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品三國讀後感6篇 讚歎三國文化魅力,感悟歷史智慧——《三國志》讀後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61K

“品三國讀後感”是一篇聚焦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文章。通過深入挖掘小説中鮮活的人物行動和行事方式,揭示其背後的道德準則、人生哲理等內涵,讀者們能夠深入理解到這部經典名著所藴含的深刻思想。

品三國讀後感6篇 讚歎三國文化魅力,感悟歷史智慧——《三國志》讀後感

第1篇

東漢末年分三國……林俊杰的這首《曹操》,我早己耳熟能詳,是呀,三國,一個羣雄紛爭的亂世,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一個撲朔迷離的疑團。

疑團總需人來解,於是就有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一個個雄才偉略的三國英雄風雲人物在《品三國》中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清晰明瞭。易中天教授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以一家之言詳細的解晰三國中的各個人物。小到人物的儀態容貌,大到對各個經典戰役的剖晰,無不引人入勝。

我在《品三國》中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因為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雖然是被天下人指為奸雄,背了上千年的罵名,但他實在是一個坦蕩並且極有個性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對曹操描寫的筆墨很多,篇幅也很大。曹操在《品三國》中甚至是一個很灑脱、很隨和、很幽默、很可愛的人。看得出來易中天教授很欣賞曹操這個人物。

?品三國》品出了三國文化的精髓所在,為我們揭示了幾千年前的三國曆史。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這句廣告詞打得很響,可以説是家喻户曉。其實説《品三國》是好酒,倒不如説是香茗,藴含着濃厚的香醇——中國文化。

今天辦公室所有人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在會議室一起讀了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三國》,感想頗多。這本書很吸引人,它的獨到之處是以故事説人物,以人物説歷史,以歷史説文化,以文化説人性。我很欣賞這本書,它以《三國志》等正史為藍本,而不是完全考慮小説《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它使我更深入地瞭解了許多三國曆史人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説曹操,他在人們心中是個大奸臣,篡位奪權,可那是他的兒子曹丕乾的。曹操屠過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許多欺負老百姓的權貴。易中天老師給他的評價是一個奸雄,我覺得易中天老師的評價很客觀。可易中天老師對諸葛亮的評價我就不完全同意了。易中天老師説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發明家,並沒有説他是軍事家,看完之後,我們還坐在一起議論易中天老師是不是搞錯了。通過閲讀《品三國》一書,我才知道原來《三國演義》裏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實,但我也很欽佩羅貫中,能寫出那麼好看的篇章。易中天老師説火燒博望坡,空城計都是不真實的,但火燒新野是劉備的傑作。諸葛亮最大的貢獻是説服孫權,聯吳抗曹。諸葛亮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他還是傑出的發明家。他潛心鑽研,發明了連發的弩。不過我最佩服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看完這本書後,我更深地瞭解了這兩位三國曆史人物。此外,我還更深入地瞭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關羽。關羽是一員虎將,可是他把荊州給丟了。這個原因,通過易中天老師的分析,令我大吃一驚。原來關羽也有缺點。我以前一直認為關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關羽在孫權進攻合肥的時候,為了爭得功名,擅自做主,進攻樊城,雖然水淹七軍,可過於輕敵,沒想到,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巧奪荊州。最後,關羽兵敗麥城,走投無路,關羽連同他兒子一起被孫權所殺。分析關羽這個悲劇人物失敗的原因,易中天老師認為關羽這個人一是很驕傲,二是對部下太嚴,三是他太輕敵,做事疏忽大意。他在離開荊州攻打樊城之前對自己的一個部下竟然這樣説,看我回來怎麼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蟬,敵人一來能不投降嗎?關羽為什麼能當荊州守將呢?因為整個蜀軍就他一人會訓練水軍,而且他文武雙全,工作能力強,加之劉備過於信任他。

通過這三個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圍繞這個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實,三國曆史就是一面鏡子,它給了我們很多經驗教訓。《品三國》裏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面,確實是一本好書。

