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16篇 《酣暢淋漓的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01W

《悲傷逆流成河》是一部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改編自阿來的同名小説。影片講述了在1960年代文革時期,一對年輕戀人之間再次相遇,但他們卻因時代和家庭背景產生了巨大的隔閡。影片以張藝謀一貫的視覺美學風格和細膩的情感刻畫獲得了觀眾和影評人的好評。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16篇 《酣暢淋漓的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

第1篇

“有一些隔閡在人與人之間的東西,能夠輕易的就在彼此間劃開深深的溝壑,下過雨,再變成河,就再也沒有辦法渡過去。”悲傷變成河,流入心底。

剛從電影院中出來,手中攥着的是濕透的紙巾,心裏是涼透的悲傷。

我未曾讀過《悲傷逆流成河》原著,在影院中想把每一畫面成文字,細細感受細膩的情感,以及電影帶來的現實反思。從這場與的整體直觀較量中真切的去感受易遙的無助與痛苦。

易遙在一個貧苦的家庭長大,父親早早的去世了。母親為了營生做起了為人不齒的師工作。易遙從小就受盡了鄰居街坊的嘲笑和,在他們眼裏易遙和母親一樣是個賤骨頭。易遙和母親也從來沒有被人尊敬過,然而是易遙最珍視的東西。在這灰暗的世界她掙扎着期望獲取這一點點僅有珍惜的東西,卻在同學的,朋友的一點點破碎。雖然她的身邊有温暖的齊銘和她的顧森西,但易遙的世界是的,齊銘的世界是充滿陽光是温暖的。

在悲傷的河流中易遙逆流而上,齊銘和顧森西是順流而下的,自然是越離越遠,是永遠也不會體會到易遙的悲傷。就這樣易遙的最終一點……

“有些人真的佷嫌生命很多或者生活無趣過得,所以就拿時間來人。”造成這樣的杯具卻依然毫無悔意,卻依然用的語言去。這確實深在不覺,卻成了一個兇手。悲傷逆流成河,了歲月,拂曉了殘缺。

淺憶悠涼,涼成憂傷。請心懷善良,記得撿起那久違的歡樂,記得站在有暖陽的角落。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16篇 《酣暢淋漓的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每一段邂逅,每一次相遇,每一次回眸,每一次轉身,或許是時間讓青春灑滿了回憶,又或許是遇見讓彼此珍惜,青春的我們如花兒一樣盛開在這樣美麗的校園,別讓污濁沾染了鮮花,別讓暴力侵襲了校園。

自看了《悲傷逆流成河》,我的世界觀中似乎多了一份暖情,但彷徨中又多了一份厭惡,我羨慕那段美好而又純淨的萌動,厭棄隨性的惡性欺凌。校園應該是一個充滿陽光充滿朝氣充滿書香氣息的門第,別讓污濁沾染了這聖地。陰暗的角落裏是瑟瑟發抖的少女哭泣之聲,流言蜚語擾亂了這本該是活潑開朗愛笑的年紀,無助的凝望,是充滿渴求被信任的目光。自己不經意之間説出的話或許會給別人帶來困擾,口出言,必三思。齊銘的守護讓我感覺温暖,顧森西的奮不顧身,讓我感覺到了希望,仙人掌永遠做不了鮮花,可是鮮花過季而逝,生命短暫。最重要是心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路是自己走的,法制的社會,違法之人必得報。別對生活失望,在金星上所看到的太陽是從西邊升起的。

第3篇

花季少女渴望至親的愛,渴望同學間真摯的情誼,但事與願違,一切都沒有那麼美好。起初看這部電影不是奔着郭敬明的生花妙筆,而是衝着那段比悲傷更悲傷的青春故事。

她叫易遙。是一個在校女學生。可能在我們眼裏,校園是美好的,自在的。但在易遙眼裏,就是一所“監獄”,無時無刻的折磨,最後被人推入深淵。也許對易遙來説,死,也是一種解脱。家裏窮,買不起新校服;媽媽做着“不乾淨”的工作,弄堂裏的鄰居都不待見;校園暴力,使她對這個世界唯一的美好都被磨滅了;友情的不信任,使她在這個世界上沒了容身處。她的痛是常人所不能體會的痛:泡泡糖黏在她的頭髮上,紅墨水潑在她的衣服上,大家口中的“病原體”以及一口一個殺人犯的字眼。這些痛,能體會到嗎?

