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精選《愛的藝術》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3W
愛並不是某個具體人的一種關係,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2精選《愛的藝術》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2022精選《愛的藝術》讀後感範文三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1

有人説,“相愛的藝術是相同的,失去愛的人兒各有各的失誤。”愛是一門藝術嗎?讓我們聽聽的心理學家艾裏希弗洛姆對愛的理解。

艾裏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1900年,他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獨子。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台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執教於高校。1980年,八十歲生日前五天病逝於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説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十分重視人與社會的關係的研究。他承認人的生物性,但更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的本質是由文化的或社會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決定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具有孤獨感,這是人在社會中達到個性化的必然結果。為了醫治病態社會,他提出通過改善人的心理,解決有關人們的勞動組織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的問題,建立一個友愛、互助、沒有孤獨感的理想社會。除了《愛的藝術》,他還創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著作。

《愛的藝術》是弗洛姆最的作品。在這本書中,弗洛姆提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性人格傾向,那麼一切愛的嘗試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自制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確提出,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認為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人們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有三種原因:一是隻研究怎麼被人愛;二是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三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

第二章是關於愛的理論,也是全書中花費最多筆墨來闡述的一個部分。弗洛姆首先談了愛的要素。對人來説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脱孤獨的監禁,而這隻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愛的藝術》讀後感2

嬰孩呱呱墜地,以血緣為密碼開啟愛的神祕之門。這份與生俱來的珍貴禮物——愛,是哺育人成長的精神母乳。沐浴在愛的恩澤下,感受着藴含其中的人性的美好與光輝,人格之樹茁壯成長、茂盛參天。而後播灑下一片愛的濃蔭,給親人、給朋友、給世界,一份成熟的、勇敢的愛的回饋,完成一度愛的循環。通過愛的交互,清晰對生存、對生命的認知。

愛首先是給予而不是索取。人們往往因為不被認同、不被愛而沮喪,也因此將自己囚禁在孤寂的花園中,拒絕打開愛人的心扉。這是因為他們還停留在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我愛,因為我被人愛。”給予是最高力量的表現。

恰恰是通過給予,人們展現自己的力量與自信。當我們回味對愛的體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無私無怨的給予讓還是孩子的我們產生了錯誤的理解。我們認為被愛是理所應當的,因而當我們走向陌生的社會,面對非親非故的陌生人,我們失去了從前從親人獲取的那種理所應當,心裏的誤差讓剛剛脱離稚嫩的我們無所適從,因而進入思想孤寂的樊籠。

正如弗洛姆所説:愛是一門藝術,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併為之付出努力。這首先就要求我們有獨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和對愛的理解。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母體的胎衣出生時就脱落,而思想的胎衣只有當我們的人格真正健全才能完全擺脱。能夠給予成熟的愛就是一個人人格健全的表現。成熟的愛的發展融合了父親的良知和母親的良知。這樣他既能相信世間有無條件的祝福、無條件的平和、無條件的愛,又明白有些愛需要自律、需要爭取。

《愛的藝術》讀後感3

沒看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為愛是人的一種本能,從無條件的母愛中知道付出與奉獻,從父親的嚴厲與寵愛中學到堅強與責任,這都是我們潛意識中愛的本質。在讀完《愛的藝術》之後才知道原來愛也是一門學問也有理論也需要實踐。雖然艾裏希——弗洛姆生活的時代和背景已經跟我們大相徑庭,但是他對愛的理解並沒有隨着時間的變遷而產生很大的分歧。書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學的術語但是都不是很艱澀難懂,雖然不是完全贊同他的見解,但是他不同於一般人的對愛的詮釋也使我感覺對愛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為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度”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的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為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的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的有一段話説的特別好,至少我覺的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牆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融為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説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後他們的衝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痴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説明瞭他們以前是多麼的孤單。”確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為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痺。

愛的對象。“愛並不是某個具體人的一種關係,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這種態度決定的是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是決定與自己愛的對象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自己的對象,而對其它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共生體的依戀,或者是一種更高的意義上的自私。然而,絕大多數的人相信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為只愛一個人不顧其他恰恰是自己強烈的愛的證明。其實這種想法十分荒謬。就像一個人想畫畫但又不想學習繪畫這門藝術,他只關心能不能發現可以激發創作靈感的模特,自認為一旦找到就會畫出美麗的作品來,這自然是荒謬可笑的。”其實我並不贊同他這種説法,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説彼此眼中只有對方,這在我們看來在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只顧及到自己愛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為愛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們忽略其他人也並不能説明對其他人就沒有愛,而是不同性質的愛。這在他看來是荒謬可笑的讓我感覺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愛。弗洛姆在書中列舉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愛如:博愛、母親的愛、性愛、自愛和上帝的愛,在這幾種愛中我認為梅斯特——艾克哈特對自愛的一段論述很特別:“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人。如果你對別人的愛少於對自己的愛,你在愛自己的時候也不會成功。如果你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麼你就是把他們當作一個人來愛,就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來現在的社會中愛自己可能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私的行為,但是弗洛姆認為自私和自愛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為自私的人並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根本不愛自己。他對自己的利益過分的關注正是他缺乏對自身的愛和關心的表現。缺乏自愛表明他缺少內在的創造性,使他感到沮喪、空虛和孤獨。所以他會通過其它的滿足來彌補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對自己非常關心,但實際上只是在掩飾自己在愛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自私的人就是自戀的人,他們把對別人的愛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認為自私的人的確不愛別人,但這不僅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而且因為他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我覺的這個觀點很特別,確實能做到愛自己又愛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下面我説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着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的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祕方,當然我説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説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着自己。至於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