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都童年讀後感參考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8W

寫一篇優秀的讀後感,我們分享自己的閲讀體驗,與他人交流和討論,拓寬自己的視野,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提升我們的文學鑑賞水平,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都童年讀後感參考8篇,感謝您的參閲。

都童年讀後感參考8篇

都童年讀後感篇1

讀《童年》有感在垃圾遍佈的街道上,奔跑着一個男孩子,他身材均稱,皮膚黝黑,大約十二三歲。這就是童年時的高爾基,一個乳名叫阿廖沙的男孩。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慘,經常被兄弟欺凌,被舅舅辱罵,是大家公認的出氣筒。他先後失去了慈祥的父親,温和的母親,活潑的朋友,只有外祖父在生活中扮演着角色。但是最後由於分家,舅舅們反目成仇,外祖父在短短的一夜間從富翁變成瘋子,好好的一個家就這樣逐漸敗落,只留下孤獨與阿廖沙相伴。這讓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疾苦。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想:“在苦難的折磨下,阿廖沙為什麼沒有選擇逃避”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長時間,漸漸地,我悟出了答案:是永恆的信念和不滅的精神支撐着阿廖沙。這本書讓我得到了很多知識,我讀出了人間的喜怒哀樂,明白了人生的無窮意味。每個人的生活之路都很長,而且每前進一步都有困難,只要我們持之以恆,一定會戰勝困難。我覺得主人公命運雖然坎坷,但是閃耀着光芒。困難本不可怕,只要你堅持不懈,一定會成功。

都童年讀後感篇2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多姿多彩的,而且都充滿愛和歡笑,雖然偶爾也會有一些不開心的事情,但總是快樂的。

我讀了高爾基的t;t;童年>>後,覺得高爾基的童年是那麼悲慘。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而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為無法養活他,所以把他送到了外祖父家裏,好讓他度過童年,然而外祖父自私殘暴,舅舅們的唯利是圖,讓他飽受了生活的艱辛和痛苦。特別是當書中描寫到外祖父打高爾基時毫不留情,導致高爾基在後面生了一場大病的畫面讓我記憶深刻,如果我就是那時的高爾基,我肯定會產生恐懼和不安,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生活。但高爾基並沒有放棄,還覺得自已長大了許多。童年中的高爾基雖飽受折磨,但仍然對生活滿懷希望,是一個多麼堅強的人啊。

比起高爾基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多麼的幸福、充滿着歡聲笑語,更充滿着愛。我每天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生活,可以去電影院看喜歡的電影,可以買自已喜歡的各式各樣精美的玩具,可以和小夥伴開心地玩各種遊戲,可以在明亮地教室裏開心地上課,可以在爸爸媽媽的懷裏撒嬌,可以品嚐各種美味……一直到現在,我才發現我的童年要比高爾基的童年幸福、快樂十倍、百倍、千倍,我要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遇到困難不退縮,好好學習,奮發圖強,成為國家棟樑之才。

都童年讀後感篇3

人人皆知,高爾基先生的自傳三部曲是響譽世界的,其中的《童年》一篇,更是堪稱佳作,前段時間剛剛看完,感想頗深。全文高度概括了高爾基先生的童年生活,在沙皇的統治時期,一個可憐的孩子阿繆沙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接着失去了母親,唯一的親人——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他卻仍然懷抱着一顆求知的心坎坷而悲慘的生活,讓人感動!

看到了最後一句,我放下了書本,心情是那樣複雜,為什麼一個可憐的孩子,他的童年那麼悲哀?為什麼他的童年沒有一絲歡笑,只是充滿了仇恨的悲憤?蘇聯當時的社會真的那麼黑暗嗎?然而,我知道,這一切都是資本主義社會下黑暗政治鬥爭的惡果!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一個暗無天日的社會,一個國家最底層勞動人民永遠無法翻身的社會!這是高爾基先生的批判,這是文章以小見大的妙筆!一個黑暗到可以使人變壞的社會,不得讓我們膽寒,更覺得社會主義制度的光明,是她讓我們能過得如此幸福,她是公正與和平的象徵,她是東昇的太陽,照亮了華夏大地,暖和了人們冰封已久的心,才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否應該好好學習,好好珍惜?

