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給安德烈的信讀後感通用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4W

在寫讀後感時,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悟,增加文章的情感共鳴,讀後感是我們對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緒的思考和體驗,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給安德烈的信讀後感通用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給安德烈的信讀後感通用5篇

給安德烈的信讀後感篇1

昨晚在女兒複習時,我應讀書會的要求在寫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想。其實我的女兒對她的媽媽的童年也有很多好奇呢,媽媽5、6歲的時候在做什亞洲色圖區麼,嗯,把鏡頭拉長,你會看到一個半高的小女孩在夏日昏睡的午後坐在小矮凳上,頭昂的高高的,目不轉睛地在看五斗櫥上的電視,此時電視裏傳來音質不是很好的歌聲,我所有童年最初的記憶都定格在夏日裏一個小女孩守着一台12寸的黑白電視機在聽歌,這算不算媽媽最早的音樂啟蒙呢。

而我的女兒,在這更早些時候已經開始跳舞、唱歌、畫畫、小提琴了,你比媽媽幸運,更早接觸藝術和美的薰陶,而一直到十二、三歲現在的你更是可以經常出入圖書館、美術館、音樂節、電影院。正如龍應台所説你們這一亞洲色圖區代簡直就是大海里鮮豔多姿的熱帶魚啊!而十二、三歲的媽媽正穿過一條又一條亮晶晶的田間小路去給早起勞亞洲色圖區作的外公送早飯。夏日的早晨,還有一層薄霧若有似無地飄散着,走在滿是露水的青草田埂上,初升的太陽光照在露珠上,亮晶晶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穗灌滿了漿,不時的有小青蛙,小蚱蜢從腳邊跳過,還有小水蛇哦,也會被它嚇一跳,在這樣靜謐而美好的夏日早亞洲色圖區晨,我才是那個侵入者哦!

這個時候也是最愛美的年紀,鄰居院子亞洲色圖區裏的梔子花樹(真的是好大一棵),籬笆牆上的金銀花,菜園地上的“指甲花”,我每天都會去摘,戴在頭上、衣服上,還帶給老師、同學。而這些都是對小時媽媽美的薰陶,對嗎?

蟬聲拉長了一整個夏天!哈,媽媽的童年都是夏天裏,這會不會跟我是夏天出生有關呢?

給安德烈的信讀後感篇2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和讀大學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集。在安德烈十四歲那年,龍應台離開歐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這一走,就是四年。等龍應台四年之後再回到安德烈身邊時,她發現安安變了,以前那個讓媽媽擁抱、親吻、牽手,以至於讓媽媽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站在龍應枱面前的,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麼,他怎樣看事情,他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喜歡什麼厭惡什麼,為什麼這樣做那樣做”等,龍應台都一無所知。四年的時間,猶如一道鴻溝,把龍應台遠遠地阻隔在一個鮮活的世界之外,以至於“想和他説話,可是一開口,發現即使他願意,我也不知説什麼好”。應對母子之間這樣的陌生和距離,龍應台決定打破。

這樣的場景,一點也不難理解,14-18歲是快速成長期,這個階段,成長的不僅僅是個頭,更重要的是思想,當兩人的交往出現四年休眠期時,當兩人有了四年的距離時,你再想進入對方的世界,就必須想辦法打破阻隔兩人的堅冰,即使你們是母子。

為了瞭解安德烈,龍應台決定和安德烈互通書信,在徵得安德烈的同意下,兩人一堅持,就是三年。

在35封來來回回的信件中,母親慢慢走近了兒子的世界;在35次來來回回的爭論中,兒子逐漸瞭解了母親。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在這35封你問我答、我爭你論的信件中,逐漸澄清了兩代人的人生觀以及東西方的文化區別、思維區別,因為這不僅僅是兩代人在對話,更是是兩種文化在對話。

