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8篇 《追風箏的人》:書中家庭紛爭與復仇的繪聲繪色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23W

《追風箏的人》是由阿寒尼·赫塔赫利所著的一本文學作品。它深入探討了親情、友情、愛情以及揹負內疚的道德感。通過主角阿寒尼的成長經歷和他與自己最好的朋友哈桑的友情,這本書為讀者展現了陣陣真情和生命的無常。本文將從多個角度深入探討這本暢銷書的內涵。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8篇 《追風箏的人》:書中家庭紛爭與復仇的繪聲繪色

第1篇

由於時間的問題,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是陸陸續續看完的,而今天週六,便抽了一天地時間看完了後半部分。鎖在自己的房間裏,沒有任何人的打擾,於是一直沉浸在故事裏,至動情處,或感動,或惋惜,或悲傷,幾度淚盈滿框,甚至哽咽的喘不上氣。在索拉博自殺的那個情節,我瞬時捶胸頓足,沒有刀光劍影,卻可以把一個人傷那麼深,那是摧毀了一個人對未來的所有希望,我恨作者怎麼可以寫的那麼殘忍。千萬別去辜負對一個孩子的承諾。它比任何瓷器都脆弱且難以修補,索性故事的結果還是給我讀者希望,可能風箏是幫助阿米爾和索拉博再次取得信任的線。

這個的背景是我從不曾瞭解的一個國家,關於這個國家所經歷的所有戰亂和動盪,或許我都一無所知。但是卻非常享受按着這個故事軌跡所經歷的這場難忘的旅途。當生活安寧時,作者描寫的筆觸細膩而美好,能把人拉回一個純真無邪的童年時代,而如果一個人的童年真的純淨的像蒸餾水,似乎太過理想,誰的童年沒有幾個難以啟齒的略顯卑劣的小祕密,阿米爾的童年時膽小懦弱的,於是一直在尋找自我救贖的機會,再次成為好人的計劃。一步一步,終成為一個為別人、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而哈桑,這個天生善良正直誠實勇敢的人,他的高尚品質那麼值得尊敬,忠誠的堅不可摧。這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一個從卑劣終實現自我救贖,一個終其一生固守着他的崇高品質。但是,哈桑對阿米爾説過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對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終是最觸動人心靈的品質,義無反顧的奉獻,人性的崇高,才是着人間最美好的體驗吧。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8篇 《追風箏的人》:書中家庭紛爭與復仇的繪聲繪色 第2張

第2篇

我記得讀高中的時候,就聽説這是本名著,但我不知道它有多大的魔力吸引着我,只是覺的書名很詩意,沒看書之前,腦海裏浮現是有陽光,春風,湛藍的天空飄着幾隻風箏…當我花了十個小時的時間看完這本書後,內心是不平、複雜的心情想要陳述我看到的東西!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主人公阿米爾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父親經商,他母親難產去世了,所以阿米爾是單親家庭長大,為後續故事情節做了伏筆,僕人的兒子叫哈桑,和阿米爾一起長大,只要少爺吩咐哈桑做什麼,哈桑都會義不容辭,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多麼熱血沸騰的話!其實僕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兄弟,在阿富汗,種族歧視特別嚴重,而僕人哈桑就是少數族,父親不敢公開這個醜陋的祕密祕?

他想完成自己的罪過一點點救贖,他建孤兒所,做公益事業…對哈桑默默的關心,相反對阿米爾的冷淡,至少在十二歲的阿米爾眼裏沒有父愛,多希望自己能得到同哈桑一樣的疼愛、這個時候的阿米爾,是自私,膽怯懦弱…阿富汗戰爭爆發,曾經的擁有變成廢墟,到處是彈殼的痕跡、令人窒息的煙塵籠罩在這片上空,阿米爾內心也是複雜的,每次想到曾經所犯下的罪過令他入睡難眠,開始了他的救贖之旅……他找到了自己心動的女孩,索拉雅知書達理,善良又温柔…風箏意味着親情友情愛情…摻雜着太多的故事需要傾聽…