易遙的青春是沒有光的,就像她對齊銘説的那句話一樣:“你以為我想看到那些髒的黑暗的東西嗎,你生活在光亮裏,你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

校園暴力是一場災難,一場對於一個人幾進毀滅般的災難。在影片過程中我才有了這樣深刻的體會,被所有人如同看小丑表演一般的目光包圍着,被惡言惡語和滿世界的敵對攻擊着。易遙已經很堅強了。如果易遙最後沒有墜入深淵,沒有聲嘶力竭地説出自己的心裏話,或許依舊沒有人會懂她心裏的苦痛,沒有人會重視這一場極其可怕的校園暴力。這場名為“玩笑”的鬧劇中,沒有旁觀者,只有。施暴者。

第4篇

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哽咽無數次,看完之後整個人淚流滿面。有三大感觸

其一,一個女人在離開男人之後,一個人為了帶孩子討生活一定很不容易,即使有穩定的工作,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生活問題上都會有一定的心理變化和起伏,而這個變化和起伏如果在家庭完整的情況下,可能會稍微平衡些,畢竟有事可以和對方講,哪怕大吵一架,也比憋在心裏對孩子發無名火要好很多很多,至少對孩子而言不是媽媽的責難和打罵。畢竟女人在控制情緒方面一向遜色,而且會遷怒,會天馬行空地東拉西扯一通。

其二,單親家庭的孩子,對留在她身邊的一方家長將是有多依賴,除了生活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孩子往往會對留在她身邊的一方更多的討好,比如報喜不報憂,比如儘量小心翼翼不讓家長傷心傷神,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來維護家長對他的僅剩一半兒的愛。

其三,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弄堂裏,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會因為經歷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三觀,特別是家庭的變故對孩子的身心和生活將留下不可彌補和調和的致命創傷,而這種創傷甚至會傳到他們的下一代而不自知。生活在陽光裏的花兒永遠不會知道生活在泥土裏的蚯蚓的辛痠痛苦,這就將註定他們永遠無法心貼心地去交流,除非你能跳出原本的世界,去體驗、去經歷,哪怕嘗試着去設身處地的去想象也好,也會有另一番的領悟和憐惜。

第5篇

最近郭敬明的改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上映。昨天看完電影后,我發了一條信息給朋友:我真的哭了很久。

忘記我是否有看過《悲傷逆流成河》這本書,也許看過,也許沒看過。於是今天特地找了這本書來看。

書和電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是這部電影,改編的很成功,重心偏向了校園欺凌。

易遙是個被生活壓迫,被母親嫌棄,被旁人欺侮,被世界遺棄的女孩子。她嚮往光亮,可是世界給予她的只有一層又一層的灰暗。

看得人揪心難過,特別是當她站在海堤,面對所有對她有過欺凌沒有過欺凌的同學歇斯底里喊叫的時候,讓我大掉眼淚。

“你們罵過我最難聽的詞,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你們比石頭還冷漠,你們又惡毒又愚蠢,你們膽小怕事,別人做什麼你就跟着做什麼,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日子真的無聊,因為你們覺得自己不會承擔任何後果。”