?童年》是俄國作家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譽為俄國最優秀的自傳小説之一。《童年》寫於1931年,它向讀者們展現了高爾基童年時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記錄了高爾基在沙皇統治下的心路歷程。書裏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幾個角色,尤其是外祖母這一角色,她被稱為“俄羅斯文學史上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小説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的面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閲讀《童年》時,我們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童年》中有一節是讓我喜歡的,那是關於一位化學家“好事情”的事,幼小的主人公在沒有被老文化完全吸收的時候,與一位奇怪的人教上朋友,很明瞭,這一定會使阿繆沙的外祖父又狠狠揍他一頓,這僅僅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不為沙皇服務,就是無所事事,是邪惡的,相信,這會讓許多人捧腹大笑,但更多的是思考,當時的社會真理是那麼難以接受嗎?也許這樣的事情太多,為此,有很多科學家都獻出了生命,但是明智的高爾基先生為他的這段短暫的友誼表現出了高興與惋惜。這也讓我知道了,黑暗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人們的天真與無知上,而人們是否應該主動的去學習,應該知道,擁有知識的人就是聰明的人,也只有遮這樣的人可以維護正義與真理!

?童年》是一本不錯的書,是一本袒露真實的小説,我有想過寫一本自己的《童年》,即使不能,我也永遠珍藏這本書,因為它絕妙的寫作手法,樸實的語言,深刻的寓意都是值得珍惜的!

都童年讀後感篇4

讀完書的最後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閲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七,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都童年讀後感篇5

xxx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網友的帖子全是對父母的控訴,從工作、到婚姻、到家庭,因和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父母和孩子之間發生各種各樣的衝突。

有一個詞這些年也比較流行,叫“原生家庭”,是指我們出生的那個家庭,即父母的家。伴隨“原生家庭”出現的話語,大多是父母對子女的壓制和阻礙,而且這些壓制和阻礙通常都是以“愛”的名義出現。

現代心理學有一個驚人的發現,人們心理疾病的根源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由潛意識喚醒的記憶證實,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遭受了常見痛苦之外的重創,這些痛苦就會深藏在潛意識裏,日後引發各種心理疾病。

把自己人生不得意完全都歸罪於父母的説法,顯然是不成熟,不正確的表現,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卻是不容置疑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祕密》一書中,揭示了父母及環境對兒童的心理髮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蒙台梭利是一名醫生、人類學家、教育家,同時還是一名女性主義者和為兒童爭取權利的戰士。蒙台梭利畢其一生探究“童年的祕密”,宣傳蒙台梭利教育法,不僅對世界各國的兒童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進步,她本人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這本《童年的祕密》是蒙台梭利兒童觀的集中表現,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自身有強大的潛在生命力,他們能自己成長髮育,成人(父母和老師)只需要提供適宜的環境即可,過多的幫助反而會阻礙兒童的發展。成人只有瞭解兒童的心理世界,耐心等待,才能不讓自己的悲劇在下一代身上重複上演。

蒙台梭利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的“童年的祕密”到底是什麼?如果説父母平日裏“自以為是”愛孩子的行為其實質是一種迫害,那麼父母該怎樣愛自己的孩子,才能不成為日後的“禍害”?