第3篇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不知打濕過多少曾看過這篇小説的人的眼眶。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為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為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勝利。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説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為爸爸,因為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為了捍衞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侮辱,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於是,哈桑就淪為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當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為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説"他只是個哈扎拉人"想着哈桑對自己忠誠,自己卻背叛了他,阿米爾充滿了負罪感。事後,阿米爾多麼希望哈桑能責罵他,甚至能夠打他一頓,而哈桑並沒有這樣做,還是像以前那樣忠誠。越是這樣阿米爾越覺得負罪感深重,為了減輕良心的折磨,他便疏遠哈桑,最終設計陷害了哈桑,導致阿里不得不帶着哈桑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阿米爾的父親親在知道哈桑離開後嚎啕大哭,阿米爾一直不能理解這是為什麼。

後來,俄國侵佔了阿富汗,戰爭使這個國家滿目瘡痍,不得已父親帶着阿米爾四處避難,最終到了美國,在那裏阿米爾開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親因為癌症的折磨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但,正如一句話所説:生命在於折騰。一場命運的救贖再次開始。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着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

當他為索拉博放出久違的風箏時,他是否釋然了呢?當他恍惚間看到那個拉着風箏線的兔脣少年時,他是否湧起陣陣思念了呢?當風箏掉落,他為索拉博去追時,“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否勾起了他最美好的回憶呢?他是真的成長了,或許就在踏上營救索拉博——那條重新通向好人的路上時。

“為你,千千萬萬遍!”無論何時,這都是最動人的句子,任時光流轉,任滄海橫流。這是哈桑對哈米爾未曾改變的承諾,也是阿米爾對索拉博對哈桑發自內心最堅定的救贖。時過境遷,那風箏依然高高地飛起,那麼遠,那麼美……所有的遺憾,懺悔,恩恩怨怨,都隨風飛走,只是這樣的一個聲音在空中久久迴響:“為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是一個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温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為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

第4篇

這部小説太讓人震撼,一部讓人心靈受到洗滌的驚世之作。“愛、恐懼、愧疚、贖罪這是伊莎貝拉阿蓮德對此書的評價。也讓我可以深刻的思考人性,思考更多的東西。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之後,哈桑為了阿米爾而犧牲自己,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卻跑開了並沒有去救哈桑,為此他自責極了,然而他還設計謊言,逼走了哈桑和他的父親。然而由於戰亂,阿米爾和父親逃往美國。在美國的二十多年裏,阿米爾飽受着心靈的煎熬,對哈桑的愧疚使他無法釋懷。二十多年後當他再次回到故鄉,才得知當年哈桑就知道阿米爾在場,但他並沒有任何責怪,亦如童年時的那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這時候哈桑已不在,阿米爾再也不能挽回什麼。但是,哈桑的孩子還處於危難之中,這時候,阿米爾戰勝了自己的懦弱,勇敢了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故事裏有戰爭、親情、友情、愛情、也有正直、善良、誠實,那都是風箏的象徵。哈桑便是那個追風箏的人了,他以他最單純的信念奔跑着,為了他所執着的而去追那隻最珍貴的風箏。他對阿米爾是無私奉獻的,即使別人再如何嘲笑他身份低微,血流卑賤,他一直堅信他和阿米爾的友情,我被他堅強的信念所深深折服。

書到最後,阿米爾的內疚被哈桑的真誠洗淨,他終於也做了一個追風箏的人,他向着風箏飛翔的方向不停奔跑,他微笑着。

即使合上本書,我依舊能聽到耳畔傳來那句真摯的諾言:“為你,千千萬萬遍。宛如一句天真的玩笑,卻深深地烙在我們的心中。是忠誠,是善良,更是愛。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同時,我也為那時候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身份的不同,從人出生的那一刻就被人為的刻上烙印。因為不同宗教信仰使得國家內憂外患,人們飽受戰亂之苦。曾經的阿富汗也是美麗的童話世界,現在已然變為被戰爭踐踏的紛爭之地。不禁要問,紛爭的人到底為了什麼?為了得到可以什麼都不顧?雖然阿米爾最後得到了救贖,但是更多的阿富汗人是否得到了呢?

