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子愷的《漸》讀後感最新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87K

大家在閲讀完書籍後可以寫好一篇讀後感來記錄,讀後感可以是閲讀文章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子愷的《漸》讀後感最新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子愷的《漸》讀後感最新6篇

子愷的《漸》讀後感篇1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古人説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説:“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着我直説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裏夾肉,媽媽直説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子愷的《漸》讀後感篇2

讀《家》的時候,我喜歡的是覺慧這個人物,因他的熱血和熱烈,因他敢拋下一切地去爭取去闖蕩。他的光彩是耀眼的,像一片強烈的白光,掩蓋過一切後通透徹底。所以直到捧起《春》,我才看到覺民的光。他是薄暮的晨光,一點一點地射放,越來越強大。

如果對覺慧是愛是歎,那麼於覺民則是敬是佩。同樣的.家庭,他的抗議是逃婚,他的抗爭是留下來,留下去拯救,留下去承擔。

我敬佩的就是這麼一份敢於擔當的魄力和責任。像覺慧那樣灑脱決絕地轉身他也會,也許他也會走上這條路,但與覺慧不同的是他做不到那麼幹脆,那麼不計一切。不是舍不下家的富貴,説實話他巴不得生於平凡人家。金絲雀是關在籠子裏給別人看的。他還有大哥和妹妹需要他,他的走與留不只是一個動作,而是一代人的命運。再瀟灑的轉身都不過是逃避而已,而他卻是面對,從當下開始抗爭。正是他的無比清醒,所以他一定要幫淑英在那條通往死亡的路上走出一個拐點。女人不應當是封建禮教的祭奠品,更不是一個毫無思鄉心緒的木偶或砝碼。他要這些人在一條女人毫無自主與地位的路上走出一個拐點。

他是一個強者,他留下來了,這是證明;淑英飛出了囚籠,這是證明;報社辦的風生水起,這是證明。

歎往事隔不過昨天。覺民看着覺慧與淑英飛遠,下一個人也在蓄勢待發,而他,他還不打算先逃離,他還有更遠的路要摸爬滾打,還有更難的前方需要他的晨光去照亮,一絲一縷,微弱的,強烈的,都是力量。一個強者的光芒。

子愷的《漸》讀後感篇3

寒假,我在老師的推薦下看了《西遊記》,我看了兩遍才看出了書中的奧祕。

這本書是吳承恩所著,主要寫了唐僧西天取經的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個徒弟,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

唐僧的大徒弟孫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他曾經“大鬧天宮”,最後受到觀世音菩薩的點化。正是因他有嫉惡如仇、懲惡揚善、堅韌不拔的精神,最後被封為“鬥戰聖佛”。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我覺得最有趣的`故事情節是三借芭蕉扇”,講的是唐僧一行人路過火焰山,但遲遲不能順利通行,孫悟空就去找鐵扇公主借芭蕉扇,但每次都會受到鐵扇公主的刁難,還險些喪命,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孫悟空借到真的芭蕉扇。

我最佩服孫悟空,我也想像他一樣可以七十二變,更想學習他的精神。

子愷的《漸》讀後感篇4

散步於我是為數不多的可稱之為運動的項目之一了,上班日每天早出晚歸,週末又是難得的休息日,竟漸漸連散步也許久不進行了。

至近段時間生病入院,醫生細細端詳我半晌,“是不是每天沒有什麼運動?”心內暗叫慚愧,這都可以被人看出?醫生看出了我的疑惑,笑,“不用奇怪,一看你的工作性質,再看你的坐立姿態,就知不是愛運動的人了。”言畢,叮囑我每天除飲食有度外,一定要堅持早、中、晚的三個半小時左右運動。

於是,散步又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醫院的長廊上,我見到了相濡為沫的老人相伴着前行,無語但温馨;看到了白髮蒼蒼的母親顫巍巍的牽着孩子行走,邊走嘴裏還反覆叮囑着説了無數次的句子;當然也有孩子陪着父母散步的,孩子走的雄赳赳氣昂昂,父母們拖着病體,用喜悦、欣賞、疼愛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孩子,似乎感覺不到病痛的折磨。

當我每天混雜於這支大軍中,日復一日的看着各色人等,各類家庭演繹着故事,一種沉甸甸的心情愈來愈濃,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前輩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傳承着濃濃的愛,濃濃的親情,濃濃的關愛就是這樣的“潤物細無聲”。