1、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真愛

愛孩子是一切動物的本能,何況我們人類。幾乎沒有人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當看到那個弱小的生命呱呱落地時,父母希望把天底下最好的東西都奉送給這個可愛的小娃娃,沒有人會質疑父母的愛。

可是蒙台梭利指出,父母的愛是一種自私的愛,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是人性的本能。這種本能使得我們急於保護我們的所有物,儘管這些東西毫無價值。

我們怕嬰兒尿牀給他穿上不透氣的尿不濕;怕自己的物品被孩子弄壞而禁止他們觸摸;嫌孩子吵鬧把他們託付給老人或保姆,可以説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在本能的防禦孩子。

孩子幼小時,父母最喜歡讓孩子多睡覺,孩子睡着了,父母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當父母想睡懶覺時,他就會阻止早起的孩子,以免擾亂他們的美夢!父母因自己的惰性而選擇最輕鬆的捷徑,就是打發孩子睡覺。

當孩子嘗試自己穿衣、洗臉、吃飯,由於不熟練,肯定會把衣服穿反、洗臉水潑灑一地、飯菜掉在桌子上,父母就有一股衝動想去幫助兒童,下意識地阻止孩子那些緩慢、笨拙的動作。這樣做表面是幫助孩子,其實質對成人有好處,他不用打掃全是水漬的地板,不用清理滿是飯渣的餐桌。

蒙台梭利指出,父母的這些幫助,是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它會壓抑兒童,是日後深深傷害兒童的根源。

還有一些父母拼盡全力去掙錢,讓孩子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用豐厚的物質換取陪伴孩子的時間,這是他們認為給孩子最好的愛。

可是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對父母的愛超越了其他任何東西。兒童愛他們的父母,希望待在父母身邊,以便能看到他們最親愛的人。可是成人卻毫不覺察,焦躁不安地説,自己沒有時間,有很多事情要做!

蒙台梭利警告成人:如此深愛父母的幼兒終將長大並消失,沒有人再會像他們那樣愛父母!

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清楚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的歷程,所以造成父母想愛卻不會愛的局面!

2、幼小的孩子在想什麼?他們的成長藴含着怎樣的祕密?

作為成人父母雖然愛孩子,但常常會忽略孩子,尤其是還不會説話走路的孩子,對待他們和一隻寵物沒什麼區別,認為只要給孩子吃好穿暖不受到意外傷害就可以了。等孩子稍稍長大一點,成人自認為時機已到,開始實施對孩子的各種教育,或者送到早教機構,或者在家自己教育,當孩子會背幾首古詩,會念幾個英語單詞時,家長們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教育有方。

蒙台梭利告訴我們,兒童自己有能力生長,並不需要成人的幫助。人生來具有“潛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就像自然界的動物植物一樣,它們根據自然的法則,會自己長大,適應大自然。人也如此。

兒童出生後到獨立行走之前,雖然不會説話不能自理,但是這段時間是兒童的精神胚胎期,他會大量吸收周圍環境傳遞給他的信息,比如他生活地區的氣候條件,撫養他的父母或親人的人格等,將其轉化成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形成自己的性格和行為模式。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誰帶的孩子像誰!

兒童的心理髮展並不是直線型的,而是階段性發展,即分為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側重點,錯過這個階段,也就錯過最好的時機,而缺的課是永遠都無法補回的。

蒙台梭利用蝴蝶的生長變化來比喻兒童心理髮展的階段性。蝴蝶從卵到幼蟲到蛹到成蟲,每一個階段和前一階段相比都表現出明顯的不同,幼兒也是如此。

蒙台梭利用敏感期來命名兒童心理的發展階段,比如説1到3歲是語言敏感的高峯時期,3歲左右是秩序的敏感期,從出生到4歲是運動的敏感期,而6到12歲是兒童增長學識和藝術才能的階段。

兒童的心理髮展,會自己通過“工作”來實現,這裏的“工作”是指兒童喜愛的活動,它不是大人眼中的“遊戲”,也不是大人口中的“工作”,它是兒童在適宜的環境中,自發的活動,這種活動能使得兒童獲得身心發展。

蒙台梭利認為“工作”是生命的本能和人性的特徵,兒童喜愛活動,是生命本能的驅使。

所以兒童成長的密碼是,兒童自身強大的潛力能使兒童自覺成長,但是兒童會吸收周圍的環境形成自己的人格。兒童成長過程中有相應的敏感期,兒童通過活動來獲得自身的成長。

3、瞭解童年祕密後,父母怎麼做?

