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史記讀後感6篇 歷史砥礪人心:史記賞析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67K

《史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通史,全書共130篇,用簡練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它不僅是我國古代歷史文獻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讀完《史記》,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對我們認識和珍視中華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

史記讀後感6篇 歷史砥礪人心:史記賞析

第1篇

近日,我又回顧了《史記》。在這次閲讀中,我的收穫及感受都與上次大不相同。

?史記》這本書,記載了從傳説中的皇帝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北宋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合稱為史學“雙壁”,文學家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史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啟發是: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的事,都要有勇氣嘗試,不能連推薦自己的勇氣都沒有。一個人只有盡了100%的努力,就算沒有收穫,也不會留下遺憾。生活中,我也要善於毛遂自薦,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鍛鍊自己,磨練自己,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鴻門宴》這個故事我也同樣喜歡。主要説了項羽想利用吃飯的機會殺劉邦,讓項莊舞劍,意在蓄謀殺害。但項羽優柔寡斷,劉邦識破詭計,借上廁所之機在侍衞護送下逃跑。因為項羽的優柔寡斷,把大好河山拱手讓給了劉邦,最終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在江邊自刎。我從中懂得了“該斷不斷,必受其亂”的道理。我以後做事要乾脆果斷,不拖泥帶水,練就雷厲風行的辦事習慣。

?勾踐卧薪嚐膽》這個故事我也讀得津津有味。一聽故事名字就可以知道故事的大意。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在屋內掛一苦膽,每天都要嚐嚐苦膽的味道,以激勵自己,力圖雪恥。最終勾踐一舉打敗夫差。生活中,我們也要發揚卧薪嚐膽的精神,激勵自己,永遠進取。五年級時,我的英語成績跌入了最低谷,創下了79分的記錄。徘徊、失意之後,我提起精神,在sarah老師幫助下,雖然沒有天天嘗苦膽,卻時刻提醒自己,要奮發、要圖強。現在已經提升到98分。

?史記》裏面,太多的故事都讓我難忘,太多的故事都讓我深思,它不僅僅是一個個生動的歷史故事,同時也是人生中的一條條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

史記讀後感6篇 歷史砥礪人心:史記賞析 第2張

第2篇

剛剛讀完了《童年》,就迎來了新的一本書——《史記》。

?史記》是我國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從軒轅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變遷。涉及了哲學、政治、文學以及人類思想活動等方面內容。所記載的人物廣範,有貴族、刺客、遊客、隱士、文學家、經濟家和軍事家等,幫助人們從全新的角度去考察歷史、感受歷史。

?史記》還記載了許多個性鮮活的人物,如勇敢的刺客荊軻、可憐的趙氏孤兒、忠誠的漢代飛將軍李廣和荒淫殘暴的商紂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漢代飛將軍李廣。

?水滸傳》中的射箭高手花榮,他的綽號就叫“小李廣”。李廣是被稱為“漢代飛將軍”的一名射箭手,專門射殺匈奴,要麼不射,被活捉;要麼射,被射死,從未曾失手過。有一着古詩《塞下曲》中寫了李廣射虎的事,“林暗草驚,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當中李廣夜晚駢森林裏搜尋匈奴,忽然聽見林子裏傳來一陣風聲,他誤認為老虎來了,就換弓搭箭,“嗖”的一聲射過去,士兵去尋找那支箭時,在一塊大巖石的一端,箭頭已深深扎進石頭裏。匈奴們知道這事後,只要聽到他的名字就害怕得不知所措。

李廣六十歲時,率領一支軍隊去攻打匈奴,但因水土不服,又遭圍攻,加上地形不熟,因此他們迷路了,被匈奴團團圍住,進退兩難。他好不容易從包圍中逃出。有八百人投降,造成損失很大。之後李廣在臨死前,對幕府的人説:“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我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大上戰爭有七十多場,可是今天又被大將軍調往東路,不僅繞遠,還時時迷路,我已六十歲,不能再受小人的侮辱。”説完,就拔刀自刎了。這個故事寫的李廣的忠誠,是個有責任心的人。

?史記》這本書講述了生動的歷史故事,借鑑歷史,可以使我們瞭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從歷史故事中啟發心靈。

第3篇

英國著名哲學家曾説過:“讀史使人明智。”縱觀古今,人們都用歷史來作為一面鏡子,供人明鑑。這就能説明史書能給人很大幫助。而這本“史家之絕唱”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史記》詳細地講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的事。其間戰亂紛紛,國家分分合合。《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他雖遭受了酷刑,但他不畏強權,寫出了具有豐富文化底藴和強烈批評精神的《史記》。書中對封建階級統治作出了大膽批評,揭露了暴君的殘暴統治,寫出了賢君的治國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會有不同的主人公,他們會給人不同的啟示。在“焚書坑儒”中,我們會對秦王為了國家統一而不惜毀壞歷史與文學而感到憤怒;而在“趙氏孤兒”中,我們會被程嬰和公孫杵臼兩人衷心救主、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打動;在“楚霸王烏江自刎”中,我們會對項羽孤膽雄風、寧死不屈的氣概所感到欽佩。