以前我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讀了品三國之後,終於把魏蜀吳三家興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發展由來,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裏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裏有天下紛爭,羣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而後來魏國一支獨大統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為後世所稱誦。

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阪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為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為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曹操為什麼會在官度之戰中大敗當時第一大軍閥袁紹,從此天下莫敵。

最應該有看頭的是魏國的開創者曹操,千百年來歷史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説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説他是亂世的奸雄。最終也難蓋棺定論。但是他的豐功偉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推動社會發展的人物。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那羣雄並起,英雄豪傑誕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時的亂世英雄而董卓、袁紹、袁術這三個人用他們的蠻橫和愚蠢反襯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們的蠻橫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蓋世功業,而他們自己只能算作亂世的梟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間他們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與智慧,那時皇帝的國家統一的象徵對待皇帝的態度是考驗臣子是忠是奸的試金石他們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蠻的廢立:曹操主張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也是想換皇帝的,可見曹操在對待皇帝這個問題上就高人一籌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資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獲得了人民的支持。這是曹操在對待大義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籌的,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軍事和領導才能,在這場戰爭中曹操雖然有政治優勢但軍事力量卻明顯不如袁紹,那麼他是怎樣出奇制勝、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呢。他把戰場選在官渡就是一個可以使敵軍一深入就會使補給線拉長戰爭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約財力敵進我退不計較一兩個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這樣説明他有務實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的道理,正是這些使得曹操和袁紹在敵強我弱的現實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關鍵了許攸判逃就是袁紹的大省失了,為什麼他要判逃呢,是袁紹不聽忠言,這樣的頭讓許攸感覺沒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記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能不勝利麼?從此曹操打敗袁紹就是中原無敵了,為後面魏國統一三國打下基礎。

從《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讀史可以明智從三國中的曹操的成功我們不難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優秀品質:

4、善於做自我批評而揚他人等。這些領導作風時隔2000年的今天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品三國讀後感6篇 讚歎三國文化魅力,感悟歷史智慧——《三國志》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對百家講壇上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品三國的系列講座的不屑來源於師長師兄們的影響;歷史當作玩藝,人物成了bo和ceo等,簡直是在拿歷史、歷史人物開玩笑;可終究好奇還是佔了絕對上風,《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我倒不會傻B兮兮每天爬在電視機前看那一歎三湧,就直接買來一本《易中天品三國(全集)》來看了。這不看不要緊,一看啊!還談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絕對稱得上一個學者,也讓電視,準確地説,也就是這個百家講壇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牽出歷史事件、牽出時勢格局,而三國時代又豈是容你孑然獨世的時代,於是從曹操談起,揭起錯綜複雜的一張網,將三國眾英雄一網打盡了。這與劉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讀《紅樓夢》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説,易中先生是否扭曲歷史或者言過其實了,我看未必,最起碼比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或者過於偏袒蜀漢的陳壽的《三國志》要更可信一些;不過説起來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愛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連諸葛亮也是下意識地繼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個大大的代表歷史一定方向的創新家了,讀後感《《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這一點,我倒覺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賤),性格(暴而疑),經歷(艱辛)決定的,而不是説他就承擔了什麼歷史使命,即使承擔了,那也是歷史發展強加給他的,要不他早就當上魏帝了,還能等到曹丕。讀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腦中原先模糊的三國的複雜統將清晰了一起,一張人物事件譜讓它越發清晰;朋友説,別用你易中天的理論和我談三國,看,他還在不屑呢!我倒認為,品出來的三國,更吸引人興趣啊!

第3篇

易中天先生所著《品三國》目前之所以能這麼暢銷,因為他不同於其他歷史書籍,風趣、幽默,當中摻雜了當代的大眾語言,頗受我們的口味,接下來就讓我去“品”一下着本書吧!

