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最新1000字左右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43K

讀書對我們很重要,所以讀完與學習是我們永遠做不完的,那麼讀後感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後感最新1000字左右,供大家參考。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最新1000字左右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最新1000字左右

仲夏時節,手捧汪曾祺散文集《人間草木》,從他清淺勾勒的筆墨裏,卻分明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間的祥和。這些薈萃汪曾祺恬淡智慧的經典之作,集中代表了先生四十多年文學創作的思想精華,從容淡泊的敍述裏,一幅寧靜安詳的和諧圖徐徐在眼前展開。

書中所輯錄的篇目,最早的寫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寫於後半生的作品。寫作風格也由最初的華麗蜕變到後期的樸實,寫作技巧也是逐漸臻於至境。全書共分“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雲”、“聯大歲月”、“師友相冊”、“平淡人生”“文章雜事”等七輯。既聚焦各色花草景緻,又書寫故鄉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筆墨裏,泛着汪洋的文化氣息。此外,還有遊走性的筆記,真實記錄着徜徉山水間的心情,流露出探訪各地人文風情時的點滴欣喜。

對於師從沈從文的文學大家,西南聯大的那段求學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筆下常常提及的話題,此番在《人間草木》裏,汪曾祺用寫實的手法,述説着寒窗苦讀的艱辛,深情講述着與恩師間的坦誠交往。或許是這種真摯的師生情觸動了汪曾祺的心絃,讓他由此又聯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書中,他完全拋棄了遊山玩水時的閒適和散淡,專門在“平淡人生”這輯中,用大量深情並茂的文字,寫下了對父母的回想和懷念,彰顯出汪曾祺重情重義的孝子情懷。毋庸贅言,作為現代文壇獨樹一幟的文學大師,汪曾祺對於文學創作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這些心得體會也悉數收錄在本書中,他既談小説和散文的創作之道,也與讀者分享多年從文的經驗之談,字裏行間盡顯汪曾祺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筆簡潔自如,往往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人間風情萬種,在空靈幽靜的意境裏常讓人浮想聯翩。其洗盡鉛華的文字亦如他靈動脱俗的書畫,真實映照着他灑脱不羈的人生。所以,品讀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輕車熟路駕馭文字時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總是在悠閒輕適中,不着痕跡地流露出來。那些平淡的字句好似泉眼裏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還常常泛着生活的甜香,輕啜一口,總是那麼回味綿長。這種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談及家鄉和各地美食的篇章裏,幾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寫昆明野生菌一章裏,寫菌的品種不僅繁多,而且製作花樣還層出不窮,從他不急不緩的表述中,已然聞到了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種急於品味人間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虜殆盡。

在《人間草木》裏,汪曾祺由風情也觸及到了人生。但他絕不是淺白直露地來一通説教,而是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悄然隱喻到筆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裏。先生一生經歷坎坷,曾遭受過非人的待遇,但他鮮有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更沒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觀者。他就像一個充滿了童趣的告白者,流連於世間繽紛的草木間,聞着悠悠花香,品着四方美食,賞着九洲盛景,在觸景生情中,還不忘當年一路走來的諸多不易……雖然生活對他有過不公,命運也對他有過苛刻,但他依然心懷感激地拿起筆,攤開潔白的稿紙,盡情謳歌着人間的美好和祥和。讀這樣的書,我們感覺不到生活的壓抑,也沒有心機上的負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裏遊走,內心的欣悦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説得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汪曾祺以《人間草木》為題,足見他對大自然的草木有着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與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説,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罷,完全稱得上是智仁相間的大師。故而,讀懂了他筆下的草木,也就讀懂了他那顆包容萬物的智者仁心。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最新1000字左右

我的深度閲讀的對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對他的影響很淡很淡,也許是因為汪老這個人本來就並不招搖,在二十世紀40年代,汪老已經在文壇嶄露頭角了,但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失去了成為文學泰斗的機會,而這場災難無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他的文字也開始變得成熟和淡淡的憂傷。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見了一個對未來有着無限希望的陽光青年,“如果我註定要孤獨一生,那就讓我站着,尋找那孤獨的軌跡,我相信,孤獨有一天會死去。”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覺霎時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這樣,汪曾祺在文壇創出了一番天地。

之後,汪曾祺在張家界知青下鄉,他體會了十年之苦,他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個女工程師,因為一個莫須名的罪名,被劃成右派,這和汪曾祺的經歷多麼的相似啊!他可以盡情地説出自己的內心的真正的想法。有他對這段生活的美好回憶,比如一篇小説《七裏茶坊》,裏面他和自己的同事們一起説説笑笑,似乎留下了一連串歡聲笑語,但我總覺的,這中間包含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伴隨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現了神奇的效果,“我們帶來一口袋莜麪,頓頓飯吃莜麪,而且都是推窩窩。——莜麪吃完了,三套大車會又給我們捎來的。”“剛出屜的莜麪,真香!用蒸莜麪的水,洗洗臉,我們就蘸着麥麩子做的大醬吃起來,沒有油,沒有醋,尤其是沒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説的是真話:我一輩子很少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那是什麼時候呀?——一九六零年!”“這兩年他常發牢騷——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氣。”彷彿有一種對時代的埋怨,我常常讀着他的小説想流淚,自己似乎也到了那個時代,感受他的苦痛,這應該也算是他的優越之處吧。