蒙台梭利毫不留情地指出,從古至今,由於成人社會對兒童的不重視,沒有人去研究兒童的心理髮展,幾乎每個兒童都是在成人的壓抑和阻礙中長大,所以很少有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這就形成一個惡性的閉環。一個孩子從小受到父母的壓制,心理受到傷害,長大後留下陰影,導致成人後心理不健康,這樣的成人又會壓制自己的孩子,然後又一個受傷的孩子長大。

所以蒙台梭利認為,父母一定要了解“童年的祕密”,從兒童角度出發,真正理解兒童,面對兒童的成長,父母要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給兒童創造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在兒童成長的各個敏感期,給予正確的幫助,靜待兒童內在的生命力去幫助兒童自己成長,而不是人為的破壞,人為地拔苗助長。

書中多次提到“兒童是成人之父”的觀點。英國十八世紀詩人彌爾頓在《失樂園》中也提出了積極的兒童觀:“兒童預示成人,像晨光預示白晝。”在彌爾頓看來,兒童不是無知和任性,而是“知者”,是能夠給成年人指路的智者。

兒童就是我們的未來,成年人必須要重視兒童及其心理髮展的重要性,為兒童建造一個適宜他們成長的環境。

蒙台梭利為幫助兒童,特意做出許多適合兒童發展的教具,讓兒童在適宜的環境中成長。現如今,蒙台梭利教育遍地開花,國內也有許多幼兒園和早教機構開辦了蒙氏班,這樣的班因為打着蒙氏教育的旗號收費昂貴!

我對國內蒙氏班沒有了解,自然沒有發言權,我不清楚上過蒙氏班的孩子是不是在身心發展上比普通孩子要好一些。

不過,我認同蒙台梭利在本書中的觀點,父母的許多愛都是盲目的,自以為是的,實質是壓抑和阻礙。兒童內在的生命力和敏感期卻是我之前不曾瞭解的新概念。

回顧女兒的成長,她已經14歲,自然是錯過了所有的敏感期,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媽媽,只怕女兒的內心已經被我傷害的鮮血淋漓!我相信,像我和我女兒這樣的成人和孩子並不是少數,如果沒有改變,蒙台梭利的教育觀只能是烏托邦!

真希望有更多做父母和從事教育的人,能看到這本書,並認真地讀懂,那樣就少一些受傷害的孩子!父母皆禍害的網友也會少一些!畢竟父母孩子一場是今生最大最珍貴的緣分!

都童年讀後感篇6

一陣滄桑,一陣悲涼。那就是讀完《童年》我的感受。

?童年》是高爾基先生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書講述了阿廖沙(即高爾基先生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極端貧苦,生活艱難……

這本書字裏行間湧動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讓我迫切地想讀下去。讓我記憶尤為深刻的是兩個人物:“好事情”和外祖母。

“好事情”是一個人的綽號,他是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時招的兩個房客之一,他是一個科學家。通過他的語言我能想象出他是一個隨和而具有智慧的人。他親切地稱呼阿廖沙為“小弟弟”,並且在生活上關心阿廖沙,教會他許多生活的道理。而阿廖沙是唯一一個和他好的人。其他的諸如外祖父等人都看他不順眼,認為他是巫師、藥劑師,逼迫他早早離開。“好事情”搬走時,阿廖沙應該是傷心而又無可奈何的。看到這裏,我的心裏抹上了一層悲涼。純真的友誼被拆散,無疑是可憐而悲哀的,而“好事情”恰恰是阿廖沙為數不多的關心他的知心朋友之一。從字裏行間,我讀得出每次阿廖沙遇見“好事情”的時候都是快樂的。

