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史記》讀書心得體會7篇 《史記》:歷史銘刻,啟示心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2W

《史記》是中國古代史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的作者司馬遷以其深厚的學識和廣博的閲歷,將戰國至秦漢歷史及文化得以精確、全面地還原。讀《史記》,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中華文化的前世今生,也更加懂得歷史的重要性。

《史記》讀書心得體會7篇 《史記》:歷史銘刻,啟示心靈

第1篇

因為下個學期我們就要開展古代漢語的學習了,而史記作為古代漢語著作的典範,尤為值得我們去閲讀。《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們在初高中時期時都接觸了《史記》的內容,比如《項羽本紀》以及《陳涉世家》這兩篇文章。在學習這兩篇文章時,老師都特意強調過本紀記載的是帝王,世家記載王侯將相。《陳涉世家》中的陳勝,吳廣都是鄉野村夫,沒有文化,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他們之所以反抗只是因為在趕赴服徭役時因大雨延期遲到,而秦律嚴苛,凡是延期都會被殺,因此陳勝吳廣在半路上決定要反抗,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籲與倡議。利用魚腹中的紙條大楚興,陳勝王,助公子扶蘇為王來開展起義。可以説,陳勝吳廣的起義拉開了反抗暴秦的統治序幕。因此雖然陳勝並不是王侯將相,也將他記錄於世家這一部分,正是因為他的貢獻。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可以説是一個失敗者,即使卻被記錄在《史記》中,也應當記錄在世家中,但是太史公司馬遷卻將項羽記錄在本紀中。可以説項羽被破例記錄在本紀中,是由於太史公的個人情感問題。太史公認為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兵敗如山倒,自古以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是卻不能磨滅項羽是個英雄的事實。

所以説《史記》這本書的意義不僅是為我們這些後人記錄下那段歷史。讓我們後人能夠以史為鑑,少走彎路。可以讓我們與過去的先賢對話,較為直面客觀的瞭解他們的人生。同時,《史記》中出了許多成語,歇後語。例如,指鹿為馬這個成語便是出自秦始皇本紀中趙高的話。不僅可以讓我們瞭解歷史,並且可以讓我們增長閲歷,豐富知識。

?史記》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太史公第一次把歷史人物以紀傳體的形式展現給大眾。可以較為直觀且客觀的給讀者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比如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項羽本紀》。第一次接觸到項羽本紀是在語文課本上,但是是節選。因此如果想要有自己的想法,便需要看看《史記》這樣可以直接瞭解,不是從百度上隨意找的,真實性並沒有保障。同時,現在各種各樣的歷史劇會曲解一些歷史人物來滿足劇情的推進,這在看劇的範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歷史的嚴謹度上就會有影響。

《史記》讀書心得體會7篇 《史記》:歷史銘刻,啟示心靈 第2張

第2篇

歷史,是一場以謀略相比拼的高智能競賽。成就大業靠的是謀略,拼的是智能。在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的長河中,名相智士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歷史傑出的臣相智士們以其卓越的品德、才能和作為,使得中國歷史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景象。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當時叱吒風雲,助齊獨霸天下的顯要人物。他不僅對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首霸立下了汗馬功勞,就是對當時各國的經濟文化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管鮑之交是個老生常談的故事,但每次品讀,嚮往之感都會油然而生。管子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和鮑叔牙知人善薦的高風亮節,都是當今的人最缺少的品格,而他們二人那種藏於心中對對方的深知與欣賞,更是知已之交的至高境界。

管仲被譽為中華第一相,他還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其輕重理論不但開啟中國古典經濟學的先河,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明顯的借鑑價值。

呂不韋,戰國末年衞國人。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後因輔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稱為仲父,任秦國相國,一時權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為了給自己留名,他讓府中食客編著了一本《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他的謀略和口才都是中國歷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憑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爛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終生的榮華富貴。他是那種善於進行大的策劃、善於實施和完成這個策劃的人,這種人要口才出眾,自己就是自己謀劃的貫徹實施者。

總之,作為一個生活在幾千年前的人,縱觀呂不韋的一生,他的很多觀點,做事的方法,就是到了現代仍然是比較超前的,甚至當代一些所謂成功人士,他們成功的路上仍然留有呂不韋的影子。