第6篇

“你好,我們重新認識一下,我叫顧森西,太陽從西邊出來的那個西”電影的結尾,易瑤脱離了黑暗,顧森西和齊銘都留下來遺憾,顧森湘成了無辜受害者,唐小米也有了最後的結尾。齊銘和易遙兩個人一同長大感情甚篤,卻生長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中,温暖與絕望共生,直到意外發生,當受害者變成施暴者,當看客變成助推劑,所有人都不是無辜的。回顧整個影片,有一個女生總是在徘徊,在整件事情中猶豫,最後等她跳河的時候,她也解放了。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誰能預料到以後呢,就像易瑤所説“苦的久,都不知道甜是什麼,仙人掌總是長滿了刺,不能被人捧在手心”黑暗裏的芬芳,像温柔的詩篇,在無人知曉的靜匿中,一字一句的融化,如果在明媚的晨光下,也許沒有人會注意到,那悄然的香氣,正如沒有受過挫折,就意識不道成功的可貴,沒有經受過嘲諷,就不知道温暖是什麼。青春就像吊水的打吊瓶,等它滴完的時候,窗外依舊是明媚的一天。所以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吧,一切的温暖和他人,都是上天對你的饋贈,而有一個對自己最重要的人,那是上天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第7篇

悲傷是種情緒反應,多數高等哺乳動物均有此反應,人類最為顯著,是悲痛哀傷之意。悲傷作為一種負性基本情緒,通常指是由分離、喪失和失敗引起的情緒反應,悲傷程度取決於失去的東西的重要性和價值大小;也依賴於主體的意識傾向和個體特徵。以上是悲傷的專業解釋。每個人都免不了悲傷,但當悲傷逆流成河時,會是什麼樣?我以前不知道,看完這部電影后,我知道了——這更多的來源於我自己的想象。

電影畢竟是電影,要考慮受眾,突兀地將結局圓滿。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易遙沒有被救回來呢,或者説易遙真的像影片結尾那樣對過去釋懷了嗎?

“當受害者變成施暴者,當看客變成助推,在這一場名為‘玩笑’的鬧劇中,沒有旁觀者,只有施暴者……”趨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嫉妒是人的本性,同情卻意外缺席。

人是最殘忍的動物,心理已經趨於成熟的高中生大學生是最危險的羣體。他們足夠聰明去懂得怎樣完全地傷害一個人,卻不夠理智去明白怎樣抑制自己的本性。有時我們不懂得自己不經意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多大的傷害。“語言這種東西,在表達愛意的時候是如此無力,在表達傷害的時候卻又如此鋒利。”我們在表達安慰時總是如此木訥,在進行傷害時卻總是那麼狡猾。

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看一看這部電影,這樣才會明白什麼叫做善良,什麼叫做勇敢。

第8篇

在看完電影之後,我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把原著讀了一遍。相比於小説來講,電影其實做得很不錯。

在電影當中,易遙不再是那個早戀、懷孕然後,最後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的小太妹,她的無辜讓人更加心疼。她做錯了什麼呢,就那麼倒黴地沒法過上普通人的生活。被捲進一個漩渦中,就越陷越深,像是碰翻了厄運的多米諾骨牌一樣,一連串的不幸接踵而來。以前我也覺得郭敬明心理變態,寫什麼青春傷痛文學,每個角色都沒有好下場,不過最近我有點理解了這種結局,圓滿本來就是難得又難得的事情,只是在他非得要在最後狠狠地搞他的讀者一把,把原本的散場渲染成你死我也死的大型歡送會,這就讓人太反感了。

我一直喜歡看有點壓抑的題材,好像在不同角色的悲慘人生中,感受到了不屬於我平靜生活的一點波瀾。對這個世界更悲觀一點的.同時,也更加理智了一點。

昨天看了東野圭吾的《黎明之街》,我深深地覺得婚姻是一件暫時來講,我還沒辦法接受的事。書裏細細地描述了男主角從開始對婚外情的不理解到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過程,而我竟然沒辦法去譴責這種不合乎道德的行為,我小時候也看過不少青春傷痛文學,那時候哭得特別傷心,現在回看時會覺得,能怎麼辦呢,畢竟大家都不容易。

