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有關《沉默的大多數》的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3W

我們在寫讀後感的時候,一定要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來,語言文字要有感染力,能夠讓讀者產生共鳴。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有關《沉默的大多數》的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有關《沉默的大多數》的讀後感範文三篇

有關《沉默的大多數》的讀後感範文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小波先生便是這單調的、乏味的、壓抑的社會裏令人眼前一亮的有趣的靈魂。

兒時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只被告訴這些都是金科玉律,篤行之而不思辯箇中奧義,現在想來後悔不迭,倘若早些時候多點思考,也不至在很多時候即使心懷疑問,而不得不隨波逐流了。對任何既定的事物公理進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形成相對完整的價值體系,事物皆有兩面性,多思多悟不盲從才能夠形成獨立的人格。

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但時光流逝,卻往往看到自己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哪一類人,或圓滑或虛偽,或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中的一員。可是,我相信也是我以為小波先生相信的是,這沉默的大多數人裏是有沒有吶喊出來的聲音,這聲音藴含着獨特的個性,藴含着至高無上的品德,藴含着利他的善意,只是因為不確定,因為懼怕權威和愚昧無知的惡意而被蒙上了一層灰罷了。

這本書,與其説是一本自述式的雜文,不如説是為那些彷徨着的,想要發聲的那羣人在吶喊,解決那些懸而不決的疑問,告訴他們,權威未必對,墨守成規的道義法則反而會戕害一個人的成長。扇醒了盲聽盲信者,啟迪了困惑下出入社會的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也重新給予我機會讓我再去審視那些非人生經歷以外塑造個人價值觀的文字,相信時光推移,更多的人能以此書獲得啟迪,敢於發聲勤于思辨,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有關《沉默的大多數》的讀後感範文

1997年王小波去世後,我才知道他,才開始讀他的書,1997年,我二十歲,現在二十年過去了,回過頭看,覺得王小波算得上是我的“思想啟蒙”老師,寫下“思想啟蒙”這幾個字,有點兒惶恐,斯人已逝,不是能夠站起來拒絕和反對的情況,而且儘管已近不惑之年,可我也尚不能明確自己有何“思想”。

一提思想,還讓我想起王小波一篇名為“思想和害臊”的文章,王小波曾經在雲南插隊,老鄉們為了表示自己有“思想”,在會上發言時,要説一句時髦話,所謂的時髦話就是當時的革命口號或者最高指示,比如“狠鬥私字一閃念”,“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等等,對知青來説張口就來的口號,卻讓老鄉們難以啟齒,覺得很害臊。

王小波分析説“當年那些時髦話語都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對權力的忠順態度,但是同樣的話,有人講起來覺得害臊,有人講起來卻不覺得害臊,這就有點深奧。”對老鄉們來説忠順是內心深處的一種感情,當眾講出來就會覺得肉麻,讓人害臊。

所以在民風淳樸的雲南鄉村,“有思想”這種狀態,又成了“害臊”的同義語。我不是要標榜自己淳樸,不過一提思想,我真的有點害臊。

但是,我還是想給他戴上這頂“思想啟蒙”帽子。

王小波推崇羅素的“參差多態才是幸福本源”,對我有啟蒙意義,參差多態意味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自由,它的反面是“一種聲音,一種選擇”的專制。參差多態意味着“和而不同”的包容與寬容,意味着“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衞你説話的權力”的意思。

豆腐腦兒我喜歡鹹的,你喜歡甜的,我可以友邦驚詫,可以看不慣你,口誅筆伐,但我拿你毫無辦法,我不能禁絕店家賣甜豆腐腦兒,也不能在你吃甜豆腐腦兒的時候硬給你換成鹹的,這是你的選擇,你的自由。

不過話説回來,甜豆腐腦兒是什麼玩意,那能吃嘛?!