對於作為母子關係的兩個人來説,兩人之間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例如,母親拒絕奢華、崇尚簡單生活,在生活上從不浪費、不奢侈,對於這樣簡單的生活,兒子怎樣看待呢?兒子的評價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個裝馬鈴薯的麻布袋或者蓋上一條地毯”,兒子十分疑惑:“為什麼不花點時間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為什麼不偶爾去個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自我從來沒有聽過的音樂?”再例如,對待寫作,龍應台總是在好多天前就準備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寫稿子;龍應台寫作時是“吹毛求疵,注重細節”,安德烈寫作時是一邊聽音樂一邊和朋友寫msn一邊寫信給媽媽;龍應台把寫作當做“事”,安德烈把寫作當做“玩”,他期望寫的本身就是一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而不是工作壓力……

這就是媽媽,這也是孩子,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於家長的看法。家長要想培養出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許孩子對自我説“不”。

對於作為中西方代表的兩個人來説,兩人的對話又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別,這種差別體此刻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上。龍應台很驚奇歐洲青年為什麼沒有任何畏懼,背起揹包就敢千里闖蕩;為什麼滿腦子都是玩;為什麼他們的父母不要求他們努力讀書,出人頭地;為什麼他們的學校對他們沒有期待,期待他們回饋社會,報效國家……其實,這一系列的疑惑背後,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西方人崇尚“個人思維”,東方人崇尚“團體思維”。也就是説,在西方人意識裏,一個人背起揹包就能夠走天下;而在東方人的意識裏,即使玩,也應當是一羣人圍在一齊,唱歌、跳舞,玩大風吹或者躲貓貓,也要有必須的意義和價值,要從羣體中尋找安全和歡樂。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則是更為閒適的生活方式:三兩個朋友,坐在咖啡館裏,就為了友情而來相聚,就為了聊天而聊天,就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感受一下微風習習的午時……

這就是東方和西方的區別,東方人習慣於團體主義思維模式,西方人習慣於個人思維模式。很難説,是“團體思維”高於“個人思維”,還是“個人思維”優於“團體思維”,但有一點不能否定,在西方個人思維模式下,他們變得愈加的獨立和自尊,而我們的盲從和隨大流意識,跟我們的團體思維也應當有很大的關係。

經過龍應台的文字,我再次審視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父母與子女到底是什麼關係?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品嗎?是父母的私有產品嗎?父母有權利對子女的一生做出規劃嗎?

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我一向採取的是“放養”態度。但,看看龍應台的文字,我對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父母僅僅是子女來到世界的一個通道,父母僅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護者以及成人後的守望者。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熱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願景,而父母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

龍應台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她説:“父母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裏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温暖和安全,可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説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就是在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離開,對着你的背影默默揮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時給他以守護,長大後給他以守望,並且,這守護和守望,還都是一廂情願、自願付出,僅此而已。對於長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權利參與他的生活,或者幫他做出決定呢?我們再看看龍應台的做法。當二十一歲的安德烈開始抽煙時,龍應台也很生氣,恨不得把他嘴裏的香煙拔出來,“扔進大海”。但,龍應台沒有這樣做,她在內心對自我説:“你面前坐着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裏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裏的煙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是一個‘別人’。”二十一歲,已經到了獨立自主的年齡,是成人就得為自我的行為負責,也為自我的錯誤承擔後果。一旦理解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煙,做父母的就沒有權力或權威約束他。龍應台只能説的一句是:“你得尊重你共處一室的人,所以,請你不在室內抽煙。”

關於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看法,龍應台的文字也給人很大的啟示。當安德烈對媽媽説,他也許會很平庸時,龍應台這樣説:“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歡樂。什麼樣的工作能夠給你歡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裏是你歡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説,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比較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一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還不如每一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是的,人生過程本無意義,而我們就是要賦予它意義,我們賦予它意義的唯一方式就是體現自我的價值,感受生活的歡樂。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時,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能給人帶來極大的歡樂。

除了對工作的看法,龍應台對朋友關係的思考也很精闢。她又打了一個比方:“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能夠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攔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羣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僅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能夠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職責捆綁,被自我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很多時候,我們在感慨友情的難得,殊不知,是自我沒有精力和本事再去培植友誼。

較之龍應台的《目送》和《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種温情,因為她是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上去書寫,但,即使是和十八歲的兒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裏行間播撒下思考。親愛的朋友們,在讀艱澀的文字之餘,在繁忙走親訪友的間隙裏,不妨,也拿起這本書,放鬆一下,看龍應台到底在怎樣説。