曹操是一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任務,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後罵名最多。有人説他是英雄,有人説他是奸賊,在歷史的記載中,曹操的所作所為總是自相矛盾、眾多分壇的,讀易中天《品三國》上冊後,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場、現代觀點,通過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的三種形象即歷史本來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進行剖析來揭示了一個真實的曹操。

先生治學嚴謹,查閲陳壽《三國志》、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的批及《九州春秋》等歷史資料來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曹操。

如曹操落難,經過朋友呂伯奢,並殺其一家後着節內容,在《品三國》引用史料上的內容,説曹操殺人以後説了一句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殺了以後,才發現是準備殺豬宰羊來款待自己,誤殺好人,這才會“既而悽悵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曹操發現自己誤殺無辜以後,心理也是很悽慘,很悲傷的,悲傷得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護,至少還沒有

盡天良。”而《三國演義》的改動就很大,“悽悵”的心情沒有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也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而且這句話是理直氣壯説出來,這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奸賊。

再如《三國演義》裏面,諸葛亮不但運籌帷握,決勝千里,而且是神機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錦囊妙計”行事,就戰無不勝,功無不克,其實並非如此。“錦囊妙計”是有的,可惜是發生在曹操身上的,這件事情是記載在《三國志·張遼傳》裏的,時間是公元215年。

?品三國》上冊對曹操的評價是:大氣、深沉、豁達、灑脱、風趣、機敏、隨和、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又有個性、富有戲劇性的人物,既有奸詐的一面,又有坦誠的一面,有有眾多嘴臉集於一身,不可為是一個奇蹟。他的奸與誠統一於雄,他的善於惡也統一於雄,但是曹操人性中有惡的一面,所以稱為“奸雄”,而易中天先生在“奸雄”前面加上“可愛”兩字,稱為“可愛的奸雄”。

價,也不要盲目的信服書本,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也是人文科學的優勢,不象自然科學真理只有一個,如果在自然科學裏真理不止一個的話,對自然科學就很難進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學裏就不需要去證明,重要的是在於得出真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啟迪我們的智慧,充實我們的知識。所以我們應該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來還歷史人物一個本來的面目。而作者易中天就做到了這一點。

第4篇

?易中天品三國》其實全書在建樹上,沒有太大的新奇之處。大體是再一次把我所喜愛的三國曆史再講一遍。沒有任何學術性的突破。但全書在用語上的現代化,確實讓人眼前一亮,與當年的戲説系列相似。不過易先生在很多地方的見解還是與我有很大出入。

首先是對關羽的認識,易先生曾反覆在書中提到他能夠獨擋一面,是一個人才。但我個人認為,他僅僅是一個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麼本事都沒有的幸運兒。如果不是遇到像劉備這樣的主,估計什麼官職都輪不到他。曹操對他的信任估計主要還是對劉備眼光的信任。首先,關羽所有的成就都與幸運掛鈎,他斬顏良時就是靠運氣,在亂軍中偷襲別人,而且是在己方軍隊大佔優勢的情況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後來殲滅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幫他了,他什麼都沒做,對方大軍就被洪水淹沒了。他就這樣取得勝利。

這樣的人當運氣不在和他一起時,他只能面對失敗。呂蒙將他擊敗,並不是因為呂蒙多麼有能力,而是因為關羽這次沒有了一貫屬於他的運氣。誰都知道,關羽在荊州修有大量的城牆,用來對抗吳國。不過這人只懂得運用硬件設施,卻不知道軟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羣沒用的人,最終導致荊州的淪陷。

其實如果他有本事,也不會落得走麥城的下場。但面對徐晃,他又一次表現出他的無能。竟然被對方以少勝多,真是不應該。就這樣一個傢伙還獨當一面,簡直莫名其妙。上面的論據,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對關羽是戰神的傳統觀念,在結論時又過大的表現了能力,這使得前後並不是太確切。

但易先生對曹操的評價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處。首先他在書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這與我第一次讀三國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別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對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對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對丁夫人的態度,估計是我見過古人中,對夫人最好的一個。這很難讓我們把他和對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詐曹操聯繫在一起,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曹操。

第5篇

“亂周者周也”那麼亂漢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親賢遠佞”嗎!歷史上誰是賢臣誰是佞臣誰又説得清楚。

禰衡擊鼓罵曹,楊修之死而為,是中國文人幾千年來的浩然之氣使然!與之相對應的是文人心中的信仰的缺失,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在經歷短暫秦王朝的思想禁錮之後的爆發!雖有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運動,但從另一方面可見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的信仰是不統一的!