外祖母是阿廖沙最親近的人。她慈祥、處處護着阿廖沙。外祖母看着阿廖沙長大,處處給予阿廖沙愛的滋潤。阿廖沙在外祖母身上看到了可貴的品格:善待別人、幫助有需要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見證了人間的艱辛:父親逝去、犯了小錯被外祖父無情鞭打、失去好朋友,然後又失去母親。這便是俄羅斯下層人民的艱苦生活。想想他們,再想想我們。不禁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優越的環境裏!我的童年,是陽光快樂的童年。

放下書,我沉浸在阿廖沙自強不息的精神中。一個同齡人,在經歷瞭如此苦難之後仍然沒有被困難打到,何況我們呢?

都童年讀後感篇7

堅強是什麼?堅強是摔倒了,皮破了,再爬起來;是夜晚一個人在家的堅強……在高爾基眼中,堅強是在被鞭子抽打時,不屈的勇氣。

這本《童年》講了高爾基小時候的故事。高爾基出生在黑暗渾濁的社會裏,還擁有一個十分暴力的外祖父,和兩個經常惹事的酒鬼舅舅,生活十分艱苦。幸好他還有一個愛他的外祖母,經常給他講一些關於他的故事。可他在如此艱苦的生活中卻依然十分堅強;敢挑戰外祖父,不在鞭子的暴打下屈服;懂事能幹,能自食其力,靠撿破爛養活自己……

其中,我最喜歡阿廖沙和那三位“少爺”的關係。一開始,他們一起玩遊戲,可後來,他們似乎找到了傾訴的對象,互相抱怨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在他們的對話中,我明白了當時生活的不易和當時社會的黑暗。

高爾基的童年如此艱苦,但他卻十分堅強。和他比起來,我童年時的困難又算什麼呢?遇見不會的數學題,家長來想;在漆黑的夜晚,不敢一個人睡,家長來陪……而高爾基呢?每天都有人打他,欺負他,罵他,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堅強地走下去,最終獲得了成功。

困境是人生最好的導師。在這本書裏,主人公阿廖沙就受這位“導師”的引導下用堅強的腳步走下去。在生活中,我們也理應像阿廖沙一樣,不論遇到了多大的困難,也要堅強地走完成長的道路。

都童年讀後感篇8

最近,我讀完了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當我懷沉重重的心情放下書時,我想起了我們現在的生活,跟高爾基的童年時多麼的不同呀!

?童年》講述了阿廖沙四歲時,父親逝世。他跟隨母親到了外祖父家。之後,母親又遠走他鄉,四處飄泊。阿廖沙從小與外祖母外祖父相依為命。外祖父因為缺錢,十分專橫、殘暴,還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外祖母則是慈祥善良,教會了阿廖沙明辨是非,像一隻蠟燭,點亮了阿廖沙的人生之燈。阿廖沙還認識了聰明能幹的小茨岡、落魄的“好事情”,還親眼目睹了小茨岡的死亡。每個人不同的性格,都給阿廖沙造成了不同的影響,他就在這樣的環境裏度過了他的童年。

其中我最喜歡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善良、樂觀、堅強,竭盡全力地關心和保護着阿廖沙,儘量不讓他受到傷害。她用她的宗教、童話故事和她的歌聲教會了阿廖沙正義、善良。雖然生活非常艱辛、屈辱,但她還是保持着一顆寬容的心。

全書毫無保留的揭露了沙俄統治的黑暗,批判了社會對人性的扭曲。讚揚了以阿廖沙為首的一代俄羅斯新人正直勇敢、不懼黑暗的精神。

把阿廖沙的童年和我們的童年比一比,是多麼的不同啊!阿廖沙從小失去了親人,沒有了生活依靠。外祖父家的生活又是那麼的清苦,但他沒有受外祖父的影響,變成一個暴躁、貪婪、自私的人,而是像他外祖母一樣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充滿愛心的人。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他那時優越幾千倍、幾萬倍,我們還有理由不好好學習、好好珍惜,成長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