王小波推崇“有趣和智慧”,推崇“科學和求知”,反對愚蠢無趣和假正經。對我也有啟蒙意義,我之所以不太正經,追根溯源,也許能追到他身上。

王小波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他的家庭出身、插隊、讀書、求學的獨特經歷,決定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能夠寫出怎樣的文章。他的文章有種特別的`節奏和風格,鬆弛,甚至有時零碎,處處都是冷幽默,在結尾的地方奇峯陡起,你才明白前面的鋪墊所為何來,讀來忍俊不禁,掩卷還要沉思一陣。

我特別喜歡他的那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隻特立獨行的豬,因為不服從自己的角色和命運,居然學回了模仿汽笛的聲音,被定為了“破壞春耕分子”,為什麼學會汽笛叫,就被定義成“破壞春耕分子”,我建議你讀原文,總之這隻豬最終逃離了豬圈,重回叢林,長出了獠牙,過上了自由的生活。王小波尊稱它為豬兄,表達了他對這隻敢於挑戰“生活設置”的豬的尊敬。

還有一篇是《謙卑學習班》,哎呀,允許我先笑會兒。

《謙卑學習班》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幫名人、明星交了2000美元的學費,在一座山上的破房子裏,住不好,吃不好的呆了兩個星期,學什麼呢,學習謙卑。但是兩個星期裏,只是吃素,睡破牀墊,並沒有人來教授謙卑,最後一天,來了一個貌似氣功大師王林一樣的人,這個人説我的課只有一句話,那就是“you are an asshole”,翻譯過來就是“你是個傻瓜”,説完揚長而去,聽課的人覺得很有道理,覺得2000美元花的很值,果然學到了什麼叫謙卑。我看了之後,笑的心肺肝都碎成了片片。

智商税,有時候很重,不僅僅要錢,還要命。那些為了偶像瘋狂而自殺的,不是把命獻出去了嗎,還有氣功粉,國粹粉,這粉,那粉的,算了,他們勢力都很強,我也別得罪他們了,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嘛。

王小波去世後,推崇王小波的年輕專欄作家,曾經出版過一本書叫《王小波的門下走狗》,模仿王小波的行文風格,但是讀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了的那點還挺重要,是提起來讓我害臊的東西,就是“思想”。

不僅僅少了思想,掩藏在王小波“插科打諢”的諷刺與幽默背後,是他對這個世界抱持的善意和深情,他的挖苦和諷刺,都源自於對吾國吾民的一種深沉的愛,這點也是那些為了諷刺而諷刺,為了幽默而幽默的“門下走狗”們沒有學會的。

有關《沉默的大多數》的讀後感範文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小波先生便是這單調的、乏味的、壓抑的社會裏令人眼前一亮的有趣的靈魂。

兒時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只被告訴這些都是金科玉律,篤行之而不思辯箇中奧義,現在想來後悔不迭,倘若早些時候多點思考,也不至在很多時候即使心懷疑問,而不得不隨波逐流了。對任何既定的事物公理進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形成相對完整的價值體系,事物皆有兩面性,多思多悟不盲從才能夠形成獨立的人格。

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但時光流逝,卻往往看到自己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哪一類人,或圓滑或虛偽,或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中的一員。可是,我相信也是我以為小波先生相信的是,這沉默的大多數人裏是有沒有吶喊出來的聲音,這聲音藴含着獨特的個性,藴含着至高無上的品德,藴含着利他的善意,只是因為不確定,因為懼怕權威和愚昧無知的惡意而被蒙上了一層灰罷了。

這本書,與其説是一本自述式的雜文,不如説是為那些彷徨着的,想要發聲的那羣人在吶喊,解決那些懸而不決的疑問,告訴他們,權威未必對,墨守成規的道義法則反而會戕害一個人的成長。扇醒了盲聽盲信者,啟迪了困惑下出入社會的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也重新給予我機會讓我再去審視那些非人生經歷以外塑造個人價值觀的文字,相信時光推移,更多的人能以此書獲得啟迪,敢於發聲勤于思辨,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