這樣的文字在汪老的散文中卻沒有體現,他飽嘗了天下的美食,對於美食文化興致勃勃,他的友人曾這樣評價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過飯,在座的賓客都把他視若一部毛邊紙印刷的木刻菜譜。聽其用不緊不慢的江浙腔調講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與典故,這比聽他講小説的寫作方法還要有意思。好吃的不見得擅長烹調,但會做的必定好吃———汪曾祺先生是兩者俱佳。”這邊可以體現了。還有汪曾祺對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就是以平靜的口吻來敍述,並不加任何感情的修飾,這與他認真的寫作態度和他豁達平淡的人生態度是有關的。

撇開了這些汪曾祺的小説和散文,我更喜歡讀他的兩篇代表作,一篇是《大淖記事》,一篇是《受戒》,我更喜歡《受戒》,可能是更富童真,但其實,當讀了很多遍以後,我開始覺得這與汪曾祺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他依然是在表達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像衝破世俗束縛,渴望自由的感覺,這也是汪曾祺畢生追求的,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被稱為“最後一個士大夫”,他踐行的是大儒式的風格,他以天下博愛為己任,把普及蒼生作為自己的信念。

讀完了這本並不算厚的《汪曾祺作品精選》,好像是與一位文化名人隔了時空對話,他在平靜而又耐心的敍述,我在不知疲倦地聽着,不僅僅是故事,還有味道,濃濃的鄉土文化味道。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最新1000字左右

布封説過:風格即人。

能夠留下偉大作品的人是幸運的,即便風雲變化、滄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為自己正身,驗證一段充實豐盈的歲月,抑或是一場別樣凝重的征途。

斷斷續續讀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覺真實純粹、簡單自然。書中有對家鄉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大的光輝追憶,有對父親家人的温情感念,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

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作者對大學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個人骨子裏都對逝去的青春年華深深懷念,難怪這幾年盛行致青春。青春裏的自己都是快樂而無羈的,鬥志昂揚、意氣風發、滿腔熱血、壯志凌雲,如果能摻雜一點愛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新校舍》《泡茶館》《跑警報》讓我對西南聯大有了更多的瞭解。西南聯大可真是一個不朽的歷史名詞。

百度百科中這樣解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著名學府聯合而成。具體背景應該為: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均為著名的高等學府,組成西南聯大與祖國的命運相關,在特殊的時期孕育了一羣卓越的師生。當時的著名教師有:陳寅恪,吳有訓,樑思成,金嶽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鍾書,吳大猷,華羅庚,朱光潛,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張伯苓。難道有一個研究聯大校史的美國教授以為:聯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自由、時事。

兵荒馬亂,前方抗戰,雲南聯大的學子們卻是清淨活躍地經營着自己的生活。《泡茶館》中的茶館林林總總、規模各異、名目繁多,為學生們提供了休閒讀書的好去處。有同學從早到晚泡在茶館,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館,深夜才回宿舍。紹興的老闆惜才愛士,會資助學生奢侈的去南屏電影院看一場電影。《跑警報》中,雖然警報聲聲刺耳,而學子們更多地在警報聲中尋出了樂趣。一位姓馬的同學在每次跑警報時,不忘帶上一壺水,一點吃的,還要夾上温飛卿或李商隱的詩,才慢悠悠地向後山走去。哲學系的研究生在跑警報時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學。有人帶金子,必有人會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會撿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撿到金子。故此,每次解除警報時,他都會細心查看路面,還真有兩次撿到了金子,由此實踐了自己哲學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羅同學,在別人都去後山躲警報時,自己一人逍遙自在地在宿舍樓裏洗頭洗衣,因為此時,沒有人和她爭搶。形形色色的學子,詼諧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記》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縣,去看一眼現實版的桃花源,雖然世人都説不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慰藉一下多年的暢想也是可以的。還有岳陽樓,長江三勝,滕王閣,黃鶴樓都沒有了,就剩下這座岳陽樓了。那麼多岳陽樓的詩句,那麼多洞庭湖的篇章,影響最深遠的還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范仲淹恰恰從沒有去過岳陽樓,從沒有看見洞庭水,卻寫的如此千迴百轉、蕩氣迴腸,難得,難得啊!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寫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銅人雕塑,遊客們為了借染好運,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復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銅漆凋落,格外顯眼。作者似乎不太認同這樣旅遊習俗,而回顧我們周圍,不是也存在很多類似的情況嗎?我倒覺得摸摸也無妨,遊客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總得親手碰觸一下歷史,這樣才不留遺憾吧。

我是喜歡吃葡萄的,正應了一句廣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瞭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了多麼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閲,倘若喜歡,細緻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瀏覽。開卷有益,更何況是大家名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