散步,乃至其他運動方式,細細體味,就是善待自己,關愛他人的一種方式了,自身好了,才有能力去關愛他人,造福社會呢。

子愷的《漸》讀後感篇5

細米,一個鄉村孩子。他生活在一個美麗的村子——稻香渡。曾經,他和其他孩子一樣,無憂無慮,非常貪玩,帶着濃郁的鄉村風情,可是,對雕塑的喜愛,使他走上了藝術之路。少年細米生來就是一個愛臉紅的男孩兒,他與表妹紅藕兩小無猜,一同長大,日子同清水一般自然流淌。然而,有那麼一天,大河上飄來一葉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飄來了一羣彷彿來自天國的女孩兒。這些從蘇州城裏來這裏插隊的女知青,給平靜的鄉村帶來了一股新鮮而迷人的氣息,而其中的梅紋姑娘以她純淨而温柔的情感與精神力量,使細米這個桀驁不馴的鄉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長曆程。細米是一個愛隨時隨地刻刻畫畫的鄉村男孩,因此,他常常被父母責罵,但梅紋卻慧眼識珠,發現了他在雕刻藝術方面的天賦。梅紋開始精心指導他,並把父母留下來的唯一一套雕刻工具送給了他。細米變了,他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變得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甚至在藝術的薰陶下,學會了觀察世間萬物的美。梅紋是細米的朋友,老師,親人,雖然梅紋回去了,可他們永遠都會記住對方!

子愷的《漸》讀後感篇6

前幾日閒來無事,本在淘寶搜索的書籍,卻在房子的書架上尋得寶藏。

縱觀朱光潛先生《談美》一書,其一是談對美的欣賞,其二是講美的創造,最後引申到了人生的藝術化,朱光潛先生本人也認為這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論。這本書看完後,對人生與藝術,自己與美有了自己的感悟。

真正的美

美學書籍作為如今工作單位的培訓用書,想必是隨着社會和經濟的不斷髮展,基本的審美能力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必備的能力,對於工作,提升個人關於美“”的能力以及朱光潛先生透過藝術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為今後的工作生活作為更好的鋪墊;對於生活,提高我們基本的生活質量;對於工作單位,為了提高整體團隊的工作能力等。

書中開篇就解釋了談美的原因,“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要做到“免俗”。而探討現如今美的意義,或者是美學的意義,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就是現代美學的美育,美學可以把人的存在納入形式表達的方法,審美的本質就在於讓人的存在變得更加美好,意味着唯有通過審美教育才能真正獲得對人生的的深層把握。以我所學,美育能夠成為可能的基礎,是因為藝術主要就是負擔人的感性認知以及美感意識的水平的職責。而審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於通過藝術的審美教育,才能擺脱生命的慵常性,復甦被現實麻痺的感知,重新領悟到生命的真諦。而現在的社會是一個被技術統治的時代,藝術成為了消費文化的一部分,在這種大潮裏,唯有通過美育獲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美的含義

在對美的欣賞上,首先是態度問題,對一顆古鬆不同的身份會有不同的感悟,而無論何種感悟都是帶有個人的主觀,這也體現出藝術與人生之間存在着緊密地聯繫。“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引出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仔細觀察生活,確是如此,生活中極平常的東西都帶有我們自己的主觀意識,看到公寓旁邊與樓齊高的參天大樹,我們可能習以為常,而當我用審美的觀點去看待它,它又是那麼的特別。站在樹底下觀之,只覺望不到樹尖,樹幹上都是風霜的痕跡,凹凸不平,卻帶有一種古樸美;有次站在樓頂觀之,別有一番景象,居高臨下,它是那麼的孤立,獨樹一幟,顯示出傲然挺立之感,不畏寒冬,心中不覺對此敬佩。當時正值我背書背的很煩悶,忽覺樹都能如此不畏環境的艱難,何況人呢。我想這就是審美給我帶來的精神上的體驗。

藝術與實際人生也是有距離的,而藝術與極端的寫實主義不相容。他説“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他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藝術本來就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本來現實的結局完滿的,而改寫成文學作品後,去掉了完美,給了他一個不完美的結局,這就在於這樣使得悲劇更深入人心,能夠起到更大的藝術效果。我們感悟藝術作品的時候,也要記得這個適當的距離,書中的古希臘和中國舊戲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跟鞋,表演時的聲調不像平常,這都體現距離。而這個是適當的距離,距離太遠變成無法理解,而太近則不像是藝術。所以朱光潛先生説“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儘管深刻,經驗儘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要以主觀的參與者退變為客觀的觀賞者。