透過歷史的塵埃,用現代的眼光來重新審視管仲,管仲仍熠熠生輝,璀璨奪目,放射出灼人的光彩。而成功一世的呂不韋由於利慾心太重,沒有像范蠡那樣,事業達到頂峯後激流勇退,最後落了個自殺身亡的悲慘結局,這也是呂不韋給我們那些成功人士留下的最大教訓,也值得那些成功人士三思。

第3篇

讀了《史記》,我最深的感觸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這些真實發生過的歷史故事裏,令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個。

一個是暴君商紂王,他雖然擁有好的口才,但他把這個才能用於拒絕大臣的進諫,他有強壯的身體,但他把這些力量都用於狩獵、玩樂之中,讀到這,我的心隱隱刺痛,為商朝感到悲哀,明明商紂王有這麼好的資本,完全可以好好地治理國家,讓國力越來越強大。最令我吃驚的是,當忠臣比干勸説他的時候,他卻“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主意,他對比干説:“我聽説聖人的心有七個孔,難道你是聖人麼?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幾個孔!”説着,他就拔出劍,剖開了比干的.胸膛,把比干的心臟當着眾臣的面挖了出來!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對商紂王如此暴虐的行為深惡痛絕,可以想象,當時的百姓多麼痛恨這個商紂王。當週國的首領—周武王和紂王交戰時,紂王的百姓、奴隸們竟然發過來攻打商紂王。結果當然不用説了,周武王贏得了民心,大勝而歸。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説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

?史記》的第四十二章也講述了類似的道理,鄭國的國君與妻子姜氏生下了兩個兒子,但姜氏偏愛二兒子,厭惡大兒子,因為她生大兒子時難產。當長子生繼太子位時,姜氏就不高興,她想讓二兒子段繼位,於是在生登基時強迫生把京邑封給段,然後,讓段在京邑暗中操練兵馬,然而這一切長子生都看在眼中,但他不動聲色。段聽説他沒反應,便進一步與母親商量他篡位的奸計,準備內外呼應。讀到這,我的心不由緊縮,生怕二兒子段會得逞。結果並非如此,生在段攻打京城時,拿出最精鋭的兵馬和段決一死戰,結果生大勝。段的荒糜無度使百姓非常厭惡他,所以最終生保住了王位!

?史記》中類似的歷史事件很多,他們都讓我領悟到一個真理:正義永遠能戰勝邪惡,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4篇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翻看《史記》,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史記中有許多個經典小故事。如烽火戲諸侯、劉邦的故事等。看史記故事,看每一篇故事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看商紂王與妲己的故事,我為比干的直諫而感動。為商紂王的殘忍而心酸。看到商紂王對妲己的痴迷為她做的一切。我心中充滿了氣憤。看到武王伐紂的故事,我感謝他的義舉,因為他拯救了一方百姓。

看時,我有時會把自己當做故事中的人物,有時我會想如果我是妲己,我會勸商紂王以國事為重。如果我是商紂王,我會專心務國,以國事為重。

史記作者司馬遷的坎坷人生讓我感動萬分。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大約死於公元前90年,字子長。司馬遷出身與史官世家。漢武帝天漢三年曾因李陵事件被被捕下獄。司馬遷痛苦萬分,曾想過一死了之。可他並沒有那樣做,因為他想到自己歷經千辛萬苦創作的史記還沒有完工,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第5篇

寒假期間,我讀了《史記》一書,這本書是習讀的。裏面有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舜傳》和《大禹治水》這兩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玉順的名字叫崇華,有一個弟弟叫向。舜在家族中的地位急劇下降。如果他犯了一點小錯誤,他將受到父親的懲罰。他的家人對他很嚴厲,但他經常以德報怨。他是個好兒子和好兄弟。他恭敬地侍奉着父親和繼母,目標是處處寬容。所以,當舜20歲的時候,他已經以孝道聞名。當時的統治者姚要找一個接班人,許多大臣都推薦舜。於是,姚對舜作了一番考察,將女兒鄂帝和女兒英許配給舜,並把兒子搬到舜的隔壁做鄰居。姚家父女出身高貴,受舜家的影響,對舜家並不傲慢,也不尊重舜家,於是姚就召集舜來學習如何管理天下。果然,舜總能完成分配給他的任務。姚死後,舜成為國家的統治者。

