聽到降來吉祥的四字迴音。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不妨一試。寬闊的司馬道直通地宮墓門,長約4公里,兩旁排列着巨大的石刻羣。有動物和人像,統稱為石像生。在陵墓前安放石像生的做法,開創於唐朝,在唐朝第二個皇帝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有文明世界的精美石刻昭陵六駿。我們眼前這對石柱稱為華表又稱神道石柱。這種建築起源於遠古,最初是木質柱 身上端橫穿交叉橫木,用來標識路徑或讓國人在上面表示政見,因 此又叫謗木。後來逐漸演變成宮殿或陵墓的標誌物,東漢以後 發展為石料建造。乾陵華表高8米,由圓石、仰盆蓮花頂座、八菱形柱身、覆蓋蓮花座、雙層方形基座五部分組成。蓮花冰清玉潔,是佛門善的象徵。則天崇佛,又因蓮與憐諧音,所以又象徵佛以慈悲為懷,肩負普度眾生的大任。因此,華表上下皆刻有蓮花,其頂端的圓石,象徵着天降甘露,如意吉祥之意。這對華表巍然屹立於司馬道最前端是作為陵墓的象徵,後統洋洋百餘件巨型石雕,襯托出乾陵莊嚴肅穆的神聖氣氛。它意味這裏是神道(司馬道)的起端。司馬道上共有十對石人,五對葬馬,再往南走是鴕鳥,石刻雕刻的鴕鳥姿態十分活潑,鴕鳥是來自非洲的稀罕動物,史籍記載,唐高宗在位的時候,中亞地區的吐火羅國,曾經派遣特使獻鴕鳥,刻石鴕鳥與陵墓前,就是為了紀念這樁盛事。當時唐朝之所以能將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中亞地區與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是分不開的。而在當時的軍隊中戰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乾陵也有着這種長着翅膀的飛馬,這是古代傳説中,一種象徵吉祥的動物。它們昂首凸目,雙翼雕刻成優美的捲雲紋。四蹄蹬地,堅實有力,洗練而有力的刀法,使馬的神態英姿煥發,瀟灑自如。有些東西有吉祥意義。在乾陵所有石像生中,氣勢最磅礴的還是司馬神道兩側保留的這十對石人像。傳説,這些石人像的原型叫翁仲,翁仲為秦朝大將,曾經大勝北方的匈奴。他死後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為他鑄銅為像。置於自己的皇宮門外,以後帝王紛紛仿效,相沿成習。最為精妙的是,這些侍衞將軍,被雕刻大師賦予了不同個性神態。有的皺眉,若有所思;有的莊重嚴肅,氣宇軒昂;有的神態虔誠,小心謹慎;有的面帶憂慮,心情略顯悲傷;有的精神愉快,嘴

角掛着微笑。與將軍像相對的還有這些石獅子,它們使整個陵區蒙上一層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勢,一千多年來,它們默默佇立,在歷史的刀光劍影中巋然屹立。這一套組合奠定了從唐代一直到清代,就是所謂神道上的石刻,這套制度是從武則天那時確立的。乾陵對中國皇陵制度的影響,一直持續到公元十九世紀,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特別是在神道兩邊擺放石像生的形式成為中國古代皇陵的標誌之一。而這種方式確實能營造出肅穆和莊嚴的氣氛。我們無法得知這一創造是否源自武則天本人,但乾陵的墓葬形式確實表現了女皇帝獨特的氣魄,為則天作為唐朝的實際統治者,在幾十年的統治歷程中,功績卓著,正是她奠定了唐王朝走向興盛的基礎。在武則天時代,唐朝不僅擴大了疆土,而且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部世界,形成了中外交流的空前盛況。乾陵保留下來的很多文物,都記錄了這段盛世景象。在司馬神道北端坐落着與真人一般大小的61個石人像,分東西四行站立,這些石人多數身穿武士袍,和唐代一般官宦的打扮很不一樣,而從這尊殘留着頭部的石像來看,它的原型原本是一個大鬍子,頭髮在腦後梳成辮子。這肯定不是唐人的形象,那麼這些石人究竟是什麼身份呢?就是當時參加他的葬儀的61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它們在乾陵前恭敬地站立,雙足並立,兩手前拱。表現出對唐朝皇帝的尊敬與仰慕之情。這幅從乾陵陪葬墓中發現的壁畫,更加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國際交流的狀況,畫面上三名唐朝外交官員,正在商談接待事宜,另外三位服裝各異的外國使節站在一旁,耐心的等候謁見唐朝的太子。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即便如此,在那個以男子為中心的時代,武則天的行為還是備受質疑,武則天自己的內心也充滿了矛盾,公元705年武則天在臨終前還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唐中宗李顯,李顯並沒有把母親當做一個篡位者,而是下令重啟乾陵玄宮隧道,將她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在朱雀門外的西闕樓前,是《述聖記碑》。