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魯迅的作品墳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9W

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分享我們對書籍的評價,鼓勵他人也去閲讀,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提高文學素養,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魯迅的作品墳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閲。

魯迅的作品墳讀後感6篇

魯迅的作品墳讀後感篇1

讀着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彷彿在欣賞一幅多姿多彩的>幸福畫。

我讀着魯迅先生寫的散文,眼前彷彿看見魯迅小時候的活潑可愛:有時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溜進百草園,整天呆在院子裏。他要與小花、小草、小蟲子作伴,還要坐在樹枝上吃野果。雖然有時會得到壽鏡吾老先生的嚴厲的眼神,但也仍免不了孩子的淘氣。

童年是美好的,是那麼令人回味無窮。魯迅以他幼年時孩子的眼光寫下這本書,讓我倍感親切,是我充滿了激情。

我的童年也是那麼多姿多彩。我家有一個小院子,小時候,我總倚在一顆白果樹上,發着呆,那時是多麼自在。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倭瓜願意長多大就長多大;蝴蝶隨意地飛,時而從牆頭飛來一對白蝴蝶,時而從花朵上飛走了一隻黃蝴蝶。有時候,我還會到田裏去玩,那是田裏早已成為孩子的天地。大家都忙着捉泥鰍呢!赤着腳丫,踩着爛泥,別提有多高興!童年時光,真好!

現在,我們都在為學習着想,再也不能享受那種快樂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感受童年時的快樂,真好!

魯迅的作品墳讀後感篇2

魯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還十分含蓄,但都揭露着一個個另人痛心的事件,有時誇獎着那些為中國做出貢獻的人。今天,我讀完了《魯迅作品賞析》一書,受益匪淺,再次瞭解了魯迅。

魯迅小時候經常與同伴們在百草園嬉戲玩耍,對什麼都充滿着好奇,就連碧綠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等都是他們遊戲的“材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瞭解到魯迅幼時是一個非常好奇的孩子,長媽媽給他講了一個“美女蛇”的故事,告誡他別去草叢裏玩耍,而魯迅正因為這樣更要去,可從未碰上過美女蛇,反倒經常碰到一些小蟋蟀,後來,魯迅與小蟋蟀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還有一篇提名為《故鄉》的文章,1921年一月發表,那年魯迅正在老家,而聽説幼年的閏土要來看望他,便前去迎接,沒想到閏土不再和以前那樣可愛靈活了,變得十分粗笨,未到不惑之年,卻早有皺紋,頭髮蒼白。閏土見到魯迅便喊“老爺”,與魯迅談起了農民的`悲哀:“哎,家裏有許多孩子,農活有多,政府逼着我們捐錢,基本上都得捐上3次呀,收成又不好,有時割下來的稻穀青菜還沒人要。孩子和我們真是餓呀……”説着摸了摸孩子的頭。這篇文章真是催人淚下,魯迅的這篇文章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與命運,揭示了農民生活日益困難的根源。魯迅寫這篇文章時抒發了嚮往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的文章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魯迅的作品墳讀後感篇3

要説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書,《吶喊》當居首位,真的,一點也不誇張。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藥》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都能躍然紙上。《吶喊》是魯迅先生經典小説集,更是中國的名著。

魯迅先生是中華民族的堅強精神脊柱,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這八字深深包含着對中國人民的憐惜和悲傷。

曾記得,那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上流階級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以偷為職業。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竟被打斷了腿。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徵着中國教育的墮落嗎?我還看到了讀書人的悲哀。他們可供炫耀的惟有學問而已,可學問在世人眼中又算什麼呢?魯迅先生在刻畫人物方面僅寥寥幾筆,但細膩地刻畫出了一個落魄書生的形象,不知感染了幾代人。

曾記得,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那個“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地上,帶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作者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點頭哈腰的。將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展露無遺。

?藥》則體現出了一個民主的愚昧和無知。其中的環境描寫似乎就是當時世道的黑暗程度與動盪不安。讓人們深深地對自身的無知而感到可悲。

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吶喊》中的哪部小説的話,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擇《阿q正傳》。《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魯迅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曉,是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性格極其複雜: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他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其實只是舊中國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他專做短工,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脱”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負卻又要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捱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他還常為生計發愁……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發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動”竟是去靜修庵裏胡鬧。所以説,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了。這也是就中國人民的最大弊病。

在我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之後,魯迅先生的《吶喊》卻仍讓我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在魯迅先生的作品裏,盡是魯迅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盡是魯迅先生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魯迅的言語犀利,魯迅先生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啊!中國,快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魯迅的作品墳讀後感篇4

讀着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着先生平日裏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説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

“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這些學問並沒把他嚇祝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並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裏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造。

他對什麼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判斷。他的判斷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説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研討的道路。”老舍先生的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魯迅先生的淵博和精深。

先生敏鋭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作為一個筆者,無疑是獨樹一幟,風格迥立的。可是魯迅先生最不同於其他學者和作家之處不僅僅在於他多讀幾本書,多知道幾個獨闢蹊徑的典據。