朱光潛先生也談到了幾點對許多人對美感的誤解。美學不是享樂主義,而這個享樂指的是快感,我們欣賞一件作品時候的快感,愉悦之感,並不就是美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沒有普遍性。”“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這個也解釋了我心中的的疑問,對於一件事物的喜歡,並不能説明這個事物是美的,正如“實驗美學”的人做的實驗,問受驗者喜歡哪些顏色、條紋,而藝術上部分之和並不等於全體,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不能以大多數認為而斷定它是美的。另一個誤解是聯想帶來的就是美,“美感起於直覺,不帶思考,聯想卻不免帶有思考。”每個人的知識水平不盡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聯想也不會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聯想只是持有實際人的態度,在它的藝術本身以外去求它的價值,這顯然是不對的。最後,考證和批評也不是對美的欣賞。當你看到一件文學作品,探析作者的一切,透析寫作緣由,社會背景等,這可能會在無意之中磨滅了美。“遇到文藝作品如果始終持批評的態度,則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裏面,永遠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經驗。”或許對待作品,我們應該不摻加雜質,以本真之心去看待,這樣也能更好地閲讀作品,得到其中的真諦。

在美的創作上,朱光潛先生談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遊戲説。“藝術的雛形就是遊戲。遊戲之中就含有創造和欣賞的心理活動。”我覺得這在一定程度上把藝術變得更加具體化。遊戲和藝術一樣是把欣賞的意象加以客觀化,使它成為一個具體的情境。也是一種“想當然耳”的勾當,遊戲也帶有移情作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躍的生靈,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另造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這可能是受到席勒認為人有一種遊戲衝動,這是以美為對象的藝術創造衝動。但是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同時,也使藝術成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工具,承擔了太多的“説教”功能和“神聖”色彩,弱化了遊戲的實踐性、對話性和非功利性等。

總之,我認為在美的創作上,朱光潛先生提到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説的十分正確。以前看過一段話説,讀書有什麼用,還不如拿讀書的錢出去旅行,古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接着就有人回覆説,你不讀書,即使行了萬里路也只是一個郵差。説的不無道理,心中沒有知識的儲備,更不會説對美有任何感悟。現在的我們,應該打好基礎,多充實自己,不管是知識上,還是能力上。正如書中所説,靈感是突如其來,出於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是不由自主的、突如其來的。“不過靈感的培養正不必限於讀書。人只要留心,處處都是學問。”這就要求我們要注意觀察生活,也就是對美的欣賞上説的有一雙審美的眼睛。要留心觀察生活,對生活中的事物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最後朱光潛先生説道人生的藝術化。以上見解可觀之藝術與人生的關係緊密,朱光潛先生也認為“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而他也把人生分為了實際人生和整個人生。實際人生只是整個人生中的一部分,藝術與人生都有一種完整性,都是以“情趣”為本體的生命精神的顯現。朱光潛先生説,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我想這裏的本色是指的有趣的,有源頭涉水的生活,而不是機械的、乾枯的生活,而是顯露人生真性情的生活。

藝術和生活的創造之中都含有欣賞,朱光潛先生説:“善於生活者則徹底認真,不讓一塵一芥妨礙整個生命的和諧。”而我們對於生活也要懷有一定的嚴肅性,正如前文所説,在持出世精神與做入世事業之間、在超脱人生與淑世主義之間的圓融。或者説,嚴肅與豁達尖山的藝術與人生態度,還喻示着道德精神與審美主義的同一性。我覺得這種豁達的精神很值得學習,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過度的在乎我們自己的得失,斤斤計較,殊不知這是在喪失生活的樂趣。

而朱光潛先生説的阿爾卑斯山谷公路邊的標牌:“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水馬龍的世界裏生活,恰如乘坐在疾馳而過的汽車上,“慢慢走”有的人認為是以時間換空間,把實用的人暫時變成審美的人,把路旁的風景變成審美的對象。“欣賞啊”,就是完成一次完滿的審美經驗,體驗到真正的“美”。現實世界名韁利鎖,人生很難自由超脱,而我們可以懷着美感的純粹意象的世界,看淡我們名利得失和利害關係,做一個純粹的本真的人,即使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做到,我們也可以在自己心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從心中開始做一個本真的人,找到我們自己人生與藝術的聯繫。

Tags:讀後感 子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