這是安葬高宗李治時,武則天為他立的功德碑。碑文由武則天撰寫,中宗李顯書,8000餘字,內容是歌頌高宗的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碑高6.3米,重89.6噸,由七塊巨石組成,因此也稱為七節碑,象徵七曜,七曜是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七種基本物質:日、月、金、木、水、火、土。七節碑寓意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 與《述聖記碑》遙遙相望的是《無字碑》。她高大雄偉,聞名於世。整個碑用一塊巨石雕成,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8噸,碑首刻8條蟠龍,碑身兩側各刻有冉冉騰飛的升龍圖一副,龍騰若翔,栩栩如生。龍首上有一振翅欲飛的金鳳凰,出神入化,形象逼真,令人歎為觀止。碑座陽面正中刻有獅馬圖,雄獅昂首怒目,十分威嚴,駿馬屈蹄俯首温順可愛。此碑初立時未刻一字,故名無字碑。關於它的由來,歷來説法很多:一説表示武則天功高德大,取《論語》民無得而名焉之意;一説:武則天雍容大度,立下此碑,供後人評説自己;一説:此碑乃中宗李顯所立,他既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背自己的心意去恭維她,又不願意以兒子的身份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而立下此碑。這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未解之謎。宋金以後,開始有人在無字碑上刻字,從此,無字碑成了有字碑。其中最珍貴的是用女真文字題寫,旁有漢字翻譯的《郎君行記》,女真文字早已絕跡,這段文字,為我們研究女真族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在乾陵聳立着這樣一個巨大的石碑,是紀念武則天的功績的,但是,這塊石碑上一片空白,沒有一個字,據説武則天臨終前,要求死後為自己立一塊無字碑,拒絕對自己的一生做出評論。直到今天這塊無字碑依然默默矗立,銘記着那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和那個色彩斑斕的時代.同樣沉默的是隱藏在乾陵地宮裏無盡的祕密.武則天死後兩百年,公元907年唐王朝滅亡.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混亂狀態.一個叫温韜的軍閥手裏握着唐代陵墓的圖紙,於是,包括昭陵在內的十多座唐陵盡遭浩劫.可惟獨乾陵的地宮沒有被盜鑿,這是為什麼呢?相傳當温韜和他的部隊企圖開掘乾陵時,朗朗的晴天突然間狂風驟雨,電閃雷鳴.温韜恐懼不已,慌忙停止挖掘帶兵撤退,七月份,雷雨交加.一直打不開,武則天的名聲也不好,不吉利,乾陵幸運地

逃過了這次浩劫.更然人感到難以置信的是,再往後的一千多年裏,很多盜墓賊企圖盜挖乾陵,但是都沒有成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對乾陵墓道進行了勘測,發現墓門和隧道內全由石條疊砌,並用鐵細腰嵌住,再用鐵漿灌注在石條與鐵細腰之間,石條的疊砌約有39層,非常牢固,但是乾陵裏的陪葬墓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這是乾陵的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墓.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永泰公主墓被髮掘,當考古工作者進入永泰公主墓發現墓室斜上方有一個從地面直通墓室的盜洞,在盜洞的下面還有一具骷髏,骷髏的手上緊握着一把斧頭,他很可能是一個盜墓賊,臨死前似乎還在和絕情的同夥做最後的拼搏.雖然遭受過盜墓的毀壞,但永泰公主墓中,還是得以保存了一些文物.在狹窄的雨道兩旁,洞牆內有6個小龕,裏面放着彩繪陶俑,騎馬俑和三彩馬等隨葬品,造型逼真,工藝精湛.更讓人驚喜的遺存文物在墓室的牆壁上,這裏繪有一幅精美的壁畫,堪稱絕妙的藝術品,通過這幅壁畫,我們或許能夠領略到當年唐代宮廷生活的原貌,特別是唐代女子的風采,圖中宮女們個個豐滿性感,留着特別的八字眉,梳着各式各樣的髮髻.人物比例勻稱,顧盼如生.特別是這位端杯宮女,雖然地位不高,但容貌出眾,氣質優雅,所有人第一眼都會被她的美麗所折服,美學家稱她為東方第一美女.