而是在於善於把他所知道的典據,極其精確無誤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這些表述又都不脱離表達自己的思想,絲毫不會被古人以及聖人的幾段詞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證,而是精巧生動的用幾處典故作為對比,從而加深讀者對筆者所要闡述的思想和論據清晰明朗,鮮活簡單。

這和我以往看過的一些通篇引經據典的“抄抄寫寫”是完全不同的。

上述這些都只是説明了先生在文藝上的卓越。

可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感悟最深的卻實在是他閃亮的人格魅力。讀着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無畏的把自己至於眾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強權,不畏民眾的愚昧,不畏所謂“文人”的人聲攻擊,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置生命於度外。

先生用他偉大的人格和敏鋭的洞察力,篆寫下許多警世醒世的雜文來激勵和討伐人性的懦弱和骯髒,先生用一生的時間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扞衞真理的鬥爭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縮和懈怠過,不屈不撓,對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餒。

正像老舍先生所評論魯迅先生一樣:“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願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

先生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紀的英雄,他勇於直視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的美醜。是啊,一個只有戰勝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魯迅先生做到了。

讀着魯迅先生的文字:善者憂思,惡者羞慚。細看一看先生的肖像,發現先生的容貌雖然嚴肅冷峻,可先生的眼神卻是盛滿了慈祥。

這也正是應了先生的座右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格人生理念吧。

先生冷靜尖鋭的看着這世界,胸膛裏裝着的卻是一顆悲憫慈愛的博大之心。

我想: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文人英雄也許幾百年也出不得一個吧。

魯迅的作品墳讀後感篇5

在這些作品裏,我最先讀的就是《兔和貓》,兔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動物,當我看到那小白兔遭黑貓毒手時,心裏也是一陣擔心,一陣怨恨黑貓,當我看到白兔的智慧,小白兔們都安然無恙時,我又一陣狂喜,一陣欣慰。小説簡單的情節並未讓文章失色,反而在大家羣呼:打倒可惡黑貓,為白兔報仇時,我看到了人世間最基本的愛與同情,我想那是當時的社會所缺少的珍寶吧。從這些可愛的文字背後,我同樣看到了那個站在孩子們中間,以温暖,柔和的眼光觀察小兔子,小小兔子,還有那些純真的孩子的魯迅。一觸及這些幼小,魯迅似乎很難將他手上的“刀”拿起來,他的筆端就會流瀉出無盡的柔情和暖意。這是少有那個不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魯迅將“生命之愛”注入人們的心中,告訴人們他“弱本位”的態度。我突然感覺魯迅離我好近。

魯迅的作品大都離不開“諷刺”二字。例如,在“風波”中,九斤老太反覆唸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無不勾勒出落後、保守、怨天尤人的農村年老婦女形象,更道出當時持有這種無知、消極思想的一羣人的可笑。還有七斤夫婦,趙七爺因為一條辮子的有無,幾家歡喜幾家愁,盡顯小人物的悲涼。在1917年張勛復辟事件的背景下,辛亥革命被阻。通過“風波”一文,魯迅先生想告訴當時的人:社會意識變革的單純的政權更替,並不能給中國帶來真正的進步。此後最重要的是改造國民性,否則就算成為了共和政體又怎樣呢。在辮子風波中,旁觀者的漠不關心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主人公被“皇帝坐龍庭,自己沒辮子”一事心裏備受折磨,到後來,皇帝不坐龍庭,不留髮也可留頭的如釋重負,一針見血地披露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

還有魯迅模仿許欽文的《理想的伴侶》而書下的《幸福的家庭》中更是借主人公明明身處在拮据的家庭卻為謀生計賺稿費,憑空“捏造出一個住房寬敞,不愁衣食,處處現紳士風度的美好的家庭。魯迅用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用滿地找不出幸福家庭所在的位置,只能用a地表示的無奈,讓人們在笑中不免帶着淚。

我覺得在閲讀這些個小説中,魯迅先生的思想離我越來越近,如果你來見識一下這本書的廬山正面目,相信你對當時的社會,亦或是魯迅都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正如我所説的:讀魯迅的小説,一旦你走進了,它的一切就會離你很近。

魯迅的作品墳讀後感篇6

老實説,《吶喊》這本書不太好理解,因此,讀起來有點費勁,但讀完後,我還是有了很多的感悟。

其中,印象最深的還是《狂人日記》了。書裏説在魯迅那樣的年代,沒有糧食,人們飢餓到了恐懼,便開始有人吃人這樣可怕的行為。還從魯迅先生的描寫“青面獠牙”、“滿眼兇光”和周邊的環境描寫,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就是多麼黑暗,人就是多麼可惡、多麼殘暴。更可惡的就是連自己的親兄妹都吃,何況他妹妹才五歲,可愛可憐的樣子還在眼前……

看這些人多沒有良知,竟然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而去吃親生妹妹呀!還偷偷讓好人也吃人肉。唉!這些人真的是些大惡人。他們還披着“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和封建禮數,其實就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大家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以前生活的艱苦,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魯迅先生對封建黑暗社會的憎恨。

Tags:讀後感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