看過了這部電影之後,我的悲傷沒有很多,我只是慶幸自己生活得如此幸福。

所以雖然它台詞尷尬,演技也沒那麼過關,但我依然覺得它是一部好電影。

第9篇

易遙的原生家庭也許是一切悲傷的起源吧,假設她生長於一個正常的三口之家,那麼她的人生一定是完美的,漂亮的外表,對自己那麼好的青梅竹馬,喜歡自己的男孩子。她也一定有勇氣去迴應齊銘的感情。也絕對不會忍受那麼多同學的欺凌。

唐小米因為齊銘陷害易遙,無非是因為她內心覺得自己可以取代易遙在齊銘心裏的地位。如果易遙和齊銘各方面勢均力敵,那麼唐小米心中只能是羨慕的吧。

齊銘是讓人最失望的一個人,他非常好,校草,成績好,家庭條件好,對易遙也好。可是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太好了,雖然給了易遙為數不多的關心,但是他不能站在易遙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易遙受欺負反抗,他説讓她看到世界的美好的一面,易遙被陷害,他給她冷臉不相信她,歸根到底,是因為他跟易遙不是同一個世界,他站在光亮處,而易遙站在黑暗中。

國中時候在學校躲在被子裏打着手電看這本小説,當時就覺得這本小説結局太不如人意,主角幾乎全部去世,沒有生離,盡是死別。現在看這部電影,雖然情節有所改動,但依舊戳中我的淚點,讓我看完之後留下説不清的遺憾。

我一直會選擇性的遺忘生命中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也是因為我沒有感受過別人對我太大的惡意,我也不想去面對一些不好的結果,所以我才一直沒能成長吧。人總是要經歷一些事才能夠長大。

看着周圍的人一次次的喜歡上一個人,而我從來沒有喜歡上一個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看破紅塵,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太膽小沒有勇氣面對被拒絕的結果,所以就很被動。

第10篇

一次偶然平凡的相遇,兩名情竇初開的少年,三個家庭的命運交織……

然後,強行給觀眾説,要與人為善,要好好教育下一代。

電影的主題也是好的,希望我們更多的關注青少年的內心成長,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校園霸凌現象,同時也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困境,是非常好的現象。

説回電影,故事裏的少年們,懷揣美好的夢想,卻遭遇了無法想象的成長,或許這就是現實的殘酷。

當我們感慨完後,冷靜的思考就會發現,我們對內心的關注其實還是不夠的。

至少相對發達的西方國家來説,我們對待心理問題,還是有一些諱莫如深的感覺。

這個主題很容易引起共鳴,因為每個人都能在電影中找到曾經年少時自己的樣子。

不管是默默不敢發生的人,還是男女主人公們,我們都能切身體會到那種冷漠到底有多麼厲害。

甚至當父母的人也在對號入座自己,怕自己的孩子出現那樣的情況。

能做到真正的包容並不容易,我們可能需要先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記得,小時候,每次上學都會看見學校的一句標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時不明白。

而現在才漸漸明白,教育需要的是持續的時間投入與努力。

第11篇

校園暴力已經成為當今時代人們熱議的問題,從以前國小父母都教育我們在學校要與同學們友好相處,到如今現在自家孩子別欺負父母都會叫孩子打回去,別忍讓,影片易遙家庭條件平平,由母親一人撫養長大,母親靠着平時裏給客人按摩賺取生活費,也努力的保護着易遙防止他受到侵害,但是母親在家招引客人工作的生活狀態還是避免不了易遙受到侵害,平日裏客人洗澡用的正是易遙的毛巾也因此使得易遙染上病,本來易遙的生活已經夠艱辛了,此事卻被剛來的轉校生糖小米得知而傳開,接踵而來的是同學們的譏諷與暴力。