順朝時,洪水氾濫,他用大禹。經過認真調查,餘某採用疏通而非封堵的方法,將洪水引入大河、大海和大湖,洪水很快就平息了。舜死後,餘成為新的世界行政長官。

在故事裏,我特別喜歡順和玉。舜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始祖。他以孝順著稱。他是美德的化身。他彬彬有禮,彬彬有禮,慷慨大方。這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個故事中,我受到了“修身養家治國平天下”的啟發。順是在實踐,努力工作,並在自己的生活中取得成功,我想學習和實踐。

大禹治水的故事舉世聞名。他以身作則,與羣眾一起努力工作。經過13年的外部防洪,他在三年後離家出走。他吃苦耐勞的精神,遇到困難用智慧解決問題的精神,堅持不懈的精神,都值得學習。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要秉持這一精神,“堅持不放棄”,“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識“懂得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豐碩的成果。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歷史記載中有許多故事和人物值得學習。讀書增加了我的知識,豐富了我的生活。以後,我會讀更多的書,讓更多的故事激勵我成長!

第6篇

?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20xx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從三國開始,史記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編纂方法,它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式通史;還開創了我國史學家秉筆直書的治史傳統。

説到這本書一定要提的是書的作者司馬遷。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生濃厚興趣。並且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為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20xx年的不懈努力,才終於完成《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後人讚歎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讚語中發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乎。他總是能保持一種客觀的態度去評判歷史。為大漢天子所不能容忍的韓信,司馬遷為他記轉;牆倒眾人推的李廣,司馬遷仍從正面為他寫下《李將軍列傳》。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為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為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恐怖分子,他也會説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歷史上的哪些呼風喚雨的大人物,都被他請下神壇,還原成一個又一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這種寫法當然得罪了不少人,以至於後來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補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連太史公也不知所蹤。但太史公的這份客觀,這份執着,以及這部史書所飽含的不虛美不隱惡精神從我一翻開它,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史記》裏,他介紹了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等等。

第7篇

讀《史記》,除史料依據,編纂體例也很重要。這本書的體例,按一般講法,是叫“紀傳體”,而有別於“編年體”(如魯《春秋》、《左傳》、《紀年》及後世的《通鑑》)和“紀事本末體”(如《國語》、《國策》和後人編的各種紀事本末)。但更準確地説,它卻是以“世系為經”,“編年”、“紀事”為緯,帶有綜合性,並不簡單是由傳記而構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貴族的譜牒。司馬遷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譜”。它是照《世本》和漢代保存的大量譜牒,按世系分衍,來講“空間”(國別、地域、郡望)和“時間”(朝代史、國別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間”、“時間”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講“本”,即族譜的“根”或“主幹”;“世家”是講“世”,即族譜的“分枝”;“列傳”是講“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譜的“葉”。這是全書的主體。它的本紀、世家都是分國敍事、編年敍事,用以統攝後面的列傳。本紀、世家之外,還有“十表”互見,作全書的時空框架。其“紀傳五體”,其中只有“八書”是講典章制度,時空觀念較差,屬於結構性描述。原始人類有“尋根癖”,古代貴族有“血統論”,春秋戰國“禮壞樂崩”,但“擺譜”的風氣更盛(“世”在當時是貴族子弟的必修課),很多銅器銘文,都是一上來就“自報家門”,説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孫”。司馬遷雖生於布衣可取卿相的漢代,但他是作“大歷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聯貫,還是以這樣的體裁最方便。這是我們應該理解他的地方。

司馬遷作《史記》,其特點不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以“互文相足之法”,節省筆墨,存真闕疑,儘量保存史料的“鮮活”。比如初讀《史記》的人,誰都不難發現,它的記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與篇之間會有這種問題,就是一篇之內也能擺好幾種説法,讓人覺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記》體例的人,他們都知道,這是作者“兼存異説”,故意如此。它講秦就以秦的史料為主,講楚就以楚的史料為主,儘量讓“角色”按“本色”講話。這非但不是《史記》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謹慎。如果吹毛求疵,給《史記》挑錯,當然會有大豐收,但找錯誤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記》這部書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當然很重要,因為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瞭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家學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筆也老道。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封《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説《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麼《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裏面浸透着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其輾轉於生死之際的羞辱、恐懼和悲憤,五內俱焚、汗發沾背的心理創傷,非身臨其境者,絕難體會。小時候讀《古文觀止》,我總以為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