不僅有這些,《史記》還告訴我們做人的技巧。一個人不僅要想着自己應該做什麼,還要想好怎樣做,用什麼方法。就拿書中漢高祖劉邦説吧,他想統一全國,他的謀士便為他編了一個小故事。傳説劉邦有一次在路上,他看見了一條巨蛇,劉邦並不畏懼,將其砍殺。之後聽説其蛇是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砍殺了。這消息就傳開了,相信鬼神的人們便信以為真,有志之士紛紛前來投靠,劉邦之名傳遍了沛縣各地。這就是一種計謀,讓人們認為他並非凡人,所有都來歸附。這説明古代人也有他們的一套方法。在“季札出使”裏更是讓我深有感觸,主人公季札是吳國君子的四兒子。他德才兼備,至仁至義。兄弟們都推舉他當下一任國君。他卻百般推辭,直到逝世也沒去當。人民都非常敬仰他,使吳國得到了好名聲,也使吳國繼續能在諸侯中立足。這讓我學會了要以德服人,不能有傲慢之氣,要和他人友好相處,這樣才能讓大家對你有好的印象。《史記》裏也有很多孝子,他們讓我體會到了“百善孝為先”。正如孔子所説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我們從這點就應該孝順父母,尊重長輩。

?史記》還教我怎樣辨別是非,用亮澈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用心去觀察世界。還教我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努力學習,長大可以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有影響的人,可以和書上的“他們”一樣被記載!

第4篇

星夜,我拿出《史記》,翻到“屈原賈生列傳”,用心細讀。“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於是懷石,逐自投汨較以死。”讀史至此,我不禁閉目沉思,心中隱隱感到屈原那股照耀千古的浩然正氣,但更加同情屈原萬般悲憤,懷石投江的無奈。

司馬遷評屈原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在過去的封建社會,特別是在統治者以過分的“孝悌忠信”來鉗制人的思想,以達到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社會中,這種“忠誠”無疑是極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現今社會中還是否適合呢?還是否有其現實之價值呢?在我看來,值得商榷。

首先,雖説“哀莫大於心死”。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滿腔悲憤成了他自尋短見的動力,但他死了,楚國能免亡國之禍嗎?顯然不能。但我覺得,屈原既然有尋死的勇氣,為何沒有化悲憤為力量,重新面對人生的勇氣呢?其實,只要屈原能開闊一點,大可放開懷抱,別投他國,覓得賢君,以展抱負。即使此生長留楚地,亦大可隱逸山林著書立説。一來不用“愛物之汶汶”,二來使自己的才華得以保存。何樂而不為?須知道,即使當世沒有明君,難道以後就沒有明君嗎?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興楚國,但只要他的精神與才華能流傳後世,那麼楚國還有一絲中興之望。可見,投江自盡實屬不智之舉!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話説:“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是這樣的道理。我覺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還會誤人。正如當年忠孝兩全的岳飛,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調回京師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國鐵蹄勢必重踏中原,蹂躪蒼生。若他不是執着於“忠”之一字,我想歷史也會改寫,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樂了。

雖然説忠於國家是每一個公民的天職,但忠於的是國,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導致人民生活不穩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説,屈原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但他並不算是忠於國家而是忠於那個易受小人之間的昏君楚懷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當今社會就更不合時宜。理智的忠誠是“愚忠”的蜕變與昇華,這才是人們值得仿效與推崇的美德,這才是為國家民族謀福祉的剛貞品格!

第5篇

?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着,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傑請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宂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為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着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為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為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為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為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第6篇

讀了司馬遷的《史記故事》,我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發達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對我們炎黃子孫的堅毅和智慧崇拜的五體投地,對我國自古以來朝代的興替有了比較清晰、深刻的瞭解,特別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都生活在遠古時代,那時既沒有文字符號記載他們的故事,也沒有安定的生活,人們主要依靠狩獵和採集植物果實為生,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後來炎帝發現許多小鳥在地上啄食細小的植物種子。他就把這些植物種子收集起來,種在地裏,收穫之後,煮熟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又飽肚子。於是,炎帝向人們介紹這種穀物,推廣種植這種穀物的方法。為了耕種方便,炎帝又根據自己的經驗,設計了一些農具。從此,這種穀物,也就是粟子開始了大面積種植,人們能夠獲取較充足的食物。為了感謝炎帝對農業的生產發展的貢獻,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神農氏嚐遍百草,多次誤食有毒的食物,幾乎喪命,幸虧他又找到了解毒的草藥,掙脱了死神的魔掌。為了不讓人們重蹈覆轍,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仍然去嘗試各種植物。最後,他嚐到了一種名叫斷腸草的綠葉黃花植物。這種劇毒植物無藥可救,神農氏不幸去世了。

炎氏之後,有一段時期非常混亂,各地諸侯乘機而起。軒轅氏決心消除戰禍。他修行德政,安撫百姓,整頓軍旅,收復了各地的諸侯。他又在逐鹿擒殺了南方諸侯首領蚩尤,統一了天下。後來,人們稱他為黃帝。

黃帝執政後,仍然不忘天下的百姓,只要發生戰亂,黃帝就去征討,掃平判亂,安撫百姓,幫助百姓解決各種困難。他制定曆法,讓百姓按季節播種收穫;劈山開道,方便天下人往來。他成年辛勤地奔波勞碌,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的居住過。

這就是我們的祖先,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創造,他們的無私奉獻,是我們世世代代的楷模。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正是因為他們這種無私精神的普照。他們的精神將永世長存,我們也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我們還要把他們的精神世代傳承下去,讓我們的中華民族永遠發達,永遠年青,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