給安德烈的信讀後感篇3

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這本經好不好讀,就看做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風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還是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讀下去,繼續牽掛下去。——馬力

拜讀《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是我過了而立之年後,説心裏話,這本書籍我遇到的有點晚了。在這本書裏,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的交流,互動,以及中西文化的碰撞,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作者的創作背景,是離開歐洲,去往台北市工作,四年後回到兒子身邊的時候,兒子已經是十八歲的小夥子了,因為兒子有點“冷”,所以龍應台想重新認識這個十八歲的小夥子,於是龍應台與安德烈用了三年的時間用通信的方式瞭解兒子的生活,學習,以及心靈。

與其説是一本書籍,不如説是一本通信合集。無論是什麼,作者龍應台與兒子的思想交流,溝通讓我感觸頗多。一個家庭,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但溝通的方式是值得家長的深思。

第一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導師

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接觸最早的人,父母的言傳身教,一舉一動都影響着孩子的未來。大家都知道,學齡前的孩子最愛模仿大人的動作,好的習慣也是從這個時候培養起來的。

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惡習一旦養成,學校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對他進行‘再教育’,這對孩子、家庭和學校都是巨大的損失。”

1、愛情中的煩惱

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要經歷愛情的煩惱,主人公安德烈也不例外,失戀了。人生的第一次感情,對於一個十九歲的男生來説,還是很殘酷的。因為初次戀愛,那個人帶給你的感動,喜悦或者淚水會讓你終生難忘。

失戀是個人成長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經歷,而且很多人不止一次的失戀,有的人會很快的走出這種悲傷,而有些人卻不一直被痛苦所纏繞。

龍應台站在兒子的角度理解他的處境以及痛苦,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報告:“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是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2、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們人生的方向和狀態。美國心理學家洛特克在《人類價值觀的本質》一書中指出建立正確價值觀的首要要素“成就感”。

你在學習和工作上,如果能取得不錯的成績,獲得別人的認可,便能有成就感,成就感能讓人保持穩定且正向的心理狀態。

當你的工作在你的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而龍應台對兒子説:“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力,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無論是從責任,還是影響力來説,父母是教給孩子生活常識與人生道理的第一人,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是孩子榜樣的時候,就不會輕而易舉的推給學校,推給社會。

第二,孩子的溝通是一門藝術

俗話説:“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其實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貶義的意思,但是能反應出溝通的技巧,良好的溝通關健就是認清自己,把控情緒,在試同瞭解對方的基礎之上進行交流,從而達到溝通的目的。

有的家長在孩子抽煙的時候,會罵罵咧咧的教訓孩子,在孩子剛戀愛的時候,會加強孩子的管控,美其名曰:“為孩子好。”管控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在青春期,可能帶給孩子更多的逆反心理。

親子溝通在家庭教育中絕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關係到孩與父母之間的和諧關係。成功的家庭溝通有許多因素:理解、關懷、接納、信賴、尊重。

父母每天無論多忙,都應該留點時間跟孩子在一起,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並且瞭解一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第三,閲讀,知識積累,沉澱生活

周國平説:“讀書到底為了什麼?如果我們排除做學問很實際的目的,讀書就是我在吸取營養,把自己豐富起來。我自己感覺讀書最愉快的是什麼時候,是你突然發現‘我有這個思想’,最快樂的時候是把你本來已經有的,你卻不知道的東西喚醒了。”閲讀是很好的積累,有許多未知的東西可以在書中得到答案,一個人的知識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無知。多讀書增長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了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着你不斷的前進,不斷地成長。

多讀書,可以讓你變更聰明,變得有智慧,你就可以勇敢的面對困難。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困難,讓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寬廣。