第5篇

其實在認真看這本書,之前就嘗試着看了好幾次,但是最後都不了了之。最近因為參加京東共讀活動,主辦方又推了這本書,所以才拾起書本。在看書之前,朋友已經給我劇透了。

在我看來阿米爾很自私,童年一直渴望父愛,卻無法得到,心又非常敏感,經常在父親的對哈桑的細節上嫉妒他,找機會貶低他,最後因為害怕而背叛他。長大後活在內疚當中,最後在與阿塞夫的打鬥中才放下之前的內疚。

哈桑是我最同情與喜歡的人物,他純潔,對任何人都沒有壞心眼兒,對主人忠誠,對朋友真誠。把阿米爾當成真正的朋友,喜歡把一切錯誤都歸咎於自己,在自己受傷之後還能原諒背叛自己的人,重情重義。在書中他是弱者,自己他的後代也是弱者。但是他兒子比哈桑勇敢,敢説出內心的想法。

這本書從第八章開始我就開始悲傷,心裏就感到難受,我為哈桑被阿塞夫欺負而悲傷,為阿米爾的沉默與膽小感到憤怒。但看到後面,感情基調就淡化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就像故事情節中,哈桑兒子再也不想去孤兒院一樣,即使在外人看來,孤兒院很安全,阿米爾會經常去看他,只要開出證明,他就可以跟阿米爾回美國,就可以結束一切噩夢一樣,在我們看來這是很簡單的事,但是索拉博就是不願意,因為孤兒院給他帶來了心裏傷害,他懼怕,所以寧願死也不願意再進去。

每個人所做的一切,自有他的原因。他有他的過去,我們也有自己的過去。

第6篇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它給我的感覺是深沉的,懊悔的。我能感覺得到作家寫它時的沉重,懺悔和渴望贖罪。

這本書和其他的小説不一樣。這本書全文的感情一向很平穩,沒有刻意加工的大起大落,全文像流水一般流暢,以平淡的字句反映出了內心深處的感受,給我,給讀者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撼動。一般講人性的書都會以一種黑暗的角度來描述,其實這種書我一點不喜歡,因為它們大多都很壓抑,我亦不喜歡那些書的作者,因為他們給人一種賣弄學識以及閲歷的感覺。而追風箏的人的作者卻真實的讓人感覺到他心中的情感,絲毫不做作。

我喜歡文中的哈桑,因為他忠誠,真誠。他不僅僅一次的對阿米爾説為你,千千萬萬,每當我看見這句話,我的心中都充滿了感動和震撼。哈桑對阿米爾的感情絕對是絕無僅有的,我想他真的拿阿米爾當朋友,並且是能夠獻出生命的那種。但阿米爾不那麼想,他從不把哈桑當朋友,他嘲笑他昧,甚至於在看到哈桑被欺負時,選擇獨善其身。儘管他事後很懊悔和羞愧,但正因這份懊悔和羞愧,他犯下了更嚴重的錯誤。他陷害了哈桑,陷害他偷東西。哈桑和他的父親離開了,但哈桑對阿米爾的感情還未終止。

當阿米爾和父親到了美國時,他對在阿富汗的哈桑感到十分抱歉,當他回到阿富汗想要贖罪時,卻被告知身為他弟弟的哈桑已經死了,只留下了一個兒子還在繼續受苦。阿米爾費盡千辛萬苦把他從自我的老敵人手裏救出來,並帶到自我身邊撫養。當他和侄子一齊放風箏的時候,他彷彿又看見了兒時歡樂的自我。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或是贖罪,或是追夢,其實這並沒有什麼條件,但我們必須要去追,要有追的勇氣。

放風箏的人在前面跑,而追風箏的人一心一意的在後面追,或許這也是一種幸福吧。

第7篇

本書的主人公阿米爾是一個渴望父愛且內心較為封閉的一個人,對於從小與自己一齊長大的僕人兒子哈桑持續着親密的友誼卻怎樣也不遠承受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尤其是當哈桑也在享受着阿米爾父親的愛時,阿米爾對哈桑的感情產生了動搖,甚至在一次放風箏比賽後,阿米爾背叛了哈桑,最後還涉及逼走了哈桑。而在以後的一次次生活磨礪中,阿米爾開始應對自己的內心,並且對自己的過去產生了一場救贖之旅,當他應對一場隱瞞了十幾年的真相後,他也糾結過,迷茫過。但最後他鼓起了勇氣去應對這一殘酷的現實,而並非如前一樣地逃避,這或許就是最讓人感動的地方吧!正如我們自己在經歷這般成長過程後的點點滴滴與辛酸苦楚。