藝術源於生活,校園暴力在現實中的例子並不少見:如2020年5月嗎,就在這個小城滿洲里,13歲的七年級女生胡某企圖自殺,原因是被校園暴力團伙脅迫,一個月內被三名男子侵犯六次,其中一名男子是52歲的原內蒙古滿洲裏市人大代表石學和。警方介入後,發現除胡云外,還有另外四個國中女孩受害,江西上饒一國中女生別多人毆打,幾名女生對一女孩拽頭髮,扇耳光,將她踹打在地而後繼續毆打。據調查,87%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的遭受同學的暴力行為,在中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下,一旦涉及未成年,法律有效介入與干預的力度,將不可避免的受到極大壓縮,一個14週歲以下的未成年,是無論如何都不需要承擔任何刑事責任的,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説,不少人們都相信,14歲顯然是過於寬容了。適當地下調查刑事年齡,擴大法律對未成年的適用範圍,恐怕終將是治理校園欺凌以及未成年人間暴力傷害,所不得不走出的一步。

影片主題較現實主義關於學生校園暴力較好但影片最後的片段也就草草了之,只是最後倡導了一下對校園欺凌説不,沒有深入的探討了解,可能主創也並不想去解答八零的原因、去分析中國校園教育的弊端以及看客心態的成因的種種問題,他們只是用激烈的戲劇衝突去展示校園欺凌的可怕,這一主題的探討只留在了表面,有點可惜,或許有審查原因?

第12篇

這是我看《悲傷逆流成河》最感觸的一句話。在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可以説大家都是在温室裏長大的,看的美好的東西太多,就會覺得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青春不只是明媚而燦爛的,校園欺凌的確存在於現實生活中。

“校園欺凌”“校園暴力”這些詞語在近幾年不斷出現在大家眼前。所幸的是大家都開始注重的個話題,但不幸的是這揭露了多少的人心險惡。不知道有多少人關注過前不久發生的那一次真實的校園欺凌事件,與電影女主相似的經歷,被人誣陷,被人排擠,被人侮辱,內心無助,無人理解。只是她的結局卻沒有女主那麼的幸運,一個生命就此隕落……

因為意識到校園欺凌的危害性,學校裏常常都會宣傳嚴禁校園暴力,但是仍有很多人只把它當作兒戲……真的覺得特別的糟心......

“人類都是趨利避害的羣體,看見糟糕的東西都想要躲遠,看見美好的東西才想要靠近。”電影壓抑的開頭和片尾每個人的絕望,所有人都是可悲世界的縮影。

雖然這部電影充滿壓抑悲傷,但還是有兩個片段讓人感動和感到温暖的。

易遙是生活在地獄裏的花,她的世界也從始至終都是黑白灰,而顧西森是易遙在地獄裏的陽光,唯一的色彩是他的出現。顧森西無條件的相信與保護易遙,不是站在趨利避害的角度去批判她,而是教會她學會反擊。他是易遙黑暗世界裏的一道光。説真的生命裏出現十個齊銘都不如一個從西邊出來的顧森西。

還有易遙媽媽其實很愛易遙,卻不善言表,但易遙媽媽得知易遙病因扇了自己一巴掌,拉着易遙去看病,逆着人羣走向陽光,原本陰暗潮濕的弄堂,轉眼陽光四射。“媽媽帶你看病去。”

因為我沒有看過小説,對原著裏面的內容也不好説什麼。這僅僅只是我在看完電影之後想發表的一些些感受吧……

願每一個人都能被温柔以待,也願每一個人能有一點勇氣伸以援手。

第13篇

“有一些隔閡在人與人之間的東西,能夠輕易的就在彼此間劃開深深的溝壑,下過雨,再變成河,就再也沒有辦法渡過去。”悲傷變成河,流入心底。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反映了悲傷的一種:校園暴力。

此片主要講述了平凡的易遙和人氣校草齊鳴從小到大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新轉學來的女生唐小米,因為嫉妒,便處處針對易遙,帶人欺辱霸凌。一次偶然的機會,易遙認識了顧森西,齊銘認識了顧森湘;顧森西幫助易遙對抗霸凌,並鼓勵易遙勇敢做自己,經過兩人的努力,易遙終於從自卑的醜小鴨變成了閃閃發光的自信女孩。但唐小米不肯罷休,設計誤害死了顧森湘,並把罪責都推到了易遙身上,最後易遙跳河身亡。