多讀書,也能使你心情愉快,在知識的海洋遨遊是一件無限快樂的事情

當然,教育孩子,必須有豐富的知識,不然,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話題,我們無言以對。只有豐富的知識,你傳遞給孩子會有更多有價值的東西,並且能匹配給孩子確實需要的內容。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不錯的教育書籍,孩子的成長與父母的成長是密不可分的,當然有許多的年輕人並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人生需要經歷許多的路口,當有一個愛你的父母為你指點迷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會少走許多的彎路。許多的80後,90後已經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我們不妨借鑑一些優秀的方式方法,淘汰一些落後的教育方法,與新時代的孩子共同成長。

給安德烈的信讀後感篇4

人與人之間,有語言,但是沒有交流。這句話真是讓我感觸很深。龍應台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她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兒子安德烈的內心深處,用温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説中國籍的媽媽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不為説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于丹《論語》心得裏面有這樣一段論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他們之間如此坦誠的交流.他們母子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心靈和世界。這是一種很好的尋求母子溝通的方式,同時反映了當代青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讀後不由我想起來我與學生的溝通,在學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溝通的關鍵,一味強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敗,對於成長中特別是逆反期的學生如何因循誘導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老師的壓力,家長的攀比,就業的壓力,我也曾經為學生飽受煎熬與不安,在面對面交流產生牴觸情緒時也採用過書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只有用自己的行為來感化孩子,沒有特權讓學生聽自己的,讓學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成長只是在獨立與放手之間" 。

與學生個體的課外交流的內容包括學習、生活以及今後的工作等方方面面,無論是書本上有的還是沒有的,無論是學科知識還是其它方面的,無論是答疑還是教師的有意引導,一般有較強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現實性,都能為學生的素質提高與能力的發展服務。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專業能力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能協調地融人到社會羣體中,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師滲透在交流中的真心與關愛,會很容易被感受得到,並對其內心產生震撼:既然教師在課外都那麼關心、愛護與幫助自己,沒有理由把教師拒之於心靈的門外。學生認同了教師,就會樂意接受教師的教導,親其師,信其道。"現在一些學生厭學、偏學,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無論是何種原因,良好的師生關係、適當的師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變學生的不良情緒,把他們引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

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待人處世的良好習慣,會自然而然地影響着學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歷屆畢業生的就業跟蹤中發現,那些善於交流、善於鼓勵又具有愛心 、責任心的教師,其教出的學生較受社會的歡迎,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對較高。其實,國外大量的實踐與研究早已表明,學生和教師的關係,影響着學生多方面的行為表現,對健全學生人格、培養他們對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給安德烈的信讀後感篇5

第一次看到《親愛的安德烈》時還沒有書,只是順手翻閲第8期《讀者》,讀到龍應台和大兒子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的節選,感動的漣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盪漾開來,經久不能平靜。如同一個好看且有意義的連續劇,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過的路、經歷的事,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遇到也會經歷吧。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感謝安德烈無私地把與母親溝通的經歷和我們分享。當我由懵懂無知,凡事依賴父母的孩提,成為了叛逆,急於追求自我與獨立卻因不夠成熟而不時令人頭的疼青少年,或轟轟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過,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書。我自以為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如鴻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嘗試著逃跑。想跑離父母經驗的網,跑離父母呵護的關懷。我堅持要往父母認知的遠路甚至是錯路走去,我強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設起的是非對錯。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實在是過於衝動過於自負。後來,我買下了這本書。第一次閲讀時,那感動卻在不經意間被一個問題所取代。

為什麼?為什麼年齡相差近三十歲,又隔着兩個不同文化的安德烈與他母親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暢談?再往下讀下去,我對這本書有了發自內心的心靈共鳴。書中那對於母子關係的描寫讓我覺得無比新奇,卻又見解獨到。安德烈的天真爛漫卻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讓我印象深刻。母親龍應台對安德烈的尊重與鼓舞令我感動。漸漸的,我彷彿看到安德烈與龍應枱面對面的談話,有時是互相寒暄,有時是互相鼓勵,有時在激烈的爭論着什麼,但這些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那字裏行間中透露出的淡淡的愛。對,是了,正是這其中的愛,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這温馨美好的畫面。再看看我呢,驕傲自負讓我幾乎完全聽不進爸媽的勸告,有時和他們談話更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現在想來,多半是我的不對。或許,我需要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