可能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一個如哈桑般的讓我們不敢去碰觸的人,他可能就是我們曾傷害過的人,可能是我們牽掛的人,又可能是就應珍惜卻又錯過的人,只是我們不敢如書中的阿米爾一般去應對他,去真正地解決心中的哪一個疙瘩,那份傷痛。當看完這本書後,我們都就應明白沒有什麼放不下,沒有什麼解決不了。只是因為我們缺乏勇氣去應對這破碎了一地的過往,慢慢撿起碎片吧!你可看到那碎片上的影子才是你最初的模樣。

或許有人好奇那隱藏了十幾年的祕密究竟是什麼,我卻不能告訴你。我只明白當我們犯下了錯誤後,不要試圖去回憶它,而是痛快地與這錯誤對決,因為對於過往我們於事無補,緬懷無意,只能帶着這錯誤勇敢地應對未來。

我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風箏,無論艱難險阻我們都會去追逐,去守護。哪怕過往滄桑,哪怕前路渺茫。

第8篇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合上書本,我耳畔還清晰迴響着"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背後隱藏的愛恨糾葛,心靈羈絆,一絲一縷又細細密密地纏上心頭。回想整個故事,並沒有讓我時時刻刻心潮澎湃,卻在我心靈的深處激起陣陣漣漪。這人性的醜與美在我體內引起深深的共鳴。

有時我甚至會想如果我是阿米爾,我會怎麼做呢?在那一條陰暗的衚衕裏,看見那堆碎磚塊上面哈桑的棕黃色燈芯絨褲;看見哈桑那任人宰割的眼神。我真的會不顧一切地衝上去,為哈桑挺身而出,而被阿塞弗折磨、傷害與嘲弄,接受一切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後果嗎?可是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在那個時代有一道橫在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鴻溝:哈桑——一個哈扎拉人。所以我理解阿米爾,理解是這個時代逼他作出的決擇。也正因為這個導火索,故事情節發展,讓阿米爾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作為讀者我不想去責怪阿米爾,可也不想去讚美哈桑。哈桑固然忠誠、固然善良,他的行為固然讓人感動,可是他骨子裏那種根深蒂固的奴性卻無法改變。當哈桑被阿米爾欺騙,他同時忍了;當哈桑被阿米爾欺辱,他也忍了;當哈桑被阿米爾願望,他更忍了,甚至還承認了。這一幕幕讓人心痛的場景接二連三的上演,讓哈桑作出這一切的是他與阿米爾的濃濃友情,更是他奴性的不二證明。為何他不反擊?為何他不解釋?是因為他早已打心底認定他是一個哈雜拉人,只是一個再卑微不過的僕人而已。追其根本,罪魁禍首還是那個時代。而阿米爾和哈桑只不過是那個時代的悲劇罷了。

這個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就像是佛教的輪迴。曾經是哈桑為了阿米爾千千萬萬遍,如今阿米爾為了索拉博——哈桑的兒子千千萬萬遍。他會為索拉博追逐天上的風箏,由一個放風箏的人變成了一個追風箏的人。至此文章題目的含義就展現在我們眼前:這風箏即是人性的光輝。阿米爾完成了輪迴也完成了自我救贖。不然他會揹負着自責的苦難,隨着時光的流逝日漸沉重,直至他生命的終結。

是愛與自責讓阿米爾人性的光輝覺醒,讓《追風箏的人》有了一個"圓滿"的大結局。但我心中卻升起一絲淡淡的惆悵:因為哈桑死了,看不到阿米爾的成長與救贖。那麼阿米爾的救贖是不是太晚了呢?看不見哈桑與阿米爾冰釋前嫌,兄弟相認的感人場景,小説的結局是不是還不夠圓滿,還是作者故意這樣安排,讓小説更有發人深省的深意、更加悲傷嗎?我想了很久終於明白了:其實阿米爾的救贖並不晚,至少對那個時代並不晚,以他在忍受別人異樣目光下撫養索拉博為結局,即代表了人性的覺醒,更加是這個時代黑幕上一道亮眼的曙光。而文末的"我追!"更代表了作者心中的希望與期待。記得書前曾寫着"獻給所有阿富汗的孩子。"我知道阿富汗還有很多孩子沒有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