“有些人真的很嫌生命很長或者生活無趣,過得空虛,所以就拿時間來欺負人。”造成這樣的悲劇卻依然毫無悔意,卻依然用污穢的語言去攻擊。這確實身在夢境不覺,卻成了一個殺人兇手。悲傷逆流成河,侵蝕了歲月,拂曉了殘缺。

全影片最感到温暖的,莫過於顧森西,他幫助易遙找回自己,幫助易遙對抗霸凌,他將易遙拉出黑暗的地獄,告訴她“仙人掌也是會開花的”;全影片最大的悲傷,莫過於眾人的冷漠。在食堂裏、科技館裏,明明大家都知道事實是怎樣的,真相就擺在眼前,可除了顧森西,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挺她,讓她明白:仙人掌終究是仙人掌,即使花開的再多再茂盛,也不是花,無法讓人捧在手心裏,呵護疼愛。這種悲傷不僅發生在影片中,現實校園中也存在着這種問題。悲傷逆流成河,不得不説,悲傷就是:我們只能看見彼此的微笑和哭泣,而聽不到那破碎在涼風中的歎息聲。

校園暴力真的很嚴重,希望那些正在遭受或者已經遭受過校園暴力的人,能勇敢地站出來為此發聲,並且相信:任世界磨平了我們的稜角,也不曾放棄自己。期望那些釀成校園暴力的元兇能夠早日悔過,向那些受害者致歉。

淺憶悠涼,涼成悲傷。請心懷善良,記得撿起那久違的歡樂,記得站在有暖陽的角落。願每個人的青春,都能被温柔以待。

第14篇

?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講述了學校霸凌、少男少女之間的情愫故事。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想必就是女主人公易遙因不堪重負選擇跳河自殺時所説的話了吧。

她説,“也許許多年後人們在回顧這一生時,會忘記自我以往所做的惡行,沒有人會在意以往在他們的生活中曾出現過易遙這樣一個小插曲。或許,很多人在向朝着我丟紅色墨水時、把自我的剩飯給我吃時、甚至扒我衣服的時候,他們都覺得這只是玩笑,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我所遭受的種種傷害,就算所有的人都會忘記,受害的當事人也不會遺忘。殺死顧森湘的兇手我不明白是誰,但殺死我的兇手,你們都應當明白是誰。”

對呀,確實是這樣。經歷過學校暴力的人就像以往被人用刀割了一道深深的疤痕一樣。多年過後,疤痕仍然會存在。即使人們努力的想要把它遺忘,但低下頭還是能看到。只是刻意的不去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即使手上的疤痕能消失,那心裏的疤痕呢?電影裏的女主角生活在一個黑色的世界裏,好像所有的苦難都是為她一個人量身定製的一樣,在這樣的生活裏,她忍受了種種的不堪與苦痛。

但還好有一些陽光的人一向在她身邊不離不棄,還教會了她要如何反擊。這個人,就是男主顧森西。他説,“有些人,就是看到你的弱小才會欺負你。對待這些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還擊。一個人,要勇敢起來,才不會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欺負。”經過這一系列的事情,易遙最終慢慢的變得自信起來,開始相信“太陽也會從西邊出來”這句話了。

最終,請讓我用小説裏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生活裏到處都是這樣背上的隱喻。就算我墜落比塵埃更微弱,被夜色分割再被絕望撕扯,就讓我等着悲傷逆流成河。”期望那些正在遭受或者是已經遭受過學校暴力的人,能勇敢的站出來為此發聲。期望那些釀成學校暴力的元兇能夠早日悔過,向那些受害者送去真摯的歉意。

第15篇

有時候看見生命裏那些來路和去路,就像一場天光,丟失着歲月皚皚。於是我總是習慣在某一個清澈的日子裏,把那些記憶拿出來一遍遍地看,看着夕陽消失的方向,看我們那些清澈的寂寞已被關在另一座山崗。——題記