永泰公主很可能也是這樣美麗的公主,她是武則天的孫女,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叫李仙蕙, 李仙蕙死於公元701年,時年僅僅十七歲,在永泰公主的墓誌銘上,記載有珠胎毀月的字樣,意思是她死於難產.1960年挖掘時,考古隊曾發現了,永泰公主的盆骨碎片,進行復原後,發現永泰公主的骨盆比正常婦女偏小,生育是容易難產,可是更為普遍的看法是她被自己的父親唐中宗李顯處死,據説武則天登基後,私生活不太檢點,有一次永泰公主和自己的哥哥李重潤以及丈夫在一起説了些不滿的話.武則天聞説後,盛怒之下,逼着李顯將參與議論的人,全部殺死.四年之後,李顯復位登基,四年前愛子愛女慘死的一幕,對李顯來説是刻骨銘心的傷痛,於是他追封李重潤為懿德太子追封李仙蕙為永泰公主.並隆重地將他們的屍骨放入乾陵埋葬,李顯特意提高了懿德太子墓的規格,使他在死後獲得了帝王的等級.今天,懿德太子墓也已經被打開,地下玄宮中的景象,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是安放懿德太子屍骨的石槨.槨身石板內外,用細膩的手法,雕刻有花卉,草木,及各種珍惜的動物.而這幅描繪宮女的石刻畫,更讓人着迷.畫面正中刻有兩扇大門,門上刻着相對而立的兩個美麗的宮女.她們頭上戴着鳳冠,上身穿着短衫,袖口寬大,下身穿長裙,形象豐滿.顯得優美而高貴有的手捧包裹、 有的手捧三足盤、 有的手捧蠟燭台,表現了墓主人的宮廷生活。甬道頂部平有團花、寶相花、海石榴等圖案花.在唐代的文物中,女子的形象總是特別突出,這是乾陵的另一個陪葬墓,章懷太子墓中的一幅壁畫《觀鳥捕蟬圖》,引人注目的是,畫中這位頭梳雙髻的少女,竟然穿着胡服的男裝,女性的社會地位.章懷太子墓中還有一些表現男子生活的壁畫,在這幅名為《打馬球圖》的壁畫中,二十多個年輕貴族騎馬在山巒間奔跑追逐,壁畫上的任務體態矯健,馬匹奮蹄疾馳,散發着一種雄健的氣息,除了馬球打獵也是當時貴族休閒的重要活動,唐代貴族熱衷於馴養獵豹,可見,在那個時代中國人十分崇尚健美的體形和強悍的氣質,不過在這些壁畫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墓主人真實的故事。章懷太子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唐中宗李顯的哥哥,曾被立為太子,但是因為反對武則天而被貶為平民,後來又被武則天逼着自殺,死時年僅31歲,唐中宗李顯復位後,也沒有忘記吧可憐的哥哥接到乾陵安葬,生前因為爭權奪利而反目成仇的親人,死後有被埋葬在一起。這死後是一種諷刺,我們無法揣測當年武則天下令殺死自己的兒子孫子和孫女時是什麼樣的心態,她有沒有過一絲懊悔呢?武則天身上表現出來的複雜的人性,使得人們對乾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幾座陪葬墓的挖掘,更引發人們對神祕地宮的嚮往。乾陵地面的恢宏氣勢壓倒了與它同時代的所有陵墓,與之相配的地宮,無疑也有着非同一般的規模。考古工作者通過局部探測,瞭解到了更多關於乾陵地宮的情況。墓道里的天井事實上是在挖掘墓室時用來運土的通道,所以墓室越大所需要的出口就越多,天井也就越多,那麼,安放帝王棺槨的墓室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天圓地方,後室裏頭有個天象圖,漢代就有。拱頂的下面是象徵廳堂的前室,擺放着皇帝生前的日用品。

地宮後室設有石牀上面放着兩具棺槨,左邊躺着唐高宗,右邊躺着武則天,據考證,乾陵地宮的空間約為五千立方米,按其四分之一的比例來計算陪葬品,那麼陪葬品的體積也在一千二百立方米左右,這些文物會是什麼樣的呢?在陝西曾經發掘過一座唐代的皇家寺院法門寺的地宮,出土了大量的皇室用品,特別是其中的金銀器,華美典雅令人眼花繚亂。法門寺地宮中還出土了一件武則天的繡裙,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武則天的遺物。而在神祕的乾陵地宮中,一定保存着更多炫目的皇家器物和武則天的遺物。這讓人們對乾陵地宮產生了巨大的探尋熱情,是否挖掘乾陵一度成為考古界爭論的一大熱點,但是,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貿然挖掘乾陵能不能對地下的文物有效地實行保護,還是一個疑問。學者們相信這座陵墓所藴藏的祕密,會與武則天傳奇的命運一樣,驚世駭俗。至於將來還有沒有可能目睹武則天的真容,還有多少出人意料的發現,這些懸念將長期困擾着世人。謎底的真正揭開,尚待來日。

遊客朋友們,乾陵之行快要結束了,留給大家一些時間自由活動,半個小時後我們集合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