往往亂世之時更能表現人物的真實的方面。總管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中所敍述的事實,能清晰的看出荀彧、荀攸、賈詡等謀臣信仰中戰國縱橫家的人生軌跡!而袁紹手下的郭圖則是典型的小人!劉備在政治上的敏感。無論是哪位所謂的政治風雲人物,在他們的心中只有自己,沒有民眾沒有生靈!這也反映出儒家思想的衰微!

平定**,誅滅殘暴,這個叫做義兵;窮兵黷武,仗勢欺人,這個叫做驕兵

在古代,“美女”是政治的代名詞。從“沉魚落雁”到“閉月羞花”莫不是政治的犧牲品。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從王制法典到市井街巷,女人從來都是夫權社會的附庸。於是在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上,眾多女性用自己的生命演繹出一幕幕令人歎惋的畫卷。

簡單來説,能稱得上美女,一是因為相貌出眾,二者是知名度高。在那樣一個男權社會,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到,怎會有知名度?所以男性嘴最相傳就是提高知名度的簡狹方式。廟堂之上的嘴嘴相傳,與市井街巷之間的嘴嘴相傳,效果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沉魚落雁”到“閉月羞花”才有了被寫入歷史的機會。大喬小喬的名氣不也是在歷史的記載與文學的詩篇中得以“發揚光大”嗎?

隨着社會的發展,經濟在社會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女性出名的方式,也由政治簡狹的方式,逐步拓寬。

事實上任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一種是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稱之為歷史形象,這是歷史學家主張的樣子,比方説《三國志》的記載。第二種是文學藝術作品當中的面目,我們稱之為文學形象,這是文學家、藝術家主張的樣子。還有一種,是一般老百姓主張的樣子,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比方説民間信仰中歷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們每個人心目中歷史人物的形象

清人趙藩寫的一對攻心聯,他説“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宋代詞人張升的詞説,“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許攸之死,楊修之死

第6篇

三國,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三國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也留給了我們諸多疑問。

然而,一位學者——易中天跳了出來。他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現代視角,為我們解析了什麼才是歷史上的三國。雖然不一定正確,但是他的作品《品三國》卻廣受人們的歡迎。《品三國》中為我們解析許多歷史人物,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有一代梟雄的劉備,還有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和袁紹……並且易中天在《品三國》中還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比如將劉備,曹操,孫權比喻為老闆,將諸葛亮,郭嘉,魯肅比喻為職業經理人,如此恰當而又現代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絕。同時易中天在《品三國》中還向人們揭示了真正的三國,因為人們瞭解三國往往是通過《三國演義》而來的,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説,有它的虛幻和不真實的一面。比如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都是假的,而諸葛亮也沒有小説中那樣足智多謀,他其實並不善於打仗,而是善於治軍和外交。《品三國》不光糾正了許多歷史錯誤,還揭開了許多歷史疑案,比如劉禪樂不思蜀的原因並不是他傻,這是他裝出來的,只是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曹操之所以殺楊修是因為曹操忌恨楊修喜歡擺弄自己的小聰明…..《品三國》還歸納了曹操用人的政策: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2德才兼備,唯才是舉,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4抓大放小,不拘小節。這些政策時隔2000多年仍被許多專業人士所採用,《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的歷史價值。

?品三國》還讓我明白了人性的複雜與多樣性:曹操的奸詐狡猾,劉備的仁義,關羽的剛愎自用,趙雲的英勇善戰……一代君主若想成就霸業就必須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只有多聽取他人意見才能取得成功,否則結局只能與關羽袁紹一樣。

通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瞭解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讓我學會了在現代社會中我應該如何給自己策劃,如何使自己成為真正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