我們生活在光亮中,就認為整個世界都是光亮的,有的人卻在無盡的黑暗中蹣跚奔跑,希冀擁有一絲光明。

她叫易遙。在本該無憂無慮享受青春的年紀裏,卻只體會到了同學的欺凌、母親的暴力。在被最好的朋友遠離之後,她選擇了死亡。

校園暴力這四個字看似虛無縹緲,卻與我們形影不離,多少綻放的美麗花朵因校園暴力而枯萎……在看完《悲傷逆流成河》之後,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校園暴力的可怕。

劇中反派角色唐小米可以説是造成易遙與顧森湘死亡的罪魁禍首。唐小米在轉學前,也是一個深受校園暴力折磨的弱者,可是她卻為了心儀的男生,一次次利用着同學盲目從眾的心理,傷害着易遙。我想,唐小米對校園暴力的恐怖一定是深有體會的,在轉學後,她卻由受害者轉為施暴者,將易遙拉進了無邊的黑暗。

但我認為,易遙的死絕不只是唐小米一人的錯誤。如果在易遙受到欺負時,能有人站出來譴責那些施暴者,或許就不會造成這個悲劇了吧。就像顧森西,他讓易遙暫時遠離了校園暴力,可最後卻也因為姐姐的死亡不得不遠離易遙。哪怕施暴者再多,只要有一個人能站出來,制止這些不良行為,易遙都不會揹負這麼多罵名。可這都只是如果……圍觀者的冷漠只會讓施暴者變本加厲地為難弱者。

易遙的死是我們都不願看到的結局,她也曾崩潰地哭泣着對發小齊銘説:“仙人掌不是花,不能被人捧在手心裏。”是的,仙人掌的刺令我們望而止步,但仙人掌也會開花,仙人掌也可以變得很美。在荒涼的沙漠中,能綻放的也只有頑強不屈的仙人掌。

仙人掌也會開花。希望這個世界能多一些愛,讓校園暴力遠離美好的校園。

第16篇

今天從手機上看了悲傷逆流成河的電影,雖然自己沒看過小説版的原著,但還是在最後把自己哭的很傷心。

在電影中,作為觀眾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看這部電影,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還是在顧森西對待易遙的感情上。

顧森西的形象,可能每個學校都會有這麼一個人,陽光,愛説笑,不在乎別人説什麼做什麼,只做自己想要去做好的事,比如他在乎易遙的情感,幫她出主意,想讓她忘記那些不開心的事,雖然忘記的時間只是暫時的。另外,真的看得出他是真的想保護着,給易遙呵護。雖然時候事情總會讓你猝不及防,姐姐死了,所有的聲音都指向易遙,顧森西沉靜在失去姐姐的傷心中。我想那時候的他,可能有想過,他相信易遙不會做傷害她姐姐的事,但他那時候的他也是最糾結該怎麼辦的。就連最後聽到易遙要跳河的消息時,都猶豫了幾次。而最終還是戰勝了當時猶豫的心情跑去。當看到易遙站在河岸邊,我想,那時候的他是感受到了易遙當時的無助和易遙的認真。所以最後追着易遙,和最終把她帶上案邊這一幕,只是最後……。看到顧森西看向易遙落淚那一樣,是真的很觸動我,我不敢指出他那一刻到底是什麼心情致使他心痛落淚,但我知道,他肯定有想把易遙呵護起來,不想讓她受傷害,給她認為好的一切,讓她開心。

其實在電影中的男主角齊銘,我覺得他其實也傷害着易遙,可能在我的感受和認知中,日久是會生情的,可能在他和易遙相處的過程中,真的會有那麼一瞬間,他看待易遙是像顧森湘一樣的情感,只是那種感覺很小有很少,所以他認為對待易遙最多的感受,可能就是熟悉的人,所以在顧森湘出現之後,看到顧森湘才會心動。

不管怎麼樣,我想有的人觀看這部電影跟我一樣的感受,也有從不同角度來觀看的觀眾是不一樣的情感。很正常,哈哈。

最後説一下,其實國中就知道這部小説,只是當時看到第一頁就放棄了,現在又這麼晚來看這部電影。但這些都不重要,還是觸動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